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圆瑛法汇 楞严经讲义讲题:六入本如来藏#8226;妙真如性日期:2009. 5. 31——2009. 6. 4片数:共2片(本片为第2片)DVD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翻开《楞严经义贯》,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因为这个《义贯》比较简单,属于白话文。 有的人认为讲《楞严经讲义》这样速度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因为在咱们大乘佛教界里面,研读《楞严经》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必须顾虑到一些有心于佛教《楞严经》的人、研读的人,要顾虑到这个立场。 因为《楞严经》在大乘佛教界里面的名气是非常大,助印的人、有兴趣的人、想要研读的人也非常的多,一提到《楞严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因为碍于语言、文字的关系,所以,这《楞严经讲义》,那个大概是半世纪以前人看的,五十年前,对现在的教育来讲有点困难。 因为这古文看起来非常艰涩、困难,那么,正好有这一本《楞严经义贯》出来,如虎添翼。 为什么? 因为文言文看不来的,就看这一本,这一本又给了一些初学佛法的人、文字造诣不是念古文的人,又一次机会。 所以,我们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谦卑的心态,不怕厌烦的心来看待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这么有福报,坐在底下,而且有教材,可以舒舒服服的这样很完整的把它听下来。 因为全世界的华人有好几十亿,你到底什么时候要流通出去VCD、DVD不知道,所以,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它就必须要靠字幕,字幕打出来讲义的《楞严经》又那么的艰涩,实在是不是一般人有办法理解;当然根器好的人是很好、文字程度很够的人那一本就可以。 可是,师傅的心是说,这本《义贯》,我们再复习一次,更有崭新的这些见地,很不错的,再一次机会,也给有心研读《楞严经》的人,再一次的方便,也可以救更多的众生。 所以,我们必须用这种很健康的心态来看这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艰涩的阶段,这个微密观照,你还没有见性,你就必须一步一步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现在还处于很艰涩的一个阶段,你不能不懂,不懂不行! 后面如果语言、文字上比较不困难的,就不需要耗这么长的时间。 现在因为要在见性未见性的这个关键的时候,这个一点都不能马虎! 好,[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义贯,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 1. 眼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既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注释:[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劳],病也,久了就病。 就是把双眼瞪直了所发生的劳相(劳累之相——亦即错觉现象)。 [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连同。 [菩提],本有菩提真性。 此言,不但是在眼劳中所见的劳相(幻觉之象)是劳相(病相),就是连能见的眼根及所见的空华,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错觉幻化之相。 在这个要知道,佛是破迷启悟的时候,他才要讲错觉幻妄之相、幻化之相。 但是,如果是已经开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这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法位,意思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法位,并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的东西。 相既是空,空就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是永恒。 世间相常住,在佛的角度看出来,这个世间是永恒的,所有的变化,眼根的明、暗;色、空变化,统统在心里面的影像,并没有增减;耳朵的动静的变化,也都在心灵里面也没有什么增减;鼻子的嗅性、舌头的尝性都没有什么增减,只是因为你虚妄的执着。 所以,令心无所增减,这叫做修行,让心灵了解,没有什么东西增、减,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 为什么呢?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角度讲,因为妄动,所以成为生灭,因此佛为了破除众生对相上的执着,才告诉你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 二乘人他无法理解佛的境界,一切既然无常,那么,我们追求什么? 因此他就害怕,因此佛陀说:常,噢,常,我们有个涅槃,涅槃常,你可以去追求;追求常的时候,佛陀说这个也不对,究竟义里面并没有所谓的无常和常这个观念,无常是观念,常还是观念,如果说常它就失去作用了。 所以,清净自性里面没有这个无常跟常的观念,性相本空,没有所谓无常和常;没有所谓净和不净的观念,空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对立的东西。 因此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在佛看出来这个世界,它是永恒的,没有东西不是在心性里面,这个就是佛的境界。 所以,佛的心性就是居住在净土,净土就是佛的心性,当下它就是! 之所以讲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是对二乘人,或者对初机佛法人来讲,不了解佛法没有究竟的时候,只好这样讲,引导;到最究竟的时候,就没有所谓错觉、幻化之相,这完全都是真相。 换句话说:是法住法位,就是所有的法安住,统统安住在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证悟以后,世间相它就是永恒相。 为什么? 缘起就是性空,佛陀讲这个永恒相,就是讲心性、性真。 因此相缘起,性开发出来,就像深山里面一块金矿把它开采出来,把它磨练成金块。 所以,佛来世间告诉你,示现给你知道。 说:佛得永恒为什么会死? 佛并没有死,佛所谓的没有死,是指本性的东西,不是指相的东西。 佛如果不示现涅槃、生灭的东西,那变成自己打自己嘴巴! 为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相妄性真啊,佛示现是要告诉你性真,不是告诉你相是永恒的,要了解佛的用心是这样子。 所以,缘起如幻,在这个本性里面,求其迷悟、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可得,统统是指如来藏性。 所以,是法住法位,也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空性的法位上,世间相常住,在佛心性看起来,万法都是永恒的,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讲常、讲净;讲有我、无我都不对,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根器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讲究竟义。 [发见居中]:[发见],发为劳相之见。 [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见性],能见之性。 此言,心再去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尘象,如磁石吸铁一般,然后再去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 [归当见根]:[根],眼根。 回来时应可看见眼根。 义贯,佛言:[阿难,即彼目睛瞪]直所[发]生之[劳]累错觉现象[者,兼]以能见之[目与]所见之空华[劳]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双眼所[发]生之尘[劳]妄见之[相]:[因于明]与[暗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也就是说:众生不是着明相就是着暗相,在明相喜欢,在暗相恐惧,这个就是黏于湛然之体。 [发]为劳相之[见]而黏[居]于眼根之[中],换句话说我们被无始的见病牢牢的黏住了,看什么就一定会立种种的知见。 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象],为什么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因为他看这个世间是正确的,而众生看这个世间是错觉的。 继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见精)。 事实上,[此]能[见]之性若[离]于[彼]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 故知见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见]之性[非]从[明暗]二尘[来](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此能见之性[若]是[从明]尘中[来]者,遇[暗]之时[即]应[随]着明尘灭去,也跟着[灭]去;如是,见性既已灭了,[应非]复能[见暗]尘(然而明去暗来时,我们实复能见暗,表示见性没有跟着明去。 故知见精并不随着明尘而灭;是故可知见精不随明尘来去)。 [若]言见精为[从暗]尘中[来],则遇到[明]尘来时,[即]应[随]着暗尘灭而跟着[灭]去;见精既如是灭去,[应无]复能睹[见明]尘。 (而事实不然,今则于明来时能见明,暗来又能见暗;明暗之尘有来去,而见性并不跟着来去。 诸位! 我们修行就是找这个,见性并不跟着来去。 为什么叫做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为什么? 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修行就是找到这个,它就叫做永恒,不是在相上论断的。 所以,见性并不跟着来去、生灭;故知见性并非从明暗中来。 结论:见精非从尘来。 [若]言见性为[从]眼[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明、暗]二尘有关(然而此见精实又非离于明暗二尘而能有,故知见精不能与明暗二尘无关;是故见精并非单从眼根就能独自生起),[如是]可知[见精本无自]体[性],乃依他起性,非离尘而能自生。 [若]言见精为[于空出]者,当其出时,在面[前瞩]见诸[尘]境之万[象],而当其回[归]之时,应[当]可自[见]其眼[根]才对(然而实不能自见其眼,故知见精非从空出);[又],虚[空]若[自]己能[观],则[何关汝]之眼[入]? (虚空自观,你应不觉。 而实不然;故知见精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眼入],体本[虚]寂,意思就是:入,其实并没有入,如果说:由尘外来,来眼入、来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影子;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子。 