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见法师:《修心八颂》讲文十五 暗取他苦 下 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1)——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原文】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 讲 记一、持戒下面讲戒庄严——持戒。 “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 整个佛法的修行也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三学又叫“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者是学问。 三学戒定慧,这也是互相有一个次第关系,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当然,戒定慧也可以同时生起。 但是,一般从次第上讲,先要持戒。 戒律非常重要啊。 佛法里讲: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由戒生定,由戒才能生出禅定,由禅定才能发出智慧来。 为什么我们的定力不够? 因为我们持戒不能做好。 在三学里面是以戒为首,戒是最根本的。 当然,戒也有出家戒和在家戒,或者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声闻戒就是七众别解脱戒。 僧俗二众,就是出家、在家。 还有四众弟子,就是出家男众、出家女众、在家男众、在家女众。 七众就是把出家人细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人有五众,在家是优婆塞、优婆夷二众。 就是出家五众,在家二众。 出家、在家这七众所守的戒律就叫“别解脱戒”,也就是“别别解脱”。 五戒属于别解脱戒之一,属于我们在家众所受持的。 也就是说,你能遵守一条戒律,就有一分的功德,能获得一分的解脱。 能够遵守两分的戒律,就能得到两分的解脱。 所以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所以称为“别解脱戒”。 在家戒里头,优婆塞、优婆夷要遵守五戒。 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啊。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每一条戒也都有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也就是轻罪和重罪之分。 我们对五戒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比如说杀戒,如果杀的是畜生,牛、马、猪、羊乃至蚂蚁、蚊子等,这种犯戒属于轻罪,是可以忏悔的。 所谓犯重罪就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在家居士的资格,戒体就失去了,这叫重罪。 比如杀人就是杀戒里的重戒。 一旦犯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佛法里不通忏悔,在世间法也不能赦免,杀人要偿命的。 如果是盗戒,佛陀根据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法而制重戒,非常严厉。 摩揭陀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偷了五钱就犯重罪,就是五个铜钱,很少的,就要判处死刑。 所以千万不能犯盗戒啊。 佛陀规定,如果一个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比丘偷了人家五钱,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钱以下,或者是想偷五钱而没有偷成,这属于轻罪,是可以忏悔的。 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萨像面前自我谴责,或者在别人面前发露忏悔。 这是盗戒。 什么叫邪淫呢? 它的标准就是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以外,其他所有的性关系都属于邪淫。 邪淫也有轻重之分。 如果说想行邪淫但没有成功,这就属于轻罪。 即使没有成功,但也有过失。 想行邪淫,达到目的了,就是已经行动完成了,这就犯了重罪,不通忏悔。 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分。 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神通,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却跟别人讲“我证得阿罗汉果了”,或者说没有证得什么神通却说“我证得神通了”,自己没有成为圣人,却说自己成为圣人了,这就属于大妄语。 主要是为了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希望用种种欺骗的语言而得到别人的供养。 这种妄语就是大妄语。 现在很多的邪教都是这样子,都自称自己多么多么了不起,得到了神通,有这种功德,有那种功德;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这都属于大妄语。 未证言证,属于大妄语。 这个危害非常大。 本来不是佛,自称为佛,那就是更大的妄语了。 或者不是阿罗汉,而说自己是阿罗汉。 真是阿罗汉也不会自己老一天到晚说自己是阿罗汉。 大家读《金刚经》就会知道。 不要说阿罗汉,没有得神通而说自己得神通,这都是属于大妄语。 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这就是重罪,不可悔。 什么叫小妄语呢? 在日常生活当中,看见了说没看见,没看见说看见,这是比较轻的妄语,对别人造成的危害比较小,属于轻罪。 还有一种妄语叫做方便妄语。 这种罪过就比较轻,因为它对别人没有伤害。 比如说:吃过饭没有啊? 吃过了说没吃过,没吃过说吃过啊,这是方便妄语。 有一些情况下可以开缘,不但无过,反而有功。 比如说出发点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时候可以说方便妄语。 方便妄语可以并且应该去做。 比如有一个人得了癌症,他的胆子很小,你要是跟他讲得癌症了,他可能吓都吓死了。 这个时候你就去安慰他,说:“噢,医生说你没什么事,这个病不严重啊。 你好好地养,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没有问题的。 ”这属于方便妄语,可以开缘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很小的小孩刚会爬,他往前爬,前面有一个很深的坑,再爬下去就摔到坑底下摔死了。 这时候佛远远地看到了。 这个时候你跟孩子说:“不要爬。 ”孩子听不听得进呢? 听不进。 你越说他,他越要爬。 释迦牟尼佛怎么办呢? 他竖起一个拳头说:“孩子你过来,我这儿有糖吃。 ”其实他并没有糖。 孩子一听就爬回来了,就把孩子救了。 这就叫方便妄语,可以开的,而且应该开。 是为了救人、利益众生而说的,不属于犯罪,反而有功。 饮酒不属于性戒。 杀盗淫妄,本质上就是罪过,在法律上也都认识到它是罪过,法律都要制裁的。 但饮酒在法律上是不制止的。 这是佛法里头一个特殊的规定,不饮酒。 所以饮酒不属于性戒,性就是本质,本质不是过失、不是错误。 但是遮戒,就是佛特地规定不允许的。 为什么要规定不许饮酒呢? 这条戒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们不犯以上四条戒。 我们一旦喝了酒,自我的控制能力就失去了,尤其是喝醉酒。 不该做的,你也控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了。 不喝酒主要是为了保护其他戒律不被违反。 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这五条戒了。 还有一种戒,也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而受的戒律。 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 这种戒叫“八关斋戒”。 指的是七关戒法加一条斋法。 第一不杀生。 第二不偷盗。 第三不淫欲。 第四不妄语。 第五不饮酒。 