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溪法师:荷泽显宗记溯源 内容: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人生于世,莫不有死。 因有生焉,故亦有死;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 ”死后如何,更无人知。 然而死之大事实值得吾人精心研究。 中国研究死生问题者始自庄子,庄子有云:“方死方生,方生方死。 ”意即今日死去,明日又生,然而明日生于何处,则非吾人所知。 此义虽谓正确,然无实在凭据。 庄子又云:“以死生为昼夜。 ”庄子南华经中有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亦引用此语! 老子说:“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孔子告颜回曰:“我与尔皆梦也! ”李白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陈子昂云:“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自六朝以至于清朝,中国之一切文人,皆以死生大事为忧。 生死问题在知识界虽值得研究,然从无人觅得一条正路,可供吾人研讨,是故“为何能在此生前明了解决死生事”,仍为吾人现前所共有之一大问题。 两千余年以来,解释死生最透澈者唯释迦如来一人而已。 释迦佛云:“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永离生死,且人于当生即有可能得见佛性。 ”一切人之佛性与释迦之佛性平等一如。 释迦佛阐述明心见性之语自六朝迄清朝,见佛性者,实有证据可考(传灯录语录)。 如六祖慧能大师已见佛性,此为人所共知。 然其最值得吾人崇拜者,即于此生便有可能得见佛性。 再者,吾人之佛性并不低于释迦之佛性,而释迦之佛性亦并不比吾人之佛性高。 释迦佛说:“见性成佛。 ”一见佛性即是成佛矣。 梵网经云:“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释迦佛所说明心见性之法甚多,吾人只须依其所传之任何一法即可得之。 金刚经乃得见佛性方法之一。 五祖宏忍大师教人受持金刚经即可明心见性。 六祖听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乃豁然开朗,得见佛性。 吾人若依金刚经修持,则亦可明心见性。 然而金刚经义旨深奥,应将其提要指出方能明了。 兹先提出金刚般若讨论之:第一、解释实相般若:金刚般若亦名实相般若。 金刚譬喻绝对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万物所转。 佛性绝对之义,能破一切相对之义而不为相对义所破。 坚固明利。 故名金刚。 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云妙慧,专指能彻悟绝对佛性之智慧而言,非世俗之聪明智慧他。 般若有三义:一曰实相佛性,二曰观照脑根,三曰方便眼耳鼻舌身意。 梵语波罗密多,此翻到彼岸,彼岸喻绝对,此岸喻相对,全题之意义即以智慧破照无始无明,脱离相对之此岸,而达绝对之彼岸。 相对者生死轮回也,绝对者真如佛性也。 释迦所言佛性之语诸多差别:如佛性,真如,法身,净智妙圆,菩提自性,佛身,空如来藏,圆觉等等。 名词虽异,其义则同。 然则佛性是何状态? 兹依释迦世尊于诸大乘经中所示者摘录如后。 金刚般若即真如,在华严经中,佛举出九十九个比喻,故佛性非空洞无物。 金刚般若既名佛性,又名真如。 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 譬如真如,无有变易。 譬如真如,体性无生。 ”真如无缘起。 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真如不受熏染。 华严经云:“法性清净,无染无乱。 ”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净。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真功德? ”师对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赶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胜鬘经云:“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 譬如真如,真实为性。 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 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 譬如真如,无相为相。 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 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 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 譬如真如,能有安立。 譬如真如,性常随顺。 譬如真如,无能测量。 譬如真如,充满一切。 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对比。 譬如真如,体性坚固。 譬如真如,不可破坏。 譬如真如,照明为体。 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 譬如真如,性常清净。 譬如真如,于法无碍。 譬如真如,为众法眼。 譬如真如,性无劳倦。 譬如真如,体性甚深。 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加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 譬如真如,性无与等。 譬如真如,体性寂静。 譬如真如,无有根本,体性无边。 譬如真如,体性无着。 譬如真如,无有障碍。 譬如真如,非世所行。 譬如真如,体性无住。 譬如真如,性无所作。 譬如真如,体性安住。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 譬如真如,不离诸法。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 譬如真如,普摄诸法。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 譬如真如,无能映蔽。 譬如真如,不可动摇。 譬如真如,性无垢浊。 譬如真如,无有变易。 譬如真如,不可穷尽。 譬如真如,性常觉悟。 譬如真如,不可失坏。 譬如真如,能大照明。 譬如真如,不可言说。 譬如真如,持诸世间。 譬如真如,随世言说。 譬如真如,遍一切法。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 譬如真如,遍一切身。 譬如真如,体性无生。 譬如真如。 无所不在。 譬如真如,遍在于夜。 譬如真如,遍在于昼。 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 譬如真如,遍在年岁。 譬如真如,遍成坏劫。 譬如真如,尽未来际。 譬如真如,遍住三世。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 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 譬如真如,体性明洁。 譬如真如,体性无垢。 譬如真如,无我我所。 譬如真如,体性平等。 譬如真如,超诸数量。 譬如真如,平等安住。 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 譬如真如,永离世间。 譬如真如,体性广大。 譬如真如,无有间息。 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 譬如真如,遍摄群品。 譬如真如,无所取着。 譬如真如,体性不动。 譬如真如,是佛境界。 譬如真如,无能制伏。 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 譬如真如,无有退舍。 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 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 譬如真如,住一切地。 譬如真如,无有断绝。 譬如真如,舍离诸漏。 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 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 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 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 ”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 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茫然不知所之,或约略知其大意,然不可遂谓已明心见性也。 闻之而能了解,谓之解悟,尚须自参自证,亲见其境,始可谓证悟。 所证与佛无异,故名见性成佛。 譬如黄山雁荡之景,天下之奇观也,然此景乃出之天然,非人力所能创造。 欲到此境,必须亲到亲见,诸佛祖师不过先到此境,先见此境而已。 吾人苟能笃信诸佛之所指示,勇猛修持,终必有实到此境实见此境之一日。 迨已到已见之后,方知此境本为古今人人之所共有,既非古佛所能创作;亦非今佛所能改造。 此等奇景,终古不改。 凡曾亲到此山者,其所见即无一不同。 千万年以前曾见此山者,所说如是,千万年以后凡见此山者,所说亦必如是;绝不能于实际增益分毫,亦绝不能于实际减削分毫,以稍增减,即非本然也。 诸佛所传之道亦犹是矣。 佛性既无二,既不变,但能明心见性,则与诸佛无别。 虽然,欲见佛性,必须真参实证,非徒能诵经说法,便谓明心见性也。 然则,明心见性究有何益? 曰:见佛性已,则无死生轮回,得大自在。 因有如是益处,故吾人应当苦修以证之。 第二、解释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在新学者谓之脑筋,古学者谓之灵性。 思想感觉者,佛经中谓之“烦恼”,思想感觉分两种:一、妄念之生起(即思想感觉)。 二、妄念不起(亦即思想感觉)。 普通一般研究佛学者只知妄念起才是有生死轮转者,而不知妄念不起亦是生死轮转。 妄念起是一念无明,妄念不起是无始无明。 胜鬘经中发挥此理最明白。 从前人以为将妄念断尽即是佛性,此乃大错,妄念断尽乃是无始无明,而非佛性,妄念是由无始无明所生起,而非从佛性生起。 有经典印证:胜鬘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 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 谓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生,此四种住地一切起烦恼。 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四方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如是世尊,无明住地,为最大力。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讲明解脱味,何以故? 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河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 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 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世尊。 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 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等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 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供等正觉,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唐朝窥基法师所著瑜伽师地论略藄卷八有云:“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切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 前四烦恼障。 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 唯为如来佛菩提智所断故”。 由此定知是所知障。 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 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 此二皆唯见道所断。 ”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 故不造新业。 唯识亦言正发业者,住见所断,助此不定。 故唯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 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 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 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 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 ”如缘起经自广分别。 又卷十三云:“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名为后际。 ”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 三发别业,与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坐,谁作谁受? 阿难?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 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亦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发业无明,即无始无明。 润生无明,即妄念无明。 