我们因为以本性所影现出来的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又经过了明、暗,吸取这些尘象,还误以为这个有一种东西增、或者是有一种东西减。 譬如你没有出生前,你根本不知道说到底拥有什么几百万、几千万,今天留下来了很多的财产,其实并没有这个东西。 有跟没有变成一种观念;而这个观念,眼睛来入;喔,我有房地产、轿车,我拥有一切佣人,我是怎么样子的,皇帝啊,或者是官当的很高,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 而我们内心里面,一直误认以为,是有真的很多钱、很多房子、官当得很高。 而在缘起性空里面来讲,这些完全不可得,如梦幻泡影的东西。 所以,这个眼入,如果用无上正等正觉来看,眼并没有入,也没有出,眼也好好的,也没有意识心,全部用本性。 体本虚寂,求其体性,本来就不可得,都是映现在你心性上的影子而已。 所以,众生因为就是看到影子,误认为看到真实。 就是看到一合相,看到这个车子,以为是真的有车子,一合相,而不知道一合相本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一栋房子,以为一栋房子有一合相,实在是没有,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有一个家庭,好象有一个这么温暖的家庭,但是,事实上,其本性本空。 但是,也不需要坏事相,车子可以用、开啊,房间可以住啊;当官当得很高也不错,也可以方便度众生,也不错! 体本虚寂就是说体性本空,而众生不知道。 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 耳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这个文字的结构体,大概跟眼类似,相类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听一下,这一段就应该不是很困难。 注释:[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 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 因为于权教中,权教就是不究竟讲,二乘教,或者是权教的菩萨,不究竟。 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 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 [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 意思就是:我们有听闻之性,是因为我们有动、静。 诸位! 它这个在强调什么? 动是尘,静静的也是尘,统统没有声音,还是尘! 在城市里面声音很多,那是尘;我今天远离了城市跑到山上里面去,没有声音,那个还是尘,动为动尘,静为静尘,统统叫做尘;心如如不动就无尘。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头中作声。 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 听到了这一段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一段的好处多多,就是你听到好听的,不用跟它执着,全世界都赞叹你,如果你没有真功夫没有用,那个就是缘起的假相。 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很不认同你,你也不必感觉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这个是功夫! 为什么呢? 既然离动、静没有自体性,我们又何必为了别人的一言一语,来难过自我,为什么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升华跟超越? 没有必要! 这个世间,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恩怨、长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了悟了清净自性,了解说闻精离尘无自体性,所有音声来,你都知道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不是动就是静的东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没有多少的时间。 我们的生命很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对佛的心性了悟的时候,百千万劫缩为一念之间,这样修行就快! 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无常很快就到,你这样绕,绕不到佛教的核心价值,你会花很长的修行,会修很冤枉,因为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怜! 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后,动静一如,所有的赞叹都是幻,我们要随喜;不要说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没有必要这样子! 人家说:法师! 您怎么样好啊! 嗯,很好很好。 我们要随人家的赞叹喜悦,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这是慈悲。 人家来批评、毁谤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他的因缘,他的心性染污的时候,他会这样做,真的佛不会这样子。 佛,你看这个《阿含经》,佛对外道是无限的慈悲;在佛的遗教三经里面也是这样,他来佛的前面侮辱,佛也是这样如如不动;这无关于佛的见性、生死的问题,佛也是这样子。 所以,稳得住自己的情绪、稳得住自己的心性,不随相而转,你就找到了本。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你没有办法改变对方,那就要改变自己;你硬要改变对方,这个苦就一定要来!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改变别人,人的痛苦就是一直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这一定会活得很苦的! 你想要把自己活得很痛苦吗? 那你就想办法一直想去改变别人,你就一定会苦不堪言。 如果你了解相妄,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喔! 修行就是把自己照顾好,好好的管理心灵的这个区块,好好管理好,哇! 那你找到了方向了,这就对了! 有因缘,我们就感化别人;没有因缘我们就好好的修自己,那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了。 你不能说我因为今天一直想要改变对方,而忘记自己本性是佛,那这样会痛苦一辈子! 所以,照顾自己的心性,远比有能力去度众生还来得重要,修行尽份,度众随缘。 你不能改变他,那你怎么度啊? 众生卡在那一种观念里面,深不可拔,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你慈悲有办法的,也不是你智慧有办法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闻]之性(闻精)[非]从[动、静]二尘[来](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闻精为[从静]尘中[来],若遇[动]尘时,见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如是闻精既已灭去,[应非]复能[闻动]尘! [若]言闻精为[从动]尘中[来],遇[静]尘之时,闻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闻精既已灭去,[应无]复能再[觉]知[静]尘! (然而今则静尘来时可以听静,动尘来时又能听到动;是故动静二尘有来有去,而闻精并不随之来去生灭;诸位! 你看到这个就知道,令心无所增减、不着来去、不着生灭,这个就是真正修行人! 所以,我才说:修行不是拼就能成就,一定要了悟自己的心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故知闻精并非从动静二尘中来。 结论:闻精非从尘来。 )[若]言闻精为[从]耳[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动、静]二尘有关;然而闻精实非离于动静二尘而能有,[如是闻]精之[体本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闻精非从耳根中离尘自生而来,[若]言见精为[于空出]生,则虚空既[有]听[闻]之能力,虚空便[成]为有情之根[性],当然虚空不能听闻,如是[即非]为无情之[虚空](然虚空实非有情,亦无听闻之能,故知闻精不从空来。 )[又]若虚[空自]己能[闻]声,则[何关汝]之耳[入]? 跟你耳入没关系,因为虚空自闻。 (虚空闻声之时,你应无觉;跟你无关,而事实不然;故知虚空不能闻声,是故闻精不从空来。 )经文,[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入虚妄的意思就是:一切动、静,全部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 听到什么,你都不必在意;但是,我们有缺点,我们要自我检讨。 有智慧的人,师父讲的话,佛陀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听进去。 世间会让你烦恼的这种事,话,连听都不用听;听了也无所谓,为什么? 不必去在意那些,世间没有学佛的人,有哪几个人讲出来的话能听啊? 有哪几个讲的话会注意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会尊重你的良知、良能? 有几个会这样子? 世间人夹带着大量的烦恼,在任何的时空当中,书读再多,它跟佛法没关系;书读再多,那是知识性的领域,知识性的领域就夹带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 什么是世间法? 什么是佛法? 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世间;这个就是知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观念。 我们把本性化作一种观念来执着,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一种观念,所有的世间就是离不开这个观念。 如果说:你了解一非一,这个是佛法;一是空性、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假设,这个是佛法;一是无中生有,这个是佛法;一是缘起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概念,不可得,这个是佛法。 一是逻辑、推论,是世间法;佛法不可推论,一不可得。 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个是佛法;一,它本身讲有,不可得,是佛法;一自性本空,它就是佛法;一是中道,表绝对,就是佛法。 我们了解:喔,原来世间法和佛法是不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数学,这个是意识型态,一种坚固执着不坏的东西。 而佛问你:一从哪里来? 这个是佛法,一不可得、一是假设性、一是理性,这个就是佛法,因为它不存在,当我们回归理性的时候,一,它就是缘起相妄的东西。 喔! 原来佛法跟世间法,虽然它们同时存在世间,可是,一个是束缚,一个是超越。 所以世间,从小一直读书,读到博士,它就是束缚,所知见一直束缚绑着他,他没有办法,你跟他讲:一不是一。 他会骂你疯子,一加一不等二,他会骂你:疯子! 神经病! 但是,你要超越它就必须要突破它,只有佛法它有办法。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耳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3. 