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忏除业障。 内容: 钟声里的禅趣 依空法师 太虚大师当年闭关于普陀山,夜闻暮钟止静,证入禅定,出定时只觉晨钟泠然响于耳畔,一夕仿佛刹那,坐断时空...自从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一记钟声打破千古寂寥之后,钟磬声遂成为寺院的象征,中国诗词中提及钟的作品不在少数,梵寺丛林的钟磬声是诗人们熟悉的清音。 钟,本来是佛寺重要的法器之一,又称之为龙天眼目。 《禅林象器笺》卷十八:“禅刹钟有三,大钟、殿钟、堂钟也。 大钟者,号令阖山诸堂者。 ”禅门每日早晚皆需击鼓撞钟,称之“晨钟暮鼓”,朝以撞钟始,接以出堂鼓;暮则先击鼓,要敲打得绵绵密密,象征风调雨顺,然后止静于钟声中,称之开大静。 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敕修清规? 法器章》:“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击钟取振聋发瞆,精进省觉之意。 敲打时有一定规矩,引杵要舒缓,扬声要悠长,共一○八声,取喻破除百八随眠烦恼。 鸣钟时,行者还需观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钟声是救度众生出离铁围地狱、成等正觉的“如来信鼓”。 明? 凌云翰〈游雪湖八咏? 南屏雪钟〉:“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点塔中灯。 ”佛寺以钟声为始,展开丛林的一朝风月,也以钟声为结束,完成一日的修行。 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悠渺的钟声响自深山修林,引发文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从渔梁渡口人们抢渡归家的喧闹嘈杂,衬托出寺院的宁静祥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曲径通幽处,古刹掩映在花木丛里,僧人早课的梵唱钟磬声,更显出万籁寂然,把人引进空灵清净的禅悦境界。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巧妙描写钟声清扬于上下两座天竺寺之间。 陆游则将钟声譬喻作太华峰上通悟禅师的狮子吼:“举头仰望太华峰,摄衣欲往路无从。 忽然梦断难再逢,空记说法声如钟。 ”宋人古成之进而把钟声视为超脱红尘名缰利锁,清心净虑的警策妙音:“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 ”(〈忆罗浮〉)杜甫〈游龙门奉行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宋? 沈瀛〈卜算子〉:“睡觉五更钟,正好深提省。 只看如今梦几般,觉后原无影。 明暗若从来,且道来从甚。 不是空生不是根,认取真如性。 ”钟声让人醒寤提省,从中证悟自家真如本性。 皎然〈闻钟〉:“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太虚大师当年闭关于普陀山,夜闻暮钟止静,证入禅定,出定时只觉晨钟泠然响于耳畔,一夕仿佛刹那,坐断时空。 生活在动荡的尘嚣,有时不妨放下身边的俗事,走入山寺,去聆听那千古如一的梵钟,感悟一点禅趣。 发布时间:2020-06-19 15:33:5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2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