上文窥基法师亦已明白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 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闻觉知,不着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 阿含经以补特伽罗内分四部(见闻觉知),外分六根,断六根,使之清清净净,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见佛性也,禅宗祖师叫做“无明窠臼”。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纵令空虚亦有若貌,何况清净妙明心性。 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 ,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细微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麈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 若变灭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读此可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无相,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知觉心,无有是处。 ”观照般若即吾人所谓有感觉之脑筋,可分两面而论:一起思想,二不起思想,思想感觉从何而起? 从无思想感觉之处而起。 吾人之思想感觉未生起之前,已有“见、欲、色、有”存在。 前面所提之“住地”,意即在吾人思想不起以前,已有内在之性情存在。 “见一切住地”意即人人有知见,而此知见人各不同。 所谓“知见”者,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 种种执着,种种迷闷。 ”即指人生在世有聪明,蠢笨等种种不同之性情。 所谓“住地”,即无思想感觉以前就存在者。 所谓“欲”,即人之性欲,在思想感觉尚未发生以前已经存在里面,譬如婴孩,长大以后其性欲自然发出,无须人教,所谓“色”,即凡人都必爱好种种形色,并各有其不同之所好。 所谓“有”,即人之所有权,如言此物为我所有。 见、欲、色,有四者是从无始无明住地而来,所谓“无始无明”即吾人之思想感觉之潜势力,其状态为无知无觉,昏昏暗暗,是故名为“无明”。 由于吾人之遍照虚空之佛性。 久为无始无明所笼罩,故不得显现,然而无始无明是可破除者,若此无始无明一旦被破,便能得见佛性。 如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 ”因为这两等人是修小乘中乘法者,故不能断,要修大乘法门才能破除无始无明。 关于修大乘法门,在金刚经中称为“入无余涅槃。 ”此点待于后面继续讨论。 第三何为“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又名文字般若,即指吾人现前之眼、耳、鼻、舌、身而言。 眼耳鼻舌身是外在之浮尘根,而其内在之能力则为见、闻、知、觉。 眼所见者,印象于脑筋中见之一部份;耳所听者印象于脑筋中闻之一部份。 鼻所嗅者,舌所尝者,身所触者,印象于脑筋中觉之一部份;意识之感觉者,印象于脑筋中知之一部份。 若吾人欲见佛性,便得依方便般若,破除无始无明方能得见之。 现在开始讲何为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 金刚经第十五分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金刚经第三分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入无余涅槃即是修大乘法门。 佛法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个阶段,而此四个阶段,彼此之间大有差别,且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用辩证法,乃要将其所讲之法辩得清清楚楚,佛经亦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种经典,若以小乘中乘经典来解释大乘最上乘经典,则是大错。 修小乘法者及中乘法者,名有余涅槃;修大乘者则名无余涅槃。 若欲明白修大乘之无余涅槃,必先明了小乘中乘之有余涅槃,辩明此点方不致于修错。 现在次第讲修小乘中乘以及大乘法门。 人死之后状态,只是灵魂离开肉体。 楞严经云:“补特伽罗,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如胎已成。 ”又云:“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中乘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涅槃经及大宝积经详解其大意,因补特伽罗(旧译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 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 谓数数往来诸趣也。 )旧释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 补特伽罗起一念,名曰无明,无明即迷昧不明之意,看见男女交合,便动念进行参加,此即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此即是过去之“无明”及“行”,皆属集谛。 “识”是业识,就是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而无色质。 “六人”即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此即六根具足时期。 “触”即出胎之后,六根着六尘。 “受”帅领受顺逆之境。 此五项是今世所得之果,即现在所感受之苦谛。 “爱”即于尘境有所爱好。 “取”即取着所欢喜之事物。 “有”即业之意,此三项是现在所造之业,招感将来之果报,即烦恼业行之集因。 “生”即随所播之种子而得再来受生. ,而老死亦将随之,此二项乃来世当受之果,即未来之一切苦患果苦谛。 吾人之过去,现在,未来,皆因一念无明而受生死轮回。 若能将此一念无明灭除,则触灭、行灭、受灭、爱灭,乃至生老死皆灭矣。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名破,然一动念,无明又生,是故中乘之断妄念乃暂时之灭。 而非冰破。 此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 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修大乘者既不断六根亦不断妄念,故与修小乘中乘者不同。 大乘人利用六根妄念以破住地烦恼,此有三种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佛言无上妙觉,遍满十方,一切如来妙法,皆由此本体流出,其性平等。 就本体言,修行实无二法,若就方便而言,则其法无数无量,然可归纳为三种:即“奢摩他”寂静,“三摩钵提”摄念,“禅那”静虑是也。 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净悟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 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尽确当。 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 普觉菩萨问佛,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即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 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获得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放,十世界如来心皆于中显现。 此心即是法界本体。 法界不离此心。 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 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即不起杂念,单以寂静,六根齐用,往下直看,工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行起,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幻相永离,是菩萨所圆妙行。 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眼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 如苗出土一般。 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 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者。 是指以眼根统摄幻五根以打破无始无明。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 如六祖所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 “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名一经打破。 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 此时便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 此种方便名曰“三摩钵提”。 乃以眼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脱,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发起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心身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他视,听由他听,动由他动,静由他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 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 便是无始无明境界。 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则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唯悟与悟乃能知之。 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 此种方便名为“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 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言以上所叙述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 一切如来因此成佛,一切菩萨种种方便,皆不出此三种事业。 无论修那一种,皆可以明心见性。 倘有人闻此法门,只要修习一刹那工夫,已胜过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矣。 修大乘法门者,行、住、坐、卧皆要用功。 马祖云:“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 ”最上乘法门,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最上乘法门即为“透三句”。 百丈禅师云:“夫教语皆三句相连,谓初中后,若只说一句,便令众生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 ”“透彻三句”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初句,“非世界”中句,“是名世界”后句。 最上乘法门并非用功的话,乃是说明心见性以后之话。 楞严经云:“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明真性,五蕴六尘无非菩提本来自性。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经云:“色无边,般若亦无边。 ”最上乘者,即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语言道断,心行处灭。 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授于巨壑。 ”语言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看。 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 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 既已证得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 未见佛性前,上明下暗。 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如乌云,太阳本有之光明不能发现,只因被乌云所遮障,若吾人用功一旦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则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而宇宙万物皆在佛性之中。 故古德云:“甚么是佛? 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们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加哑。 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能知之,未证悟之人听见证悟之人说东说西,千万不可毁谤。 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 ”假如你未悟,任凭你怎样说都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 或瞬目扬眉,问东扯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槌;或持乂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角;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 然只因太亲切故人多罔措。 