标题:煮云法师:杨志明的异闻 内容: 月溪法师谈佛性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有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 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 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 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 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 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 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 起念、断念是相对的。 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 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 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 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 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 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 临济禅师所说。 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 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 思想起伏是生灭法。 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 以妄除妄,舍妄取真。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 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 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 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 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 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 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 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 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 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 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 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 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 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个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 佛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 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 灭一念是二乘的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老子的清净无为。 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 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妄念。 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 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 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 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 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 无善无恶是空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 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来? 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 若说外来,何干汝意? 孟子道性善。 荀子言性恶。 杨雄谓人之善恶混。 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 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 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者,亦认空为有。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 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 中道的见解,便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 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佛即告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 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大慧所说乃相对的。 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 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 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 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 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 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 起了又断,断了又起。 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 反反复覆,何有了止? 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 设若再醮,便失贞操。 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 是寡妇者有贞操乎? 无贞操乎? 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 斯喻何解? 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 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 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 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 ”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 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 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 是止不胜止的。 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 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 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 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 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 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 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全真即妄,全妄即真。 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 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 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 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 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 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 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 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 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 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 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 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 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 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 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 乃假业缘投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 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 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 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 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 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 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问:真如究竟受熏染有变易? 抑不受熏染无变易? 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熏染、无变易。 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熏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熏染、无变易,为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 故如指此转法,亦可谓之受熏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 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 ”师曰:“有变易。 ”三藏曰:“禅师错也。 ”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 ”曰:“有。 ”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 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 ”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 ”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 ”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 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 ”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问: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经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第七十三卷。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 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 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 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 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 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 主。 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 上明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 太 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 不见太阳因被乌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 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佛云:“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 ”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 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 起灭无常,有何了期? 是染净相对故。 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 “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 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 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 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 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 ”赵州云:“佛佛。 ”指自性无去无来。 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见性,还有业障么? 答:自性中业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本来空是业障,古人云:“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古人又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杀戒,一犯淫戒,心中觉得有罪,去问维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识取自性,二比丘听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问:释迦佛、过去的祖师及我们一切众生、阿弥陀佛、药师佛的佛性,是一样或是两样? 答:是一样,不是两样。 问: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众生,离染即佛。 ”在我的见解,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染是知觉作用,染与不染与佛性无干。 假如见性后,染即变为佛性。 答:不错。 问:如诸佛诸祖见性后,肉体坏了,去什么地方? 阅祖师的语录,参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堕落不堕落? 答:自见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去来? 还有什么地方? 肉体坏了与自性两不相干。 参禅未悟,依《华严经》古祖师参禅未悟,发愿来生,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普度众生。 问:正法眼藏,不着神通。 如我见解,自性是如如不动,如一切外道,有几十天不吃饭者,有能腾空飞者,有能用种种神通者,与如如不动的自性了不相干,故名正法眼藏,不着神通。 鬼怪现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 用地来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粪土在地上,地亦不厌,因自性如如不动故,佛法是说明心见性的人话,不是说神通的神话。 如此见解是否? 答:不错。 问:古云:“法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求法,非求法也。 ”照我解说,自性如如不动,是真知真觉,如古人云:“是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知。 ”见闻觉知求法,若将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是无知而说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无,非空非有,历历孤明,是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 是否? 答:是。 问:上次法师开示之语,弟子大旨尚能领会,但弟子于本来面目及“谁”字话头,尤无下手处,惟“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据弟子所见,万物皆是六根六尘六识,一即是根本无明,如此用心,似乎有个入处,特不知合乎禅宗参究功夫否? 答:“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指自性能生万法,遍满虚空,非指六根六尘。 根本无明、六根六尘是妄念,不是万法。 是万念归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无明用心参究。 根本无明是空洞黑暗,从这里打破,能生万法的自性,就会发生出来了。 照上所问,用功的路子,是不错,万法妄念不合,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生,万法是从自性生。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是指见闻觉知之认识;自性能生万法,是遍满虚空,包罗万象。 发布时间:2020-07-24 15:18:2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5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