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桑吉平措与格桑花《礼赞》 内容: 下节劝发奉持一、别明离相 (一)应如是知见信解 我们用什么态度奉持这部《金刚经》呢? 看经文。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在知见信解一切法时,都不应该执有诸法的自性相而起戏论分别。 不但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见正信解者。 如来虽分别广说诸法相,而一切法相无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过随俗施设为法相而已。 不能执著于法相,对非法相,更不能著。 说般若,必须是你心里真的通达了般若。 不是你记了一些名词,学到了一些知识、条款。 如果执著于法相,人们往往会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 这样执著,佛法也会变成非佛法,佛法也会伤害众生的。 不执著于法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但是,也不能著非法相。 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话本身是没有错的。 但你如果随便地跟一切人都这么说,那就错了。 对凡夫来说,适当的执著还是需要的。 有时候,你想不执著于善法,可能你就开始执著于不善法了。 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 要体悟般若不容易,不能自己骗自己。 “不执著”这句话,是最容易骗自己的,要特别小心! (二)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为人演说般若,福报很大。 我们应该如何对人说法呢?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维摩诘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在外在随缘地度化众生,内心能不违实相,外顺机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说,而实无所说,才是能说般若者。 众生有无量的根机,就有无量的说法。 虽然有无量的说法,内心没有动,没有相。 若取法相而说,即是宣说相似般若,听者多因而堕于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为谤佛! 现在世间上这样说法的太多了。 一次我到一个饭馆里去,点了素菜。 老板推荐荤菜。 我说,我们不吃这个。 他说:“不要执著! ”他好像也在宣说般若,是不是? 但是,他宣说的是相似般若。 要是听了他的,就堕于非法相了。 他说不执著于荤相,但实际上又执著于贪相了。 说法,对有的人要这样说,对有的人要那样说,但是不能违背第一义,不能违背缘起性空的真理。 如果一个人真的没有贪欲了,你可以跟他说不执著。 如果这个人还有贪欲,你说不要执著于吃素,他会放纵口腹之欲的。 这时候,还是要用善分别,对治不善的习气。 二、结示正观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执著,如何才能说真般若而不是相似般若呢? 这一段结示正观。 无为不是与有为对立的什么法,非凡夫所能理解。 如来假名说的无为,意指有为的本性空寂,即无所取、无所住、无所得的离戏论相。 学佛必须以有为法为观察的所依境。 于此有为而观无常、无我、无生灭性,才能悟入。 对于凡夫来说,离此有为是不能成其观察的。 有人说,我要入空性定,安住在空性的状态中。 如此所说的空性定,肯定不是真正的空性定。 因为凡夫不可以契入空性的层面,这是你心灵里造出来的空性,不是真的。 我们凡夫要从有为法开始修,从每一件事上、从每一个事物上,观察它的本质,你会发现它的本质都是梦幻泡影。 观察每一个法,都没有真正的本质,你契入的才是真正的无为。 不能离开有为法去谈无为法。 后面讲了六个比喻。 其中,比喻一切法的虚妄不实:梦、幻、影;比喻一切法的无常:泡、露、电。 这是从两个方面比喻的。 有从空入观和从无常入观两个法门,但是一切法都既是空的又是无常的。 比如这个杯子。 我们观杯子时,一般会从空来观它,观它没有真实的本质,它离开了分子、原子,离开了形象,不成其为杯。 也可以从无常来观它。 若是我手一挥,它摔碎了,变成了一堆玻璃,杯子也就不存在了。 过去它没有,未来也将会不存在,目前短暂地现起一个杯子的相,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幻相。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 你既是没有本质的,同时也是无常的。 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起观,但是观的侧重点不同。 《大智度论》里有相关解释。 (一)梦喻 为什么要用梦来比喻这个世界呢? 有四个理由。 1、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 人亦如是。 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还自笑。 以是故言如梦。 就像你梦见自己一下子中了个彩票,开心得不得了,醒来之后发现原来是个梦,自己觉得蛮好笑的:刚才我怎么那么傻,从梦里都笑醒了。 现实中,本来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没有所谓的自我,没有所谓的名誉、地位、优秀……这些都是概念法而已。 可是,我们会执著于“我很优秀”,于是很开心。 当你开悟了之后你会发现,那是自己在骗自己。 上次有个人来找我,说:“因为我不优秀,所以很烦恼。 ”我问他,优秀的概念是什么? 如果你说你优秀,你有佛优秀吗? 如果你说你不优秀,比你不优秀的人还多得很。 你用什么根据来判断优秀和不优秀呢? 他说不出根据,这只是一种感觉。 我说,不要被你的感觉骗了,优秀与不优秀都是概念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你既不是优秀的,也不是不优秀的。 不要在这个上面打转。 你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优秀的一面。 