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沈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 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关于最上乘之“透三句”之意? 应当详细解释。 释迦如来三十岁时得见佛性,八十岁乃入涅槃? 迄今二千余年,其佛性既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无生死亦无去来。 六祖二十四岁得见佛性,七十七岁入于涅槃,迄今一千余年,其佛性亦见无生死,无去来。 传灯录中所载千千万万已见佛性之古人,亦复如是。 涅槃与死究有何差别? 未见佛性即是死,死后如何,莫名其妙,涅槃二字乃表示佛性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得见佛性之益处,即永无生死轮转。 若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见欲色有,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六识,以及宇宙万物,皆是佛性。 按佛性而论? 吾人肉体之死亡正如一只茶杯之破碎,对于佛性两不相干。 金刚经中专论“透三句”之意。 藉此三句以反复指明吾人之佛性本来无言无说,随便举一物可代表佛性。 最初三句,论释迦佛拈花示众。 “佛说拈花,即非拈花,是名拈花。 ”第一句是花;第二句由佛性本体而发挥故非花;第三句印证花即佛性。 次三句如金刚经第五分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一句“若见诸相”,诸相即吾人眼所见之一切事物;第二句“非相”,意即吾人佛性中本无一物,故言非相;第三句“即见如来”,意即吾人所见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性中物,见山河大地即见佛性也。 金刚经第十三分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第一句即佛说之智慧到彼岸;第二句即指佛性本无此岸彼岸;第三句由佛性发挥则已到彼岸矣。 经云:“佛说诸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 ”微尘即指吾人心中之一切思想;佛性中本无一吻,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 (唯心)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即指吾人所能见之世界,眼所见者无非秽土;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此世界即为净土。 (唯物)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指肉体而言;“即是非相”乃指吾人佛性中本无肉体;“是名三十二相”即由佛性发挥,则三十二相便是法身佛,亦即佛性。 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 是名第一波罗密。 ”波罗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无佛亦无众生;第三句是由佛性发挥,故第一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金刚经第十七分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一切法即指一切士农工商日用应酬;“即非一切法”乃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一法;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法如起居饮食男女皆是佛法。 华严经云:“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 ”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亦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 经云:“人身长大,即非为大,是名为大。 ”身即吾人之肉体,若按佛性而论本无肉体,然由佛性发挥则吾人之身体即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如是则是真正无所不在之大身也。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者即将吾人肉眼所见之秽土变为清净佛土,然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净秽之分;若由佛眼观之,则此世界即为庄严佛土,而非人类所造。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诸心即指世人之一切思想;非心者意谓佛性中并无若何思想,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 依金刚般若而论,则既无过去心,亦无现在心更,无未来心,此即指佛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然非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也。 金刚经第二十分云:“如来说具足色身。 ”意即指吾人之肉体,约佛性而言,则无肉身,然由佛性发挥则色身亦是佛性。 金刚经第二十三分云:“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法即指无为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从佛性而观,则无为之善亦无;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是真正之无为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脱也。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是名诸相。 ”诸相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见者;非相意即佛性中本无诸相;然依佛性观之则一切诸相即是佛性。 第二十五分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无人之存在,则何凡圣之有哉? 然由佛性而言则凡夫即佛,佛与凡夫无有差别。 第三十分云:“佛说微尘众。 ”微尘乃指吾人心中之种种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论,本无微尘想;然依佛性而观,则一切微尘思想皆是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 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指秽土而言,若由金刚般若之佛性观之,则佛性中无世界;然依遍满虚空之法身而言,则此世界即为净土。 “一合相”是指身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法身即净土,净土即法身。 宇宙森罗万象,皆是法身,皆是净土。 “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古往今来明心见性者之法身遍满虚空,无所不在,世界有坏,金刚般若则永远不坏。 释迦佛临入涅槃其弟子问曰:“佛涅槃后将在何处? ”佛云:“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般涅槃。 ”“常寂光”即法身净土之一台相。 “大般涅槃”即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金刚经中之四句偈亦甚难懂。 第一四句偈在第六分。 如经云:“何以故? 是诸众生。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第二四句偈在第十分。 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三四句偈在第十三分。 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四句偈在二十一分,如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最难明白者即四相。 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四相之道理,任吾人随认一相即是错认佛性,因为四相并非佛性。 涅槃经云:“众生如旅客,佛乃指路人,常于三岔路,等候人经过,指示其方向,以免入迷途。 ”错路有四条,名曰四病,若人走错即不能得见佛性,远离此四条错路,即是正当之路,此正路即佛在二千余年前已指示吾人者。 所谓四条错路。 走错即是四相。 未见佛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佛性已即吾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第三十二分云:“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吾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见即知见之意,佛性本无四相。 然由佛性而发挥,则四相即佛性。 未见佛性时乃错认四相为佛性,见佛性后则四相即为佛性。 金刚经第三十一分云:“所言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见。 在佛性中本无若何知见,故曰:“如来说即非法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法相即是真知真见。 故曰:“是名法相”。 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 ”无所见、无所知者,乃指佛性本体而言。 修大乘者用功不得其法,则会产生四种病。 四病即作、止、任、灭。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照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明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兹将四病分别阐明如下:一、作病,修行者,为求圆觉佛性,操心太急,用脑筋去揣量测度,或执意修种种善行,心中每起一恶念时,即刻改作一段好思想。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染是识,净是智,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是佛,舍妄取真。 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众福之门。 (以上诸言非出于佛经,乃由孟子之良知良能脱胎而来。 )“以妄除妄”,佛经中并无此说。 乃从南华经脱胎而来,南华经云:“遣之又遣”,即此意也。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佛经中无此语。 “小是有,始是空,终是不有不空,顿是即有即空,圆是不有而有,不空而空。 ”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义,查各佛经无有载及,以上两节皆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 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 ”佛经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佛性如明镜,妄念如灰尘。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佛经中无此说,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者。 “真如受薰染”,佛经中亦无此说,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 “真如不守本性。 ”佛经中亦无此说。 “真如缘起”,佛经中亦无,皆是由老子道德经而来。 以上五节皆出老子道德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心法双忘,人法双泯”,佛经无载,乃从南华经之“善恶两忘”脱化出来。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佛经中无此说。 乃从老子道德经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脱化出来。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经中方无此话,乃从南华经之“真人不变”脱化而来。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佛经无此语,从南华经之“动寂”脱化出来。 六朝高僧,僧朗法师,以空假中解释佛性,佛经中无此解释,是从庄子南华经之“中道”脱化出来。 南华经对“中道”之解释,不要善,不要恶,只要中间,“即为中道”。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 普通所讲中道,中因边有,不落二边,名为中道。 大智度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亦名中道义。 ”此四句解释因缘所生法是空是假,离开空假,便是中道。 因缘所生者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者。 大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满虚空,名为中道。 “第一义空”即见佛性之意。 (见楞伽经)“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即是。 ”佛经中无此说。 是从庄子南华经脱胎者。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离妄即觉。 ”佛经中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孔子之“正心诚意”;宋儒之“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 ”皆此病也。 