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清法师: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二十一 内容: 《法性基础》之十九—— 2013年1月14日《心经》网络课堂录音整理 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接着学习《心经》。 上一次课重点给大家分享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观察的一个入手点,落脚点就是四个字“形与神俱”,记得吧? (学员:记得)记得。 现场有一个小朋友,我在想:当我们在学习,用心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想象,小朋友应该没有像我们这样去思考问题,没有吧? (现场孩子没出声)没有啊! 没有就对了。 但是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很专注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这个时候小朋友在这又是吵、又是闹、又是拍桌子,这个会不会对大家产生干扰? 会吧? (学员:会。 ) 法师:会给大家产生干扰,一定会吗? 不一定吧? (孩子:会)你知道会给大家产生干扰,你还干扰? (法师笑)居心何在呢? 刚才已经说过了,有的同学说会,那我再问一定会吗? (学员: 就不一定了。 ) 法师:不一定了,为什么会不一定呢? (学员: 取决于自己。 ) 法师:取决于自己。 能不能具体说一下怎么是取决于自己? 什么时候它会干扰,什么时候不会干扰? (学员: 专注听课的时候,他就不会干扰。 ) 法师:专注听课的时候,他就不会干扰。 (学员:如果心外散的话,他就会干扰。 ) 法师:如果心外散的话,他就是干扰的因。 你能专注吗? (学员:我基本上差不多。 ) 法师:基本上差不多,也就是说还是会分神。 因为在这样一个不是我们所预料的环境下还是会分神,可以理解吧? 那么还是会分神的那一部分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干扰,我们因此产生情绪波动的时候,那个状态是什么? (学员B:形神分离。 ) 法师:就是形与神的分离。 (法师板书)形与神一个是俱的状态,一个是不俱。 不俱的话就是离,这是分散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形与神俱的时候,所导致的身心是一种安态、一种愉悦;而当我们心情被扰乱的时候,基本那个时候形与神开始分离了。 这个看似是因为外在的环境导致,(家长试图让孩子安静,法师说:没关系,你不用管他。 他正在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境界,让我们去了解、观察自己形与神分离和俱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为是外在环境干扰了我们、打扰了我们,这种情况下这种描述也不能说它有问题,但是大家知道,这种情况它一定会作用于一个内在机制,外在这个环境到我们这以后,一定会产生一个内在的机制。 内在机制就是心与神开始分离了,通过这个机制对我们产生影响了。 提前插一个小插曲是为了让大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形与神俱我们的,他形与神俱他的,互不干扰,两条道并行而不悖。 大家好好地听我们的课,孩子好好玩他的。 这个我们做到,就是这个所谓的兼容,兼容的状态就产生了。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还是要接着上一个话题。 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心经》内容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总是往前走不动,为什么一定要在一句话里边反复这样嚼、嚼,嚼啊嚼,大家有没有觉得嚼得很乏味了? (学员:没有。 ) 法师:没有吧? 嚼得还很好。 什么时候大家嚼得很乏味了,你要提前告诉我一下,我们就不嚼了。 (法师笑)至少目前没有很乏味的感觉,因为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补充进去,只要前边的一些内容嚼出味道来了,后面的过起来应该会比较快。 不过这些话在分享经题的时候也这么讲,似乎现在分享第一句话已经是后面了,好像也没快起来,所以我也不清楚后面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件。 总之只要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在里边,这个味道就一直会有。 今天不准备往下进行新的内容,还是在“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这个位置上继续再嚼一嚼。 我们进入佛法的学习以后,大家平常经常听的一些名言、概念,我们已经听得非常多了,好像以为都了解了,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探讨的空间——不能自圆其说。 有时候自己好像理解了,但到现实生活中结合不起来,而且给别人介绍的时候,又开始背诵,把自己已经嚼过的没有味道的甘蔗皮再给别人,实质上是这样一种状态。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核心的一个词,后面会讲到就是对于“我”的理解,为什么落脚点在这个“我”上面? 