鼻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注释:[急畜其鼻]:[畜],音(处)或(序);抽搐,收缩的意思。 [嗅闻性]:[齅 (xiù)],即[嗅]。 [如是闻机]:[机]即根。 [闻机],即嗅精。 为什么讲精? 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叫做嗅精,带妄的见性叫嗅精,纯一无杂叫做见性,纯一无杂叫做嗅性;带有少分妄叫做嗅精。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如果闻精是从空而出,此闻精回去虚空时,应当能回头而嗅到你自己的鼻子才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于一念无明而起虚妄造作[急]速抽[畜其鼻],抽[畜久]了便[成]过[劳]错觉之相,[则于]其[鼻中]嗅[闻]到[有冷]气吸入的幻嗅之[触;因]有此嗅[触]便虚妄[分别]出鼻中有[通、塞、虚、实]的现象,[如是乃至]嗅到[诸香]或[臭]之[气]味。 然而[兼]能嗅之[鼻]根[与]所嗅觉的通、塞、虚、实、香、臭等[劳]尘之相,皆[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生之[劳相](错觉幻化之象),其道理为:[因于通]与[塞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什么叫做湛然之体? 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我们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被无明黏住了,发出来的知见却是妄,没有用正等正觉去看。 所以,无明黏住了清净自性,所以,发出来的是妄见,吸取了妄尘,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活的世界。 [发]为劳[闻居]于鼻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幻[尘]之[象]而妄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嗅闻]之[性]。 然此嗅性乃托尘妄现,以[此]能[闻]之嗅精若[离彼]因嗅劳而产生的[通、塞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嗅精离尘无体。 [当知是]能[闻]之性(嗅精)[非]从[通塞]二尘[来](不他生);亦[非于]鼻[根]中[出]生(非自生);亦[不于空生](非亦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能嗅之性为[从通]尘中[来],若遇[塞]尘生时[则]此能[闻]嗅之性应随通尘之灭而[灭],此时嗅精既已灭去,[云何]尚能觉[知塞]尘? (然而,通灭塞生之时,我们实复能嗅到塞尘,故知嗅精实不随通尘之灭而灭;是故可知嗅精实不从通尘中来。 )[如]言嗅精为[因塞]尘而[有],如是,[通]尘生时[则]应已[无]能[闻]嗅之性存在,因为嗅精已随塞尘之灭而灭故,此时既已无嗅精,则[云何发]觉[明]了[香、臭等触]尘? (然而我们实能再闻香臭等尘,故知闻精并不随塞尘而灭,是故可见嗅精并不从塞尘中来。 结论:嗅精非从尘来。 )[若]言闻精为[从]鼻[根]中[生],则[必无]须与[通、塞]等尘有关;然而[如是闻]精之根[机本无自]体[性]而能离尘自生,意思就是说:一定要跟通、塞才能构成闻精。 故知嗅精非从根中离尘而生。 [若]言嗅觉精为[从空]而[出]生来入于鼻中,则[是闻]精回虚空去时,[自当]能[回]身而]嗅汝鼻[才对! 变成虚空能嗅是不对的。 (然而事实不然,嗅精并不能回嗅自鼻,故知嗅精并非从空而生。 )又,若虚[空自有]能[闻]嗅之性,[何关汝]之鼻[入]? (虚空嗅时,你应无觉,而事实不然,故知嗅精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鼻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这文字简单。 4. 舌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这个讲的就是缘起无自性,意思就是说:你把它彻底分析来,甜、淡也不生味,单单舌根也不能产生味道;也不能从虚空来,也不是从根来,也不是从甜、淡来,从哪里来? 从缘起来,缘起是什么? 缘起是幻。 而我们就是执着这个幻,以为有其自性,所以说相妄性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了解眼、耳、鼻、舌,你就了解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食衣住行,其实所有的感受、觉受、享用,统统是虚妄的东西;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一直讲相妄性真,就是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 因为我们没有人开示佛法啊,迷茫一直到今天。 所以,解脱就是要给自己一次机会,见到一切相,无是、无非;没有能、没有所;没有善、没有恶;不落入是非、恩怨情仇,统统没有! 纯一觉性,彻底解脱! 注释:[以舌舐吻]:[舐],舔也。 [吻],嘴唇。 [熟舐]:[熟],久也。 [斯知味根]:[斯],此。 这个能尝知诸味之舌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无明起妄为造作而忽[以舌]自[舐]其唇[吻],因[熟舐]而[令]舌发生由于[劳]累而产生的错觉现象:[其人若]是有[病]之人,[则]觉[有苦味];若是[无病之人],则觉[微有甜触。 由]此久舐而妄生[甜与苦]二妄尘,便对[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然无味之[性](非甜非苦)[常在。 兼]能尝之[舌]根本身[与]所尝之甜苦等[劳]尘之相,[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劳]幻之[相],其道理为:[因]舌动时之[甜、苦]与舌不动时之[淡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意思就是我们着于味觉太严重了! [发]为劳尝之觉[知]性,[居]于舌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之为有能觉[知味]之[性]。 其实此能尝之性乃托尘妄现,故[此]能尝[知味]道之[性],若[离]于[彼]劳幻之[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尝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尝苦]味与[淡]味之觉[知]性(尝精),[非]从[甜、苦]二尘中[来];亦[非因]不甜不苦之[淡]味而[有](不他生);[又非]从舌[根]中[出],(不自生);也[不于]虚[空]中[生。 何以故]? [若]言尝精为从[甜、苦]二尘中[来],遇[淡]味时[则]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甜苦二味之灭而[灭],尝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淡]尘? (然而,我们实能于甜苦灭去,淡味来时,复能尝知淡味,故知尝精并未随甜苦二尘之灭而灭;因此可知尝精非从甜苦之尘中来。 )[若]言尝精为[从淡]尘中[出]者,遇[甜]味时,[即]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淡尘之灭而[亡],尝精既已亡失,[复云何]能觉[知甜苦二]尘之[相]? (然而淡去甜来之时,我们确实仍能尝知甜苦之味,是故尝精并未随淡尘而灭,故知尝精非从淡尘中来。 结论:尝精非从尘来。 )[若]言尝精为[从舌]根中[生],则[必无]须与[甜、淡及与苦尘]有关,然而尝精实非离于味尘而能有,[斯]尝[知味]道之舌[根本无自性],故实不能离尘而自生,是故尝精非从舌根中生。 [若]言尝精为[从空]而[出]生者,则[虚空自]能尝[味],必[非汝口]所能[知]觉其所尝之味;[又]虚[空自]尝[知]诸味,[何关汝]之舌[入]? (虚空尝味,你定无知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尝精非从空来。 )经文,[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大珠和尚里面就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人生、宇宙是一大幻事而已,其它无事。 一语道破所有生命的真相。 大彻大悟的人一句就够你参了:人生、宇宙只是幻,没事! 全部都是缘起,全部都是如幻,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真实性的东西,世间人所谓追求快乐,其实是追求痛苦!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就已经懂得开始过快乐的日子了! 为什么? 每一个人的时间、空间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立场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你无需要改变他,活在自性的解脱当中。 你怎么可能用一支尺,去衡量全世界的众生,活在你的标准线上?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自我解脱的人;懂得自我解脱的人,就是懂得佛法的人。 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哇! 看山、看花、看树,都是本来面目,原来这些都是我心性当中的财产,多么的好! 众生不一样,出国急急忙忙,像赶鸭子一样,看了以后,看山;哼! 这也没什么,起烦恼! 看了二只企鹅,坐了六、七个钟头,搞什么啊。 说去澳大利亚,开了八个钟头,去看晚上企鹅回来,看它们一摇一晃的走回来,回来后个个都抱怨不值得! 如果我们去看,心境不一样,那也没什么关系啊,一看,喔! 企鹅就这样去了,自性本空,本无来去,管你回来不回来,看沙滩也很漂亮啊! 看枯木也很漂亮! 看死灰,这就是真理啊,看百花盛开,也是真理啊! 为什么? 百花盛开是缘起;看枯木死灰,这个也是真理啊! 为什么? 它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生命的终点就是枯木,到最后就是死灰,用我的般若智慧,把烦恼烧成灰烬,这个就是死灰。 原来我们学佛,要般若智慧出现,让一切所有的烦恼都变成死灰,不再复燃,这个就是佛法! 看人家在劈柴的时候,用这个斧头在劈柴的时候,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力道不够,这个木柴黏在斧头上,你就知道,力道不够的时候,没有办法劈成两半的。 再劈,力道不够,还是不能劈成两半;再拿起来,斧头再劈,还是不能成功;拿起来,最后用力劈,啪! 劈成两半,这是什么? 般若的智慧如果力道够的时候,就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单刀直入,毫不保留。 见性它就是这样子,不你任何的保留,你得劈到底。 不空话你我执、法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不空话;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不容许你有起一个知见,就像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彻底,一悟即入如来地! 这个就是见性的可贵,这个不学,你学哪一个法门? 连一个劈柴都是真理。 斧头拿起来劈柴,力道不够,劈不下去。 你在修学佛道,心中卡在一个观念里面,虽然学佛,就是烦恼的心又开始了,那不是佛烦恼的心,就是安慰自己,又回归、又回锅到烦恼的锅子里面,这个就是劈柴的时候力道不够,给自己一个烦恼的预留空间,自我解释。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是放下,你能这样,是大丈夫! 诸位! 