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6)第 6 讲时间:公历2009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地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学习内容前面主要对八个心识从不同侧面来介绍。 以上都介绍了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 前五识是统一的。 意地主要包括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内,所以叫意地,意地有哪些内容讲过了。 自性、彼所依讲过了。 彼所依是所依靠,是它要产生活动的一些条件。 包括等无间依也好,种子依也好。 上次等无间依讲过了,现在讲种子依。 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依者等者:前自性中举心、意、识,显此意地遍通一切,今此所依及下所缘、助伴、作业,理亦应通一切识有。 然此论中唯说前六识身,不说心、意有相应义。 如下有言:此中显由五法,六识身差别转,乃至广说,可为证明。 由是当知,此所说义是隐密说,非是了义。 是故于此所依及下所缘、助伴、作业,皆唯偏约意识为论。 如文自显。 复次,此所依中,不说意识有俱有依,然理非无。 成唯识说,彼俱有依即末那识。 今略不说。 此亦同前,不更分别心、意道理应知。 这里有二个要注意的。 1、“前自性中举心、意、识,显此意地遍通一切,今此所依及下所缘、助伴、作业,理亦应通一切”识有。 什么意思呢? 既然我们一开始说意地,不是单独指意识。 那么只要说意地,那就包括第六、第七、第八都在内。 所以说前自性中举心、意、识。 自性是概念的解释。 心、意、识都包括在内的。 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第六意识。 就是说意地就通这三个识。 “今此所依及下所缘、助伴、作业”。 前面讲自性是通这三个识。 现在讲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也通这三个识。 “然此论中唯说前六识身”:什么意思呢? 从现在开始往下大部份他所讲的所依、所缘、助伴、作用,仅仅是指第六意识。 “前六识身”: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前五识,现在讲第六意识。 “不说心、意有相应义”:对于阿赖耶识、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并没有单独立出来。 “复次,此所依中,不说意识有俱有依,然理非无。 成唯识说,彼俱有依即末那识,今略不说”。 什么意思呢? 你看我们讲前五识有彼所依者,等无间依,每个识前一念为后一念的等无间依;前五识的俱有依是什么呢? 眼识的俱有依是什么? 是眼根,耳识的俱有依是耳根,鼻识有鼻根,舌识有舌根,身识有身根都是俱有依。 同时这里提到种子依。 看发现这个文字里面,“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 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里少一个俱有依,是他单独提出来的。 “此所依中,不说意识有俱有依,他好象没说意识有俱有依,然理非无”:不是说意识没有俱有依,那它又是什么呢? 《成唯识论》说了:“彼俱有依即末那识”:彼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根是以第七识为根,今略不说,没有单独说出来。 关于六、七、八的关系: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们知道前五识的俱有依,也就是每个识自身的根。 而六、七、八这三个识呢? 它们互相为根,第六为第七的根,第七为第八的根;反过来,第七又为第六意识的根,互相为根。 正因为如此,前五识的净化比较好办,但是六和七、八的净化,不太容易。 因为它们总是连接在一起的。 好象社会上那个连体婴儿一样,连在一起的,如果动手术的话,弄得不好,就死掉了。 所以六和七关系非常紧密。 所以,以后学《八识规矩颂》转依的时候,成佛的时候,六和七是在初地转。 这里有个顺序,我提前给你们讲,我正写到这一段。 我打个比方,我们到地里去锄草,有个成语叫锄草锄根。 一般锄草只是把表面的锄掉了,没有把根锄掉。 这是暂时锄掉,没有永久的锄掉,要永久的锄掉,那就是要把根挖出来。 那么六、七的净化,要彻底的净化,实际上第七识最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执着,都是从它那里来的。 我们上次讲了,前五识只是在外面采集信息,第六意识作综合处理,但第六意识作综合处理的时候,它是以第七识为根。 所以第七识执我的信息没有处理掉,它对前六识提供信息那就永远是染污的,因为在我执的笼罩下。 所以,看起来我们要净化,实际也就象锄草一样,先把根拔掉。 但是这个转依工作从理论上讲,好象是先从第七识对付,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 第七识藏得太深了,不容易找到;明白吗? 所以,先把第六识找到,先把露在外面的找到。 所以,对六七识的净化工作。 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是象锄草一样,通过长在外面的草,知道它下面有根,通过上面的草锄掉,慢慢处理掉它的根部,让它的根慢慢死掉。 对六七的净化,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一个程序。 先处理第六意识。 不是擒贼先擒王,而是顺贼擒王。 顺着贼找到它的老窝。 为什么? 六七同时转,先找到第六意识顺着它,第七识跟着它净化掉。 因为六七互为根,六七识的根相互依靠,第六意识作任何事都得看第七识脸色,要第七识点头,你永远是染污的,因为第七识恒审思量我相随,它一刻都没停止过,在做梦的时候都梦到我的钱被抢了。 为什么做梦都还有这样执着,因为第七识自我的执着,永远都没停止过。 为什么呢? 因为第六意识依靠它产生活动。 