我们看一看。 上一节课给大家提到了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 就是学习佛法它的一个目的或者它的一个作用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越来越精致。 这个精致无论是在心理的认知上还是行为的模式上,越来越趋向于精致、非常精致的一种生活的状态,非常精致的一种心理的活动状态。 相反的,它不是一种非常粗的、轮廓性的、大概的,好像以为是这样子,实际上没有真实的认识。 刚才还感觉心里很纠结,纠结什么呢? 在我进这个房间之前,就把那只猫给抱出去了,抱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凳子上没有放垫子,它在那儿肯定会上凳子,开始在那做运动。 因为我不在,所以它对我示现的动作就没有意义了,我还是把它抱出去了。 在抱出去之前,它正在吃它的食物,吃它食物的时候看到它的饭盆被打了,食物都洒出来了。 也不清楚是谁把凳子搬出去以后,把人家饭盆给砸了,凳子一只脚正中饭盆中心,食物都淌出来了。 那只猫,觉得有时看它很可怜,它的生活也是很简朴、节俭,一粒一粒地拾着地上的食物吃。 在那个场景里面,觉得猫生活得还是蛮精致的。 反倒我们在搬凳子的时候,那个生活的状态不是很精致。 可能现在要找那位同学,让你描述一下当时搬凳子的状态,不知道那个同学愿不愿意去描述一下啊? (现场沉默)那是不愿意去描述,不愿意描述我们也不强求。 这个心情可以看得出来,在搬凳子的时候可能心里想着要去上课了,然后要尽快地布置好场地,这样上课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这样想是没有问题,可是当我们这样想,在搬这个凳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动作本身可能会给周围环境当下带来的一些影响。 这样说并没有任何要去说这位同学的意思,因为我是感受到自己昨天搬凳子的时候出现的一个粗的状态,比这个粗得多了。 昨天搬凳子,把那个塑料凳子往二楼搬,走到楼梯最后一个台阶,我以为搬上去了,结果凳子往上一放的时候,我的手只拿着上面两个凳子,下面一个都没有拿。 因为以前,觉得这个凳子扣得很紧,再怎么拔都拔不下来,没想到就在最后,那个阶梯要踏上去的时候,下面的凳子都掉了,大家想想看,掉下的时候就顺着楼梯“咣当咣当……”摔下去了,当时真是每“咣当”一下就像砸在自己心里一样。 楼下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楼梯下面不是他的卧室,但是是厨房,想想他们正在旁边吃饭。 这件事情过去以后,真是忧悔、懊悔,觉得为什么心会粗到这个程度。 这声音一定会传很远。 所以当时就觉得:哎呀,这个事情真是,你急什么呢? 我就问自己:你急什么呢? 没有答案。 问自己怎么就不清楚当时这种状态,在做这件事情的状态时在想什么? (孩子:小鱼)我也没有想小鱼。 (法师笑,众笑)就是这样子。 但是我在想,尽管这件事情发生了,至少我还知道,这件事情很可能对周围人产生一种不好的影响。 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不觉察,还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响几下嘛,对不对? 凳子一检查,下面还没有坏,可是以我们的眼睛检查没有坏,能看出什么来? 很多凳子裂缝已经开始了,下面再坐一下的话,凳子就坏了,那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怎么体重这么重? 怎么把凳子给坐坏了? 事实上是因为摔过一次了,对不对? 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举动所导致的后果。 如果还没有觉察,就觉得这种状态是不可挽救的,如果觉察以后还可以亡羊补牢。 大家知道亡羊补牢的心理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事情做的不好,但是我们知道它不好,而且很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的时候,这个心情当下就是一种亡羊补牢的状态。 大家知道,自然而然就会有了。 (学员:法师,当时您的心情自责吗? ) 法师:自责,我刚才已经说过,我很忧悔,其实是很自责的。 (学员:给我的感觉,您是想到了很多一连串的状况,从一连串的状况,由当下的那个感觉已经担忧到了未来的很多事。 ) 法师:是这样。 这种担忧,如果是过去的状态,没有学习这种文化,没有像今天这样探讨的时候,过去我只是会自责,对这件事情,对已发生的这件事情老是忧悔。 大家知道,这种忧悔的状态,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这种忧悔的心情会一直存在。 大家知道,这个不能过。 这个忧悔,叫“恶作”。 这是《大乘五蕴论》里讲四不定心所,其中一个叫“恶作”,厌恶自己所作。 它的性质,你既不能说它是善法,也不能说它是恶法。 就刚才我的行为来讲,我恶作的时候,当下应该算是一种善法吧? (学员:善法)善法,所以我说的亡羊补牢的意思就是这个。 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我当下的心理状态是“恶作”的时候,当下一个善法已升起来了,但是不能过。 大家知道,一旦过以后,这种自责心情一直延续下去的时候,它会防碍自己安住当下做别的事情,已经开始产生障碍性了,这就过了。 