大彻大悟,看什么统统是见性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永恒,没有一样不是般若智慧,没有! 看众生的愚痴就是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样! 看到诸佛菩萨庄严相,喔,我们要好好的学习诸佛菩萨的智慧,内心里面时时刻刻都在调整自己,调整到最后,无需要调,叫做无学位,修学佛道就是成就。 所以,这个烦恼一劈下去,诸位!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劈尽一切烦恼,一点保留都不行,这是真正学佛道的,有志气、有骨气、有本性的功夫,说不执着,无需离,就是不执着,放下;这一句也是多的,这个就是真功夫! 修学佛道,必须契入佛的心境,真正的受益。 佛法不是人多搞热闹的,人多没有用,菜市场人也是很我啊! 佛法是说,我这二个钟头坐在这里,我就一定要受益;喔! 佛法原来是这么真实、这么受用,原来我们生命也可以舞出跳跃的音符;也可以舞出智慧的节奏,这个就是佛法。 5. 身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注释,[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如果冷的势力较强,热的那一方便跟从冷势而变冷。 [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的劳触,便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知觉触尘之功能。 意思就是:合的时候知道,合觉;离的时候也知。 [涉势若成]:[涉],交涉。 [势],趋向,情况。 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 如果能够成功。 [因于劳触]:[因于],便成为……之因。 就成为劳触之成因。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之[势]力较[多,热者]即跟[从冷]势多的而转冷;[若热]之[功]用较[胜],则[冷者]即从热者而转[成热。 如是以此]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之]劳[触]之尘,即可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觉[知]触尘之功用,合者是觉,离者是知,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即可[因于劳触](成为劳触之因)。 [兼]能觉知之[身]入[与]所觉知的冷热幻[劳]之尘,[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幻[劳]之[相],其道理为:[因于离、合二种妄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触之妄[觉]而[居]于身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为有能[知觉]触之[性],然而[此]能[知觉]身触之[体]若[离彼离、合]及其所生之[违顺](苦乐)[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觉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入之触[觉非]从[离、合]二种妄尘中[来],亦[非]由[违、顺]之受而[有](不他生);[不于]身[根]中生[出](不自生);[又非]从虚[空]中[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觉精为于两手相[合时来],则当两手相[离]时此觉精应[当已]随合尘之灭而[灭],此觉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两手相[离]之离尘? (然而我们实能于两手合时知合,离时亦知离,故知此觉精并不随离合二尘而生灭;因此可知,此觉精不从离合二尘中生。 )至于[违、顺二]妄受之[相亦复如是]:(若从违受生,顺受来时必不能知顺;然事实不然,违受、生时知违,顺受、生时知顺;故知此觉精并不随违顺二受而来去,故知此觉精不从违顺二受中生。 结论:觉精非从尘来。 )[若]言此觉精为[从]身[根]中[出],则[必无]须有[离、合、违、顺四]尘[相],身根就自己能生;(然而事实不然,若无离、合、违、顺等尘,则身非自有彼等觉知,故知彼觉知性非自从身根中出。 )[则汝身]入之觉[知]性[元]来并[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是故觉精不从身根出。 若言此觉知性为[必于]虚[空]中生[出]者,则虚[空自]能[知觉,何关汝]之身[入]? (虚空觉时,你身必无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生。 )经文,[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身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6. 意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注释:[寤]:醒。 [览尘斯忆]:[览],见。 [斯],即是。 醒时若能回顾而见到梦中种种前尘,便称为是有记忆。 就是在梦境还能够把它记下来,白天还可以讲一讲。 [失忆为忘]:若对梦中之情境失去记忆,便称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其],指意根。 [生住异灭],指上面所说的眠、寤、忆、忘,此四劳相亦皆各有生住异灭四相。 如始睡为[眠之生],这就是睡眠的开始了。 深睡为[眠之住],睡的很熟;将醒为[眠之异],就开始改变了;醒觉为[眠之灭],睡眠灭了就醒过来了。 但此四相都是劳相的更加颠倒之相。 这劳相是什么意思? 就是生、住、异、灭,在睡觉当中,这个就是睡眠中的劳相,意根当中的劳相,更加颠倒之相。 [吸],为吸取、吸纳。 [习],为现习。 [中归]之[中]为内之义。 亦即,意根将此等劳业之现习,吸纳而归之于意地之中,而加以一一分别了知。 在座诸位! 这个就是很难,难的意思就是:白天你可以控制,晚上睡觉的时候,你没办法控制,这生、住、异、灭,所以,如果你要念佛,记得! 要念到晚上作梦都要念佛,念佛是方便,也是究竟,就是这样,生死就比较有把握。 所以,师父鼓励你用本性念佛,除了白天不执着外境,一心念佛,到晚上做梦的时候,也要培养那一种功夫。 不要说,哎呀! 惊恐的时候,碰到野兽要来吃的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鬼来压的时候,阿弥陀佛;碰到梦到捡钱的时候,忘记了。 哎呀,地上都是钱,忘记阿弥陀佛了! 所以,有时候逆境反而好,宁可晚上梦到鬼,人家来掐,我们念佛,不要梦到钱忘记了阿弥陀佛! 这个功夫,祖师大德有讲说:怎么样我才能知道我一定可以往生? 祖师讲,你在晚上连在睡梦当中你都知道要念佛,就是一句佛号,这个就肯定往生有希望! 在清楚的意识的时候,在模糊的意识还是阿弥陀佛,那你不往生,谁往生,莲花化生一定有你的份! [不相踰越]:这些现习,其生生灭灭皆次第井然,此灭彼生,不会互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说的[等无间缘]。 [称意知根]:意根将现习归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别之后,便称[意]为[有能知之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其意根[劳倦]之时,[则]因其意根暂现沉滞之相,而名之为[眠];此人[睡熟]之后意根再开始活跃,[便]称之为醒[寤];此人于醒后回[览]梦中之[尘]境,若有所知,[斯]名为[忆];若[失]其[忆]即名[为忘]。 然以实而言,本性实无眠、寤、忆、忘等相,本性没有这个。 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颠倒]所生的诸尘[生、住、异、灭]之相,所以,你只要记住,意根就是生灭,你只要记住这个。 我们在生灭里面执着,意根就没有办法歇息。 所以,歇即是菩提,是指意根对生灭法完全彻底放下。 记得,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要不然就会知见立知,就是这样,你直下就空,生灭心没有。 众生为什么会烦恼? 就是意见很多,割舍不下,大小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什么统统有意见,烦恼之人! 后由意根[吸]纳此等现[习]而[中归]于意地,其前后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别了知,而[称]此[意]为能[知]之[根]。 然而[兼]能知之[意]根[与]其所知之种种[劳]相,如眠寤忆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劳所[发]之[劳相]。 经文,[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这一段很重要,记得! 只要是生灭的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是佛! 那你看看哪一种东西不是生灭? 金钱吗? 生灭。 名利吗? 生灭。 色身呢? 也是生灭。 你看看,一朵花生灭、桌子生灭、椅子生灭,你看看,放眼看出去这个世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都是生灭;金钱、名利、男女、感情是生灭,诸位! 看看,把复杂的人生、宇宙回归到单纯,它就是生灭。 在单纯的生灭当中就是放下,就是不生不灭、见性,也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概念,诸法本来就空,空不能讲生灭,或者不生不灭的,为了破除假相的执着,佛陀说:那是生灭,执着不得。 为了勉励二乘人,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到了涅槃妙性,入佛的境界以后,生灭是方便说、不生灭是方便说,性相一如,如不可说,绝对的虚空,虚空,你也不能讲生灭不生灭,讲生灭是概念,讲不生灭还是变成观念。 讲生灭是绝对的空,讲不生灭还是绝对的空,就是佛的境界。 所以,你怎么说,他都是绝对的,如果你大悟,你讲什么,他都是大悟,讲什么都是绝对,生灭心当中,就是绝对的般若智慧。 为什么? 他没有生灭啊! 讲不生灭,佛陀说:知道,那是因为对生灭讲的。 所以,为什么要叫你观无常? 就是因为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刹那生灭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永恒。 为什么? 放下缘起就是永恒,永恒里面没有永恒相,能作用,不着一个生灭、不着一个永恒,这是真正的永恒。 如是体悟绝对的空、绝对的解脱、绝对的般若智慧,不加任何语言、造作是绝对的绝对。 注释:[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 [吸撮内尘]:[撮],取。 [尘],法尘。 吸取内之法尘。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代表见闻觉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 [逆流],即反缘,或向内缘。 盖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缘,又可以向内缘,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缘外尘。 此言,见闻觉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缘,也无法逆流到意地。 [名觉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缘到意地中之法尘,而加以分别,即名此分别为有觉知之性。 义贯,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诸位! 