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十八) 内容: ◎1997. 10. 16讲于法云文教协会法句经讲记(四十五)释传道主讲北传〈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南传〈不放逸品第二〉二一~三二偈贰、释颂义及因缘【北传】11.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恣,音(注)tsu3精句切漏,音(路)lo7柳度切得,音(德)tek4地激切搏,音(部)po7边度切这一章,南传并没有相对应的偈颂,所以仅就北传释义。 首先解说偈中的几个名词:「恣」,乃放纵、听任之意;「自恣」,即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亦即放逸之意。 「漏」,烦恼的别名。 「魔」,是障碍(而非邪魔鬼怪)。 「便」,利也。 「魔得便」,障碍可以得利,意即障碍就有机可乘。 「搏」,同『捕』,捕捉之意。 「如师子搏鹿」,这是以狮子来比喻炽盛的欲望,而以鹿比喻微弱的道心。 本章说:如能「不为时」间流变影响而「自」我放「恣」、为所欲为,常「能」克「制」自己对五欲的驰想渴求,并将身命安立在佛法的闻思修学中,渐学渐修,那末,烦恼「漏」终「得」一分一分断「尽」,智慧亦将一分一分增明。 反之,若「自」我放「恣」于五欲的驰想追求,不断向外界攀缘,那欲望就有机会得以障碍吾人的进德修业、障碍吾人的求成佛道(「魔得便」),「如」同「师子」(狮子)捕捉(「搏」)「鹿」一样,吾人的道心也轻而易举地便为欲心所取代。 ※※※※※※※※本章第一句「不为时自恣」的「时」,虽然在上述的释义只解说为时间,但就广义来说,实应包括时间、地点、人事。 也就是说,自己平日的用功修行或持守道德,是不应该因时间、地点、人事的不同而有差异的。 不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或面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务,才精进修行、展现道德,其他的时、地、人、事,就放纵自己、悖离道德;而应当是随时随处、人前人后、面对任何事务,都摄心正住、依正知成正行。 离开现实生活的一切去求菩提,那决无实现的可能。 同理,道德也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惟方式,而与自己的生命紧密的结合。 如此,即能不择时、地、人、事而自然流露;否则,对与己有缘的某甲有道德,对与己不相干的某乙不必有道德,而对与己有怨的某丙,又展现不道德,那岂不如川剧之变脸一样,得随时换戴不同的面具了? 这样的道德,未免太不完善! 再说道心与欲心,一般人心常是充满欲望的,所谓道消魔长,道心与欲心、放逸与不放逸,……是不能同时并存的,恰如翘翘板之两端,一端高起、一端就低下,所以对佛法的修证而言,离欲而不放逸是很重要的一着。 面对这五光十色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坚定吾人的道心呢? 本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由克制欲心、「不为时自恣」而来。 设若不能节制欲求,反而多行放逸,那末,修道也好、作世间事业也罢,都将障碍横生、难得成就。 【北传】12.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恣,音(注)tsu3精句切这一章也是仅有北传的偈颂,偈中有二个名词必须先行解说:一是「正净」:「正」与「证」,古字相通,所以「正净」即「证净」,亦即对佛、法、僧、圣所爱戒毫无怀疑而生的清净信,名四证净或四不坏净、四不坏信。 证初果(须陀洹)、入圣流(参预圣者的流类),即得四证净。 二、「比丘」:意译乞士,以其清净活命故名乞士,乃随佛出家之男子通称。 经中常以「比丘」来代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这不妨看作佛对学佛修行的四众弟子说,而不必视为专对出家比丘说。 本章说:「能不」放纵「自」我、「恣」情逸乐,又能勤修善法、勇断众恶「者」,「是为」善护「戒」行德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彼」「者」因内心常忆念「思」惟四「正净(证净)」──于佛、法、僧三宝及解脱圣戒得清净信,而离系解脱的缘故(「彼思正净者」,为解说上方便,释义为「彼者思正净」),「常当自护」其「心」及身语三业,以免因染着五欲而造作恶业、堕落恶趣。 ※※※※※※※※读到偈中的这一句「常当自护心」,不由联想到在《杂阿含经》1里头,释尊所讲的一个譬喻。 