因为我们在学习文化以后,这个场景对我来讲,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整体直观的最好机会。 以前给大家分享过“整体直观”这个词,对不对? “整体直观”怎么去“整体直观”呢? 就是在这样的场景里边,什么意思? 刚才有同学已经觉察到了,这个行为我已经看到它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说百分之百会产生这种影响。 或许那位老先生耳朵背了,根本没听到。 有可能吧? 是有可能的。 可是他耳朵背没听到,这是人家的功夫,但是我做这个行为确实可能对别人产生防碍。 这件事情一定要考虑到,而且同样一件事情可能产生其他的影响。 这个事情一旦发生以后,我们能够意识到,这就是在“整体直观”。 这种整体直观会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境界的时候开始考虑、担忧,担忧什么呢? 担忧自己的行为给很多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的时候,大家知道,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是什么状态? 在这儿不是自我吹嘘,说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怎么又开始自我在这儿吹嘘、褒扬,大家不要这么看,如果这么看也没问题。 (法师笑,众笑)这个状态就叫“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有了。 “恻隐之心”的状态就是我们这个行为很容易感受到对别人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伤害,慢慢能感受到。 因为有这样一种心情以后,下一次再面对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怀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也许有可能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愧疚,再面对他的时候就是一种愧疚,乃至于说希望能够弥补,以后再做事情的时候希望弥补自己曾经做的事情对他造成的不好影响。 当人有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如果我是对方的话,肯定不会再过于去追究这些事情。 我相信,人之常情也都是这样子的。 有时候事情本身对人造成的影响,跟我们对于这个事情的态度,这两者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到底哪一个影响更大,我们是说不准的。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态度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这件事情本身对人的伤害。 这个我想大家在生活中只要去观察,应该可以体会得到。 所以当一个人真诚地去认识、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去改善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愿意给他机会,人之常情。 在谈到我们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要越来越精致的时候,就是要越来越安住在每一个场景里边,用心去做当下的事情。 只要这样用心以后,很多隐患我们提前可以觉察到的。 就像这个凳子一样,尽管过去的经验是压得很牢,但是存在一种可能性,你不去防护它就会掉,这种可能性一直存在。 这种可能性只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呢? 只有心非常安静,非常专注于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 如果心稍微一散,考虑别的事情,完了,这些所有的隐患就埋下了。 事情一旦发生以后,我们可能还会责怪别的事情,因为别的原因,给自己找借口。 大家想想看,这种状态就是不可救药,就没办法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场景去焕然一新,心的功用就没有了,反而累积了很多尘垢,让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粗犷,所以下一次去做的时候一定比这个做得更糟糕。 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再去做的话,一定比当时的情况更危险更糟糕,这个情况是可以预测的。 后来我们讲了一个词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状态是什么? 当然后来觉得过分讲这个词,在生活中我们描述一个人精益求精的时候,已经有一点点贬义了——觉得这个人太苛求完美了,一件事情做了还要做、做了还要做,精益求精。 实际上,回归到古代文化那个境界里面的时候,“精益求精”的状态就是让自己的心理行为越来越精致,整体直观的范围越来越开阔。 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为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无论我们再怎么去体察,永远体察不完。 