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慧法师:六斋日与八关斋戒 内容: 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净慧老和尚上个月的3号在这里讲过一次,今天是8月28号,也就算一个月跟大家见一次面,进行一次佛法的交流和沟通分享。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 我们做晚课的时候,有一篇忏悔文,忏悔文之前有八十八佛的名号,在称念八十八佛名号之前,有四句赞语:“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志心归命礼。 ”这里就把“慈悲喜舍”四个字和佛的功德—-相好庄严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所讲的“慈悲喜舍”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诸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的四种态度、四中法门、四中精神境界。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在我们佛弟子日常的生活当中,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谁都会说,但是真正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真正按这四个字来处世待人,进行自我修养,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所以说,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慈悲喜舍”在佛教里叫做四无量心,就是说“慈”也好,“悲”也好,“喜”也好,“舍”也好,都是没有任何界限,是无量的,也就是说是没有限制的。 不是说今天慈悲了,明天可以不慈悲;在件事上慈悲了,在另外一件事上可以不慈悲;更不是说对张三要慈悲,对李四就横眉怒目,那都不是无量,那都是有限的,那都是有条件的。 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没有任何的限制,更没有没有任何的条件,是不讲时间,不讲地点,不讲对象的。 所以要做到“慈悲喜舍”固然不容易,要让“慈悲喜舍”这四种心超越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界限、一切的条件,那就何其的难也! 但是,这又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目标,修行的内容,又必须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做到。 如果这四条当中有一条做不到,相好光明就有缺陷(相,就是三十二相;好,就是八十种随行好)。 成佛就是要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然后才能够成就自己的相好庄严。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做什么呢? 就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就是怜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含识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就是所有的有情都含藏有意识、含藏有识的种子,有知觉、有反映的都叫做含识,包括人和其他的动物都是含识。 “慈悲喜舍”所面对的是一切众生,是所有的有情在内,我们对所有的有情,人也好,动物也好,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都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态去面对。 所以说,佛教的这种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所养成的心态,它都是超越一切的。 我为什么把“慈悲喜舍”界定为佛教的和谐精神呢? 因为和谐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这种外在的和谐,因为看得见的和谐,是来自看不见的和谐,外在的和谐是来自内在的和谐,只要我们这个生命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也就是在时空环境之下,觉得还有障碍,还和某一件事情有距离,有分歧,那都是不和谐。 真正的和谐就是万物一体,生命共融,内外一致,自他不二。 把“慈悲喜舍”这四种精神真正修养到位了,落实到位了,我刚才所说到的那些对立面,就可以消解,就可以消融,就可以真正达到生命的和谐。 那么,“慈悲喜舍”怎么样才能够养成呢? 佛教是把“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放在修禅定的过程中,逐步地来养成这四种精神、四种心态。 只有通过禅定的修养,使烦恼逐步地淡化,一直到最后的烦恼清净了,这四种心态就会逐步地成为我们每一个修行者的身心当下的状态。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不是要等到明天,不是要等到下一念,而是要每一个当下就只有这四种心态,没有其他的东西,那就叫无量,那就叫无限。 无限既言其广大,也言其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这四无量心,又叫四等心,四等智。 等智也好,等心也好,都是三昧的意义,因为禅定的状态,三昧的状态是平等的。 心里还有高下,还有你我,我们的心和佛法、和真理、和实相还有距离,你平等不了,你三昧也不可能现前。 所以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到和真理、和实相没有任何距离了的一种精神状态,那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在《大智度论》上面,对这种境界有一个解释,“慈悲喜舍”四无量是每一种精神都是无量的。 所谓“慈无量”,“慈无量”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众生是无量的,众生无量这是一个现实,这是一个真实,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态应该怎么样呢? 