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仙道因相分第六十八 内容: 修行法语·净土篇 忏云法师○劝修净土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怅然靡所依也。 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生,而死已随其后矣。 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敌此。 (彭际清)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省庵大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此两语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圣药。 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书于屋壁,铭之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 (幽溪大师)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 何也? 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也,于此二者宜加审察。 (省庵大师)○念佛方法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观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子若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以上《楞严经》)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更不问念佛是谁,谁是佛。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欲得心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第二要恳切至诚。 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 (印祖)三福:(求生极乐者应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八要:(彻悟大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反闻自性。 (观世音菩萨法门)都摄六根。 (势至工夫)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须将死字贴在额头上。 若将作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故经中屡云:念地狱苦,发菩提心。 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 (印光大师)念佛要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 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印光大师)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 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是念佛最妙要诀。 眼观佛像,心念佛号,口诵佛名,声从舌流,耳还注听,摄归自心。 又舌尝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轻安、意耽禅悦、心怀法喜。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着无住而得,欲不着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 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知。 (印光大师)夫称三昧者何,专思(观真)寂想(止妄)之谓也。 思专则志一不分(观而止),想寂则气虚神朗(止而观)。 (慧远大师)省常大师,念佛一声,口出光明。 行住坐卧,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才遇病缘,便念无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 (省常大师)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 要相得一心,还得一心念。 (慈舟大师)妄想多,昏沉重,宜大声念佛。 念佛方法六种: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仇,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 三、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 五、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如饥得食,乐事现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恶缘逼迫故。 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门可以了生脱死、遂恳切发愿求生极乐。 至诚恭敬,执待名号,如子忆母,忆念弥陀,都摄六根,念念相续,久久纯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 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无间,证得一心不乱。 事有情理之切,执事废理,犹不虚入品之妙。 理无独立之能,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 ○融会三观竖论三观:一、看开世界,万缘放下。 (空观)二、一念佛号,历历分明。 (假观)三、知能念心体空空寂寂,而念者宛然,即空不空。 即空即假。 所念佛号历历分明,如空谷响声,即假非假,即假即空。 双遮双照,境观双亡。 (中观)念佛时,不作三观,但在末念前知之,体会之而已。 横论三观:能念属乎三观,所念属乎三谛。 (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谛观不二。 )三观:空——念佛时,了能念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 假——虽非内外形状,而能念之心,历历分明。 中——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照。 三谛:真——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了不可得。 俗——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显然在耳。 中——而此所念,亦非了离真而有俗,亦非离俗而有真,俱存俱亡。 五方便念佛门:前二为事修,后三为理观。 一、凝心禅:往心一境,名曰凝心。 (宗趣)二、制心禅:前虽凝心,倘有驰散,制之令还。 (工夫)三、体真禅:前属事修,今体本空。 (空观)四、方便禅:前滞空寂,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 (假观)五、息二边禅:体真及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 今谛观静(空)动(有)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 (中观)○预防诸障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相。 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 (印光大师)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乃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 凡有适意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 (印光大师)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 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 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 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中作怪,久之渐渐消灭,意地自然清净平定。 (印光大师)用工夫若有任何境界,不怖不喜,不可炫耀,不可执着,不要管他,仍须在工夫上一直用去。 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起圣解,即着群帮。 (经)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谚)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 知过必改,见义勇为,若不如是,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 上效古人,躬行实践。 若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以上印光大师)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 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汝若知此义,当以光言为至论。 (印祖)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 (憨山大师)(—)欲欲我知汝,汝以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即不得生。 (迦叶佛)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打坐之时,宜念四字佛号。 (印光大师)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 (慈舟大师)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 (印光大师)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 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发布时间:2020-07-03 15:33: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