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觉真法师:读《心无挂碍》 内容: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觉真法师市场是没有记忆的,但投资者、经营者不能没有记忆。 这个记忆,实际上就是总结和反思。 反思什么? 不要迷误。 人若认假为真,就是迷误。 只有求真、求实、求是,觉知本质,破除迷执,才能显真归真。 “知”这个字,可谓众妙之法门。 我很感恩《新财富》编者为我取了一个“大觉归真”的栏目名。 什么叫“归真”? 归真,就是回到真,回归真。 这当然体现了最本质的东西:求真、求实、求是。 9月的文章中,我曾说到国产奶粉的“信誉危机,这才是更重要更难以消除的内伤”。 此后从报上得知,有机会出国门的家长们,纷纷到香港、到西欧去抢购进口奶粉了。 这些抢购者求的是什么? 不就是求真吗? 求真,就是求福,求平安啊。 不久前,香港《大公报》发表了《大学不应世俗化》的文章,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 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在内,功利主义盛行,如果大学把狠命赚钱当成追求的目标,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崇高意义了。 于是杨校长提出,大学应该率先回归其本身的高尚,尤其是精神层面上。 阿弥陀佛,这不也是求真,求实,回归真吗? 中国有一位成为着名作家的现职将军刘亚洲,他不久前撰文,说“迷信金钱力量的民族是落后和愚昧的民族”,并且发出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天问:“除了金钱的力量,我们还有什么力量? ”这样的大声疾呼,不正是求真、求实、求是吗? 真的反面,是妄。 妄,就是虚假不实。 认假为真,就是迷误。 市场是没有记忆的,但投资者、经营者不能没有记忆。 这个记忆,实际上就是总结和反思。 反思什么? 不要迷误。 第一个迷误,是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 难道“现代化”仅仅是物质生活、经济成就、技术成果,是一切感官的、享受的、消费层次上的东西吗? 正像我们不能把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幸福划上等号一样,我们也不能把优越的物质享受同财富划上等号。 作家沈善增先生曾经在文章中问道:“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对一个牙齿痛、口腔溃疡、没胃口、拉肚子的人来说,是享受吗? ”第二个迷误,是轻浮狂躁,急功近利。 记得50年前,我看过一幅漫画,看到许多女士在排队,一位男士也挤了上去,排到跟前,原来是“孕妇检查”,他慌忙抽身而去。 这叫跟风从众心理:“人人都有,我不能没有”; “主流社会是这样,我也这样”。 别人有茅台、马爹利,我也要。 别人有几套洋房,我怎能没有? 别人有二奶三奶,我为什么不可以? 跟潮流,追潮流。 别人错了,你也跟吗? 跟不得啊。 第三个迷误,是不识炒作。 炒作与造势,最容易使人上当。 人玩市,市玩人。 你玩赌,赌玩你。 你玩网,网也玩你。 你玩得入迷了,别人的机会也来了。 恶搞的人有没有啊? 你不识,心不知肚不明,那就要陷入“两边输”的困境了。 第四个迷误,是不会算账。 我曾为朋友题字:“大爱无言、大智无忧、大道无为、大商无算”。 这个“无算”,不是不算,而是不要太过算计,算过了头,就变成了失算。 太过功利,急功近利,就变成了不利。 算银算钱,算斤算两,是小商小贩,不是大商家。 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算账:成功不等于只有金钱的回报。 提高产品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好的商誉,有客户的信任度,这同样是成功。 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就必然财源滚滚。 能打好这个基础,就是成功。 这个成功,才是真正的会算账。 第五个迷误,是看不到念头的误区。 生活是美好的,世界当然也很美好,但不能因这美好,就说生活中没有陷阱了。 陷阱与美好,并不矛盾,因为它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这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好,是你认为它美好,感觉到它美好,体会到它的美好。 没有了这个“认知”,那美好在哪里? 是谁在说它美好? 而陷阱,在哪里? 陷阱依然在你自身,在你自心。 因为人有弱点,这个弱点被人看中了,被人利用了,你又恰恰逃不过这个弱点,这不是你自己误中陷阱吗? 一念明,那是美好,一念误,那是陷阱。 美好与否,不是在一念之间吗? 这正是佛家常说的道理。 回到主题上来,市场要求真,就是要创造好市场。 什么是好市场? 人有道德心,社会有正气,法治有保障,信誉第一,这就是好市场。 一个没有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意识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企业家,只能算是市场的“门外汉”。 唐代圭峰禅师宗密(780-841年)在他的名着《原人论》中指出:回归真,回到人的自性本源,第一破迷执,第二除偏浅。 破除迷执,才能显真归真;去除偏浅,才是正道。 他说得好:“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 发布时间:2020-06-26 15:30:37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2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