普通人的心态,都是在这无量的众生之中选择某一部分人,或者很小的一部分人,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弟弟、哥哥,我的妻子、儿子,跟和自己有关系的极小的一部分人,可能会保持一种比较好的关系,能够在某种情况下体现“慈悲喜舍”的精神。 那么,对其他的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那些人、那些众生,那些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这个心好像从来没有想过。 这样,我们的心态就和实相不一致,相违背。 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是一个实相,是一个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相状。 但是,我们不能够直接去认识它,直接把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放在我的每一念的修行当中,所以就不能够体现无量慈心这样的一个境界。 “慈无量”就是要让我们这个心念每时每刻都以无量无边的众生作为所考虑的对象、所缘的对象,时时刻刻想到要让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到快乐,得到安乐,得到自在。 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试一试,把我们这个心量一下子放开,把所有的局限的东西都排除掉,让我们内在的心的能量无限地释放。 这个时候,你试一试,看我们这个心态能不能达到慈心无量的状态。 在定中,在修禅的时候,能够有慈心无量的状态出现,出定以后,就要保持这种精神状态,让这种精神状态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所有的众生,你说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能不和谐吗? 当然就和谐了。 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大地众生都是一体,那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最高状态。 所以,在修慈无量心的时候,要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我们发慈心的一种对象,然后你就可以进入到慈心三昧,也就是进入到慈本质,就是慈心定。 因为一切的良好的心态,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都是要通过一种修养,才能够养成一种健康的、良好的心态,像这种慈心三昧,更是要在定中来养成、来培养。 “慈”主要是与众生乐,那么“悲”呢? 无量的悲心也是以无量的众生为对象,要拔除无量众生的苦恼,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即使我们做事情会是一个一个地来做,度众生会是一个一个地来度,但是,你是在没有分别心的前提下来做这个事情,你就是以无量的众生为所缘。 你不是在分别心之下来做某一件事,而是在无分别心、平等心指导下做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那你就和“慈无量”、“悲无量”的精神保持一致。 “喜无量”,喜,就是欢喜,欢喜不是一般的欢喜,是什么欢喜呢? 是看到众生幸福快乐而欢喜,那就是菩萨的欢喜,菩萨的欢喜是以无量的众生离苦得乐为前提,所以“喜无量”。 这种心态,也是要在禅定当中来养成。 这种欢喜是一种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平和、内心的充实,绝对不像我们凡夫一般的很粗俗的那样的一种喜悦,他是一种在慈悲中透露的一种愉悦的精神,是一种喜而不露的精神,是一种安详的精神、安详的状态。 第四是“舍无量”,舍什么呢? “舍”字在这个地方不是叫你拿钱财出来,而是叫你把内心的执著放弃,把分别心放弃,把偏执的见解放弃,要一切平等,无有冤亲地来发慈心、发悲心、发欢喜心。 我们凡夫做一切事情,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喜有悲,“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那才是无量。 有差别、有分别、有偏执,那都不符合舍的精神。 所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在禅定状态下去培养。 刚才讲的这些内容,就算是四无量心的基本内容。 我们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培养四无量心? 刚才也讲到,是要通过禅修来培养四无量心,因为这四种无量广大的、在禅定状态下的心态,是每一个佛弟子必须保持的平常心态。 在落实这些心态上,就是要逐步地做到冤亲平等,自他和谐,身心愉悦。 这四无量心,如果用现在的语言给它来一个定义,那就是以无限仁慈、友爱之心,成就一切众生的幸福和快乐,所谓慈能与乐;以无限悲悯、同情之心,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那就是悲能拔苦;以无限喜悦分享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享有的安乐自在,那就是喜无量心;以无限宽容平等之心,舍弃冤亲仇敌等分别相,平等利乐一切众生,那就是舍无量心。 我把“无限”用到这里来解释“无量”,不过“无量”这个词听起来很雅,“无限”就显得味道不够,但是为了解释的方便,不妨用“无限”来解释“无量”。 在我们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无量无边这样一些词,在各种佛书上面出现。 “无量”包含的意义有三种:第一,是以无量众生为我们当下的心所思维、考虑的对象,佛经上叫做所缘,“缘”就是我们这个心总是在想一个问题,那么佛陀告诉我们,你这个心不要瞎想,你不要专门想那些对自己贪、嗔、痴能满足的事情,你要想无量无边的众生。 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快乐的时候,你给他快乐;需要解除苦难的时候,你帮他解除苦难;无量的众生脱离了痛苦,得到了快乐,你要高兴;无量众生有痛苦,你要以一种平等的舍心把偏执去掉来看待万事万物,那就是“舍”。 