二、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 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 佛性非“止”而合。 三、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只要我无心于万物,不怕万物常围绕。 佛经中无此等语,乃出南华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脱胎而来。 儒家之“乐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归婴儿”,以及永嘉禅师集中之“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佛经中并无此话,乃从南华经脱胎来。 皆此病也。 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 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云:“惚分恍兮,窈兮冥兮”,庄子云:“坐忘”,宋儒云:“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 佛性非“灭”而有。 参禅者错用功夫,即犯以上四病,并错认“四相”为佛性。 兹将“四相”分别阐明如后:(一)我相,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 清净寂滚。 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 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 庄子所谓:“我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源,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 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 六祖说是无记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 其实即“无始无明”。 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境界。 以上四相皆是有为法,皆非究竟。 故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乃指四种境界俱非正法也。 浅识之流每谓“三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义,则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也。 因犯止、作、任、灭四病便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 以上所举四项,如能了解于心,则佛性断非如一般人所测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无可寻着,但以断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堕于四相,所能达到。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我相? 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然则何谓“我相”乎? 我相者,即指众生修行时,心中所证之一种境界也,然此所证,并非实证,乃误证也。 谓误证“我相”境界以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时,停止六根作用,使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此时百骸调适,四肢絃缓,忽忘我身,然用鍼艾刺炙,方觉有此肉体。 此种清净舒适境界,其心自以为已证如来之“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矣,其实皆是“我相”境界也。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人相。 谓诸众生,心证悟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 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然别“人相”果何如乎? 亦是众生修行时所悟证之一境界也。 众生初悟证“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复认我,并将前所悟证之非我,俱予遣除,自以为超过一切证者,已见“自性”,殊不知此境界悉为“人相”境界。 甚至其心以为圆悟涅槃,亦是脑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善男子。 云何众生相? 谓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 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 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然则众生相又何如乎? “众生相”者,乃众生修行时,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既云众生,则非我非彼矣。 修行者脑筋所能证悟之境,皆为我人,而我人所不能及之境,则为“众生相”之境界。 所谓“前念已灭,念后未起,中间是”是也。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然则“寿命相”又如何乎? “寿命相”者,谓众生修行时,屏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入于空无所有境界、此境界乃一切业智所不能闻见,终如命根一样,虽然空寂,终自存续,故名“寿命相”。 盖因前三相,既自觉其为尘垢而去之,然此之觉相,亦未离于尘垢也;如汤销冰,冰已不存,而汤仍存。 所谓“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 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真妄先后辨真如无明,孰先孰后? 曰:真如无始无明、见、欲、色、有,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乃同时而有者,故无先后之分。 譬如金矿,金石混合,同时而有;然若将金炼出,则金永不变矿。 众生若断除无明,则永远为佛,永不起妄。 圆觉经云:“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雌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金刚经乃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 往昔注解金刚者,有人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如此则完全落于空无所有。 此理乃仿老子之“无能生有,有复归无”之说。 “不执着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皆出庄子南华经,如云:“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吾为一。 ”“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众生”,乃孟子“良知良能”之理。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能知真知妄,即真功夫”。 出老子道德经,无相,无住,离相三句佛经中无此语。 吾人何能以不分别不执着耶? 木石则无分别,亦无执着。 维摩诘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婆伽婆〕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报恩经亦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皆指破住地烦恼,住地无明,而非指破起之烦恼,起之妄念无明。 不起之烦恼是恒久潜伏者,然一旦被破,则永远断灭;起之烦恼是暂时者,起已复灭,灭已又生。 讲述佛法应以佛经解释佛经方为正确,若以老庄孔孟之理解释佛法,则终是错误;以脑筋来测度佛性亦属错误。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即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无明)。 ”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窥测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 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 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 莫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即使诸声闻(即小乘)人以断灭六根工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而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指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以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圆觉境界”者乎? 此等人有如取萤火以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 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 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金刚经在中国民间乃最普通流行之一部经,凡为信佛者,莫不诵读此经,是故若言此经乃家喻户晓者,亦未尝不可也。 然因金刚经乃解决死生大事之要诀,且其文义尤为佶屈深窈,故须细心审详研讨,切勿以文长而生厌倦。 为欲了悟生死而破无明,则非粗心大意念诵一遍,或匆促流览一旖所能得也。 学者宜黾勉之。 以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题解释已毕,兹开始讲述经之本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比经自传入我国,凡经五代六师翻译:一、罗什于姚秦时居草堂寺,所译名金刚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所译与什同名;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所译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所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名与奘师同。 今所传本,乃罗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译者也。 梵语鸠摩罗,此云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什乃华言,即善此方文字之意,华梵合举,故曰罗什。 法会因由分第一17.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善现启请分第二18.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大乘正宗分第三1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妙行无住分第四20.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如理实见分第五21.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正信希有分第六22.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无得无说分第七23.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依法出生分第八24.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一相无相分第九2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庄严净土分第十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27.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28.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29.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30.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31.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32.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法会因由分第一金刚经之三十二分,乃梁昭明太子所分。 法会因由者,即金刚经法会之起始经过也。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迦如来临入涅槃时,其弟子问佛日,“佛灭度后,佛所说一切教法应以何语为首? 佛告彼日:“应以如是我闻”而为开首。 意即我闻于佛者如是,非私意也。 “舍卫国”,此云闻物,亦名丰德,又云名称。 乃波斯匿王之都,以文物丰盛驰名遐迩,其国人最重哲理,如古之希腊然。 “只”即只陀,此云战胜。 太子之名。 波斯匿王与外国交兵,得胜之日生此太子,因赐是名。 如此方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树乃太子所施,故名只树。 “给孤独”,梵语须达多,此云乐施。 园主之名。 盖舍卫王臣,初未知佛,因须达多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中夜而起,庄严宅舍,营办肴(食+善)。 须达多闻已,即起问言:“大士欲请国王耶? ”答言:“请佛,无上法王。 ”须达闻已,身毛皆竖。 