严格意义上讲梦中是第六意识的梦中意识。 上次讲了意识有两部份:五俱意识是共五识;不共意识有梦中意识,散乱意识,不共意识是独头意识,是单独活动的。 五俱意识是与前五识一起活动的。 梦中意识有梦谓是单独活动,不靠前五识,你做梦时眼睛也在做梦吗? 耳朵也在做梦吗? 没有,是意识的活动。 还有散乱、定中。 你做梦的时候也包括闷绝,休克状态,实际意识没停止活动的,如果意识停止活动的话,那大脑已经死亡了,生命已经死了。 所以,意识的活动是最活跃的。 严格讲做梦意识最活跃,自我意识做梦没停止,是第七识没停止。 所以,六七净化不是擒贼先擒王,不是把第七识抓出来弄死了,第六识跟着死,不是那么简单。 是顺贼擒王,顺着第六意识的活动,知道第七识,再顺贼擒王,锄草先锄根,当然利根人,先海底捞月,地里拔根。 有乡下锄草的老乡,也不是先除根,开始先学锄草,先锄表面的,根自然死掉了。 我想可以譬喻一个是利根,一个是钝根,一般程序还是要从上面对付到下面去。 但特别的利根可能知道,锄草先锄根。 所以,六七的净化,还是顺着第六去对付第七,但是不排除有特别的利根人,首先锄根;你说谁是利根? 谁是钝根呢? 也没有评委。 利、钝主要是看你自身发心的程度,能不能下定决心。 你看大随烦恼:不信、掉举、懈怠你能不能对付,能对治就是利根,常被这些牵挂就是钝根。 我们有时候也有懈怠,心里起来的,算了吧,过两天再说吧,下午再说吧,晚上再说了。 钝根、利根不是别人决定的,是你自身决定的。 所以,我经常讲:“修行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 你看历代祖师是不近人情的啊,以前的祖师,对我们现实生活是没办法比的。 禅宗有个祖师,他妈病了,想他想得眼睛都瞎了,他都不回去看她,最后他妈已经死了。 他说:“一把火把她烧了就行了”。 今天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他一把火把妈烧了,是能度他妈的。 一道火先把她度走了,超度了。 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是凡夫被虚妄分别相迷惑了。 所以,修行的人要对自己下狠心。 我前几天讲:“贼心不死,道心不生”。 我们现在的贼心太多了,掉举、惛沉、懈怠等等,还有许多投机取巧的心理,谁带着我走啊。 谁给我三个……妙计,怎样就能过关啊,这些心理,都属于贼心。 贼心不死,道心不生。 为什么? 是道心不够,动力不够,自身没有很好的把握根机。 所以,根机不是别人说的,是自己内心的力量,发心的力量来决定。 关于八识的活动,为什么六七八连起来说? 因为关系太紧密了。 我们讲了第七第六,它们是互相为根的关系。 这里虽然他没讲第六识的俱有依,但是它是有的。 第六识的俱有依是第七识。 “此亦同前,不更分别心,意道理应知”:阿赖耶识的俱有依是末那识,末那识的俱有依是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好比打仗一样,如:剑门关,“一夫把关,万夫难开”。 前六识不管怎么打,通过第七识全是染污的。 你要明白为什么转依,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前七识是世间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先把阿赖耶识搞掉,不是什么事都解决了吗? 不行的。 阿赖耶识现起我们身心世界是被动的,看你们前七识拿什么种子回来,阿赖耶识就含藏什么种子,阿赖耶识是被动的,是没有选择的,没有主动性。 如果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只选好的播出去,坏的藏起来,不播出去,阿赖耶识没有这样的权利,没有的。 要是这么简单我们把阿赖耶识喂好一点,告诉它:拜托你啊,好的种子,给我拿出来我要用,坏的你藏起来,别给我,不可以的。 所以,第七识扮演的角色,就象剑门关,一夫把关,万夫难开,它在这里把持着,把前六和第八隔开,必须通过它。 所以,要化解这个危机,怎么办,那就是把恒审思量我相随的自我意识,第七末那识瓦解掉。 第八识别名有: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异熟识、藏识海、穷生死蕴、无垢识等等。 不管阿赖耶识、心、藏识都是一个概念,都是摄藏种子。 第八识是通于一切的,你在染污位也叫第八识,清净位也叫第八识;阿赖耶识也通于染净的,在染污位保持的是染污种,清净位也需要保持种子,在染污位保持的是染污种,在清净位保持清净种,这也是贯通染污的。 其余的都是有阶段性的。 阿赖耶识从凡夫位,到成佛需经过三个大阶段:三次大的飞跃:唯识家讲从发心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唯识三十颂》讲的五位:1、资粮位;2、加行位;3、见道位;4、修道位;5、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成佛了,圆满了。 凡夫是发心以前的;开始发心学佛是资粮位,积集资粮,积集盘缠,成佛的资粮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资粮位要经历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个阶段。 经历了这阶段以后,进入加行位。 加行位经历:暖、顶、忍、世第一法。 这个时候你离开悟的境界就快了,就象上山爬坡一样,你开始爬山要到山顶的时候都是资粮位,快要翻过山了,叫加行位,你看见山顶快要到了,但是还没到,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状态啊,激动万分,小学生写文章都是,通过艰辛努力,终于看到我的目的地了,此时此刻,心潮澎湃万千,这叫加行位,又叫暖,也就是看见一大堆火,要去烤火,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快走到火前线,有暖味了。 你是不是快爬到山顶,是不是无比兴奋呢? 要靠近它,但还没有接近它,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 为什么呢? 越是要成功的时候越容易前功尽弃的时候,这个时候比以前还要提高警惕。 