所以,“无量”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以无量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 第二,“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能够牵引无量之福乐。 第三,此四无量心能够招感无量之善果。 所以,这四无量心有三个意思。 我们要通过修习禅观,排除我们的烦恼,使我们的心柔软下来,那就养成慈心;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具有同情心,那就养成悲心;使我们的心见到一切的好事,见到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乐,我们要发欢喜心。 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够有分别心,要保持一种宽容平等之心,舍掉那些阻碍我们慈心的成长、悲心的成长、喜心的成长的思想障碍。 如果简单的说,就是以无限仁慈、友爱之心,与众生乐;以无限悲悯同情之心,拔众生苦;以无限喜悦分享之心,乐众生乐;以无限宽容平等之心,等视冤亲。 下面我想讲一讲修四无量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首先,修四无量心,能够对治四种妨碍智慧生长、慈悲增长的障碍。 慈无量心对治嗔恚障,悲无量心对治恼害障。 什么叫恼害呢? 就是想方设法使别人不快乐,那叫恼害。 喜无量心对治不欣慰障,就是看到人家有好事老是不高兴,看到他涨工资不高兴,看到他买了房子不高兴,看到他得了孙子不高兴,看到她找了好男人也不高兴。 舍无量心对治欲界的贪、嗔障。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严格地讲,它是要在色界的禅定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具备的。 因为欲界的人烦恼特别重,要以欲界的这种状态、这种心态来修四无量心,总是有限的。 当我们真正具备这四无量心的时候你已经不是欲界的人,你的思想境界就高于欲界的一切众生。 所以,舍无量心就对治欲界的贪、嗔障。 一切烦恼的产生,一切的不平等,一切的问题,总根子就是贪、嗔、痴,所以修四无量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是能够对治四种障碍。 修四无量心的第二个意义,就是能够养成四种健康的心态,这四种健康心态还是“慈悲喜舍”。 如果有无限的仁慈之心,而且能够让仁慈、友爱之心时时现前,处处落实,自然就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无限悲悯同情之心拔众生苦,就要关注、同情弱势群体。 现在有一个词叫弱势群体,有很多无依无靠的人,他优势太少,没有人帮助。 我想没有人帮助的人有三种,一种是小孩子,一种是老人,一种是六根不全的人,这都属于弱势群体,是我们帮助的对象。 佛教提倡做慈善,提倡大慈大悲,所关注的应该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的弱势群体。 不过,佛教还进一步讲,即使肢体健全的人,有财富的人,有地位的人,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也需要人帮助。 为什么呢? 他虽然有财富,有健康,有地位,可能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有什么呢? 有烦恼。 也可能财富越多、地位越高、身体越健康,烦恼也越多。 当然,不能完全地这样划等号。 如果说有财富、有地位、有健康,又有修养,那他烦恼就会少。 如果说没有修养,那烦恼会很多,像这样的人更需要人帮助。 因为有财富、有地位的人,如果要做坏事的话,那就做大坏事,不是做小坏事,你看那个贪污了几个亿的,那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普通的老百姓贪污十块八块都成问题,因为没有那个机会,你接触的没有那个缘。 所以说佛教所面对的众生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我们需要给以同情,需要给以帮助的是所有的人。 因此,我们要以无限喜悦分享之心,乐众生乐,培养宽广欣慰的乐观情绪,不要有嫉妒障碍,不要犯红眼病,这就跟布施里边所讲的同喜施有相同的意义,因为布施有三种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还有同喜施,就是别人有好处,别人有高兴的地方,我们要分享,要乐众生乐,这就是“舍”。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等视冤亲呢? 就是排除那些狭隘的、偏执的心理因素,这个仅仅是讲到这个问题极浅的一部分,它深层次的那部分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看到每一个众生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在无量劫以来,都曾经互相融入过。 怎么融入呢? 你也做过我的妈妈,做过我的父亲,我也曾经做过你的儿子,所有的众生应该都是这个关系。 如果我们把时间那一点点东西扩充了,把一天、两天、三天这样的一些局限一下子都突破了,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我们这个生命体便没有彼此了。 哪里有彼此? 之所以有彼有此,是因为我们有假定的那样一些时间概念,有假定的那样一些空间概念。 如果到了佛的境界,就没有这些概念,那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空间、时间都突破了。 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反过来呢? 佛也看到一切众生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养成“慈悲喜舍”这四种健康的心态,就能够和谐人际关系,同情弱势群体,培养宽广欣慰乐观的情绪,排除狭隘偏执的心理因素,这是修四无量心的第二个意义。 修四无量心的第三个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促进社会和谐。 