所以那种整体直观的深度和范围是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开阔,这就叫格局。 平常我们说:格局决定结局。 什么是格局? 格局就是整体直观的范畴、范围。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到底考虑到多少人的收获、多少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格局,这就是我们整体直观的范畴。 佛法在让我们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不断精致化的时候,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渠道呢? 上一次课已经给大家分享了,有几个层次大家还记得吗? (学员:三个。 ) 法师:三个,是什么呢? (学员:四谛、十二缘起、业果。 ) 法师:还有没有? (学员:空性。 ) 法师:四谛、十二缘起、业果、空性,至少四个。 那么次第上来讲是:业果、四谛、十二缘起和空性。 大家知道这四个次第,在这来重新描述一下:为什么这四个次第它是对我们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的一层一层地细化,原因在什么地方,它跟整体的道次第是怎么配合起来的,在这儿再做一个总结。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状态,如果诚心诚意去体察的话会发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凡夫”,但你一定要说自己是圣人我们也没有办法。 (法师笑,众笑)大家看到“凡夫”这个词就觉得很亲切对不对? 很有感觉,很有证量。 看到“圣者”就觉得很模糊、很遥远。 那么从“凡夫”到“圣者”,这个所谓的“圣者”在今天佛法的语境里讲,是名为“佛”。 这个“佛”是圣者的代名词,我们知道佛就是一种彻底觉悟的状态。 在凡夫和成佛之前,(法师板书)画这个大家不要一下子就回到第一节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到那个“度”的时候,一想:凡夫到成佛中间有一个大海,要渡过大海的话,那个“度”怎么进入情况。 今天如果重新讲那个的话,那就是吃剩饭,嚼甘蔗皮了,没味道。 今天换另外一个“饭菜”尝一尝,味道如何。 从凡夫到成佛之间,中间有几个阶段大家还记得吧? 至少有三个阶段,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的: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法师板书)凡夫到下士、中士、上士到佛,原来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次第,现在我们的说法就是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就是不断提升我们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精致的程度,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精致,这是不同的品质。 “下士”品质属于什么呢? 产品质量不是分那个等级吗,都是什么级别? 甲级、乙级、丙级;三级、二级、一级。 我们生命处于下士道状态的时候,就是生活的品质到这个层次了;“中士”的时候到另外一个层次了;到“上士”又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们的生命越往深处走,品质越来越细微的时候,你再看待我们过去的状态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 (学员A:不忍心再看。 ) (学员B:不是吧? ) 法师:有的同学说“不忍心再看”,有的同学说“不是吧”,大家说那是什么? 很忍心再看是? (法师笑) (学员B:很包容。 ) 法师:很包容。 一个是不忍心再看,一个是很包容。 这个有什么区别吗? 不忍心再看,是不忍心再看自己对不对? 很包容是很包容别人。 不矛盾吧? 不矛盾。 你要对自己很包容的话,自己已经在中士了,已经更新了,你对自己包容什么呢? 你包容过去的自己? 这也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不忍心再看自己过去生活的状态,那是生活吗? 就跟佛在讲经的时候,那些天人不愿意下来听佛讲法一样,什么原因啊? (学员:臭)臭气熏天。 为什么后来佛讲法,我们要去供香、供花、供水果? 它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这个香气哪儿来的? (学员:东西本身产生的)东西本身产生的,是不是? 现在我们在学《胜论经》,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不是有六师外道吗? 所谓的六师外道,我们现在就在学这个外道。 外道中间有一个叫“胜论派”,这个派里有一个《胜论经》,这是他们主要的经典。 在这个里面告诉我们香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 香是大地的德性。 这些自然而然的事物具有香气是大地所给予它的。 大家知道,我们如果想闻一闻真正的香气,从哪儿闻? 千万不要到商店里面找那个香水,人工合成的香水,那个香你闻了以后什么感觉? 熏人,是不是? 熏得人难受。 