那个影像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真心里面浮尘幻化出来的心影,换句话说:你看到人生、宇宙的缘起缘灭,统统是我们心的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起来,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而真相就那个影像放下,所谓影像就是意识心。 在这里注意,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之[二种]幻[妄]法[尘]黏于湛然之体,就是因为众生用意识心,拼了老命执着那个影像。 譬如说你在谈恋爱,你看到哇! 那个影像,单恋! 或者你看到金钱,那个钱影像一直,其实那个只是一张白纸,印的花花绿绿的一些浮水印而已,那个金钱化作一个概念,因为用习惯了,好用,房地产要金钱、股票要金钱、儿女去注册要金钱,所以,这个金钱牢不可破的那个好用,好用到睁眼、闭眼统统要用到钱! 所以,把缘起如幻的假相,化作一种强烈的概念,生命就休止符,般若智慧就停止,就起不了作用。 你学佛、念佛就会饱吗? 他讲这句没有错,我念佛、我听经闻法,我的儿子、女儿,注册费从哪来,说的也对,你不能讲他不对,这是面对现实,确实没有错! 但是,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个观念? 注册费是一定要付,我们是不是有更高一层的心灵? 注册费照付,我们照样解脱! 是不是有? 说我们苦,我们苦得值不值得? 诸位! 我们生命的苦,如果没有学佛,这个苦完全不值得! 为什么? 苦继续轮回啊,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这就苦! 众生,苦不知道原因,苦从何来? 不知道,因为没有智慧。 有了一点点佛学的概念,因为又觉得修行很难,这一条路离我们非常遥远,又不想走下来,因为很苦啊! 有一个居士说:你这些徒弟出家一、二十年了,跟着您多久了? 在家居士跟您多久了? 这《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所以,我看我也不用听,我听这个做什么? 还是念佛好了! 他会借理由你看,意思就是:你这些徒弟跟你多久了? 《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我干嘛要去研究那么深? 那么浪费时间! 他讲起来好像头头有理,就是不给自己机会。 因此佛法难,而且要进入佛的领域就更难! 所以,大家宁愿去信那个外道,用一个上帝来信就比较快,什么都不要想,就是什么都是上帝的事情,这样比较快。 哇! 这个清净自性,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这样也不可以,那样也不可以;这样也对,那样也对,到底是什么,那又不是什么,师父! 您也讲出一个所以然! 讲不出所以然,唉, 这个就~~所以,外道信仰,它很容易;佛法信仰,难! 心再攀缘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意根[吸撮内]之法[尘,见、闻]等其他五根虽欲[逆流]反缘,然反缘之[流]亦[不]能[及]于意[地]之处,意根即于此处吸收、分别法尘,而[名]为有能[觉知]之[性]。 然[此]能[觉知]之[性],若[离]于[彼寤、寐]等法之[生灭二尘,毕竟无]有自[体],是故意入觉知之性,离尘无体,托尘妄现。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注释,[将何为寐]:[将],以。 将复以何者(何人)为睡寐? 亦即:又是谁在睡觉呢? [谁知生者]:谁为能知觉生相法尘者? 因为有生、住、异、灭嘛。 [随身开合]:[身],指身根之肉团心。 白天就开,晚上就合;心开为寤,心合为寐。 就是心脏,用这个来表法,白天有活动,心就是开,心脏是开;晚上没活动,心脏就合,用这个来表法。 义贯,佛言:[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觉知之]意[根]之性,[非]从[寤寐]二相中[来];亦[非]从[生灭]而[有];亦[不于]意[根]中自[出];[亦非]从虚[空生。 何以故]? [若]言意根之觉知性为[从]醒[寤]中[来],则睡[寐]之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着寤相之灭而[灭],如是则[将]以[何]而[为]睡[寐]者? (是谁在睡觉? 然而我们寤时、寐时,觉知性皆不失,故知此觉知性非从寤中来。 )若言此觉知性[必]为在[生时]才[有],如是则[灭]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同]生相之灭而俱[无],若觉知性既已灭去,则[令谁]领[受灭]相? 只能领受生相,觉知性跟着去,当然灭相来你不知道啊!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灭]相而[有],则当[生]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灭]相之灭而成[无],意思就是:生、住、异、灭,你只能觉知灭相,当然你就没办法觉察生相了。 如是则[谁]为能[知生]相法尘[者]? 你只能知道灭,觉知性跟灭去,当然就没有办法觉知生相了。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意[根]中[出],然则[寤、寐二]虚妄[相]乃[随]着属于[身]根之肉团心之[开合]而现有寤寐之相:我们知道,晚上就是要睡觉,白天就醒,是不是? 有时候白天也是睡,小睡一下打个盹儿,睡一下双醒过来,这个就是意根的作用。 心开则寤,心合则寐;若[离斯]心之开合[二]相之[体],则[此]能[觉知者]实[同于]虚[空华,毕竟无]有自体[性]。 是故此觉知性非从根中离尘自出。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虚[空]中[出,自]然[是]虚[空]自[知],如是则[何关汝]之意[入]? (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意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这里一直讲相妄性真,下一堂课要补强佛的明心见性,在短时间里面,务必让所有的众生都受益! 所以,下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传心法要》的这一些重点,看他在讲些什么,师父要加强、强化相妄性真,什么叫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开悟的重要性、祖师大德见性的法门,让大家能够一针见血,也能够为后代的众生种下成佛之因。 下一堂课是《传心法要》,那一些经文就是师父把这些句子念一下、解释一下,回顾一下,见性就跟佛一样。 那么,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希运禅师,他是六祖直传的弟子,传承六祖的法,曹溪的弟子,是单刀直入的见性,里面是好得不得了! 《楞严经》整部大,人家见性法门,这一点点、一小本,就让你有得瞧! 我们制作VCD、DVD有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就不能再讲下去,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点点空档的时间。 我们一直在讲说:相妄性真,可见得开悟见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工作、多么重要的一个工程,可是《楞严经》那么大一部,一般人没有办法,他听起来很吃力! 禅宗,这个是整个佛教的灵魂、精髄,他讲的全部都是见性大法,在简单扼要,这一句话就让你解决生死! 因此我们利用这一点点时间,把它作补充的资料,更详尽的见性大法,在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更受益! 《传心法要》师父以前讲过,每个经文师父就不再一直解释原文,师父就用平常的这个叙述法来诠释,人家讲到这个见性大法,是怎么讲的? 单刀直入,文字很节省,如果你悟了,悟了就万事OK了! 以后听《楞严经》就很少会有障碍,学佛,他就是要学这个! 正法是整个佛教的灵魂,一个道场没有正法,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 正法里面的精髓就是禅宗的心法,心法如果不懂,你根本就不认识佛陀是谁! 佛念得很大声、很整齐! 梵呗唱得非常好;法器也打得非常好,可是,如果我们对佛的心不能领悟、体会,我们仍然是佛教的门外汉! 这句话讲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心法。 简单讲:就是还没有入门,要想入佛的大门,就必须要见性,你才知道佛的心性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今天算是补课,也列入六入的课,那么,我就用直叙的。 黄檗断际禅师,叫做《传心法要》,就是希运禅师。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意思就是说:佛陀传的是心法,一心就是一真、绝对的心法,也就是没有能所,就是般若的大智慧法,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也没有任何的颜色。 无形、也是无相,不属有,你讲有也不对;为什么讲有不对呢? 有就是生灭啊、缘起;讲无也不对,因为本性是存在的,为什么? 讲无就断灭了,讲有就不知道性空了。 所以,我们的本性不属于无,不计新旧,为什么? 悟了以后,没有所谓新、也没有旧,就像虚空,它本来就存在。 非长非短,也不是有长跟短。 非大非小,也没有所谓大,大也无外,小也不是很小。 为什么? 它无形相,形相才论大小。 超过一切限量,我们的本性不是数学,不是概念,所以,超过一切限量。 超过一切名言,任何的语言,无法形容我们的本性。 超过一切踪迹,也就是你任何的踪迹你就寻不到;可是不能讲没有踪迹。 譬如鸟从东边飞过西边,没有踪迹,怎么从东边飞过西边? 如果有踪迹,你找找看,鸟飞过的踪迹是什么? 就像船过水没有痕迹,水承载船,这船的确从水过,但是不留痕迹。 佛法它就是这么奥妙! 也没有一切对待,我们本性没有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为什么讲当体便是? 当体就是体,体悟到一切法本体就是空。 动念即乖,动到任何想要修行的念头就错;动到不修行的念头也错;动到执着的念头也错;动到[我不执着]也错,本性本自一如,不能讲:我要修行、不修行! 我执着、我不执着! 讲到不净是错,讲到净还是不对。 净是头上安头;讲大不对、小不对;讲青、黄、赤、白、黑都不对;讲有、无也不对,动念即乖。 为什么讲动念即乖? 清净妙性天然,不需要动念;可是,我们般若智慧本自有念,念念就是等于无念,无念就是般若念,般若念等同无念,所有的念都是般若,般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有念。 无念不是没有智慧的念头,而是没有执着、分别、颠倒的念头,本性当然有念,念念尽是般若。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佛跟众生没什么差别。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 使佛觅佛,本身心就是佛,他还要往外去找佛。 将心捉心,把这个本心还要去捉一个心,拿一个东西来安,不知道本心就是佛,叫做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所以,因为我们用功的方向错误,穷劫尽形终不得。 不知道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息念,放下,放下种种的妄念;放下种种的思虑,佛就现前了! 师父就直接解释了: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意思就是佛不离众生,如果你会用心的话,众生很快就成佛! 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就是众生不离佛,佛也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心,唯众生时,当你做众生的时候,此心不减:这个佛的圣心,在众生的时候不减。