释尊当时正在拘萨罗国游化,有一天为了对众比丘开示四念处的道理,就举了以下的譬喻说:过去世有表演竖竿杂伎的师徒两人,伎师将竹竿竖立在肩上,弟子再登上竹竿顶端表演。 表演前,伎师就对弟子说:『你在竹竿上头,应该保护立于竹竿下的我,我也应该保护在竹竿上的你,彼此更相护持,以进行各项表演、娱乐观众,如此,必能多得财利。』伎师弟子听了,就回答说:『事实并不如师傅所言这样啊! 应当是你我各自保护自己,来进行各项表演、娱乐观众,两人才既能全身而退,又多得财利。 否则我只想着要保护你,就没办法保护自己;保护不了自己,也就等于把你害死啊!』伎师闻言,不禁深表赞同。 然而一般凡夫却总是希望被别人保护,甚至将呵护备至看作是幸福;不论到那里,最好随时都有一片墙可以靠,那就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很好。 少了那片墙,心里就害怕、没自信,这都是人格还不够成熟的表现。 如同小孩子,爸爸妈妈在家,他就很安心;爸爸妈妈如果不在,他就害怕。 小孩子如此,还情有可原;长大成人了,还依赖成性,不能独当一面,以学佛来说,就很有改善的空间。 我们人的心理是很奇怪又很微妙的,假设将一块一丈长、一尺宽的木板,平放在地上,要你在上头走几趟,那都没问题,反正没走好,踩偏了也不会怎么样。 如果将木板升高一丈,你走起来可能就怕怕的;底下要是再有个水池,那就吓人了! 水池里假使还有铁块或鳄鱼,可能你就不敢走过去了! 但如果将底下这些都遮盖起来,你照样可以走得很好。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脆弱而常为境转,缺乏自信、又不得自在,所以始终需要寻求一大力的庇护者,或者支持自己往前走的力量与信念。 然而这追寻的过程却潜藏着危险性,找对了,有助于自我的提升、净化;找错了目标,不但增长自己的邪知邪见,连带地,造恶业、沉沦恶道的机会也增加了,岂可不慎! 对照本偈所说的:「彼思正净者,常当自护心」,可知释尊所指出的,正是一条由提升净化而解脱生死的究竟之道,一条由对三宝与圣戒坚定仰信而引发自信、自主的正觉之道。 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得亲自去行这一条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因此佛陀教弟子要「常当自护心」──是「自护」,而不是由别人来保护。 这自护护他之道,佛说即是四念处,也就是对自我的身、受、心、法,要清楚地觉知,这才能分别抉择其善恶染净,从而改恶修善、离染向净。 如出家受戒时,要一日三摩其头,再三提醒自己:『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得以超越世间烦恼,自在无碍)。』出家学佛是如此,在家学佛也一样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 好比今天有人对我们讲了赞美的话,注意哦! 要『摄意』,看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 有人讲了嫌责我们的话,我们有没有因此而诿过迁怒? 在顺境、在逆境、在不顺不逆境时,我们都要对自心清楚明白,先能『摄意』,而后才做得到『守口』及『身莫犯』众恶。 《菜根谭》也提到类似的用功方法,说道:『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 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这还只讲到对自己起心动念的观照而已,佛法在人间,除了追求自我烦恼的超脱,更重视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在自己得意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观照到我们的周遭,注意周遭的人,他们内心的感受,与言谈举止的变化。 也许你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成功了、成就了,难道连高兴都不行吗? 但世间是相对的存在,我们自己成就了、成功了,相对地,就显出别人的没有成就、没有成功。 也许我们无意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成就、成功,甚至受器重,这本身就构成对别人某种程度的伤害,这种心理,佛法称为『不耐他荣』。 别人对自己有所成时,有此种心理;不可否认的,自己面对他人的成就,也免不了如此。 以下的对白,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当某人的表现受到关注、受到肯定,我们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OS(旁白):『他? 