可是很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还老往身上涂。 最好的香就是泥土的气息,我们到乡间,躺在地上闻闻那泥草的气息,那种香味是自然而然滋养人的,让人神清气爽,大地的德性是香。 (学员:那臭呢? ) 法师:大家知道后来都是用化肥了吧? 土地开始营养化了。 我记得家里面父母到现在为止化肥也不是不用,但很多都是来自喂猪喂羊的粪放到地里面。 粪是臭的吧? 对大地来讲是最好的养料,到大地那儿以后变成香的了。 臭的东西大地接纳它,成为最好的营养,结果长出来的东西不是臭的,是香的,奇妙吧? 我们呢? (法师笑、众笑)吃的是香的,生产的是臭的,臭气熏天的。 所以你说你有德性,你的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大地是有德性的,大地能把臭的转成香的。 人你说是有德性的,可你把香的变成臭的了,你的德性何在? 这叫败坏德性。 各位,说这些大家能忍受吧? 应该可以忍受,因为我只是在描述事实而已。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可以看一看,它在论证我们的衣服,我们觉得衣服、身体是香的,实际上有一段话说:在花与衣接触的时候,其他的德在衣服中没有出现,香气出现了。 得出来一个结论:我们的衣没有香的德性,而花具有香的德性,对不对? 可是花具有香的德性的时候,它有这样的一个论证秩序——花是土地里面长出来的。 第二句话就讲:香被确立为地的德。 我们如果身上想带点真实的香气的话,多接接地气。 尤其是那些住惯高楼大厦的,经常下来到大地上面待一待,接接地气,到大地上面待一待,接接地气。 我们身上德就有了,什么德啊? 香德,香德就有了。 这是外道吧? (学员A:这是什么外道啊? ) 法师:这是外道说的话。 (学员A:哪个外道说的? ) 法师:《胜论经》,胜论派。 (学员A:印度的? ) 法师:印度的胜论派。 这样的话你从哪个角度认为他是外道呢。 他在解释一些自然而然的现象,如果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你会发现他给我们的启发是超乎想像的。 等一会儿,在这个里边,还要给大家分享更多的启发。 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生命品质不断在提升,一层高过一层。 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性的认知和行为的模式。 这个认知有体验了对这个就有体会了,下一个认知有体验了,生命境界就在提升了。 生命境界提升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我们面对同样境界的时候,这个境界对我们的作用不一样了。 好,我们先看凡夫到下士中间有一个最重要的观念,是什么观念呢? 就是业果。 这个凡夫,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下士、中士、上士在没有证得空性见道之前都是凡夫。 但是我们在这一列的这个凡夫,这样细化的时候,在这个具体语境里边这个凡夫就有特定的内涵,什么内涵呢? 不信因果,邪见,怀有邪见的人。 如果我们想进入下士,首先要树立一个概念,什么概念? 就是业果,业果的概念。 当我们越来越对业果的概念有所认知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下士了。 大家知道,生命的品质已经提高一个层次了。 面对同样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跟执有邪见的人,不信因果,对因果没有体验的时候,作用机制就不一样了,行为模式不一样了。 所以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观念在变化,行为模式跟着就变了。 这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在提升导致的一个结果。 由下士到中士,什么观念? 就是一个四谛。 当我们观察生活中,观察业果,心理结构越来越稳定和细致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听佛讲法,听善知识讲法,听同行一讲四谛,豁然开朗。 大家知道,总是有一种:“真是这样子,确实是这样子,太好了”的感觉,就是有体验了,这个体验可不是一种名言。 我后来觉得最初学佛法,自己有些地方还是非常相应的,觉得很好。 但总听到很多的同学刚开始接触以后,对佛法产生很多的抵触,抵触点在什么地方呢? 他总觉得佛在骗人。 为什么呢? 因为他明明觉得生活是快乐的,可是佛偏偏讲是苦的。 所以他觉得佛睁着俩眼说瞎话,他有目的,什么目的呢? 把本来是很快乐的生活,很快乐的东西一定要说成是苦的,然后再让我们离开这个苦,希望我们去解脱,干什么干什么,这个居心叵测。 (法师笑,众笑)后来就觉得,(孩子:他们两是双胞胎。 法师:他们是双胞胎? )一定有问题,佛肯定不是在骗人。 因为我已感受到好处了,也觉得佛讲的很多东西确实在生活中慢慢会有些体验,觉得确实说得很好。 可是又有这样的同学讲:“佛在骗人,他就有这样居心叵测在里边。 ”我觉得心里接纳不了这样的说法,接纳不了以后,那个时候有情绪,就想和他辩,可是想辩又不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 所以这时候,就觉得说心里面纠结,纠结的状态。 现在通过慢慢去学习以后发现是这样的。 我们没到这个层次,听到这样的内容以后,大家知道,心理结构没有细致到这种程度,你要和他讲这个东西,完了。 大家知道这可不是佛法,到最后他说,你要给他讲这个东西,他会觉得佛在骗人,这个佛讲的都是在骗人的话。 