老百姓有句话:……打烂蛋? 这个时候越是欢喜心生起的时候,越容易堕落啊! 是不是到了终点,你就最容易停止不前。 加行是用功加行,咬紧牙关,还有三步就到了,这三步挺不住,前面已走的三千步、三万步都是百费。 明白吗? 加行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 为什么? 按佛法讲,你经过加行位以后,马上进入见道位,只要进入见道位,已经出离轮回了。 所以,见道就摆脱六道轮回了,大乘佛法就是登初地,也就是初地菩萨。 初地菩萨象什么样子,没法描述,我也没去过。 小乘登初地,也就是初地罗汉。 所以,见道位是一个分水岭,凡圣的分水岭,但进入这个以后,就该休息了,睡大觉了,象济公一样,不对,到成佛还有一段要走,进入修道位。 修道位要经历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熖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修道位的十个阶段。 十地以后还要经过金刚喻地,到究竟位成佛。 这就是三大阿僧祗劫。 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从发心学佛到开悟至见道位前;第二大阿僧祗劫:从见道位至第八地之前;第三大阿僧祗劫:从八地至成佛。 五位与阿赖耶识的关系:阿赖耶识在五位中有三个阶段:1、我爱执藏位:从凡夫到八地都是我爱执藏位,都叫阿赖耶识。 八地以后都不叫阿赖耶识了。 因为第八地不动地,第七识再也不执第八识为我了。 因为阿赖耶识有三藏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我爱执藏就是指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 到八地,第七不执第八了,它已经放弃了,我没有力量了,我管不了,你自己去吧,你自由了。 所以,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的含义已经不存在了。 藏识的名字也不成立了,所以,阿赖耶识的名称就不管用了。 所以,在此之间都叫我爱执藏义。 凡是在八地以前,阿赖耶识就是执我的。 这有区别:见道位之前,执我非常强烈,见道位以后执我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但是要到八地不动地,第七识放弃执第八识。 所以在我爱执藏前,都叫阿赖耶识。 到了八地以后,不叫阿赖耶识了。 《八识规矩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 ”不动地八地舍弃藏识阿赖耶识的名称2、业果生死相续位:这主要指异熟识名称。 异熟识者,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熟。 之所以有这三个不同,就是讲因与果一定有差别的。 异时而熟:今天种的因,不可能这一秒种下去,马上就有果嘛? 不可能,它一定要有一个储存期,因与果之间,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 依我说就是蕴藏期。 异性而熟:有善、恶、无记,因有善恶色彩,果没有善恶色彩的,善因感可爱果,恶因感非可爱果。 用今天话讲:可爱果是快乐的,非可爱果是苦的。 但果的本身没有善恶,是无记的,它只有好坏之分,快乐与不快乐之分。 这就是异性而熟,因与果有这二个差异。 异类而熟:因和果之间本身在体性上就存在差别。 譬如:播下去的稻子,这是因吧,到了下半年收成的稻子,它两是不是一个? 肯定不是了。 所以,因与果之间异类,自身特点不同,那个是去年留的种,这个是今年收的稻子,这中间有什么不同呢? 反正是不同,凭感觉,发生变化。 你想要是因不发生变化,因还是因,不能产生果。 对不对? 因必须要发生变化,才叫果,所以叫异类而熟。 所以,异熟识体现异时、异性、异类而熟。 也就是说,因与果之间前后在生死当中业果相续,故名业果相续位。 异熟识一直要管到金刚道后异熟空。 也就是修道位中第十地法云地以后,证金刚喻定。 不管是粗的烦恼,细的烦恼,粗的染污,细的染污的,到了金刚喻定时统统都是由可止步。 到这个时候不能再往下延续下去了,这时候烦恼断尽,粗、细、染污种子全部断尽。 业果就不能再相续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入证金刚道时候,异熟种子全部断完,也不是异熟识了。 在证金刚喻定之前,都可叫异熟识。 所以,学佛要了生死。 我给你讲:你要了生死,菩萨也要了生死。 为什么? 生死有二大类:一部分是分段生死;一部分是变异生死。 什么是分段生死? 分段就是一阶段,一阶段的,指六道轮回,如果不在人道,那就在其它五道,也就是死此生彼。 有阶段性的,叫分段生死。 还有什么叫变异生死? 这是菩萨生死,但是随愿力,众生属业力。 为什么? 登初地以后,还没断完微细烦恼种子,还有烦恼,他现的是变异生死,在世间往返受生,但没有痛苦感;我们世间众生你我在世间轮回就觉得,啊哟,痛苦啊! 娑婆世界真是苦啊。 但是菩萨也在世间往返,他为什么要往返呢? 因为他要把最后阿赖耶识染污的,通过不停往返,把它换出来,把它全部掏出来,就在世间来把染污种子掏出来,所以有变异生死。 他在世间和我们一样往返,他没有痛苦;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是苦不堪言了。 这件事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同一样事情,感受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小孩与七十年代的小孩就不一样,现在的小孩,你打他一下,啊哎痛死了;七十年代小孩,这算什么东西。 使同样的劲,感觉都不一样。 所以,凡夫菩萨都在这世间,各自境界不同,感受也不同。 凡夫有业力和自身执着,感觉这世间苦死了,苦得不得了;菩萨感受不一样,当游戏在玩,这东西好玩的,菩萨对生死当游戏在玩,他是快乐的,所以,境界不同。 十地在金刚喻定之前,异熟都还没断尽,都还有染污种,一直要到金刚喻定染污种子才能断完。 金刚喻定之前都叫异熟识。 异熟识比我爱执藏管得远一点。 阿赖耶识到八地就止步了,异熟识可以到第九地、十地、金刚喻定止步了。 