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觉真法师:佛教之道 正信之道 内容: 和谐的幸福 觉真一群比丘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话题,正当他们热烈讨论时,佛陀来了。 佛陀在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个世界,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有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丘们和谐相处。 ”太好了。 《法句经》第十四品里有一个故事,提出的是最尊贵的人出生在什么家庭? 答案是和乐兴盛的家庭。 後一段经文提出的是什么才是幸福? 答案是三宝俱足。 这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一个尊贵的人也肯定是最幸福的人。 而最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 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和”。 一说和乐,一说和谐。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智慧。 家庭的和谐是全家的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幸福。 社会的和谐是全社会的幸福。 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一个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失去了和谐。 而不和谐,不和合,家庭之内的恶斗,相残相害,内伤内耗,自我杀戮,对这些家庭悲剧,我们应该有自省精神,应该有知惭知愧的良知。 人无自省,人无惭愧之心,人就要退化到“禽兽不如”了。 我们探讨和谐,和谐在那里? 和谐不是商品,你有钱买不到。 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着。 和谐只能在你自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 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於你对和谐的觉醒,你对和谐的颖悟。 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会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 所以,我说和谐是佛陀软化我们的生命智慧。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 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冲突,能自我化解;有烦恼,能自我解脱。 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心一转,海阔天空,得大自在。 所以,和谐就在自心,和谐就在放下自我。 佛教讲慈悲喜舍,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人只有舍弃自己,让自己融入整体,做到“无我”,亦即放下我见,我执,才能和谐。 恰切地说,人应该学习佛教的包容性,宽容性,能互谅互让,慈悲待人。 不能包容,不能自我调整,就永远无法和谐。 包容就是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点。 宽容就是宽待别人与你的分歧。 只有包容、宽容,才是文明,才是礼貌。 礼貌与文明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 我们养成了道德习惯,构建了内心的和谐心态,那么,舍弃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超越自我。 所以,和谐就是跨越自身的障碍,就是跨越自身的樊篱。 和谐就是关怀他人,利益他人。 不过,利益他人,也必然利益自己。 懂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佛法真理,和谐就是自助自强,和谐就是自爱自尊。 和谐是生存的质量,和谐是生命的养分。 和谐就是生死相许,和谐才是人间真情。 因此,从个人来说,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胸襟大度,和谐是人格风范。 从家庭来说,和谐就是平安,和谐就是健康,和谐就是清福,和谐就是好运。 只有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我们才能实现家庭和谐,继而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才是学佛者的道心、清净心、平等心。 我们佛教是理性的宗教。 我们宗教徒应该站在人类良知的窗口,责无旁贷地做社会理性的代言人,人类良知的代言人,化解各种短见的愚痴的嗔恨与冲突,拒绝生命关怀的冷漠,走出生命意义的迷茫,抛弃生活方式的腐败,制止行为品质的邪恶,坚持我们的正信——把遗忘了的东西,失去了的东西找回来,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人的心灵的回归,人的心灵的自觉。 一切从心开始。 让我们把和谐,把幸福回向人类,感恩佛陀,感恩人类,感恩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0-06-26 15:22:37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2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