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不添]就是不加;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缘即施,遇到种种的外缘就造作,因缘不具足,缘息了就寂。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能有大作用,遇到种种的因缘,我们就大大的作为;因缘不具足,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寂,一切的施为就是寂,寂不离一切的施为。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用道用功最盛了,可是,远离佛法。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没有一点相貌,因为它是无相。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你动任何的念头,它就是着相。 无始以来,无着相佛,意思就是:着相不能成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那是方便说。 无始以来,没有次第佛,只有顿悟佛。 什么叫做次第佛? 次第就是用分析的、用观照的,用分析的、观照的都不能入佛,佛是顿悟,当下就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 佛道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绝对,就是相应。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就是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 虚空不曾明。 日没之时,暗遍天下。 虚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夺。 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也就是说,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本自生,本自灭,不要理它。 明来不影响本性,暗来也不影响本性;明来自明,暗来自暗,虚空不变。 佛及众生,心亦如此。 如果说,把佛观照、观想成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而把众生观照成垢相、不净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 有人讲说:师父,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不净观、无常观、苦观、空观? 诸位! 这是对刚初学佛法的,当然就是要这样讲了,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要不然对初学佛法,你怎么讲啊? 你就讲到究竟菩提,开什么玩笑?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 所以,佛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微尘许。 从有相的色法,分析到微尘相,这个微尘相,全然不要当作有其自性。 这个微尘相,不能像二乘人,着其微尘有其微尘自性,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当体就是空;不只是微尘当体就是空,一合相的东西都是空。 更无微尘许法可得,也就是一心,即心就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为什么? 无心道人就是你自己,自性就是佛! 这个意思就是:在事相上的供养,是不如自性、开发自己的本性,开发了自己本性,你就是佛;供养了十方诸佛你不一定成佛,是结了无量无边的善根,这是事相供养。 在座诸位! 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 脸上为什么无嗔? 他无心啊,这是真正的供养。 所以,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供养十方诸佛,只在事相上——食衣住行供养,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自己的本性。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开采自己的本性,因为开采自己的本性能了生死,供养十方诸佛,能得大福报,福报不能解决生死。 何故?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坚固不动,坚固不摇。 外如虚空,不塞不碍,也不会阻塞。 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 不塞不碍。 无能无所,无方所,无方所就是没有时空。 本性无有相貌,本性无有得失,得失是妄。 趋者不敢入此法,有人想修行,却不也进入这个绝对的法。 为什么? 恐怕落空没有栖泊处,哇! 那这样子完全没有依靠! 是的。 望崖而退,看到这个:哇! 好像很深的悬崖! 不晓得纵身一跃,跳入悬崖,连悬崖就不要依靠。 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二六时中,不倚一物;众生因为怕,怕失去东西,所以依靠这个,依靠那个,就是看到一个悬崖:哇! 这么高,这么深! 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能纵身一跃,不管它;当然不是真的去跳悬崖啦,这个不能误会佛的意思。 就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靠一边,或者是靠了六根、六尘、六识,总是要依靠;真正修行,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谁都依靠不得,要依靠自己的本性。 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 你的先生依靠不得,只能依靠你的本性;你的儿女依靠不得,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金钱依靠不得,因为是生灭的东西,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朋友、你的师父依靠不得,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佛依靠不行,要依靠我们的本性,连佛都不能靠! 佛讲的法,我们依靠,依靠就是等于不依靠。 因为佛告诉你:根、尘、识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二六时中,不倚一物。 故望崖而退,众生就是这样子,到最后要叫他放下,他就会怕。 所以,他总是要抓一个东西,也许是抓一句佛号;你真正大悟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安不住的,即心就是佛,念也无妨。 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性,本性就是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 例皆广求知见。 一般来讲,都是一直听经闻法、广求知见,安立这个,安立那个。 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听经闻法的人千千万万,而肯契入佛的心的如角。 求知见者就是:噢,佛法,看了经典、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广见立知见,而真正契入佛心的如角,没有真实受用。 那么,我们一般人不了解自性就是佛,所以,把文殊菩萨当作文殊菩萨。 底下就说:我们应当了解,文殊当理,普贤当行。 这是表法的,我们看经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喔! 是有智慧的,表智慧,智慧就是悟到无生之理。 普贤菩萨是表法的,是表行的,你只要有智慧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只要有实践,那自己就当普贤菩萨。 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如果你能对真空无碍之理,你就是文殊;如果你能离相无尽之行,你就是普贤。 观音,表法的,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表示大智。 维摩者净名也。 净者就是性;维摩诘居士也是表法的,[净]就是性,[名]就是相。 性相本来就不异,为什么? 相不离净,净不离相,所以叫做净名。 诸大菩萨所表法的,每一个人的心性当中都存在的,不离一心悟之即是。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在座诸位! 万法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也不离方寸;佛性不离方寸;般若智慧也不离方寸,当下就是! 底下也是表法的,什么叫做恒河沙? 佛说是沙,沙是什么意思呢? 佛说这个恒河沙有表法的。 诸佛菩萨、释梵诸天,从这个沙,踏过去这个沙,沙也一念都不喜悦。 表示我们如果一个人坚固不动、不摇,就是佛现前,我们也不喜悦。 牛、羊、虫蚁践踏践踏这个恒河的沙,沙也绝对不怒。 意思就是:碰到极恶之人,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也没有东西可以怒。 珍宝、馨香放在沙滩上,沙滩也不贪着;你就是拉一个大便、撒一泡尿,臭秽不堪,沙也不会厌恶。 诸位! 这个就是佛的心,恒河沙,这个沙就表佛的心。 此心就是无心之心,无心就是完全离相;完全离相就没有东西可以跟他干碍,这个就是涅槃妙心。 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 离一切相,众生、诸佛就没有什么差别相。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意思是:你只要肯放下那个妄念,就是究竟,不需要寻找。 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为在用功,功行拘束,用功最多,却不得解脱。 然证此心有迟疾,意思就是有慢、有快,要看你的根器。 有的人闻法,一念便得无心;有的人要经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有的人要到十地,乃得无心。 无论时间的长短,只要能得无心乃住,意思就是说:哪一个人通身放下,无执着心、无分别心、无颠倒心,就是无心,纯粹一般若心,哪一个人先得到。 安住在无心,更无可修可证。 诸佛菩萨就是无相,没有可以修证的东西,无心就是修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平等的,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柱受辛勤而已。 拼了老命要修行,却不得其门而入,没有碰到出世的明师,冤枉用功。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造恶会入三涂,造善着相,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这个是生死法,着相造恶,都会枉受轮回。 所以,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事要做;但是不能住,众生就是枉受轮回。 着相造善,枉受劳苦,很辛苦! 得了人天福报,继续做人、做玉皇大帝,苦不堪言! 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 此心即法,法外也是无心。 心自无心,也没有无心这个念头。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常常告诉自己:我要无心! 这个无心就变成有心了,所以,无心是证量的真实境,是性相一如的解脱境,他没有任何无心的观念,就是无心。 