有时候,我们的执著给我们带来的烦恼是很可笑的。 要跳出来看。 有的人在单位里小有成就,或者当了个小老板,可能就觉得自己很优秀了,很自傲。 有的人在大型科研机构里当上了顶尖的科学家,可能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还在自卑。 这些感觉是哪里来的? 无非是自寻烦恼。 当你觉悟了,你会发现你的执著、你的傲慢或自卑,是多么渺小。 2、复次梦者眠故,无法而见。 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在梦中,由于睡眠的力量,会见到本来没有的东西。 梦中一会儿看到老鼠,一会儿看到狮子,一会儿拿到了钱,一会儿又遇到饿鬼…… 我们人也是这样。 由于无明的力量,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著为有,执著所谓的好与坏,成功与不成功,等等。 最根本的执著就是自我。 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自我,我们会认为有。 还会执著于我所。 这个杯子,本来无所谓是不是我的。 弘法部的廖老师过来说:“界文师,这个杯子送给你了。 ”它就变成我所了。 我就会在乎这个杯子了。 有人把这个杯子偷走,我就开始生气。 如果它不属于我,那它被人拿走,我是不会生气的。 我们的执著是多么可笑! 这个杯子真的多了一点什么或少了一点什么吗? 如果你执著它了,它就开始影响你。 我所执,是我们加给它的。 它本来没有,是我们给贴了个标签。 这个杯子从来没有属于过我,怎么可能失去? 如果因缘改变,或者杯子碎了,或者杯子被人要去了,或者我死了,杯子还是杯子,我还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一起过。 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太执著。 碎就碎吧,丢就丢吧。 既然缘起如是。 如果别人拿去了,别人也能用,应该生起欢喜心。 3、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 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4、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 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 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 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 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 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 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五种梦,前三种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梦,第四种是思维造成的梦,第五种是天人托梦。 在色身方面,我们会产生四种执著。 第一,认为身体是我。 第二,认为身体是我所,身体是属于我的。 第三,认为我在身体中。 第四,认为身体在我中。 受想行识亦如是,所以总共有二十种对自我的执著. 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叫做自我的东西,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这是找不到的。 (二)幻喻 幻喻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 1、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 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过去有的幻师,会在空中变化出种种景象,有点像海市蜃楼。 当然海市蜃楼在佛教里也是用来比喻空性的,它是另外一个比喻。 这个幻喻,是说如同幻师变化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也可以比喻说,像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里面的故事情节。 我们看电影,看到里面的人做出奔跑等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的声音,而且也不错乱。 虽然我们知道电影情节里的人并不是真实的,但是情节里什么都不错乱。 诸法亦如是。 虽然诸法本性是空的,但因缘不错乱,不破坏显现的相。 2、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 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幻喻还比喻不坚固性、诳惑性。 就像哄小孩子一样。 看电影,电影里打得再厉害,你不会害怕,是吧。 也有的人会害怕,执著太深的时候,就害怕了。 当你的觉照力很强烈,知道自己确实是在看电影,那不管里边怎么打、怎么闹,你都是如如不动的。 如果你把觉照力丢掉了,忘记了自己,投入到里边去,那就是电影里边的人哭你也跟着哭,电影里边的人笑你也在笑。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你有足够的觉照力,就不会被外境转。 如果你没有觉照力,不能够像看电影一样,看着生活中发生的恩恩怨怨的幻境,你就会跟着走。 所以,觉照力是很关键的。 (三)影喻 影,就是指影子。 影喻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1、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 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 影子是能看见的,但是没办法拿起来,没办法得到。 一切法的实相也是如此,你能够感觉到、觉察到,但你抓不住一个真实的东西,抓不住它的本体。 比如这个杯子,你抓不住它的实体。 如果打碎了,也就没有杯子了。 