复问:“何以名佛? ”珊檀那遂广为说佛功德。 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所? ”珊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尔时须达多遂往见佛。 佛为说法,须达多闻已,获须陀洹。 因请佛曰:“惟愿临顾,至舍卫国,受我微供。 世尊受请,达多回国,布金买园,只陀因而发心施树,故云只树给孤独园也。 “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怖魔,又云破恶。 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性绝对,超越世间,至尊至重,故曰世尊。 佛制出家之士,过午不食,今食时者,即午前应食之时也。 次等者,不拣贫富,无分净秽,挨次而乞也。 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七家则已,又或不限人家,满钵则已。 以上序分竟,下正宗分开始。 善现启请分第二(即须菩提问佛关于明心见性之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梵语须菩提。 亦名苏补底,此云空生,或云善现,又名善吉。 或云妙生,以初生时,宝藏顿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云善现。 因含多义,存梵不翻。 长者,即以其德腊俱高也,乃舍卫国人,鸠留长者之子,解空第一,此经发挥真空绝对妙理,故非须菩提无以激发唱酬也。 偏袒右肩者,乃彼方仪制,以表敬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诸菩萨对于真如绝对妙理,或解悟或证悟,皆已入大乘之门,无须再谈调伏之事。 惟为使一般善男信女,初发大乘心者,易于趋向起见,故仍有此问。 问应该如何修行才能使此心得到安住,破相对而入绝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此翻无上正等正觉。 即谓佛性无有任何物可比,是绝对之意即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如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对比。 ”相对者即有生死。 云何应住,意即吾人应该如何去住? 云仰降伏其心,意即如何才能解决死之问题。 “佛言: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愿乐欲闻。 ”佛赞须菩提,并答言:“汝所问者即如何能见佛性,如何解决生死问题,现在吾将汝所提之问题一一解答:发即寻觅之意,若人欲见佛性,即应如是去做。 如是降伏其心,即指解决生死问题。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即彼等以欣喜之心而听佛所开示。 大乘正宗分第三金刚经乃大乘法,而明非小乘二乘。 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 修大乘者入无余涅槃,不断六根,亦不断一念无明,而惟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 小乘二乘名有余涅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若人欲解决死生问题,应先明了佛性。 卵者想生,胎从情欲,湿生合感,化生应离。 “有色”即眼所见之一切。 “无色”,即眼所不能见者。 “有想”即心中所想者,“无想”即心中不想,“非有想”即不着一切想,“非无想”即一切思想皆断,空无所有。 如此用功皆非见佛性之道。 必须修行大乘法门,入于无余涅槃,方能得见佛性。 修大乘法门,如前所讲。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意即依佛性而看,则实无佛可成,亦无众往可度。 佛性本来是佛,不须头上安头。 若人误认四相为佛性者,则非菩萨。 四相之讨论已如前述,兹不再述。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等,皆相对者也。 有色是一念无明,无色是无始无明;有想是一念无明,无想是无始无明。 有无是相对者,舍有归无,由无生有,循环返复,便是轮回生死,无有了期,故应破之,使入于绝对。 一切相对皆还原为绝对,无能例外。 故曰:“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减度之。 ”然一切相对者皆是脑筋妄想,四相作用,如空华梦境,本无体性,一经打破,还原为绝对,则恍然大悟,原来除绝对之外,本无所谓相对。 众生本来是佛,佛性圆满现成;无证无得,不假造作,故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菩萨已明心见性,一切皆是佛性作用,而非脑筋作用。 倘若菩萨仍有脑筋作用,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四相乃相对者,相对未除,则不能入于绝对。 既未自度,则不能度人,故亦不能名为菩萨。 佛性乃绝对者,其中无四相,四相即脑筋作用。 然若故意不加分别,则仍是脑筋作用。 而非佛性。 昔有法师讲金刚经,解释“无人相,无我相”即不分别不执你我,适有庞居士发问曰:“若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 若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 ”讲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无我亦无人,怎么有亲疏? 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劝君休离座,何以直求真;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呈。 ”妙行无住分第四妙行无住,约吾人之佛性发挥,则一切不住,云何一切不住? 曰:终日说法,佛性无话可说;终日度众生,佛性无众生可度。 佛说:“吾四十九年说法,会说着一字。 ”若见佛性已,则日日度生说法,而明了佛性是无言无说者。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即由佛性所流露之佛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释迦佛所指出之止、作、任、灭四条错路,应当远离。 四条错路已如前述,兹讲修大乘之三种法门:即普度众生之三种布施:第一财布施;第二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是也。 菩萨布施不住于相,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佛性不说法,不布施,亦不度坐,此之谓无畏布施。 脑筋是相对者,故有相有住;佛性是绝对者,故无相,亦无所住。 有相有住,则有限;无相无住,则是无限。 是故住相布施,功德有限,而不住相布施,则是由绝对佛性流露出来之大慈大悲,乃不可思议之无限功德。 布施为六波罗密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 昔梁武帝问达摩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像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曰:“无有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盖谓其为住杷布施也。 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盖谓佛性绝对,故功德亦绝对,不可限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欲见佛,佛之三十二相乃必坏之肉体。 吾人之肉体必将坏灭,非属我者。 释迦佛问波斯匿王曰:“将来汝欲如何见佛? ”波斯匿王曰:“我观我身中之实相。 ”实相即佛性,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 前际已过;中际不住;后际未来,见佛亦然。 释迦乃称赞王曰:“如是则汝真正见佛矣。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段乃释迦佛以如来身相为题,考验须菩提之心得,然后印证须菩提已见佛性矣。 ”佛问须菩提言:“见肉体是否佛耶? ”须菩提答云:“不也。 ”佛法可分两类:一、世事无常,即宇宙人生皆为有生有灭者。 二、常乐我净,无有生灭,宇宙万物可坏,而此常乐我净之佛性永远不坏。 若见“诸相”,即宇宙万象,“非相”即指佛性。 由佛性发挥,则宇宙万物皆鎔化为佛性矣。 如是宇宙万物即为如来,此即如前所讲最上乘之透三句。 “身相”即肉身,是相对者,如来即法身,是绝对者,相对不能表象绝对,故“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至如来法身,遍满十方,无所不在,故非身相。 若有身相可见,则是相对者,因为凡所有相,皆脑筋见闻觉知之作用,变幻无准,可以比较度量而知,故非真实。 倘能打破无始无明,一切相对皆还元为绝对。 则见“诸相非相”,离四句,绝百非,自性如如不动,不受薰染,无有变易,即见如来法身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何谓正信及非正信? 大乘最上乘即正信,小乘二乘即非正信。 明白大乘与最上乘者甚为希有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佛灭度五百年后尚有人能了解金刚经者,则此人已得无量福德,无量福德即指金刚般若佛性,万德庄严,此人即无四相。 “无法相”,即指有生有灭,有生灭者即是小乘二乘之法。 亦无“非法相”即指无不正当之法门。 “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人若以脑筋测度佛性,即是四相。 “若取法相”,即走错路而修止作任灭。 如是即着四相。 “若取非法相”。 若修不正当之法门,亦是着四相。 绝对法身既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以脑筋推测,或言语表达;故浅根众生不易信入。 佛住世时,修小乘者居多,佛灭度后五百年,则小乘善根增长,于是大乘勃兴。 能信绝对真理者,盖已于多世种植善根。 机缘成熟,一念相应,便见本源自性,与如来同一法身,故如来悉知悉见。 佛性绝对,无可限量故其福德亦无可限量。 此等修大乘法门明心见性之众生,将相对还元为绝对,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法相与非法相,因为一切相对之相,皆已还元为绝对。 未明心现性之众生,用脑筋以推测佛性,起心取相不离四相范围。 认诸法为实,概属四相,认诸法为妄,亦属四相;何以故? 皆脑筋作用也。 凡所谓法者,皆是相对者。 所以不应取法,亦不应取不正当之非法。 法譬若渡筏,可藉以渡过相对之海,而到达绝对之彼岸,既达绝对,便须舍筏,若仍恋着于筏,则无法可达真正之彼岸,即为法所缚,不能脱身。 佛之正法最后尚应否定,何况外道之非法耶? 无得无说分第七何谓无得无说? 释迦佛再次考试须菩提:佛性有无得耶? 头上无须再安头,故须菩提答言:不也。 佛性无有言语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迦佛再考验须菩提,是否佛以外再有佛性? 佛性是无可言说者。 须菩提答云:“无、有、定法,皆是佛性。 ”昔有人问曰:“何为佛? ”古德指向虚空。 此意即“无”。 “有”是佛性者,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 “定法”者,即无有变更,此即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性也。 “无说法”,如释迦佛一次闭目默而不言而说心经。 舍利弗问观音曰:“佛是何意? ”观音答曰:“佛说心经。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作礼而去。 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 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日,“文殊,文殊! 何不入门来? ”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次,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 ”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于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否?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 ’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 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有法可说者,如黄蘗禅师,曾敬众于洪州开元寺。 裴相国休,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问寺主;“这画是什么? ”寺主曰:“高僧真仪。 ”公日,“真仪可观,高僧何在? ”寺主无对。 公曰:“此间有禅人否? ”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 ”公遂请相见。 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 ”师曰:“请相公垂问。 ”公举前语,师朗声曰:“裴休! ”公应诺。 师曰:“在甚么处? ”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 沩山灵佑禅师上堂:“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作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清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如来所说法”者,即佛性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者,如非茶杯器皿可以示人。 要人自己明心见性后方能知之。 “不可说”佛性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有言辞。 若用语言文字以发挥佛性,则无有是处。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非法”者,即佛经以外之一切法,若见佛性后,则佛经以外之一切问东拉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拈槌,皆变为佛性矣。 “非非法”者,即人情上通不过之一切法,不能以道理而论。 维摩诘经云:“菩萨行于非道,是名佛道。 ”非道者,即非以道理可讲者,是由佛性所流露出来者。 无道理可讲即是佛性。 〔南泉杀猫〕传灯录所载,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猫儿,道不得斩劫也。 ”众无对,师便斩之。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赵州,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去。 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盖南泉杀猫,乃说最上乘法,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异。 〔归宗斩蛇〕传灯录载,归宗智常禅师刈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便镬。 座主曰:“久向归宗,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 ”师云:“是你粗。 是我粗? ”主云:“如何是粗? ”竖起锄头。 主云:“如何是细? ”师作斩蛇势。 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 ”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 ”归宗斩蛇,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丹霞烧木佛〕丹霞天然禅师,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 师曰:“我烧取舍利。 ”人曰:“木头何有舍利? ”霞曰:“无则再取两个烧”院主闻云,须眉堕落。 盖丹霞烧木佛,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昔日有僧问一大德:“南泉斩猫,归宗斩蛇,意旨如何? ”大德用柱杖赶僧,即呼僧名。 僧同首应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斩猫,归宗斩蛇即此意旨。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谓无为法及有为法? 小乘中乘名有为法,世间法亦属有为法,有生死变坏者即有为法。 若人得见佛性,超脱生死,即名无为。 绝对佛性,是自己原因,非因他原因而有,亦非因他原因而无,本来即绝对完全。 故无所谓“得”。 亦无可说。 若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佛性乃为可得之物。 既为可得,则亦可失。 若然则为有定,有限,相对之物,而非绝对无限者矣。 若佛性可以思想语主言而表达者,则其应有一定之状态可以形容;若然,便为有限者,相对者,而非绝对者矣。 释迦佛说法,皆由自性绝对本体流出,绝对本体,本自圆成,故不可取舍,不可言说;亦不属于“法”与“非法”。 何以故? 因一切明心见性之贤圣,皆以自性本性发挥妙理,说法不离自性,故曰“无为”。 虽是无为,而不尽有为;佛性虽无差别,而能善分别诸法;使差别者消归于绝对之无差别本体,一切皆还元为绝对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依照大乘法门而修,即可得见佛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其数虽多,然可以数量计算,仍是有限者,相对者;故其福德亦是相对者。 至若此经所说,虽一字一句,皆是自性流露,是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计算,故是无限者。 凡因闻此经而证入绝对者,便可成佛,故功德无可限量。 然绝对佛性本来圆成,佛法如指,是相对者,佛性如月,是绝对者,因指见月,指之本身非月也。 指是相对者,而月是绝对者。 由相对以入绝对,既入绝对之后,则相对者应舍弃,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相”即指金刚般若之佛性,“无相”是指四果,四果皆属假名,须陀洹为初果,释为入流。 何谓入流? 曰:思想一起即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变为色香味触法。 是故入流即吾人思想一起,即已转变。 思想一起乃一切善恶,世间种种形色,千变万化,无有一定。 思想有千变万化,而佛性乃永无变化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以根不入尘故,又名预流,以初至圣流故。 亦名逆流,以逆生死流故。 复名抵债,谓不受业债故。 有出有入,是相对者,即脑筋作用,若自己想念:我之根不入尘,则仍是自己脑筋作用,有出入相,未见佛性。 见佛性者,根尘皆还元为佛性? 故无有出入。 任其根也好,尘也好,佛性加如不动,出同无出。 入同无入;往来自由,无挂无碍,是真明心见性者。 此明初果无所得。 二果名斯陀含,译为一来。 何谓一来? 思想起已,再将思想拉回来,如是名为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即金刚般若佛性,既无去,亦无来。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思想一度往来,故名一来。 不过一度起念,便断惑证果。 此亦是脑筋作用,是相对者。 佛性绝对本体不起念,无惑可断,无往无来,念同无念、起念亦是佛性,故斯陀含果,实无所得。 若有所得,便落四相窠臼,而非见性。 此明二果非绝对。 三果阿那含,即不来。 何谓不来? 即思想起已,不要其返来。 实无不来,即金刚般若佛性,本无来去。 然而所思想起已,不要其返来,此与佛性毫无关系。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罗汉为四果,何谓阿罗汉? 即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断灭,经云:“杀贼”意即将六贼完全消灭,即将心中思想断灭,而成为空无所有境界。 实无有法,即指金刚般若佛性,本无思想及以六根,而可断者非佛性也。 将思想断而不起,乃我相;思想一起乃人相;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者,众生相:六根皆断,乃寿者相。 此四相即四果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果,乃落于空执,凡所谓果者,皆是相对,绝对佛性平等不二,无有四果。 若有果者,即落四相,永不见性。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三昧”,此云正定,正受,正见。 三昧之名甚多:有念佛三昧,华严三昧等。 有名称之三昧即有诤三昧;无诤三昧者,即金刚般若佛性,本无名称,故曰“无诤”。 “离欲阿罗汉”,与上所云之阿罗汉有异,离欲阿罗汉即已见金刚般若佛性者,此即无生灭之意。 “实无所行”即指佛性中无阿罗汉,亦无阿兰那行。 “无诤”即绝对之意。 “阿兰那”此云无谊,亦云寂声,皆无诤之义。 佛性绝对,故最为第一,无能逾越,亦不可以思念测度。 若自念我得阿罗汉,便落于有诤,则是相对矣。 若有人说,我见佛性,斯则未见佛性;回因为佛性乃无所见,无所行,非思想言语所可及者。 庄严净土分第十若以肉眼观此世界,乃为五浊恶世,其中有战争,有以强凌弱者,有贫富悬殊,有刀兵水火,有饥馑瘟疫,互相斗争。 然以金刚般若佛性观之,则此世界皆为一片净土,此净土即法身净土,无善恶,无罪福,亦无死生可分。 净土即是人间,而非另有净土存在。 以佛性观之即是净土,非以佛性,则非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昔然灯佛为释迦受记:出华严经。 释迦佛原名为矍昙,一次然灯佛过路,路心有泥,于是释迦佛布发掩泥为供养。 时释迦佛将其心得说出,然灯佛乃印证之,并受记曰:“汝于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寒山有偈云:“尝闻释迦佛,亲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后前智。 ”何谓“于法实无所得”? 印证即然灯佛证明释迦佛已见佛性,而非别有任何法门可以传与释迦,故曰即证。 然灯佛代表本源自性,自性现成,故无所得。 佛性本来圆满完全,非因菩萨而庄严也。 若有心求见佛性,求庄严佛土者,便是玷污佛性。 其实佛性本来如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无所谓庄严与不庄严。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 ”意谓若人能明心见性,山河大地皆消归自己。 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浊恶世变为庄严净土,此乃悟后境界,譬喻之词,非谓世界真个消归乌有也。 自古以来见性成佛发真归元之人甚多,何以世界不见消陨? 此乃大错。 十方世界悉皆消陨之境界,惟明心见性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四句偈。 “应如是生靖净心”,即应该如是而寻找佛性。 “不应住色生心”,即吾人心中之生灭觉迷之境,所谓色者,如前念已灭。 后念不起,中间是。 儒家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书经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如是用功,皆非佛性也。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 六祖说是“无记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 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 ”道家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即离却止作任灭四病,“而生其心”,即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 应无所住,即心中不想一法,是空洞无物。 是无始无明。 要起一思想(六根任起一根)而破无始无明,即见常住真心矣。 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即应无所住,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怎么用一念破无始无明? 既不思善恶,怎么再去看本来面目? 六祖又云:“善恶莫思量,自然到入无余涅槃。 ”善恶都不想。 即空无所有,入无余涅槃即前所讲见佛性也。 自然得入无余涅槃即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 昔日六祖挑柴经过一处,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听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豁然开梧,明心见性。 此即由耳根破无明见佛性,与释迦佛夜睹明星,以眼根破无明见佛性乃一理。 前所谈及三种明心见性之法门,即指示人必须先用功;而后乃能明心见性,若非藉用功,则六祖何以听人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即能豁然明心见性耶? 纵使人身如须弥山王,仍是相对之大,有限之大。 佛所说法身是绝对者,无相者,不可以身量,才是绝对之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福可分有为福与无为福,有为福乃世福,是有尽者;有尽意即有成有坏,是相对者,有富必有贫,富是由贫而来。 无为福即指金刚般若佛性,无成亦无坏、亦无贫富可分。 福胜者即永久不坏之福,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常乐我净。 一切世间之福实无可比。 恒河沙虽多,乃相对之多,有限之多;以恒河沙七宝布施,得福虽多,仍是相对者,有限者。 前相对布施所得之福德。 乃有限者,落于因果报应之中,是有漏之福德,此经无一字一句不由自性流出,无一句离于绝对者;故为他人说,使能证入绝对,则其福德亦是绝对者,无限者,故胜于相对之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何谓正教? 正教者即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最上乘),如经中第二分以上之四句偈? 吾人应当尊重而受持。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经代表绝对佛性,故应与佛塔庙同受崇敬供养。 此段插入赞叹,以流助通。 如能澈底了达此经之义,便可明心见性。 如六祖慧能大师,闻人读此经,即时开悟,证入绝对,胸中七通八达。 此经是法宝,由法悟道,便是佛宝,明心见性后度化众生,接引后学,便是僧宝;三宝乃是一体者。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若人明心见性已,便堪受持第十三分中最上乘之四个透三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般若波罗密,是绝对佛性,经中所说,无非发挥绝对妙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凡未明心见性者,皆当奉持。 盖须菩提解空第一,时虽解悟,。 尚未证悟。 〔透三句〕第一句波罗密;第二句佛性中无众生,无此岸,亦无彼岸,故曰“即非波罗密”;第三句由佛性发挥,则是真正成佛到达彼岸矣。 对未明心见性者,故说般若波罗密,若已明心见性,则无所谓般若波罗密,因为一切皆是绝对。 无有名相,若能悟此,才能真正了解般若波罗密之义。 佛性绝对,而说法乃相对者,佛为引导众生,故不惜利用相对法门,若众生已明心见性,则相对之法不弃自弃,相对不能代表绝对也。 故佛云:“我四十九年说法,未会说着一字。 ”又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因为绝对佛性,本不可说,故随说随加否定,使入于无余无漏涅槃。 第一句微尘,即代表吾人心中之思想;第二句如来说非微尘,是指佛性中本无思想;然由佛性发挥,则如第三句是名微尘,意即思想即是佛性。 第一句世界,即指吾人眼所见之世界;第二句非世界,乃说明我人佛性中本无世界;然由佛性发挥,即是第三句是名世界,即此世界已变为法界矣,法界即是法身净土。 此遣依报,依即众生依止之处,共业相感之报,明心见性后,依报皆还元为佛性,惟佛性是依,惟佛性是报,微尘以至世界,皆变为佛性,故佛说非微尘,非世界,但有其名,非有其实,是相对者。 见佛性之后,则皆消归绝对之本体矣。 三十二相即是肉体,即是非相者,乃指佛性之法身;是名三十二相者,乃由法身发挥,则三十二相之肉身,即化为法身矣。 此遣正报,三十二相如来正报之身也。 三十二相是相对者,故不能代表佛性,但明心见性后,则正报还元为佛性,肉体即同法身。 