真正的无心,没有无心的观念,默契而已。 绝诸思议,就是不能讨论、不能思惟。 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佛的心是本源清净,我们的心性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 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因为妄想分别,不能证得。 我们造种种的业果,但是,在究竟佛上,实无一物,究竟佛实无一物,他是虚通、是寂静的,虚通是完全没有障碍,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同虚空、寂静没有分别,妙安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 为什么讲直下? 不能透过,连[当下]就是一种形容词,就是没有在时间里面分辨,直下便是。 所以,悟道的人,他不会把昨天不愉快的事情,拿出来谈再谈,人事时地物,过去心不可得,他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 他也不会憧憬未来,未来要怎么样啊,靠着种种想像,连现在也没有! 为什么? 现在也是妄,有过去、有未来,才衬托出有现在;佛教不讲现在,讲当下、直下便是。 圆满具足,更无所缺。 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有证悟到元来就是佛,向上不添一物。 意思就是你成佛的时候,没有多任何东西,你成佛的时候,没有添增加任何东西,你好好的却观,回过头来好好的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只要你认为要修行,这个就是虚妄;你要造作,这个就是虚妄。 人家说:师父!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念佛、拜佛、诵经呢? 如果你通过本性,那有什么关系? 通过本性就不是妄为了,就是真实了。 为什么要见性而修? 那是真实的修。 念佛没有妄念,那是真实修啊;在共修没有妄念、没有诤,这个就是真实修啊! 今天你要去放生,你懂得佛心;你要拜山,你懂得佛心;拜忏,你懂得佛心。 只要你修一切的法会,你懂得佛心,见性没有什么不好,所有的法会,都是善巧方便,都是究竟无为,没有什么不好,好不好在心。 所以,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讲: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只有无所得的人,佛跟他授记,本性就是无所得,没有增减。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这个在强调什么? 这个在强调本性,契入本性的人,绝对金刚般若智慧的时候,万法统统平等! 为什么? 《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一总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佛相,若悟平等法,即入佛法;若悟不可得,即与佛同在,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心、诸佛心、世界、山河大地,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为什么? 都是缘起如幻。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整个法界统统是他的心,他就会爱护所有的矿物、植物、动物,因为这些都是他心影现出来的,因为没有彼此嘛! 所以,你碰到人家侮辱你的时候、伤害你的时候,要转个念头,认为:他是在成就我的! 当所有上半辈子、或者你在公司行号,活得很不愉快的时候,佛的心拿出来用,他是众生,他是一定这样,你告诉自己:我比他更幸运! 一个人没有学佛,你时时刻刻可以看到他纷争、不愉快,说人家是非,攻击、嫉妒、占有,没有一时、没有一刻不在重复的上演,早上起来是这样子,中午也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 为什么?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你必须把这些不愉快的视作正常相,不要跟他融入,他们这些生灭的东西,你会活得另外一种奇迹。 佛法是要把自己转化成佛的心,你有佛的心,处处你的生活统统是奇迹。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 就是看到什么着什么,这六根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认为:妄识就是他的心。 为见闻觉知所覆盖,为什么呢? 能缘的心(意识心),看所缘的境界,它就盖住了! 所以,众生无始劫来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看什么就盖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睹精明的本体。 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要认清楚,见闻觉知,一切的施为动作,却不能放弃见闻觉知。 你要认清楚见闻觉知,菩提心就不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离菩提心。 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 意思是说:我们清净自性不能离开六根、六尘、六识;但是六根、六尘、六识却不是我们的本心,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 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见就是头上安头,众生想要觉,所有的觉都不是正觉。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无论你是政治人物,无论你是搞文化的、搞历史的、搞这些,他认为自己有某一种东西,是不是? 这种东西就不是佛陀的正觉,这是觉上安觉,就是妄觉。 所以,一切造作起来,他都加一个妄,不是正觉。 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见性当下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世人闻道,世间人听到: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 错了! 世间人听到说:佛法传法,传这个心法,他认为心上以外,还别有一法可证、可取,不知道直下无心便是道,道就是法,法就是心。 遂将心觅法,我们的心在找法,为什么? 我们听经闻法要融入心性,意思就是:要用得出来。 这个心法不会用,那就很可惜! 有一天,我看电视的广告,有这个微电脑闷烧锅,很不错! 哇! 绿豆切下去,绿豆熟;红豆切下去,红豆熟,这太好了! 买一个,就去打电话订一个。 订一个来,人家给我这个美国尺寸的素菜包,很大,太方便了,这个闷烧锅这么好用,我就按了四十分钟。 美国尺寸的这么大一个素菜包! 四十分钟以后打开,咦! 包子不见了! 奇怪包子跑到哪里去了? 结果整个包子都扁下来,平平的! 后来才看说明书,如果是包子要五分钟就好,搞了四十分! 买那个闷烧锅不会用,把美国尺寸炊到成台湾包子,还扁下来,不会用还真是惨喔! 将心觅心,不知道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所以,这个法的可贵之处就是会用;人家问说:师父! 那您如果开悟见性,开悟见性有什么好处? 开悟见性好处多多,从此以后,你不会随着那些老僧,或者什么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而跟着转,你开悟见性,随自己心性在转啊,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都是自己的心性在转,你听任何人讲经,从此老僧不被他的嘴巴骗去! 为什么? 因为你心里最明白了,明心见性了,他讲出来的法,你不会跟着转,他讲对或错,你马上知道,契入佛的心,见性好处多多! 如力士迷额内珠,这个大力士,自己额头上有一块珠,向外求觅:我要找那一颗珠! 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有一天,有智慧者告诉他:你这个额头上自己就一块真珠了、摩尼宝珠了,当时自见本珠。 学道之人,迷自本心的时候,不认识佛,所以向外求佛、求觅,起功用行特别的多,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 历劫功用,并是虚修。 法并没有东西可 以修,修成其坏,悟即得,不悟不得。 如大力士得到那一颗珠,只是本来在额头上的珠,不关于向外求觅之力。 所以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 恐人家不信,的以佛告诉众生,让大家相信,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法眼、有佛眼,你要相信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绮语者,完全是真实语。 所以,告诉大家,佛是真实语者,是第一义谛者。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 四大无我的,我也是无主。 所以知道此身无我,也是无主。 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也无主,所以知道此心无我亦无主。 无论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 十八界既空,诸位! 五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和合十八界,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如果众生不了解叫做识食,众生大悟叫做智食。 众生不了解叫做识,[识]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执着的吃;有智慧叫做智食。 四大之身,我们这个色身是会败坏的。 饥疮为患,就是会饥饿、会烂、会长脓、长疮,随顺给养,你只要用最少的食物供给它的营养,能活下来,知足就常乐,不生贪着,这是有智慧的吃。 恣情取味,众生一天到晚杀生,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众生是贪着,而割舍不下。 我们打开这个报章、杂志,统统在吃,没有一天不在吃打转。 声闻者,因为声音而得悟,所以叫做声闻。 但是声闻人不了自心,在佛的音声上起种种的见解。 有的因为神通、有的因为看到佛的瑞相,言语运动,认为有菩提涅槃可得,二乘人三秖(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这个都属于闻佛的音声而求道、闻道,这个叫做声闻佛。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这个是真如佛。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相隔。 一念有是什么意思? 一念有就是没有绝对的空,还存一念、一丝一毫,认为我很行,我行,别人不行;我有修,别人没有修;起一念的骄傲、狂妄心,这个便与道相隔。 认为说:我最有修行! 与道相隔。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 无求就是心不生,就是对外不需要求;无着即心不灭。 不生不灭即是佛。 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 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诸位! 学佛的关键在这个地方:莫在心上着一物,一物也着不得,着,道即是隔。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这是比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是法身。 