它是无实的,没有本质。 2、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 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必须有东西挡住了光,才能产生影子。 不挡光,就没有影子。 同样道理,我们有烦恼,挡住了正见。 如果没有挡住正见,你的执著就消失了。 3、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 善恶业影亦如是。 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 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 如偈说: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比喻因果不失的道理。 你所做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始终是跟着你的。 业果虽然是空的,但你如果不对治业果,它不会自己消失,要么你接受业报,要么你把它忏除掉。 4、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 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一起法都像影子一样,找不到本质。 (四)其他三个比喻 泡:下雨天水上激起的水泡。 溅起来之后随即破灭。 露:清晨的露珠。 电:闪电,刹那之间就消失了。 (五)结说 生活中的无常,也是梦、幻、泡、影、露、电的这种感觉。 刹那刹那不住,就像瀑布一样。 无常法,就是宇宙间的真相。 如果我们抗拒无常,就会很痛苦、很害怕。 照着镜子,觉得自己一天天地老了,特别难受。 如果我们能拥抱无常,就会放下。 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老得很快乐,也可以老得很痛苦,关键是你怎样看待自己。 接纳了无常,你就会看到,年轻有年轻的好处,老有老的优点。 你在不同的法位上,都能看到不同的特点。 不明了一切都是空性的显现,我们会处处抗拒,不想接受无我,也不想接受空、无常。 抗拒的结果,就是自己欺骗自己,然后带来一大堆痛苦。 接纳了,反而会非常舒服,非常自由。 一切法虽没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缘起的因果施设,称为假名。 从因果施设边说,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说无;从自性不可得边说,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说有。 观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离一切相,即为般若的正观。 我们现在讲课,也是如梦如幻的。 能够永远讲课,不停下来吗? 做不到。 我的一句话,一下子过去了,你想再抓也抓不住了。 处处都是这样。 活在当下。 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也是不住的。 以无所住而住于当下。 这样,心里空空的,都放开了,了无牵挂。 如果你总是想着过去,或者想着未来,“我家里怎么样了”,“三十年后我的房子该怎么办”,“现在我还没结婚,将来我要结婚,婚后生了孩子取什么名字,孩子长大了要给他娶媳妇”……这样想,你会觉得好烦。 但未来不可得! 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我们。 把你当前的事做好,在如梦如幻的世间,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就会生活得很快乐。 事情做好了,不执著,做好了就放下。 事情没做好,不抱怨,因缘不成熟,因缘不和合,那就放下来。 生活总是朝前在流淌着,你不会停在一个地方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都可以念诵这四句偈。 它会帮你找到内心的寂静,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 看经文: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到这里,我们看到,这个般若法会挂上了帷幕。 这也体现了无常。 这门课学完了。 佛法遍一切处,一切法无不是佛法。 大家要用心体悟。 本课程的考核 一篇随感:《金刚般若的启示》 未必要写成论文。 四点要求: 1、具备般若正见; 2、与现实生活或修行相关联;(不要从概念到概念,“般若就是空,空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不执著……”看了半天,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 3、字数不少于1500字;(《金刚经》内容如此丰富,可写的太多了,把你最有感觉的内容写出来,估计都不只1500字。 最好举点例子。 也可以把你学习般若法门中的一些误区写出来。 ) 4、属于原创作品。 (不要在网上下载。 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时,有人的作业是把济群法师的文章摘抄了一段。 作品应该从你自己的心里流出来。 ) 5月底之前交,最好统一交到弘法部。 课后讨论 学员:学了这门课,我觉得压力没以前大了,因为一些东西我把它放下了。 界文:放下就好。 学佛,有人会觉得学得越快乐越好。 但也不要只想着得到快乐。 佛法真正要求你得到的,是自由。 有时候你很快乐,但这种感觉失去了,反而会痛苦。 而且快乐久了,你也会麻木了。 人不可能总是活在快乐中,但可以总是活在自由中。 自由比快乐更深刻,更广大。 我们的心灵最渴望的也是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觉得牵挂太多,压力大得透不过气,像笼中鸟一样不能展翅高飞。 但是,谁缚了你呢? 谁把你捆住了? 是你自己。 学员:我非众生,我就是我。 界文:说“有我”已经是执著了,你还把“我”跟众生分开。 学员:有些事情,我以前觉得是你死我活的,非怎么样不可;现在没那么执著了,觉得因缘不到,不必强求。 界文:这样的感觉是对的。 我们学《金刚经》,就是要形成一种世界观,在生活里要学会反观:“我这样强求,是不是太执著了? 