这个时候你再说:这是谤法! (法师笑、众笑)大家知道,我们是这种心理模式。 当我们给别人贴标签,说别人是谤法的时候,我们要警惕,我们这种心理模式甚至比他还要粗,要粗很多! 因为我们首先没有认识他心理到底到什么程度了,没有认识到,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给他讲这些东西,结果人家接受不了以后就开始对这些东西本身不接纳,我们又以为他在谤佛、谤法,你以为你是老几? 对不对? 我们以为自己讲的这些东西真的就是佛法吗? 真的契这个“机”吗? 在这种场合还要给别人贴一个标签:让别人下地狱! 自己再好好往上走,真正居心叵测的人可能就是自己。 好,四谛法就开始讲,讲什么呢? “谛”,世间的真相。 这个世间的真相,生命没有到一定体验的时候是体悟不到的。 这是一种真相,苦的真相。 这个苦的真相可不是我们想的:生活真美好真快乐。 我们所认为的这个不是佛所讲的这个“谛”意义上的苦。 就真谛、真理这个层面上讲它是苦,性质是苦的,但是表现出来我们觉得是一种快乐。 这个后面会详细地辨析,辨析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大家知道这是一种错觉,什么错觉呢? 快乐是一种错觉。 大家刚才在外面冷吧? (学员:嗯。 )进来以后很暖和,是不会很快乐? (学员:嗯)错觉! 这样说大家肯定不明白,怎么就是错觉了? 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快乐,怎么就是错觉呢? 就是因为你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快乐,所以我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凡夫。 凡夫就是没有觉照,大家知道,快乐最简单的说一句话,这个快乐是苦的熄灭,苦的暂时熄灭我们假名快乐,安立为快乐。 大家知道在外面是不是很冷? 这个冷的感觉因为屋里这个暖气因缘的和合把这个冷暂时熄灭了,你以为这是快乐。 大家知道,我们假名这种状态是快乐,实质上就是苦的暂时熄灭,它是暂时熄灭。 看很多同学两眼已经不放光了。 (学员:那个苦也只是乐暂时的熄灭而已。 ) 法师:是啊,我们同学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如果这样说的话,说苦也是虚妄的,我们可以定义苦是乐的暂时熄灭,是不是? 现在很暖和,出去以后冷了,冷以后很苦,你就说苦是当时乐的一个熄灭,你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就是快乐的。 所以,世人两大学派就出来了,什么学派呢? 悲观的,悲观主义;一派就是乐观主义。 悲观、乐观。 悲观是什么意思? 就是苦观。 乐观是什么意思? 就是乐观嘛! (法师板书“悲观”)悲观,悲观以后呢? 紧接着就是一个厌世,悲观以后就是厌世。 这个悲观在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观就是觉照的智慧,对不对? 这个智慧确实觉照到世间就是苦的时候,可不是厌世,它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悲观、消极。 不是吧? 不是。 那是真正把生命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开发出来以后的状态,那才是悲的状态。 “悲观”这个词今天深究它深意的时候,已经完全背离了它本来的意思,这就是我们太消极了,把世界看得都是苦的,这个苦不是理性上面的一种认知和体验,它是名言概念上的一种虚妄的执著。 到最后产生很多形与神的分离,我们周围和环境的分离,都出来了。 后面就是乐观。 所以后来就会出现,西方哲学里面的很多主义,这个主义怎么产生的呢? 就是这个名言概念里面思维分别出来的。 这是一个主义,那是一个主义。 可是在今天来看,站在一个东方文化、站在一个实证体系里面来看,这些所有的名言体系背后,你就知道它背后关键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不辨自明它的取向,它的有价值的地方和它偏颇的地方这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我们体验到了,体验以后没办法讲。 在西方来看,这就是虚无的玄秘的,加一个主义,又来一个主义——虚无主义或者叫玄,非常玄秘,又给它安立一个主义。 大家知道,真正的状态就是他真真实实体验到了,不需要用名言去表达。 所以他在理解别人各种各样主义的时候,他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先不探讨,待会学了这个论的时候有的探讨,大家不用着急,慢慢来。 不然我们本来是一个位置,非得探讨另外一个位置的问题,最后我们肯定会觉得说:佛法到底讲的是什么? 从中士到上士讲的是什么? 这个桥梁就是十二缘起。 当我们在这样画的时候,它是一个桥梁一个渠道,从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需要一种认知,通过这种认知,人自然而然达到一种心理的状态。 所以从中士到上士以后,他提到四谛法,真理上要来得更为深入、细致一点,强调的就是这个——缘起法。 所以佛法最核心的就在缘起法上,不是因果也不是四谛,而是缘起。 这个缘起法真正连接了我们中士到上士的一个桥梁,而上士到佛那是什么? 空性。 上一次的描述在这儿稍微再做一些改进,在这儿叫做“二谛”。 平常说的“二谛圆融”讲的就是大乘的境界。 “四谛法”严格来讲属于声闻乘,我们在声闻这个阶段应该重点学习的过程。 