常常有人讲: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 如果一定讲说: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如果一定讲有法身,法身就不是虚空。 所以,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是法身;为什么? 用真心,不要把虚空落入虚空的观念,真心没有虚空的观念,虚空就是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 不要认为我们有一个法身,法身就如同虚空。 虚空跟法身没有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 [异]就是不平等相。 虚空跟法身是无异相,那么,佛与众生就平等不二,叫做无异差别。 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本身并没有距离,动执着念就是生死;不着就是涅槃,真正究竟,没有生死,没有涅槃可得。 所以,佛无涅槃,也没有涅槃佛,若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涅槃本来就是真如,悟了即得,不悟不得。 烦恼与菩提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动念不动念的问题。 离一切相即是诸佛,诸位! 也无相可离。 为什么讲离一切相? 因为对众生讲;如果对佛讲的话,佛佛道同,没有东西可以离;法法本空,还讲离? 还有一个即呢? 离一切相也不对,即一切相还是不对。 若见真如佛,没有离、没有即。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要把境界忘掉很容易,但是,要把这个心忘掉,放下这些执着心、烦恼等等,是很困难的!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 众生卡在某一种观念,众生就是靠这些观念在过日子。 诸位! 生命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依靠、支持他一辈子。 这个观念在众生来说它是一种理想,为画画而活;为钢琴而活;为读书而活;为父母亲念书而活;为当医生而活,或者为了未来想当总统而活;或者我想到美国念哈佛大学,因为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想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为了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要干大企业。 生命是一种观念,观念变成一种理想,而执着这种理想,一直追求,就愈远离佛道。 追求某一种理想,其实就是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 追求心目中的某一种理想,就是跳到水中去捞月,根本就不可能! 怎么可能捞到月亮? 你跳到这个生灭法里面,去捞快乐,你怎么可能得到幸福跟快乐? 众生因为没有亲近到佛法,亲近到佛法,他也没有正见,认为佛法是消极、是迷信,靠都不想靠近! 一切众生在水中捞月,想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 而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水中捞月的教育,没有捞到真月、没有见到真月。 从小到大都怀抱着理想,我们因为有梦,所以有理想,有梦最好,希望相随;不知道所有的希望都是梦。 我们因为有梦而有理想,反过来不知道所有理想统统叫做梦! 为什么倒过来一下,就不知道呢? 只会往前进,不知道往后退呢? 恐落空没有捞摸处,不知道空本来就不空,因为般若智慧本身存在,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你讲清净是不对的;未曾喧,从来不喧闹,也未曾寂,也不必加一个寂,它本来就空。 未曾少,就是没有所谓年少;未曾老。 无方所:没有时间、空间,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 所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寻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如果用智慧去识,便是能所,把智慧变成一种能所的知识,或者是意识心。 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用境界去体会,说:佛是什么境界,我去理解一下,错! 他是解脱的真实境,只有证量的人进入不二。 不可以功用到,你用一切的认真,统统达不到,因为它是无功用行。 有一个居士问师父说:师父! 开悟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开悟的境界深不可测,不是你凡夫所能理解、推测、思惟。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平等、究竟不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只要你一念离开这个绝对的真心,统统叫做妄想,用妄想求于真,也是妄。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 不能言说、不能形容。 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正见即是无见,没有能所。 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 为有贪嗔痴,才立戒定慧。 本无贪嗔痴,为什么要立戒定慧? 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 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 虚空绝对不会贪着这个无量珍宝庄严;一个修行人,绝对不会贪恋种种的名、美言、赞叹,或者是这一些庄严,统统没有。 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 ,但迷本性转不见耳。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 遇境即有,无境即无。 遇境随缘显现,不生灭本无增减,虽有增减,也是没有增减;虽有语言,等同没有语言;虽有文字,等同没有文字;虽有言说,等同没有言说。 遇境即有,无境即无,意思就是:一切缘起本不可得,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解脱不是用一种理解的东西,叫做不可以净性上,转作境解,我要揣测佛是什么境界,错了! 你这样子转作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圣人是错的,证量是必须你亲自要进入佛的领域才有办法。 所以,在本性的清净上,是不可以转作境界去理解的。 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境上作解。 你所谓的戒定慧,这个都是多余的;或者是鉴用历历,还是多余的;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在境上作见解,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定慧;有一种东西叫做清清净净;有一种东西叫做见闻觉知;有一种东西叫做寂寂惺惺,这个都是境上作见解,真正悟道的人,绝对不于相上、境界上作任何的解。 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那是一种方便,讲戒定慧是一种方便。 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是一种方便;讲见闻觉知、有东西可以修,也是为中下根人不得已而说。 若欲亲证如来的境界,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一尽只要境界上作见解,法有没处,没于有地。 就是说,你只要讲出一种东西,那一种东西有生,它就一定有没,[没]就是灭、灭尽的地方。 你讲有一种东西可以修,就有一种东西会灭。 这意思是说:佛性等同虚空,没有任何的造作,一切造作也无妨。 任何的东西,你只要提出来,它就有消失,你让它生,它就一定会有灭。 你说:我很有修行,就表示还有人比你更有修行;动一个念头,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这个理解就化作一念生灭,有生,它就一定有灭,好好的体会。 但于一切法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见法。 所以,以佛传佛,唯传一心,以法传法,不说余法。 法就是不可说,佛就是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般若就是慧,所谓真正的般若,是必须与无相、本心相应的。 凡夫因为不了解菩提正道,所以,一直攀缘五欲六尘。 学道之人只要计一念生死,即落魔道;一念着于生死,就落入魔道。 一念起种种的见地,就落入外道。 因为有种种的知见,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 所以,这里要很清楚,说佛着佛见;说凡着凡见;说贤着贤见;说圣着圣见;说生着生见;说死着死见,没有! 清净自性里面,总没有圣凡、来去、迷悟、生死,这些统统没有! 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缘觉是灭掉这些痛苦。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不了解,他就贪着于境界而生心,心生就会有厌离。 若欲无境界,当忘其心,心忘境就空,境空即心灭。 如果不忘心,只除掉境界是没有用的,如果心境不换,只换一个境界修行,也没有用的! 为什么? 你境界是不可以除的。 意思就是:外在的环境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你一定要改变你的心境的,你硬要把环境改变才叫做修行,只益纷扰,增加困扰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我们要了解,求道人不可得、不可求,所以夫复何求? 学般若之人,学真正佛智慧的人,不见有一法可得,这是绝意三乘。 除掉小乘、中乘、大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 不要说我能证、我能得,这是增上慢人。 所以,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法不相应就离佛而去,这些都是增上慢人。 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如果有人临命终的时修,你只要好好的观照,四大、五阴本空,真心无相,不去不来。 生的时候,我们的本性不来;死的时候,本性亦不去。 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束,便是出世间的修行人。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 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自然就是生入净土。 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圣来不着、凡来不着、恶来不着,只是不着,法界相即得,此般若智慧的莲花自然就生。 好! 我们就是简单讲,有因缘再增加这些资料,这些资料,你看看是不是见性大法? 是不是单刀直入? 精要、不啰嗦,没有枝末,快、又准又狠! 刚刚一个多钟头的诠释当中,如果你能理解跟体会,你这一辈子大受益,法以受益的就是你!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发布时间:2020-07-05 15:25:2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