3、无上转依究竟清净位:是成佛阶段。 这时候既不叫阿赖耶识,也不叫异熟识。 叫什么识呢? 《八识规矩颂》言:“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叫无垢识,纯净无染。 比纯净水还纯净,一点染污都没有,叫无垢识。 全部净化,全部转依。 严格的讲:第八识经过这三个大阶段;1、 我爱执藏位:舍弃阿赖耶识名称。 2、业果生死相续位:舍去异熟识名称。 3、究竟清净位:成佛这是三次质的大飞跃,第一次解决第七识不执第八识了,不执为我了,这个问题解决,按我讲的,成功一大半了。 如果第七识一直抱着第八识不放,那就没希望,那是有漏的。 所以,阿赖耶识舍掉,成功一大半。 譬如煮饭一样,现在煮饭体会不强了,不像我小时候,在家烧柴,刚放水的时候,火很大,突然一下温度高了。 饭煮开了,是不是减柴呢? 煮开了,好比见道了,就要慢慢对付它了,用文火来煨,到了修到位,就用文火慢慢对付,总要把你对付下去。 最后饭熟了,到了究竟清净位了,也是三个阶段。 你看煮饭也可以煮出佛法来,今天晚上回去煮饭好好观察。 饭煮开了,就是见道的时候了,然后火小一点,如果火还是那么大,饭吃不成的。 我们原来讲把阿赖耶识不同名称比较一下,我为什么把五位画个图,就是让你捉摸一下,哪个名称在哪个地方止步,你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对你修行有关系的,你不懂这些名称的背后还有这么微妙的东西。 八地以前,第六、七、八识就象连体婴儿一样,八地以后才脱开。 所以六、七、八识关系很紧密。 这里虽然没讲第六意识的俱有依,但我们要知道,第六识的俱有依就是第七识。 虽然没讲第八识的俱有依,但第八识俱有依是第七识。 好了彼所依就讲完了,内容很多,下来慢慢消化。 现在我觉得,有点远离原来的想法,原来我们大家来读的,现在要讲了,有人打电话问:你今天讲不讲? 我说是读哪,没说要讲啊。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等者:此中所缘,唯约意识,已如前说。 今于此中略别为二。 一、共五识,二、不共五识。 总此二种名一切法。 在五识中,随自所缘,或名为色,或名声香味触。 今此意识,于彼一切皆能遍缘,转得法名。 如说法处、法界,此亦如是。 然复当知,于共所缘非定俱起。 随眼识俱,则缘色境;乃至随身识俱,则缘触境;或复五识同时俱起,则一切境皆为所缘。 决择分说: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识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由是此说如其所应。 这里讲彼所缘。 这里的彼指什么呢? 回答:(指第六意识)。 “此中所缘,唯约意识”:谓一切法唯其所应,一切现象,第六意识都可以缘它。 缘当认识讲,都可以认识它。 都可以超越它,这是意识活动的范围。 意识缘一切法,有二方面:1、共五识;2、不共五识。 共五识:就是前面讲的五俱意识;不共五识:就是独头意识,在五识中单独活动。 刚才念的这一段主要指共五识,五俱意识,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活动。 “随自所缘,或名为色,或名为声香味触”:在五识中,随着眼识缘色,随着耳识缘声,随着鼻识缘香,随着舌识缘味,随着身识缘触。 “今此意识,于彼一切皆能遍缘,转得法名。 如说法处、法界,此亦如是。 然复当知,于共所缘非实俱起”。 什么意思? 他虽然是随前五识转,但它不是同时的。 “随眼识俱,则缘色境”:而不是说,随眼识起它就缘声境,在凡夫位是办不到的。 只有成佛、菩萨位,六根互用可以办到。 “如决择分说: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什么意思呢? 眼识也在看,耳识也在听,那么意识跟着跑,都是一个,坐地将军,管你哪几个识,我意识都能指挥你。 你想吧,要是这几个都在外面跑,他跑你跟着他,哪个跑你也跟着他,跑得动吗? 第六意识很聪明,坐在那里,你们信息都给我,不然每个动都跟着动,那是忙不过来的。 所谓五俱意识,就是说,这一刹那,我眼睛也在看,耳朵也在听,鼻识也在嗅;其实五识都在活动。 是不是有五个五俱意识在动呢? 回答:(不是)。 就只有一个五俱意识,他之所以叫五俱意识,就是因为它有这个本事。 五个都在动,我都能掌控你。 就好比中间画一个圈,外面画着五条线,五条线在外面活动,但都在这圈圈上栓着的,都拉着的。 这讲的共五识,也就是独头意识。 这就是共五识。 那么不共呢? 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若不共者至一切种子者:此说不共五识所缘,略有五别。 一、受想行蕴,二、无为,三、无见无对色,四、六内处,五、一切种子。 由彼意识遍能了别自相、共相,及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是故略说五不共法。 此中唯说受想行蕴,不说识蕴,于六内处意处摄故。 无为有八,谓虚空,非择灭,择灭,善、不善、无记法真如,不动,想受灭,如下自列。 (陵本三卷十四页252)唯有为灭之所显故,名为无为。 无见无对色有五别相。 一、因缘故;二、据处所故;三、显现故;四、无变异故;五、所缘故。 下决择分广释其相。 (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2)此色蕴中一分所摄,自心分别之所起故。 十二处中,眼处乃至意处,名六内处。 诸法种子,名一切种。 如是等类,皆为意识之所缘境。 或现量缘,或变相起,不与五识俱转,故名不共。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独头意识,它单独产生活动认识。 它缘的包括哪些呢? “略有五别,一、受想行蕴,二、无为,三、无见无对色,四、六内处,五、一切种子”。 他指的什么呢? 下面讲:“由彼意识遍能了别自相、共相,及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什么叫自相、共相? 比如这个杯子,我们眼识在缘它,这个时候,五俱意识跟它一起缘,眼识对这个杯子的认识,只能是轮角性的,那么意识参与进来,也是自相同缘。 这个杯子是不锈钢的,这就是杯子的自相。 