凭什么?』『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呢!』或者你功夫高一点,只是翻了一下白眼、不以为然的抿抿嘴,假装别过脸去、岔开话题,甚至只在内心偷偷酸了一下,那都是。 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或者,竟是百步笑五十步? 当我们反省到这些、观照到这些,就不会肤浅地一有了点什么,就唯恐天下人不知似的,急着请大家告诉大家。 的确,就佛法缘起的观点来看,若不是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缘来共同助成,单凭自己一人之力,委实不足以成就任何事。 所以克实而论,自己的成就其实并不属于自己,而应归功于众缘的配合到恰到好处,因此成不足喜、败亦不足忧。 如此以观,那么不管自己有什么天纵的才华,渐渐地也就不会沾沾自喜、亟欲人知,而反会自隐锋芒、韬光养晦,这也算如实正观缘起而自然流露的一念慈悲啊! 【南传】30. 摩伽以无逸 得为诸天主 无逸人所赞 放逸为人诃逸,音(佾)it8英直切得,音(德)tek4地激切诃,音(呵)h#601;1喜高切这一偈是南传独有,而北传没有的,所以仅就南传释义。 偈中的「摩伽」(Maghava),是三十三天主帝释(Sakka)以前在人间的名字。 本偈说:「摩伽」(帝释)过去生「以」多行社会公益、广植善业功德「无」放「逸」的缘故,2所以来世「得」生「为诸天」之「主」,享有福报安乐。 故知不放逸地行一切善、断一切恶,不但可为现生及来世培集福德资粮,「无」放「逸」之「人」现生更常为人「所赞」叹;反之,「放逸」之人不但为自己的现生及来世招集罪殃,现生更「为人」所「诃」责鄙弃。 【北传】13. 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变 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乐,音(鹿)lok8柳鹿切逸,音(佾)it8英直切,音(骞)khian1去坚切小,音( )siau2时矫切大,音(代)tai7地害切火,音(伙)hon2喜古切焚,音(魂)hun5喜群切14.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惧,一音(具)ku7求遽切一音【臼】khu7去【舅】切断,音(缎)toan7地倦切漏,音(路)lo7柳度切泥,一音(奶)ne7奴低切一音(尼)ni5洹,音(凡)hoan5喜权切【南传】31. 乐不放逸比丘 或者惧见放逸 犹如猛火炎炎 烧去大结小结乐,音【藕】ngau7义效切烧,音(消)siau1时娇切32. 乐不放逸比丘 或者惧见放逸 彼已邻近涅槃 必定不易堕落彼,音(比)pi2边己切易,音(异)i7英忌切堕,音(道)t 7地贺切落,音(鹿)lok8柳鹿切北传十三~十八章,是释尊在同一因缘下宣说的,但因其中仅有十三、十四两章,有南传偈颂与之对应,所以先解说此二章。 此二章,南北传显著不同的是,北传一由正面、一由负面来比较不放逸与放逸之功过,南传则皆由正面的不放逸来述说其利,所以在解释上不取对应义来说。 以下即分别释义:北传十三、十四章说: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及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优婆夷),如能「谨慎」密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不为追求感官的短暂快乐而造恶,必能离烦恼而得真正的安「乐」。 若如世俗人一样,「放逸」自己的贪、瞋、痴去竞逐五欲,终将迷失在欲乐中而「多忧」恼罪「 」(「 」,同『愆』,罪过也)。 因为放逸的心恰如脱缰之野马,一发难可收拾。 在烦恼小小现起时,若能制而不随,那还不致发展成什么大过恶;一旦放逸成性,即改「变」烦恼(「诤」,此处应作烦恼的别名解,如:无诤阿罗汉)的强度,由「小」烦恼、小放逸,以「致」熏习成「大」烦恼、大放逸而不自觉知,甚至为此造作「积」集众多的「恶」业,现生即如「入」地狱为「火」所「焚」一样,活在炽盛的热恼中,不得自在。 相反地,若能持「守戒」行德行,远罪兴「福」、「致」力修「善」,对违「犯戒」行德行「有」畏「惧」戒慎的「心」,则其人定能密护诸根不放逸,使所思、所言、所行不偏邪。 如再依佛说的三学八正道修学,来日必「能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烦恼「漏」(「漏」即烦恼的别名)、究竟苦边,「此乃」贴「近」亲证「泥洹」(涅槃)的修行方法。 