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开示这样拜佛你拜一佛胜过拜百千万佛! 内容: 法句经讲记(三十五) 北传〈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南传〈双品第一〉二十章壹、释品题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两,音(垄)liong2柳拱切从本品开始,到第三十五品的〈梵志品〉(除〈利养品第三十三〉而外),由于南北传皆有传译,所以此下将以南北传对读的方式,来作文义的解说。 南传巴利本《法句》则以了参法师的译本为主,并参酌净海法师的白话文译本──《真理的语言》,及其他近人的译作,期能藉由不同传译本的比对,而更贴近佛说此偈的原意。 本品“双要品”(南传曰“双品”),系藉一正一反、“两两相”对的偈颂,以“明”世间:有“善”就有“恶”,有喜就有悲,有真就有伪,有染就有净,有人赞美、就有人批评……,一切皆为(“有”,在此可看作无义,或可作‘为’解)相“对”而非绝待的。 因此所列“举”之法“义”,“不单”偏于或正或反之一边,以此突显正理,使学者知所抉择,而依循佛法中道正理信受奉行。 贰、释颂义及因缘1. 【北传】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1. 【南传】诸法意先导 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 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 如轮随兽足2. 【北传】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2. 【南传】诸法意先导 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 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 如影不离形轹,音(力)lek8柳极切辙,音(彻)tiat8地杰切第一偈:北传说:“心为”一切“法”的根“本”,我们动身、发语的一切造作,皆由心意的主导而来,所以“心”居于至“尊”至要的地位,一切由“心”所主“使”。 假使我们的内心(“中心”,即内心)起的是恶心恶念(“念恶”即恶念),那末,在审虑、决定的瞬间,“即”会发动我们的“言”语、身“行”去作恶。 身语意既已造作了恶业,那必然留下潜能势用,“罪”报“苦”果“自”然从后“追”随而来,如“车”轮必压(“轹”,车轮辗过之意)“于”车迹(“辙”,即车迹)而过。 1对应于此,南传则说:世间一切“诸法”,皆以心“意”为其“先导”,心“意主”导一切,一切由心“意”的审虑、决定、发动而“造作”。 “若”人“以染污”不净的“意”念为起始,而发展至“或”言“语”、“或”身“行”的恶“业”,“是则”其后必有罪“苦”的果报“随”逐“彼”人,“如”车“轮随”于拖车的“兽足”。 2南北传的译句一经对照比较,偈意自能充分的揭露出来;然而此偈的最末一句,二译却显然不同。 原来,pada之义有二:可译为迹,也可译为足,所以北传的吴.支谦译本译为“辙”,即车迹之意;而南传了参法师则译为“兽足”3,这是同源而释义别异的一例。 第二偈:北传说:“心为”一切“法”的根“本”,吾人所以造作一切的善恶染净等业,皆由心意的主导而来,所以“心”居于至“尊”至要的地位,一切由“心”所主“使”。 假使我们的内心(“中心”,即内心)起的是善心善念(“念善”即善念),那末,在审虑、决定的瞬间,“即”会发动我们的“言”语、身“行”去作善。 身语意既已造作了善业,那必然留下潜能业用,“福”报“乐”果“自”然随后“追”逐而来,“如影”之“随形”而不相离。 此偈南传则说:世间一切“诸法”,皆以心“意”为其“先导”,心“意主”导一切,一切善恶染净,皆由心“意”的审虑、决定、发动而“造作”。 “若”人“以清净”的善心善“意”,“或”表现于言“语”、“或”表现于身“行”,而造作利人利己,或损己以利人的善“业”,“是则”其后必有福“乐”的果报“随”逐“彼”人,“如影”之“不离形”体一般。 这二首偈颂,南、北传虽然偈意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因缘故事,以下就分别作介绍:北传的因缘是说到在佛世,舍卫国王波斯匿,因为想请释尊及弟子前去应供说法,所以就与随扈一行来到释尊驻锡的精舍。 王下了车,即解下配剑、脱去鞋履,双手合掌来到释尊面前,五体投地顶礼释尊,长跪禀白说:‘希望来日能于四边街道,施设微妙的饮食,供养世尊及众弟子,以令国人了知世尊为世间无上的圣者;愿国人咸能远离鬼神妖魅的蛊惑,悉心遵奉世尊所制的五戒,以消弭自身及国内的灾祸。 ’释尊听闻此言,就说:‘善哉! 一国之君,应有英明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百姓以正确的方法趋吉避凶,进而为来世植福。 ’波斯匿王得了释尊的肯定,便欢喜地说:‘至真至尊的佛世尊啊! 请容我先行告退,来筹备这一次的供佛大会吧! ’于是贵为一国之君的波斯匿王,除了亲自监督御厨准备饮食之外,当日还躬身往迎释尊及弟子前来应供。 在释尊与弟子一行先后入座后,王还执弟子礼,恭敬地在释尊身旁侍食。 释尊饭食已讫,便于四街道路头为王说法,无数的百姓此时亦来围观,听佛说法。 人群中,有结伴而行的二名商人见到此景,一人就想:‘佛如帝王,弟子犹如忠臣,佛开示智慧大法,弟子随佛诵习宣扬,好个明智的国王啊! 知佛是可尊可敬的人天导师,所以竭尽心力来奉侍至尊的佛陀! ’另一人则心想:‘真是一个愚昧的国王啊! 你贵为一国之主,还有什么是求不到的呢? 佛,不过好像一头牛,弟子就犹如车子,牛拖着车子,东南西北到处走,佛有什么德行,值得王自甘卑下地奉侍呢? ’不久,二人即离开了人群,继续踏上自己的旅程。 走了三十里,觉得渴乏极了,就找地方投宿,一面买酒共饮,一面评论所见之事。 这心存恶念的商人,平日即常怀恶心、骄纵无礼,从他对世出世间的圣者──佛世尊,都如此之轻慢鄙视,就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尤其在杯酒下肚以后,内心炽盛的热恼,更令他犹如有火烧身一般。 于是他带着醉意独自步出旅亭去透透气,走着走着,就在车马必经的道路中醉倒了。 次日清晨,正好有五百商人的车乘经过,心存恶念的商人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步上黄泉。 他的同伴一觉醒来找不着他,才知他已命丧车辙,善心的商人一想到两人偕伴在外经商,而今对方出了意外,如果自己单独回国,恐怕会被误解为谋财害命,而背负不义的骂名,不如收拾财物,到他国去过新的生活。 适巧这名善心的商人所到之国的国王,新近崩亡不久,又没有太子可以继承王位,群臣们相信预言吉凶的谶书上所言:在人文荟萃之地,将有一位平民会成为他们的新王。 但是要如何找到此人呢? 原来先王有匹神马,当它见到未来的国王就会屈膝,由此即可寻得新王。 于是太史官与大臣们就整备车马,带着先王的神马与印玺,四处去寻找新王。 浩浩荡荡的一行人,自是引来群众的好奇与议论,商人当然也在其中。 当太史官一眼见到商人,立刻便说:‘此人具有黄旗紫盖之气,这就是贵为帝王之气啊! ’而神马此时也屈膝来舔商人的脚,大臣们于是一致认定:他就是他们的新王。 太史官等人欢欢喜喜地将商人迎回宫中,待他沐浴更衣、换上国王的袍服之后,着即登上王位、顾问国事。 对这突如其来的境遇,商人不免陷入深深的思维:自己平日又没做什么大善,何以能得黄袍加身、贵为君王呢? 想必是至圣的佛陀施恩于我,才得以如此吧! 为了礼谢佛陀的恩德,遂与群臣遥向舍卫国顶礼稽首说:‘我这卑贱之人无才无德,而今竟蒙世尊垂恩,成了此国的国主,希望明日世尊能与诸大阿罗汉弟子,一起到敝国来接受我的礼敬与供养。 ’时值三月,释尊就要阿难转告诸阿罗汉比丘说:明日有国王将请大众前去应供,为了使该国人民未信者生信,特准大众施展神足通前往该国,以令王及人民生欢喜心信受佛法。 于是弟子们谨遵佛言,来到该国受王供养;待大众食毕,王便请释尊为他开示:素无善德、卑微如他之人,以何因缘而成为一国之主? 释尊就举先前他与同伴二人起心动念的善与恶为例,来说明为善之人,福乐相随;作恶之人,灾祸自追,这不是来自佛或龙天鬼神等外力的护佑与恩赐,而是由每个人自力造作而来,因此便说了以下的偈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当释尊说完以上二首偈颂,王与群臣及无数的百姓,皆生大欢喜心,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4南传的因缘故事则是这样的:5一日,眼盲的迦丘帕喇尊者在经行时,踩死了一些昆虫,次日,恰好有精舍的其他比丘来找他,他们发现了地上有昆虫的尸体,怀疑尊者犯了戒,就来到佛陀座前,请示心中的疑虑。 佛陀问他们是否亲眼见到尊者踩死这些昆虫? 他们回答说:并未亲自看见。 佛陀就告诉他们说:‘正如你们不曾亲见迦丘帕喇杀生一般,迦丘帕喇也看不见地上的昆虫;一位已证圣果的阿罗汉,是不会存有杀生之心的,所以他并未犯戒。 ’众比丘就再请问佛陀:何以尊者今生会成为一个盲者? 佛陀也就藉着宣说迦丘帕喇前世的因缘,来教诫诸比丘:原来,迦丘帕喇在某一世曾经是一名医生,在他的病患之中,有一位女众曾经对他许诺,若能治好她的眼疾,她和儿子愿意当他的仆人侍候他。 但是当她的眼疾一天比一天好转,她又后悔了,害怕自己和儿子得当一辈子奴仆,所以她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越来越差。 只是,这个谎言终究瞒不过医生,当医生发现她的眼疾其实已经痊愈以后,不禁起了大嗔恨,就开了另外一服药给她,使她从此真正失明。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往后的很多世,迦丘帕喇都成了盲者。 于是,佛陀就说了以下的偈颂告诫诸比丘:“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 虽然本偈说明了心(意业)居于一切法的主导地位,一切善恶染净的业果,皆由心意的发动身、语而来;但佛教并非唯心论者,只重内心而漠视世间事行。 佛法是说外在的事行既出于心意的推动,那末,要改变我们的言语、身行,必先改造我们的内心,由端正我们的心行、观念做起,才是根本之道。 更进一步说,心尽管为王为主,却不仅仅完成内心的净化就算了事,还要经由佛法的修学,慢慢去修正自己在言语和身行的表达,从而脱落累世的串习,使身口能恰到好处又恰如其分地传达内心,而终至完成身业与语业的净化。 再说佛法的重视内心,是主张由心念的改变去转境,而非将外境的恶观待成善、将染污观待成清净,无视外在的一切,而只活在自己想像的内心世界,这决非佛陀的教法。 佛陀所教我们的是:如实知外在的一切善恶、染净,乃至因缘的聚与散、成与毁;更如实知自心的一切悲喜、爱恶,乃至法与非法,而后出自善意、敬虔地回应外境,这才是以心转境的真义。 能这样做,深信其人定然“福乐自追,如影随形”,最起码,也会处处得人缘。 (待续)【注释】:1. 请参见印顺导师,〈法句序〉(《华雨香云》,页218)。 2. 同1. 3. 同1. 4. 法眼净,乃具有观见诸法真理、断诸疑惑而无障碍之眼。 5. 以下各品所举南传的譬喻因缘,系改写自达摩难陀上座编着,周金言居士所译的《法句经/故事集》(1996. 4新雨杂志社出版),略去其中的神话色彩而成。 发布时间:2020-07-13 15:29:0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