因为我们个人的言行把它表现出来,都会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我们对社会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 影响呢? 不管是从佛教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每一个人对其他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好的影响,这样才能够使痛苦的人间逐步地变成净土,才能使一个不和谐或者欠和谐的社会,变成一种和谐的社会。 国家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要求,就是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会成员、好的国家公民。 那么,我们修四无量心完全符合国家、社会、他人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所以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些内容都能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要求相贴近,是佛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相适应的积极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佛教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间、空间的转移,但佛教两千六百多年来还是长盛不衰,其原因之一,就是佛教具有不同时空的适应性,还具有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这两点非常重要。 不能适应,就不能生存;不能包容,就不能发展。 佛教传到中国来,和印度的情况完全不同。 佛教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民情,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既要调整自己,也要吸收本土的优秀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教义。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适应,大家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就在今天这个时代条件下,佛教需要适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这既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要求。 外在的要求是指国家社会对每个种文化、每一种信仰都有一个要求,要求什么呢? 要求你要尊重我的管理,尊重我的主张。 内在的要求是什么呢? 佛教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生存发展,*轮要在全世界都能转动,那就必须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要求、民情要求、社会国家的要求。 所以适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说今天适应了,过去不需要适应;也不是说今天适应了,明天不需要适应,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所以,*轮常转,*轮总在转,总在碰到新问题,总在出现新的境界、新的要求,你就要不断地去适应。 今年2月3号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第十一世班禅拜见的时候,讲了几句话,我把那个最重要的内容选出来,跟大家来分享。 胡主席说,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要做到三条,第一,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教徒、守法的公民,这应该说非常合乎情理。 第二,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我们做一个佛弟子,总不能让我们这个胡同里边乱七八糟的,今天有个土匪,明天有个抢犯,那就不能够生活,不能够生存,希望用我们的言行来影响周围的群众,使大家都能做到让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第三,要积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 我觉得这三条讲得非常实在,非常到位,对我们每一个宗教徒,或者每一个佛教徒来讲,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求。 当然,要做得非常好不容易,比如说第三条,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这些积极的内容,你要弘扬得好,不容易做到,不是一般地去弘扬,而是要积极地去弘扬。 弘扬这些既对社会进步有利益,更对宗教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利,所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佛教教义中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的积极精神。 我们要积极弘扬这些崇高的道德理念,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我们学习四无量心的现实意义。 今天,这个题目就讲到这里,下面留一点时间,跟大家来交流。 (老和尚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从略)2005年8月28日讲于真际禅林 发布时间:2020-06-13 15:20:3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1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