这是不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学员:我听这门课,经常听不懂。 我是不是很笨? 界文:般若的法门,本身就是很难的,而且其思维方式跟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它是一种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不是说有什么,而是说没有什么,有点像脑筋急转弯。 转的过程中,你一跟不上,就糊涂了,这很正常。 有时候上课时好像听懂了,下课后又想不通了;有时候想通了,过几天又想不通了。 会有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 这是每个学般若法门的人都会遇到的,要接纳这个如实相。 你应该继续思维,想不通的地方,不要急于让老师帮忙解决,可以自己慢慢去悟。 那一天你真的悟出来的时候,会特别快乐。 现在听我的课,如果听懂了,这个叫“闻慧”,闻慧是不坚固的。 你思维过、理解了的东西,叫“思慧”,才真正是你的东西。 所以,不要着急。 带着想不通,看相关注解,在生活中不断地问自己,不断地验证,你会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 学员:诵《金刚经》的时候,经常觉得诵不下去,是不是应该坚持继续诵? 界文:肯定要继续诵。 诵完之后,你再回头看卡在哪一句上,把它抄下来,甚至可以把它贴在墙上,每天念一下。 这样坚持几个月,说不定你有开悟的机会呢。 一点建议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赵州茶”的故事:当初赵州和尚住持道场的时候,一个出家师父来拜访,赵州和尚问他是否来过这里,他说来过,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又来了一个出家师父,赵州和尚问他是否来过,他说没来过,赵州和尚又说:“吃茶去。 ”院主听糊涂了,问赵州和尚,来过和没来过的都让他们去吃茶,是什么意思? 赵州和尚说:“院主! 吃茶去!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般若是要我们去体验的。 你要想了解茶是什么味道,得亲身去吃它。 般若不能只在文字上钻研,只在脑子里思维,而是要用心去体验! 无常,人人都会说。 但是,在座的诸位,你们真的用心去拥抱无常了吗? 肯定不容易。 你要在生活中去看无常,接纳它,把无常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去体验它。 在生活中,遇缘对境的当下,去看到一切法的本质,去反观自己的执著和因执著而起的虚幻的烦恼。 烦恼前面有个定义——虚幻的。 这一点很重要。 有人说,我知道《金刚经》说放下,但我就是放不下。 然后他又起了烦恼了,觉得学习经典有什么作用呢? 放不下,其实还是没有如实相。 放不下也很正常,因为我们没有证得空性。 凡夫都是放不下的,但是,你要觉知到你的放不下;而且你要知道,你“放不下”,只是一个“放不下”的感觉,它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没有自性的,不必怕它。 你可以带着“放不下”生活,接纳它是你作为凡夫的一部分,对你的“放不下”微笑。 比如你很愤怒。 你可以说:“是的,我会愤怒,因为我内在的愤怒的种子没净化掉,外在的违缘也现起来了。 我就是很生气。 但是,这个生气是如梦如幻的,它不是我的本质,它是心灵天空上飘来的一朵云。 ”然后,你对你的愤怒微笑。 “愤怒先生,你好! 天气不错。 ”觉察到你的愤怒,然后继续工作和生活。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态度。 弥勒菩萨曾经示现在奉化,手里拿了一个布袋,在街上度众生。 有人向他问佛法,他就把布袋往地下一扔,意思是“放下”。 有人说:“我放不下怎么办? ”他就把布袋往肩上一背,意思是:“提起来。 ” 放不下,你就带着它。 但是,你不要认同你的放不下,要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只是因缘和合而幻现的,因缘一过去,它就消失了。 你不用赶它走,它会消失的。 这样,你的心灵空间就会开阔。 把情绪当作云朵,了知自己是天空。 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态度,完全面对和接纳一切顺境、逆境。 我们经常想逃避。 我们会说:“我不要这个! 我想快乐,想一切顺利。 ”不顺利,是我们人生的真相。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你必须接纳这个现实,带着不如意面对生活,但是,也要知道这些不如意是空性的,随时随地都会消失。 当你不怕它的时候,会发现它没有那么厉害,没有那么可怕。 有时候,一个人失恋了,他会觉得失去了这个人,生活一片漆黑,“我完了,我再也没有办法活下去了。 ”他只看到这个人的消失,却忽视了生活中还有父母、朋友、工作、学习……拥有那么大的广阔天地,都看不到。 应该能够带着痛苦生活,“是的,我失去这个人了,有点放不下。 但是,我还有朋友,还有工作,还有佛法的修行。 ”这个放不下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因为它是空的,它是假的。 “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们的心要像天空;为人处事的行为则要像水,处处随缘,没有抗拒。 不要追求所谓的成功、优秀、完美……不要在给自己界定的概念里迷失了。 活在当下。 专心把当下的事干好,随顺因缘,就可以了。 当你不去执著所谓的优秀时,可能你比以前更优秀了。 因为你的心理负担轻了,你变得更潇洒了。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般若的法喜常常伴随。 生活在空性的世界中,这是很美的事情。 把我们闻法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和无上的佛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发布时间:2020-06-29 15:19:4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