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仍是相对者,不若以此绝对法门布施于人,则其福无量。 〔三十二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 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 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 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二)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 (五)手足缦网相 (六)足跟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 (八)? (月+耑)如鹿王相 (九)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纵广相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 (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 (廿一)肩圆满相(廿二)四十齿相 (廿三)齿白齐密相(廿四)牙白净相(廿五)颊车如狮子相 (廿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廿七)广长舌相 (廿八)梵音深远相(廿九)眼色如绀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卅一)眉间白毫相(廿二)顶成肉髻相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报恩经云:“寂灭为乐。 ”若能得见佛性,则行住坐卧,一切应酬皆是佛法。 佛印禅师告诉苏东坡说:“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痾尿撤溺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 ”老庞居士说:“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投柴。 ”鸟窠禅师在他衣上括起一根布毛,向咀边一吹,告诉其徒弟说:“佛法我这儿亦有少许。 ”华严经云:“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 ”见佛性已即离一切相,亦离生死轮回,故曰寂灭为乐。 量无边功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义趣”即最上乘之透三句。 最上乘法甚难明了,古德云:“若明吹毛利,西来第一谛。 ”须菩提从未得闻如是最上乘佛法,故当其一闻此法,即感悟而流涕。 “甚深经典”,即指最上乘之透三句,须菩提以前但得解悟,及闻此经发挥绝对之理,始能透澈,故感激涕泣。 闻此经而得信入开悟,便能明心见性。 佛说实相,其实是无所谓相,但有假名而已,故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 ”此遣实相。 “实相”者,即实实在在有佛性存在。 “即是非相”,乃由佛性上看,则本无任何实相存在;然由佛性发挥。 则一切皆是佛性。 传灯录云:“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在世时,闻经修法,明心见性,尚不为难,佛灭后五百年而能修大乘,明心见性,则甚难,因为此人能破四相,而证绝对也。 归纳一切诸相,而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类,皆是相对者,应加否定。 若能将此四相境界打破,便可见性成佛。 “如是”佛印可也。 闻此经而不布畏者,则其根基必深,故甚为希有。 “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此乃最上乘之透三句。 波罗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无佛亦无众生;第三句乃由佛性发挥,故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法是绝对者,故释迦所说法,即是透三句,即是实相;既说六度,又破六度,亦是透三句;欲使一字不留,消归无余涅槃,始为真正到达绝对之彼岸也。 “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此亦为最上乘之透三句。 第一句忍辱波罗,即行忍辱之道;第二句指佛性中并无若何忍辱及不忍辱;第三句乃由佛性发挥,故忍辱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释迦佛以前之印度,人多喜用譬喻,故释迦佛亦常用譬喻说法。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昔日释迦佛为忍辱仙人时,一次在山林中打坐,适歌利王游猎,追赶一鹿,至仙人处,鹿乃失踪。 王问仙人曰:“汝见鹿趋向何方? ”仙人自忖,若实言鹿之趋向,则鹿必为杀害;若言鹿非往彼方,则是妄语,故仙人无答。 国王又问:“汝是何人? ”仙人曰:“修忍辱者。 ”于是国王乃以利刃将其身体一一支解割截。 当时仙人唯观佛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无痛苦,亦无瞋恨。 佛性无四相,见佛性已,即证无生法忍,故虽节节支解,与佛性无干,亦无可恨。 最上乘之透三句法,是由无上正等正觉所发挥者。 “不应住色生心”,乃由佛性而言,佛性本然,无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然由佛性发挥,则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佛性。 “应生无所住心”,此言佛性本无所住。 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任汝说何等法,佛性终不住着。 “菩萨心”即是最上乘法,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若言佛性有所住者,便着相对之四相,则非绝对之佛性矣。 未得明心见性者,见色住色,闻声住声,为六尘所转,为四相所迷;自己做不得主,故名轮回生灭。 见性之后,则六尘即为佛性,四相亦还元为佛性,但住佛性,故住即无住。 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 ”布施亦然,住色布施,便是相对者,为四相所限制。 若住佛性布施,则是绝对平等之施;住同无住,施同无施,其施也属绝对,故其福德亦是绝对者,不可限量也。 诸相及众生,皆是假名而已,是相对者,明心见性后皆变为绝对佛性。 凡如来所说者,皆是真语,实语,因其语言皆从真如自性流出,故非诳惑人之语言,亦非显异惑众之语言。 佛性是最究极之实在,不变不异,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 ”此言以真实破真实也,实与虚是相对者。 佛性先天地而存,本来如是,故无虚实可言。 法是相对者,应加否定,然后能入绝对;若住法布施,则为法所缚,无法进入绝对,如人入暗,即无所见矣,若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佛性作主,佛性能转万物,如太阳之光明,通照一切。 能受持此经者,即有明心见性之希望,明眼宗师,望见学人来,稍加勘验,便知是人如何。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若人依照金刚经而受持,即可明心见性。 昔有人受持金刚经,及其明心见性后乃曰:“终日念经文,如识旧时人。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以恒河沙身布施,仍是相对,若能懂得此经,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其福胜彼。 然此法门非修小乘二乘者所可领受也。 受持此经,明心见性,然后可为人说,则其旨与佛无别,其功德亦不可思议,如是即为荷担如来正法。 修小乘中乘者,未能明心见性,着于四相,则仍在相对范围之中,故既不能领悟绝对之理,亦不能听受,何况为人解说乎。 此经既发挥绝对妙理,放在在处处皆应供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佛性本无业障。 古德云:“业障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能明心见性,则罪福了无可得。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 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于,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若人藐视读诵金刚经,则其罪业必堕恶道,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读诵金刚经者即等于佛,若人藐视此人,即同藐视佛陀。 然而此人今世虽为人轻贱,而其先世罪业悉皆消灭,并于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性绝对,无因无果,故证悟佛性者,先世罪业,即时消陨,如汤沃雪。 供养过去无量数诸佛,不如供养自佛,自佛者即明心见性是也。 供养过去诸佛,其功德虽大,然是相对者,有为者,若能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功德胜前千万矣。 此经发挥绝对妙理,故其功德亦属绝对。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究竟”者,即指佛性而言,佛性以外不立一法,故曰无我。 佛性无得,无众生可度,亦无法可说。 有人问一大德云:“何谓慈悲? ”大德答言:“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分开首,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与第二分之文相类同。 第二分乃问如何用功方能明心见性。 然此分之间则意在见性后应如何普度众生。 佛性本来无法可说,亦无众生可度。 若未见佛性而说法者,则必落于四相;若见性则已离四相。 故四相未还元为佛性者,不可称为明心见性之菩萨。 佛性本来现成,故无有法发菩提心,无修无证。 佛性不可取,亦不可得,故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是相对,非绝对也。 若有法可得,则四相未除,不能见性成佛。 故然灯佛必不与授记,四相已除。 证悟绝对,则知佛性现成圆满,无得无证,故然灯佛为之授记也。 如来意即本来如此,佛性本来如此,不变不异,无得无证,故无有菩提可得,若有可证可得,便非本来如此。 明心见性,证悟绝对之理后,则知绝对佛性中无实无虚,本来如此,一切皆是佛性,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然佛为度众生而说一切法者,欲以相对破相对也。 使进入绝对,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但假名为一切法而已。 凡能长大者,皆是相对者,有相者,故非绝对之大身。 法身绝对,无相可见,乃真大身,故大身者,不过假名而已。 四相皆空,众生本来成佛,若说当灭度一切众生,则未离四相,不是真菩萨。 真正明心见性之菩萨,知一切法皆是相对,皆是假名,连菩萨亦是假名而已。 故佛要人打破四相,否定一切相对之法。 佛土绝对,本来庄严。 不须再加庄严,若言我当庄严佛土,便是头上加头,画蛇添足,是相对者,而非绝对者矣。 若能破我执法执,通达无我无法者,则是真菩萨,然当须打破空执,始能成佛也。 未得明心见性而说法者,譬如人未曾到过北京,若令其讲述北京街道市面一切情况,终无是处。 从前我亲自见过两人谈话问答。 甲问曰:“汝曾否到过广州? ”乙答曰:“到过。 ”甲又问:“南海县在广州何处? ”答曰:“离广州四十里。 ”又问:“番禺县在广州何处? ”答曰;“离广州八十里。 ”其实两人都未曾到过广州。 讲述佛法亦复如是,若明眼人在坐,则能分辨是非。 释迦佛云:“未出轮回(指未会明心见性)而辩圆觉(指佛性),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佛说此段经文,即指未曾明心见性,而讲述佛性妙理,终无是处。 若人未曾到过北京广州,而讲述彼处情况,亦终无是处。 此喻非常明了。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一体者即佛性,若能以佛性发挥,则随处于若何环境皆可得安住。 佛性譬如牧童,见欲色有,见闻觉知,一念无明,以及六识譬如耕牛;如牛吃草,牧童乃任其觅食,然若食稻,牧童便将其牵走矣。 佛性中本无三世,而非无三世即佛性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甯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肉眼者凡夫也,天眼者小乘也,慧眼者中乘也,法眼者大乘也,佛眼者最上乘也。 明心见性者五眼具足,故能知众生种种心性,而灭度之。 明心见性具五眼,能知众生种种心性,因为绝对者能知相对,而相对者则不能知绝对也。 恒河沙世界中众生虽多,其心性如来可以相对二字尽之。 何以故? 因为众生起心动念,皆在相对范围中,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变幻莫定,非绝对真心。 绝对真心超越三界,故无得失。 绝对真性无过去心,无现在心,亦无未来心。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幼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 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惟我知焉。 ”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 婆子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 ”师曰:“青龙疏钞。 ”婆曰:“讲何经? ”师曰:“金刚经。 ”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知上座点那个心? ”师无语,遂往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潭引身曰:“子亲到潭。 ”师无语,遂栖止焉。 一夕侍立次。 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 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未见佛性之前。 世界即世界,见佛性后,以佛性而观,则此世界即为法界。 