南传三一偈说:爱好(「乐」,爱好)「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惧见」到自己因「放逸」造恶而堕落,所以他便精进地止恶、行善、清净自心,运用灼热「犹如猛火炎炎」的智慧,「烧去」大大小小的烦恼结(「大结小结」,结乃烦恼的别名)。 这一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是说到:有一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所指定修习的禅观主题之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 虽然他努力地修持,不过进展却不大,于是他满心挫折地准备回祇树给孤独园,请求佛陀为他的修行指点迷津。 在路上,碰巧遇上一场大火,他便跑上山去观察火势。 看着火势迅速地蔓延,他忽然体悟到:能洞见真理的智慧,也如这熊熊的烈火,能烧去一切大大小小的烦恼束缚。 佛陀知道这名比丘得度的因缘已届,所以就放光出现在比丘面前,慈示他说:『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尽管继续努力吧! 就如猛火烧去一切障碍,时时系念正法、忆持对治的比丘,也将解除所有的烦恼束缚。』比丘听完佛陀的开示,再于定中忆念思惟其中的道理,不久即证了阿罗汉果。 南传三二偈说:爱好(「乐」)「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惧见」到自己因「放逸」造恶而堕落,所以他便精进修行,勇于止恶、行善、净心,向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目标前进。 一个坚持自我不放逸者──「彼」人其实「已邻近涅槃」,因为他「必定不」会再如放逸的人那样容「易」造恶而「堕落」。 这一偈同样有一则因缘故事,名『知足的比丘』。 故事的主人翁尼珈玛西提舍,他出生在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那里长大。 出家以后,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不参加波斯匿王与给孤独长者举办的布施大会,也尽量避免参加大型的庆典、仪式,而只是到故乡的村子去托钵,随缘接受亲友或村民的供养。 但他这一托钵的习惯逐渐受到议论,有人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与其他人结缘。 当然,很快地就有比丘去向佛陀告状,佛陀于是藉此机会召尼珈玛西提舍前来,让他自己向大众解释清楚。 他说他虽然常回故乡化缘,但并不是为了向亲友乞得可口的食物,相反地,不管食物可口与否,只要足够了,他便离开。 听完他的说明,佛陀就当着其他比丘的面称赞他,并且告诫诸比丘:少欲知足的生活,才符合一切圣者的教诲,所有比丘都应向尼珈玛西提舍学习。 接着,佛陀又讲了一个鹦鹉王的故事:鹦鹉王原本与众多的子民,住在恒河边的无花果树林里。 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鹦鹉也就离开了树林,到别处去觅食,只有鹦鹉王留了下来。 不管吃的是嫩芽、叶子或树皮,只要可以填饱肚子,它都很满足,并且心存感恩。 帝释天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想来试试鹦鹉王的德行。 他先运用神通使无花果树枯萎,再与王后变成了鹅,来到无花果林。 见到了鹦鹉王,帝释就问它: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再也长不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说:『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恩的心,只要还有一点食物可以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我就不会背弃这片曾经养育我的树林!』帝释天听了,大受感动,就现出他真正的身分,并且从恒河取水,洒在无花果树上,让它们回复生机。 (待续)【注释】:1.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经(大正2.173中)。 2. 请参见《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上座编着,周金言译,页90。 发布时间:2020-07-13 15:23:1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