因为杯子的材料很多,有陶瓷的,陶瓷与不锈钢各有各的自相,各有各明显的特征,这个不锈钢杯子与陶瓷的杯子不一样,各有各的自相。 什么叫共相呢? 这里摆一排排杯子,有不锈钢的、陶瓷的、玻璃的、铁的一排,第六意识认识,这些都叫杯子,这就叫共相。 这都是第六意识作用。 比如人也有自相、共相,这一屋里的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征,这叫自相,有眼睛大,有眼睛小,有个子高,有个子矮,有男有女,有胖有瘦,这就是自相。 共相呢? 有人问:这一屋的人都是作什么的? 答:都是人。 这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这叫共相、自相。 “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什么叫变相缘? 这就是讲所缘缘的问题:第六识缘,按整个佛法讲,我们对事物讲客观、主观。 按佛法讲:在凡夫阶段,你永远不可能认识这真正的客观,因为是染污的。 为什么? 譬如:今天生物学家讲:你这眼识缘这个杯子,实际上让你眼识产生直接认识活动的,这个视网膜上的影子。 所以佛法讲你很难认识客观。 按佛法讲有几个所缘缘的问题,这个是间接所缘提供条件的叫疏所缘缘;真正直接产生认识活动的视网膜产生的影子,是亲所缘缘。 这是眼识,意识也是,意识是依我们眼识上的影子,为疏所缘缘,他还要再在上面临模一次,成为它的亲所缘缘,所以叫变相缘。 明白吗? 真正意识缘杯子的时候,它已经通过眼识给他又变过一次了。 等你眼识在杯子上,以杯子为根据起了影子;意识又依眼识的影子上再次起了一个影子,所以叫变相所缘有无。 就分析这杯子是真的呢? 是假的呢? 也就是第六意识在哪个影子综合、判断、分析、思维是有呢? 是无呢? 是真的呢? 是假的呢等等? 这都是第六意识作用。 我刚才说了:亲与疏的问题,你们一定要思考。 往后讲的还有,第七识又在第六识影子上再描绘一次,描得最后已经不象样了,一层关系套一层,为什么说很难认识真正的客观,原因就在这里。 “是故略说五不共法”:也就是对这五种情况都缘自相、共相,有、无、假、实等,至于下面五个是哪些呢? 受想行蕴:我们学《五蕴》、《百法》就知道。 《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什么? 我建议你们把五蕴论看一看,专门有两本《五蕴论》、《广五蕴论》,《五蕴》在《百法明门论》大部份都谈到过。 蕴:组合、积集之意。 色蕴:一切物质现象,我们统一给他安个名字叫色蕴。 也就是积集同类与同类,相同的名称。 什么叫组合? 每个有情生命体都是色受想行识组成,成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整个有情的生命。 所以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的代名词,这里讲都没离开五蕴的内容。 受想行蕴:受:感受,苦乐舍,这是第六意识感受;想蕴:思维、推理;行蕴:两部分,一是相应的行蕴;一是不相应行蕴。 相应的行蕴指五十一相应心所;不相应行蕴指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总体叫行蕴;都是第六意识所缘的。 为什么不说识蕴呢? 谓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想行蕴都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认识的对象。 很简单,譬如,心理活动,心法、心所有法。 你看见有个人发火,在小随烦恼里,忿恨,生气了,我怎么知道呢? 答: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思维,综合判断,第二方面,有神通;通过眼识看表情,眼识通过意识,知道真生气了,不象是装的,神情那么紧,第六意识活动,为什么说是心所法? 忿也是心所法,也是意识所缘,所认识。 眼识只能认识色法,表情脸大一点,小一点,是形色、形状、屈、伸都是形色,眼识只能缘色法。 怎样判断他生气呢? 是第六意识的活动,有比较吧,啊真生气了。 我举这个例子,告诉你心所法也是意识的助缘。 无为法:这与《百法》不同了啊。 问《百法》的无为法有几个? 答:(六个)。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百法》讲无为法六个。 这里讲八个无为法。 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善不善无为,无记法真如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 多善不善无为,无记法。 我给你讲,真正的到了无为只有一个。 为什么有六个八个不同。 好象是前几天看日全日,太阳有几个? 答:(一个)。 电视里吹牛,他们给我讲,我理都不理,开始讲百年难遇,最后又五百年难遇,千年难遇。 实际是商人炒作,卖眼镜,我就没上当,我就没买眼镜,谁买了眼镜? 也没关系吗,增长经济吗,不然数具怎么能上得去。 太阳只有一个,全日是月亮不是一下能重上去的,是慢慢盖过去的,一分钟你照下来是这样的,二分钟、三分钟,好象有好多太阳了,实际只有一个,慢慢有一个过程。 无为法只有一个,为什么六个、八个,因为智慧不停断烦恼,所显现的程度不同。 再加上说六个、八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无为法。 哪有六个、八个,还有千个、万个呢,我再打个比方:这个杯子,让我描述这个杯子,我肯定描述这一面的状态;你坐在对面,让你描述这个杯子,你肯定描述这个杯子的那一面;站在左边的人,你肯定描述左边形状;站在右边的人描述一定是描述右边的特征。 我问你,那就有四个杯子吗? 答:(没有)。 就是这杯子的四个侧面,把这些东西加起来的概念,就是这个杯子的整体。 所以六个无为法也是,从六个侧面,从六个特征。 因为无为要用智慧才能了解,你了解不了,就从不同角度来说是这个样子,那个样子,最后是什么样子。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说的这些都靠不住。 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全部都否定完,“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 为什么? 