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三十一) 内容: 法句经讲记(二十八)〈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壹、释品题慈仁品者 是谓大仁圣人所履 德普无量履,音(里)li2柳己切本品「慈仁品」,「是」阐述所「谓」大慈「大仁」者之心行,及其所得的种种益利福德。 品题之所以谓之「慈仁」,而不用『慈悲』,盖因佛教初传,在翻译上每借用儒家或老庄之语汇,以取得知识分子的同情,时名『格义的佛教』。 这在本品中,特别显见其痕迹,如『慈仁』、『仁』之普见各偈,以及『垂拱无为』均是。 所以本品各章虽偏重于慈心的阐发,而以「慈仁」作为品题,但其精神,吾人仍不妨以『慈悲』视之。 何以故? 慈与悲固然通常并称,然二者的意义并不相同。 『慈,是以利益安乐、世出世间的利益,给予众生。 悲,是拔济众生的苦难,解除众生的生死根本。』1众生是离不了烦恼而多忧多苦的,菩萨发心修利他行,若不能先解除众生的忧悲苦恼,而只一味给予利乐,恐怕他也无能安心受用。 所以就世间的现实来看,拔苦的迫切性,委实甚过与乐;要使众生得到利乐,那非先救拔他的苦痛不可! 慈悲,可说是佛法的心髓;离了慈悲,就没有菩萨,也没有佛,因为『诸佛心者,大慈悲是』2,故说佛法是以慈悲为宗本的。 虽然基督教讲博爱,儒家讲仁爱,似乎与慈悲的意义相近,但佛法的慈悲更有其不同及殊胜处。 基督教之所以讲博爱,是基于神爱世人,所以身为神的子民,也要体贴神的意旨去爱世人。 然而神意却含有残酷的本质──信我者永生、不信我者永火,所以,神绝不会去爱一个不信他的异教徒,换言之,神也绝不会爱一个意见、立场与他相左的异己者。 这种『顺我昌、逆我亡』、党同伐异的爱,似乎与『博爱』有着偌大的距离! 所以我常笑称,他们的『博爱』,其实只博一点点而已! 儒家重伦常,而『人伦肇端于夫妇』,所以夫妇被视为一切道德的根源,而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伦常关系,合为五伦。 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即以家为本位而次第开展的、有等级的爱。 家,有着自我对眷属及财物的强烈系着,是最甜蜜、但也最狭隘的! 然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却由二人为基本单位而扩充,可见其终究不易透脱自我爱的固蔽,而难得真正的「大仁」。 仁,原本是果核内的仁,如涂豆仁、桃子仁、李子仁,因其『两相依合,而在相合处,存有生芽引果的功能』4,故而引申其意涵为:整体、合理、和谐的生机之谓『仁』。 桃子仁、李子仁,若去其部分,就不再是整体;不是整体,无法健全的生长,就称为『不仁』。 如我们的身体局部或半侧循环不好、气血不通畅,而导致行动不能自如,即称为局部或半身不仁;若全身都如此,那就称为全身不仁。 将此意涵应用到人事上:一男一女结合,构成一个最小的整体──家,如在这整体中,先生只知照顾自己,或者太太只知照顾自己,而不知有对方的存在,那是先生(或者太太)不仁。 将二人世界扩大些:若夫妻二人彼此同心、恩爱异常,但却不知家庭里其他成员的存在,不孝父母、不顺翁姑等,那对这个家庭而言,是这对夫妻不仁。 将整体扩大到社区来看:如这家庭里的成员,彼此和乐亲爱、合理和谐,但是都把自家的垃圾往隔壁丢,那末,就这一社区的人而言,是这一家人不仁。 再将整体扩大为一县市来看:如这一社区,家家户户都很团结又和谐,但是却将他们社区的废弃物,统统丢到别的社区去;或者别的社区遭遇急难,他们却袖手作壁上观,那是这一社区的人不仁。 再将此整体扩大为一国来看:若这一县市的人彼此维持着合理、和谐的关系,但是却将该县市的垃圾,运到别县市去作焚化处理,抱着反正『死是死道友,不是死贫道』的心态,置整体的环境生态于不顾,那就是这一县市的人不仁! 再将整体扩大到世界来看:这一个国家的人民很合理、和谐,又爱护他们的生态环境没错,但他们却专砍未开发国家或开发中国家的原始林,将其加工成日用品,供自己享用;或者将有毒的工业及废弃物,移置他国;也不管此举是否破坏了他国的生态环境,或者衍生疾病、威胁生命。 就全世界而言,即是这一个国家的人不仁! 再就全球的生界来看:如果我们一直强调『人本』,一切以人的观点去看待,而否定其他动物、植物、矿物存在的平等价值,抑扼其他生命、生物存活的生机;或甚至讲『神本』,认为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服务神而存在,所以我们都该唯神意是从,那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不仁! 依佛法说:存在的一切,都是条件因素的组合,所以彼此间是缘起相依互存,而休戚与共的。 任何众生、任何事物,都不能抽离它所在的环境因素,而单独存活。 它的存在,依于种种的因缘;而这种种因缘,又依于各自的因缘而成就。 所以,牵一发而全身动,只要其中一个因缘变动,那就会造成骨牌效应,而引起一连串与其相关者的变动。 准此以观生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不也如此犹似三支束芦,相依而立吗? 