第六不著香花蔓庄严其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 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再加上一条斋法,就是不非时食。 一共是八条,就是八戒斋。 一般在一个月里,六天受八关斋戒。 这六天就是六斋日。 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加月底两天。 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头,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们不结婚,终身住在寺庙里头。 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八关斋戒,过着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样修行。 我曾去过泰国,泰国女众叫八戒女。 泰国其实没有真正的比丘尼,过去已经失传了,但现在慢慢从汉地传回去。 他们有八戒女,就是受持八戒的女众,她们在寺里过着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 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就是亲近三宝,或者跟着出家人一起学习、一起修行。 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叫近住,也就是跟出家人住得很近,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了,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 所以受持八关斋戒叫“近住”。 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一天按出家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要放逸,回去就放逸啊,吃什么啊,喝什么啊,看什么啊,玩什么啊……八戒和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 在五戒里头,正当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而八戒呢,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 但是受戒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日一夜,所以叫“一日戒”。 从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二十四小时。 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 八关斋戒也属于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众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有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出家五众的戒比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 围绕着杀、盗、淫、妄这个核心,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 虽然复杂,但又是以五戒为基础,对五戒更加细化。 而在家二众的杀、盗、淫、妄戒相应就粗糙很多了。 这都属于声闻的别解脱戒。 而别解脱之外还有菩萨戒。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另一种是梵网菩萨戒。 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梵网菩萨戒。 但是梵网经菩萨戒的受持非常难行,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梵网经菩萨戒是非常难的啊。 与梵网菩萨戒相比,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就比较善巧。 我们认真学习以后就会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每一条都可以做到。 因为瑜伽菩萨戒所说的开、遮、持、犯,主要是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的菩萨们来规定的。 所以我们行持起来就比较容易。 近代的太虚大师比较提倡瑜伽菩萨戒。 学习瑜伽菩萨戒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 现在我们受持菩萨戒大多是以梵网经菩萨戒来受持的,说句老实话,是相当难的啊,即使是对于出家人也是相当难的,对于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在家人一般受持优婆塞戒经。 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优婆塞戒经六重二十八轻。 经文讲了“以戒庄严”,以持戒来装饰自己。 所以修行人不用鲜花,不用化妆品、首饰来装饰自己,修行人用对戒律的持守来装饰自己。 当然,这指的是菩萨戒或者是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 所有的戒其实都被菩萨戒所包括,属于菩萨戒的范畴。 这些戒律的基础就是五戒十善。 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之上来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理”。 所以五戒十善修得好,则其他的戒律就容易受持了。 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之上,因为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没有戒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 所以戒律多么重要啊! 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想持戒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些修行是不可能成立的,想开智慧也是没门的。 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满足大愿,也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 所以我们平日的行持,在一起的这种规矩、威仪,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这方面学习得比较少,行住坐卧,拜佛礼佛,怎么站队,见师父的礼节,互相问候的礼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方面你不学习,别人一看就不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居士,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这“以戒庄严”是非常重要的啊。 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念佛的时候,心一会儿想到这儿,一会儿想到那儿,停不下来,什么原因呢? 就是没有戒律的基础。 由戒生定,为什么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呢? 就是定力不足。 定力不足什么原因呢? 其实还是落实到持戒上,在持戒这个方面基础没有打好啊。 如果说持戒的基础打好了,定力就容易生起来了。 我们一直按照戒律去做的,学习仪轨和威仪,心自然静下来了。 我们需要有一个环境。 如果自己成天在没有正法的环境里头,一天到晚心东想西想,跟着环境跑,可能有定力吗? 一天到晚都处于是是非非当中,沉浸在你对我错、人我是非、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当中,你想有定力不可能。 发布时间:2020-06-02 15:14:4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0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