讲的都是工具,从六个方面讲无为法,是让你了解,具体是什么样子,就等于好象地图,你找到了那个地方,啊原来是这样。 所以,六个、八个都是给你地图。 佛法就是如此,佛法最高明,不象世间的争论,你的是伪科学,我的是科学,所说的都是伪科学,只有最后证道了才是真科学。 佛才是最有智慧。 这里讲八个无为法,我就不按着讲了,因为学《百法》的时候都学了。 这里有善不善无为和无记法无为说一下:无为法还有善不善,还有什么无记,我想这是从哪个层面讲,善不善,哪怕你在染污位,你的佛性有没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空性有没有? 都有嘛。 所以不管你善、不善、无记位的时候,你的空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都有佛性。 只是说你不善良位是与善法在一起;你在证无为法的时候,染污法把你演盖了,所以,把那些染污的东西去除掉,那就是无为法的本身。 还是在从不同侧面来描述他,其它六个我们学《百法》的时候讲过了,就不再具体说他了。 第二个它缘的无为法八个。 第三个缘什么呢? 无见无对色,有五种别相:一、因缘故;二、据处所故;三、显现故;四、无变异故;五、所缘故。 无见无对色主要是针对前六识。 前五识缘境一定要现前的。 你说你的眼睛能看见文殊院外面的东西吗? 答:(不能)。 你说耳朵能听到北京的声音吗? 顺风耳可以。 千里眼、顺风耳,不然都不行。 因为前五识缘境现前有见,而且眼根要色境相对;意识缘境呢? 没有这么多条件限制,天南海北,心猿意马,也就是《西游记》的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有出处的,孙悟空翻十万八千里,还是在如来的掌心中,为什么? 是阿赖耶。 你意识随便怎样跑,还是要阿赖耶识给你提供的,十万八千里也就是思维的活跃状态,没有障碍。 因缘故;据处所故;显现故;无变异故;所缘故。 是什么呢? 是针对意识的境界来说。 譬如:你眼睛一闭,意识想的月球、太阳。 因缘吧。 什么叫因缘呢? 它各自产生的背景,就叫因缘。 据处所:意识想也是有方向的。 显现故:指意识上的影子。 无变异故:我说我把我脑子里的楼台烧了,能烧掉了,无变异,办不到。 所缘故:同时它又为意识所缘的,这就是无见无对色。 下面还有一个叫六内处: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 一切种子:一切法都是为意识所缘,如是等类,皆为意识的所缘境。 “或现量缘,或变相起,不与五识俱转,故名不共”。 “不与五识俱转”:因为它单独活动,叫不共;“或现量缘,或变相起”;变相起:眼识的影子为标本,再现一个影子为第六意识所缘为变相所缘;“现前所缘”:譬如:意识只缘意识本身的境界,也就是现量缘。 以上关于意识所缘的问题,现在大家有二个印象就好了:第一、第六意识缘境一个与五识同时,一个单独行动。 第二、意识缘境,可以缘一切事物自相,可以缘一切事物共相。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触、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遍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故。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是名别境心所,于各别境随顺生故。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是名善心所,由对治染差别转故。 贪、恚、无明、慢、见、疑,是名根本烦恼心所,所余烦恼从此生故。 忿、恨、覆、恼,乃至睡眠、寻、伺,名随烦恼心所,此随根本烦恼生故,随应当知是彼分故、彼品类故、彼等流故。 如是等类一一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 (陵本五十五卷二页4395)此诸心所,如其所应,与彼意识俱有相应,故名助伴。 这一段主要说明意识相应的心所。 我们学过《百法》的人就知道一点。 所谓心所是协助识产生活动。 我原来给他一个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这八识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所谓心所就是协助认识活动主体的辅助功能。 诸位注意,我们原来学过《百法明门论》,请问心所有法是多少个? 答:(五十一个)。 你数一下这里有多少个? 答:(五十三个)。 大随烦恼多出二个来,这是与《百法》不同的,为什么呢? 因为《百法》是世亲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浓缩。 为什么没有把邪欲、邪胜解放进去,邪欲和邪胜解已归结或溶入到不正知和贪里去了。 所以《百法》是五十一个,这里是五十三个。 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第六意识,因为我们讲这八个识只有第六意识是最活跃的。 它干的事是最多的,按今天的话讲,这个公司要大一点,需要的职工要多一点。 所以,第六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个,或五十三个同时具备。 所以,《八识规矩颂》讲“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五十一个心所都给它相应。 这里《瑜伽师地论》讲五十三个都给它相应。 为什么呢? 下面讲了。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触、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 我们原来已学过《百法》了,今天不会再一个一个的解释了,遍行心所是什么呢? 这里讲了“遍一切处、遍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故”。 