法界乃法身净土,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若有,便是相对者,有限者,故不为多;若绝对之佛性,则无所谓福德,无所谓多少,以其不可计量,故说为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金刚般若佛性本无色相,见佛性后由佛性而发挥,佛性是定慧,由定发慧,则一切色相皆为佛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具足色身者,即指人之肉体。 约佛性而言,则无肉体,然由佛性发挥则色身亦是佛性。 诸相者,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见者,非相者,意即佛性中本无诸相。 然依佛性观之,则一切诸相即是佛性。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佛之与法,孰先孰后? 若法在先,此法何佛所说? 若佛在先,其承何法而成佛道? 法有两种:(一)语言文字法,(二)寂灭法。 以语言文字法而论,即佛在先法在后;若据寂灭法,则是法在先佛在后,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 经云:“诸佛所师即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 ”众生承佛教法,修行乃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寂灭法乃离语言文字之法,石头瓦块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故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若能明白无情说法,则可续佛慧命矣。 无情说法者,例如释迦佛夜睹明星而成大道,明星乃无情者。 又如释迦佛拈花示众,花亦无情者。 二十一分以前须菩提之名未冠以慧命,而此分则冠以慧命二字,乃示须菩提从此已知无情说法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段佛告贫菩提言:若有人谓佛说法者,即为诽谤佛也。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即人若能明白无情说法,才为真正说法。 能明白无情说法者,则能续佛慧命,此即正法眼藏。 以上诸分须菩提之名末冠以慧命而此处冠以慧命者,即指须菩提已得正法眼藏矣。 须菩提问佛言:将来世界是否有人能明自无情说法之理? 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彼非众生者,即指能明白无情说法者,彼人即非众生也,因其知见已与佛无二无别矣。 “非不众生”者,谓其肉体虽为众生,而实不能当其为众生也。 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依仰山剃度,北游谒临济,复归视山,山曰:“汝来作甚么? ”师曰:“礼觐和尚。 ”山曰:“还见和尚么? ”师曰:“见。 ”山曰:“和尚何似驴? ”师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 ”山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 ”师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 ”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山每指彼谓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众生众生者”,前一众生是指普通众生,后一众生,乃指见佛性之众生。 依佛性而观之,则实无众生可言。 然由佛性发挥,则众生即是佛也。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 初悟和尚。 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阴子孙。 ”师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反贻我耶,其别有旨乎? ”遂告而问焉。 皇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师闻之颇晓玄旨,因投出家。 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 ”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故心要。 ”师曰:“何处指示? ”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 ”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 ”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见佛性已,无须再修,若有修者,便是头上加头。 譬如有人,欲由上海而诣香港,若其已至,则无可复至矣。 释迦佛云:“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指见性成佛),于此无修。 ”已得成就,便不须再修,亦再无佛可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问佛明心见性后无可再修耶? 佛答云然也,明心见性后再无少法可得矣。 见佛性之法门,并非要人日日修行,修至老死为止。 譬如释迦佛三十岁见性成佛,以后便再无行可修矣;六祖二十四岁见佛性,以后亦再无行可修。 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只有一次,弹指之间即可破也。 如同释迦佛睹明星见性成佛,六祖听金刚经豁然见性。 世界万物有坏,唯此佛性永无变坏。 古德云:“一生辛苦万年闲,只在禅家瞬息间;捉着瞿昙心捩子,回头打破祖师关。 ”此一四句偈乃指刹那间明心见性已,则以后万万年无须再修矣。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善可分为两种:(一)有为之善,即有因果轮回之善,种善因必得善果。 (二)无为之善,即指常乐我净之佛性,既无轮回,亦超越因果报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性是自由平等者,无高下,无来去。 无生灭,无新旧,亦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故为无上正等正觉。 此处所提之善法,即指无为之善,如来说即非善法,因为从佛性而观之,则无为之善法亦无,然由佛性发挥,则是真正之无为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 真正之大解脱。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可分为有漏之福与无漏之福两种,有漏之福乃有得必有失者,无漏之福则是永久无遗失者,故无任何世福可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三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乃相对者,故其功德亦属相对;佛性绝对,故其功德亦是绝对者。 所谓四句偈者即:“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化者即指释迦佛说法度众生,无所化者乃指金刚般若佛性,故无众生可度。 “须菩提,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释迦佛对须菩提言:汝勿以为如来有度众生之念,因为金刚般若佛性中,实无众生可度,若言佛性有众生可度,则已落于四相。 如来所言我者,乃指真如自性之我,而非肉体之我,而凡夫则认为佛性有我。 凡夫者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无人之存在,则何凡圣之有? 然由佛性而言,则凡夫即如来,如来与凡夫无有差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释迦佛有三十二相,印度之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 法身乃金刚般若之佛性,佛性本无相,有相者乃肉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故转轮圣王亦应是佛。 于是须菩提乃明佛旨即言: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性无色,亦无音声,若人但观色相音声,则永无法得见如来,然则如何才能得见如来耶,曰:众生之佛性与诸佛之佛性无二无别,若人明心见性,始为真正得见佛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何谓具足相? 具足相者即:佛性,见欲色有,一念无明,六根也。 此四项乃从无始而有,且亦无有终尽,永不能断灭;然若见佛性已,则此四项皆转变为佛性矣。 唯有无始无明是无始有终者,亦是可破可断者,一旦被破,则永无复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若有人言:具足相者非佛,则此人不明无上正等正觉,勿以为具足相非无上正等正觉,若言具足相非正等正觉者,则是断灭见,何以故? 证无上正等正觉实非断灭,因为具足相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佛性日日说法度生。 而终不受报应,是故佛性不受不贪,亦不受果报。 未见佛性前,有作如是因,必受如是果报,佛性所作之福德,乃超越因果者,故曰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不若有人能知一切法无我之功德,因为一切法无我即是具足相,得成于忍,即证无生法忍也,如是功德则超过以前所讲一切布施之功德。 佛性乃超越因果轮回者,须菩提问何故菩萨不受福德? 曰:菩萨所作福德乃由佛性而作者,故无所受。 明心见性,得无生法忍,无生者,即无生无灭,法忍者,万德庄严,一切法皆是佛性,皆是绝对,故不受福德之报,因福德乃相对者,佛性乃绝对者,故明心见性之功德最胜。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也,吾人之佛性,行住坐卧间皆是如如不动,故曰威仪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本来佛性也,佛性无所不住,不去不来,本来如此,故名如来。 若有来去坐卧,则是相对,而非绝对矣。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佛性即净土,净土即宇宙,故曰一合理相,佛性是遍满虚空者,法身净土亦见遍满虚空者。 若人此刻得见佛性,此刻即生净土矣。 譬如释迦佛三十岁见佛性,当时即生净土矣。 六祖二十四岁见佛性。 其亦当时即生净土。 法身净土,永无变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甯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佛说微尘众,乃指吾人心中之种种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论,本无微尘思想;然依佛性而观,则一切微尘思想皆是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一合相乃无言无说,不能以文笔形容,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惟悟与悟,乃能知之。 可是一般人终想看看佛性,然此实不可能。 譬如有人未到北京。 却想看看北京风景,纵使望穿眼珠,竭尽思虑,终不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 ”见佛性已,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知见皆属佛性。 未见佛性以脑筋发挥,则一切知见俱是生死轮回。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者,如见也。 佛性本无四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四相即佛性;未见佛性时乃错认四相为佛性,见佛性后,则四相即为佛性。 吾人对佛性应当如是了知,佛性乃本无法相,若能知此理,则是真知见。 所谓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见,在佛性中本无若何知见,故曰即非法相。 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法相皆是真知真见,故曰是名法相。 石霜慈明禅师法会下,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遍,师闻之召谓曰:“汝日诵经。 究竟经义否? ”曰“未曾。 ”师曰:“汝当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一日诵至“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处,蓦然有省,遂以向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口+尔)”僧无语,师便打出。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法可分无为法与有为法两种:脑筋所思想者,以及眼所见之宇宙万象,皆属有为法,有为者,即有生灭,有来去,有成坏也,无为法者,即指佛性,佛性无坐灭,无来去,无成坏。 应化非真者,即指一切有为法,皆非真实者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心见性,其福最胜,见性后为人演说,亦不取于相,惟自佛性上发挥,不离绝对,未明心见性者说法,皆是有为法,是相对者。 如梦幻泡影,变化无定,故福德有限。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迦佛所规定之讲大乘及最上乘经之四不依:(一)依智(佛性)不依识(脑筋之思想感觉)(二)依法(大乘及最上乘法)不依人(小乘人及二乘人)(三)依了义(最上乘经及大乘经)不依不了义(中乘经及小乘经)(四)依义(第一义谛,即佛性由体发用)不依字(又译为语,即不能照字面解释也)古人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本文依菩提印经会〈民国七十九年五月〉《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 心印心疏》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 欢迎引用流通。 发布时间:2020-07-23 15:25:4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4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