但自号『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妄自以为能够凌驾一切、宰制一切! 而其实,人类充其量只是这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罢了,依赖其他动物与矿植物的成分或许还多些呢! 然竟昧于事实、夸言主宰,而对生界的一切予取予求、肆意破坏;不知:破坏了人类所依存的环境生态,也就等同埋葬了人类的未来! 这是以人类为本位思考的谬误,而神本的思考呢? 所谓的神──创造主,其实是『由于不重智慧,或智慧不足,在定心或类似定心的映现中,复写而走了样,才成为神,成为神秘的宇宙根源。』5因此,所谓的神意,说穿了,就是统治者意志的展现,哪得褪脱私欲与凡情呢? 所以,不论人本或神本的主体思考,都于真理不合,而且不能带来生界的和谐共荣! 综上所说可知:若以生界的缘起平等共存,来诠释儒家的仁──整体、合理、和谐的生机,则与佛法的慈悲,有其相近处。 然佛法讲慈悲的殊胜,不但由外观缘起的自他相关而无我、无人,更深刻地内观自我系由心色(精神、物质)和合的有机体,亦无有一恒常不变、单独存在、自由宰制的实体我。 无我、无我所,没有对自我及我所有的一切之爱执,那才能不为一己之利所囿,一家之私所蔽,而真正的慈悲利他。 否则,也只是假为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实罢了! 所以论彻底、论普遍,儒者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实不能与佛法无我而普缘一切众生起慈悲,相提并论! 据此回观品题所言:「慈仁品者,是谓大仁。」此处所以言「大」,乃取其无量之意。 何谓无量? 意指对于众生与乐拔苦的同情,是不分亲疏,不论恩怨,不限肤色、种族,也不独锺人类,而遍及一切生命生界,故而言「大」。 一个彻证缘起无我的「圣人」,他的智慧、慈悲彻骨彻髓,因此凡其行迹所至「所履」之处,皆能以智德、恩「德」遍施一切,「普」济「无量」有情。 在依报庄严──建构美好环境的人间净土中,使正报严净──自他身心净化圆满而成正觉,这就是圣者大慈大悲的本怀。 贰、释颂义及因缘1.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摄,音【涩】siap4时劫切俗音【涅】liap4柳劫切俗音【粒】liap8柳蝶切死,音(史)su2时矩切适,音(式)sek4时激切患,音(犯)hoan7喜倦切2.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慎,音(肾)sin7时认切5.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无所娆恼 是应梵行垂,音(随)sui5时逵切拱,音(巩)kiong2求拱切娆,音(饶)jiau5入侨切恼,音(老)l 2柳稿切梵,音(范)hoan7喜倦切6.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14.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履,音(里)li2柳己切行,音(形)heng5喜停切博,音(朴)phok4颇谷切誉,音【有】u7英遽切15.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卧,一音(饿)go7语号切一音(悟)ngo7梦,音(望)bong7文洞切兵,音(冰)peng1边经切16.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水,音【】sui2时鬼切火,音(伙)hon2丧,音(宋)song3时贡切得,音(德)tek4地激切本品第一~二、五~六、十四~十六章,因为同一譬喻因缘的缘故,遂先集出而解说如下:作「为」一个「仁」慈者,他不但慈心「不杀」众生、不害众生,「常能摄」持「身」语意行,不使冲动造恶;又能广集诸善,而慈悲利他。 诸恶息止、众善奉行,若再能以空无我慧勘破无明我见,「是处」当下,即为「不」复轮回生「死」的寂灭涅槃。 那「所」至(「适」,至、到之意)之处,就再也「无」有烦恼相应引起的过「患」,而得处处自在! 慈心「不杀」众生、不害众生,才堪称「为仁」慈的人。 一个仁慈的人,他不仅不会在行为上杀害众生的生命、凌夺众生生存的空间环境,更会谨「慎」他的「言」说,不恶口伤人、妄言挑拨,以扼杀众生的生机、挠阻众生的生趣。 他知道惟有「守」摄内「心」的意念、建立正确的知见,才能真正使见诸外在的言行如实、如理、如分,而根绝杀害众生与伤害众生的烦恼恶。 何时做到止恶、行善、净心,「是处」当下,即为「不」复轮回生「死」的寂灭涅槃,「所适」之处,即「无」复恼「患」而随处自在! 「垂」衣「拱」手、任运「无为」,而只是随顺生界的自然法则,不干预、甚至破坏众生赖以存活的生态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扰众生、不「害众生」。 于诸众生「无所娆恼」已(「娆」,烦恼之意),还要进一步发为护生的行动,如「是」之行径,即是相「应」于清净(「梵」,清净之意)的慈心悲「行」。 