用今天话讲“一切处、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活动,都可以去,“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 所以叫遍行心所。 作意:认识活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实际上这很短暂。 譬如:你今天走在路上,有个熟人,很长时间没看见了,突然他从你对面走过来,嗯! 突然的一种感觉,会有的。 嗯! 这个人从哪儿出来的,那一刹那是作意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比它更短。 触:也就是眼根与这个接触;受:有感受,这个人久了没见。 有人见了开心,有人见了不开心。 有人见了,啊约,好久不见,好开心哟。 有人见了,啊怎么还没死呢? 各人感受不一样。 好缘见了开心,有缘见了不高兴;想:见了以后,就想了,我是招呼呢? 还是怎么办;思:谓行动,有语言的,还有行动的,或激动了,拍一下,走请你吃饭招待你。 所以,思是行动。 也就是告诉我们心里活动的认识过程。 我强调,在受、触的时候。 受的时候就应掌控好,所有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 如果你的感受有苦受,当受起来的时候掌控不好,随着苦受就会动嗔恨,随着乐受就会动贪念,烦恼就会起来,造业、感轮回的因。 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如是观察苦也好、乐也好,都是缘起的,都是不真实的,自然不受牵制。 往后这些染污就会自断,这些处处都是修行的法门。 下面是别境心所:欲、胜解、念、三摩地、慧,别境心所:各别境随顺生故,我的说法就是:于特殊的境界才能生起来,各别境也就是特别境界。 譬如说:欲:于可乐境;胜解:决定境;念:曾习境;三摩地:所观境,专注一境,不散乱;慧:依所观境,思维性相。 欲对可乐境,产生希望的,有追求;如果你平平淡淡,有追求吗? 譬如你今天走到府南河散步,你看见河里的水,要去追求一下水,不会的,因为那个水不乐,也有乐的,小孩看见要游泳,这叫可乐境。 胜解是决定境,不动摇了,决定解了。 各别境吧,各种特殊的境界。 善心所十一:善心所对治染污,对治烦恼,是好的。 要注意:舍是电脑制作版本,原则上的舍是有提手旁的。 这个舍不是放弃的意思,不是把东西丢了的意思,不是不要的意思,当然也会有这个含义。 这个地方的舍是指平等,对一切有情,一切众生起平等心。 我们讲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是平等心,这里的舍是指平等心,也有舍弃的意思,舍弃不平等,达到平等。 要专门提出来说一下的。 根本烦恼六:贪、恚:也就嗔;无明:也就是愚痴;慢:也就是贡高我慢,总的来讲,慢就是自卑的人,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内心又觉得别人比我好,所以他很自卑,内心生起一种畸形的心理,你比我好,我比你还行;见:指邪见;邪胜解也溶入在这里面,包括不正见。 邪见很多,佛法讲因果,邪见讲因果卖不脱,没有价钱,也就是邪见;疑:与胜解相反,对任何东西摇摆不定。 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而生起。 忿、恨从嗔心起,如等类一一差别,都与第六意识相应,都要协助它,都要跟它一起活动。 恶作:是追悔的意思。 实际上这种心里伴随着一生的追悔。 干了坏事,心生追悔,该干点好事多好,对原来曾经作过的事,产生逆反心理,不应该做,这是烦恼心所。 佛法讲要悟在当下,要当下对治,不要过后方知,这叫恶作。 总的来讲,以上有五十三种心所,跟他一起产生认识活动。 你们要将五十一心所背熟,每天背诵对照自己,睡觉前想一想,我有没有这些烦恼心所。 譬如:懈怠有没有;放逸:随时随地都有,你躺在床上,床好软的,多睡会儿,随时随地都有的。 包括懈怠、惛沉、掉举,实际上对我们障碍最大,所以要检讨。 也最容易解决的小随烦恼,忿、恨、恼表现于外的,最明显,我咬紧牙关都要忍住,我要控制一下,都办得到。 比较难对治的就是八个大随烦恼。 实际上我们理解,这八大随烦恼,控制下来了,对根本烦恼就好办。 为什么? 你想,你把八个大随烦恼对付完,不信对付完了就成了善法,懈怠、放逸对治完了就是精进。 善法一起作用,自然对根本烦恼就构成威胁。 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呢。 对治烦恼,都在小随烦恼中打圈,是对治的小随烦恼,没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小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 要先把根本烦恼解决了,小随烦恼就好办了。 我个人认为,先对大随烦恼,特别最重的要除掉懈怠、放逸、掉举、散乱、失念。 这里讲忘念、不正知。 你想想,这些大随烦恼对我们已构成威胁,对不对。 我们时常检查心念,伴随时间最长的。 特别是修行状态,贪嗔痴可能不修行它都有,对吧,只有你稍微用力,嗔心起来时,你想火烧功德林,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一嗔就烦完了,马上就能解决。 大随烦恼就比较麻烦了。 我个人认为:大随烦恼是我们修行的一道坎。 你能跨过这道坎,前面的路就比较平坦了。 这是我的体会,你们可以捉摸一下。 譬如:今天有点小感冒,头有点晕,算了我睡一觉在说吧,明天好点再说吧。 修行哪有生病不生病,病都是假的。 譬如,感冒了,啊哟,又是哪个病毒感染了,你想的是病毒,这时候佛法的影子已经淡然无存了。 啊哟,妈呀头痛死了,你怎么没说,我的观音菩萨怎么办呢? 你没有想到佛法的影子。 我觉得:生病的时候最好修行。 不过也不指望天天生病啊,生病的时候把念头提起来,体会一下头痛,痛得什么样子,转起转起痛,从左边转,还是从右边转,你会发现这东西很好玩的。 为什么? 你有这样的念头提起来,慢慢就会减少压力。 你的痛都会感觉减轻的多。 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念头不忘,这时候生点病,这点障碍正念都忘掉了,临死的时候,正念还有吗? 临死的时候,四大分裂,比头痛大了多少倍,所以,知道苦难面前,先把正念提起来。 我常常告诉念佛的老婆婆,你别以为我少念一点,反正我临命终的时候,有他们给我助念。 他们助念是他们助念,到时候你正念提不起来,人家在念阿弥陀佛,你心里烦,你说别人在闹什么? 吵死了。 正念提不起来。 所以,助念的作用是什么? 当你力量不够了,别人在旁边帮助你的正念一下又生起来,这样才叫助念。 修行是这样,要平时训练,随时训练,睡觉前训练,生病时训练,吃饭的时候训练,也就觉察。 吃饭的时候也是修行,也就是让内心不随色声香味触转,如果你不念你的心经常被色声香味触转。 所以吃饭叫五观堂,饭前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因受彼食。 吃饭是吃药,哪会生烦恼呢,这里没味道,还没生姜等。 所以,一般是六根随六尘境界转。 一般人不能理解,肚子都饿了,饭也冷了,和尚们还念半天,不能理解为什么,吃饭是修行。 五观堂不写食堂,伙食团。 五观堂就念这五条,回家也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做了多少事,吃这碗饭,不容易,农民辛苦种来的,你还挑三选四,你做得好,你不去做;“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也就是我的德行有没有进步,能不能吃这碗饭呢?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的贪恋是不是随心转;“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吃饭正是良药,为了治疗我们饭劳病的,不能让他太瘦,瘦也是病;“为成道业,因受彼食”:为了修道而吃饭,这点最重要,吃饭是为了保住这个色身。 不是象今天的人,吃少了要瘦,吃多了又怕长胖,你是想的,正是美食,为减肥瘦。 修行处处观察,这都是微细的,恰恰是最好的对治懈怠、放逸。 过去祖师讲:“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生病都可以修行”。 而最能体现的懈怠、放逸的,好的境界来,有没有放逸;恶的环境也可以懈怠。 好的境界如坐椅子觉得好舒服啊,床很舒服,这个菜炖得很软的,这个时候放逸就来了。 过去的修行,是融为日常的见闻觉知当中。 所以我们懈怠、放逸怎么对治呢? 答:懈怠生起的时候就要对治它,放逸生起来就要对治它;要找到懈怠、放逸从哪里出来的,境界现前时,当下觉照。 所以,我就说:你在大随烦恼这一关突不破,你的修行永远是原地踏步。 只能在小随烦恼中打转,而大随烦恼,不用用功。 从今天讲也算不错了,也算修行了。 要真正的进步还差得远。 这里把五十一个心所摆到一起,我们要真正领会。 我个人觉得大随烦恼难对治,这是根本转则点,为什么我们平时讲八个大随烦恼,这里有十个。 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 同一所缘等者:如前眼识助伴中解。 这里强调一个,就说心所法与心识同时生起,同一所缘。 譬如:意识在缘意识的境界,那么心所法也是跟它同时缘一个境界,同时认识一个对象,不是说意识认识一个对象,心所另外认识一个对象,他俩不合作,不是,是同一所缘。 “不同一行相”:各是各。 “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也就是说意识有意识的种子,心所有心所的种子。 我举个例:我这个屋子,上面有灯,中间灯要大一点,两边的小一点,这三个灯,灯光都照在杯子上。 对不对? 这三个光同时都照在杯子上。 也就等于心识和心所都同时认识一个对象。 你要说,哪个灯是哪个光,分得出来吗? 答:分不出来。 但是这个灯有各自特点、形象;那两个灯有各自特点、形象。 等于说:意识与心所同时同缘一境,同样缘这个境,好象分不开;但是,眼识有眼识的种子,心所有心所的种子,竞管同一所缘,不同形相,各自特点。 为什么? “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各有各的种子。 意识有意识种子,心所有心所种子。 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者:此显心心所法诸差别名。 由心心所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名有行相。 由有所取,此方得生,若无所取,则不生故,名有所缘。 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名有所依。 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如下决择分说。 (陵本五十五卷四页4402)“更互相应”:这五十一心所法中,它会不会同时跟它起? 答:不会的。 “更互”:有善的就不会有烦恼心所,有烦恼心所,就不会有善心所。 有懈怠心所,就没有精进心所,这两个都是敌人,两个是相反的形相。 所以,叫更互相应。 (? )轮流上班。 “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譬如:有时候轮到意识是善心所与它相应,善心所有善心所有行相,有它的所缘,有它的所依;不过不会,善心所灭了,烦恼心所跟它相应,烦恼心所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行相,有它所缘,有它所依,指的就是这个。 这后面两段小文字,主要告诉心所虽然与意识同时活动,但是它绝对跟它不是一个东西,它各自有各自的品格,各有特点。 不是你们认为你的心所跟着它活动,你意识干什么它就干什么。 心所还不是那么简单,它有它独立的东西,这就是关于助伴的问题。 今天说的阿赖耶识。 第八识的位,好好捉摸捉摸,我爱执藏位,业果生死相续位,无上转依究竟清净位。 这就是修行的路,知道什么阶段该怎么办,特别是五位的问题,他给五位是连接在一起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 发布时间:2020-06-12 15:36:3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1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