「常」能「以慈」悲心,「哀」愍一切众生,从同情一切众生,不敢施加苦痛于众生,继而思拔众生的苦痛,这非得修习「如佛」所「教」之清「净」行与性空慧不为功。 少欲少贪而「知足知止」,便可以大大地减少因为欲贪而造作之恶业,恶消善长,三业清净,「是」则能「度生死」烦恼而趣向解脱自在。 「履」践「仁」心、常「行慈」悲,以平等「博爱」地「济」助一切「众」生,即得享「有十一」种美好的声「誉」,并得「福」报时「常随身」:一、「卧」而眠得「安」稳。 二、醒「觉」时亦「安」心。 三、「不见恶梦」来侵扰。 四、所到之处、所任之事,能得诸「天护」佑;及五、众「人」的「爱」戴。 六、「不」会遭人恶心「毒」害。 七、「不」遇刀「兵」争战之灾。 八、「水」;九、「火不」能「丧」其命。 十、所在(「在所」,乃所在之反置)之处,皆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益。 十一、「死」后得「升梵天」,以享天上的福乐。 ──「是为」履仁行慈的「十一」种福誉。 释尊之所以宣说以上的偈颂,是缘于这样的因缘:佛世当时,在离罗阅祇(即摩竭陀国王舍城)外五百里处有座山,山中有一家族,成员共有一百二十二人。 他们世居深山泽地,代代以杀猎为业,所以生活所须,完全仰赖猎物来供应:身上穿的是动物的毛皮,日常吃的是动物的肉,从来不曾有过耕田种植的农业生活。 他们平日奉事鬼神,根本不知世上有佛法僧三宝的存在。 释尊以无边的圣智,得知这一家族得度的因缘已届,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他们。 到了那里,释尊就在附近的树下坐了下来,此时,男众们都出外打猎去了,留下妇女们在家。 这些妇女见到独坐树下的释尊,全身焕发着光采,那光采似乎将天地照得更为明亮了,连山中的木石,都披上一层金色,看得她们惊喜异常! 料想这一定是天神降临人间,所以就恭敬地全来到释尊面前礼拜,并且铺设座席,请其上坐。 释尊就对这些妇女们开示杀生的罪业、慈心的福德,以及世间无常变幻,一时的恩爱合会,终久别离的道理。 妇女们听闻了这些法义,十分欢喜,就向前禀白释尊说:『山民等人因为贪欲为害,素来以肉为食,今欲为您准备微薄的供养,愿您欢喜纳受。』释尊闻言,就告诉这些妇女说:『诸佛之法,首重护生,故而不杀众生以自食;而且方才来时,即已食毕,无须再为我准备饮食。』借此机缘,释尊就又机会教育她们说:『人生世间,所可食之物无数,为何不以有益于我们身心的食物为食,却要残害众生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杀生恶业,死堕恶趣,对自己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人类本当以五谷为食,为愍念众生,即使蜎飞蠕动之类,亦莫不贪生畏死之故。 何苦杀彼生命,以自存活? 这真是罪业无穷啊! 唯有慈心不杀,才能世世无患!』于是释尊即为她们说了以下的偈颂:「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是应梵行。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说完此偈,男众们也正好狩猎完返抵家中,然而这些妇女却因为太专注于听释尊开示,所以没像往常一样出门迎接。 这不寻常的现象,令男众们的内心充满狐疑惊惧:族里是发生了什么变故吗? 于是众人把手上的猎物一丢,就赶紧分头找人去了。 不找还好,一见妻孥们正端坐在一个陌生男子的面前,双手合十地听他说话,心中的瞋火与涅火,剎时急速攀升至沸点! 正欲伤害释尊,妇女们见状,连忙在一旁劝谏:『别误会! 别误会! 这是一位神人,你们千万不要恶心伤害他。』猎人们听见妻子这样说,又见到释尊庄严的德相、慈和的神采,即生悔过之心,便息了怒气,向释尊作礼忏罪。 释尊于是又重为猎人们开示不杀之福、残害之罪,这些猎人们因为宿世的善根成熟,一闻法义,即心开意解,就长跪释尊面前说道:『吾等生长深山,从来只知捕杀动物为食,至今不知积累了多少罪业,还请世尊慈示:今后当行何法,始得免于深重的罪报?』于是释尊就对他们再说了如下的偈颂:「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听完此偈,族中的男女老小,因为了得忏赎罪愆之道,于是个个欢喜信受,自誓尽形寿受持佛制的五戒。 后来释尊又对瓶沙王进言,请赐予他们族人耕种的田地与谷种,让他们得以如愿地依照佛说的正命生活。 而瓶沙王也因为遵奉佛法,广行仁政,使得该国境内民生安和,国界安宁。 (待续)【注释】:1.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页131。 2.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12.343下)。 3. 《孟子.尽心篇》。 4. 同注1. ,页124。 5. 同注1. ,页127。 发布时间:2020-07-13 15:16:2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