当这样列了以后,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不是三个对象,这是我们自身成长的三个阶段。 该“声闻”的时候声闻,该“缘觉”的时候缘觉,该“菩萨”的时候菩萨。 三个阶段,在我们自己身上成长是一个完整的体验。 如果觉得“四谛法”是小乘的,“十二缘起”是小乘的,一学就觉得是小乘的,心里面那个鄙视啊,完了。 我们的根基就在这种看待里面,根基就被完全破坏掉了,这样进入“二谛”大乘佛法以后,就完全不知所云,而且还说得很起劲。 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更不知道在说什么,到最后大家都是云里雾里的,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完整的认知一定是要都包括的。 我们现在也在学习《杂阿含经》,后来发现《杂阿含经》里面前面讲的几个故事在讲《心经》,这也是后来学习《心经》的原因,发现它就在讲《心经》。 但是它里面讲《心经》的体系不是这儿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反反复复诵了五年、十年,实际上如果现在不去研讨,或许诵一辈子也搞不清在讲什么。 可是《阿含经》非常清楚,在读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它就是在讲《心经》的内涵,而我们又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很实在。 那就是“声闻”,“声闻”看似在讲四谛,实际上就这个心理结构细化、真理的特性来讲,它是一致的,只不过粗细开显的不同。 将来或许讲到哪一块以后,我们会穿插《阿含经》的一两个故事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当我们这样去看的时候,二谛大家知道了就是世俗谤和胜义谛,世俗谛、胜义谛的圆融最后就是佛的境界。 当我们从一个非常粗糙的生命状态到非常精致,精致到细致入微、大象无形,你根本琢磨不透这个人的境界到底有多高深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成长了,跟他一对话发现我怎么还是差? 学到了。 学到以后再跟他对话,发现还是差一点,就是佛他只是比我们高一点点。 你不要觉得说我在这儿,佛在那儿,没有,佛就是比我们高一点点。 甚至他高一点点的感觉让我们都感受不出来,你只要跟他一接触就成长了,你成长了还觉察不到自己在成长,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我们平常参加法会一学习,觉得说进步好快,这一年进步好大,你别。 真实的成长我们是看不到的,谁能看到你的成长? 我们所谓的成长其实都是一种虚妄,都是拿一种标准去要求,我今天好像做到了,就成长了。 哪有那么简单? 这种大象无形的状态就是,他实质上只比我们高一点点,感觉高得很小,我们感受不到。 在这种状态里边,我们生命自然而然成长,它不是一种拔苗助长。 大家知道,他不是比我们高很多去拔我们,总是逼我们一点点往前成长。 所以现在知道了,说我们学习佛法如果能跟着佛学,我成佛该有多快? 以前跟大家说过,其实你跟着佛学,到底是成佛更快还是这样(法师做向下的手势)更快呢? 我们是不知道的。 如果真的是佛,他一看到我们马上就进入另外一种生命状态了,什么状态? 进入这种状态了,(法师指了指旁边的小朋友)很自然的,他没有执著。 他一看孩子在那儿玩儿,他马上也开始玩儿了,而不是板着脸孔说:哎,这个妞妞,我来给你讲一讲什么叫空性的道理。 (法师笑、众笑)如果我们这样做,简直是个神经病,对不对? 她玩儿,我们当然也要玩儿了,而且玩的比她更开心。 比她更开心的时候,她就惊讶了,说:你怎么可能比我玩的更开心? 我跟着你玩儿吧,现在就跟着你混了,这个就来了。 其实我们再去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就会发现,论里边的结构就是这样子,每一部分都分了两部分:一个是见,一个是行。 见的部分就是让我们怎么能发起这个心,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明白道理,观念上只要转过来了,发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所以发心是个结果,不能强求。 “大家要发心,现在活没人干了。 ”这样去说大家要发心啊,(法师笑)这个发心说白了就是:你干不干? 不干就要拿业果吓人了,就开始责备。 这就是在结果上去苛求人。 实际上发心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观念上只要调整,发心自然就有了,发心有了行为上自然就改变了。 行为上更不可要求。 在怎么去策发我们希求后世、希求解脱、希求殊胜的果位这样不同的发心,基于什么认知呢? 他就告诉你一定要了解这些道理,慢慢发心就出来了,发心出来以后配合这个行为,行为干什么呢? 下士道有下士道的行为,中士道有中士道的行为,上士道有上士道相匹配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认知结构、行为模式,一层一层往上走。 在这个一层一层往上走的中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内涵是什么? (学员:菩提心)有的同学说是菩提心,还有没有? 没有了? 都赞同? 大家不说话,都不赞同? 一以贯之的内涵是什么呢? 就是空性。 菩提心也没有错,从发心上来看是以“菩提心”为发心来贯穿;从认知结构、人的观念和境界上来讲就是空性。 如果我们学习下士道、业果没有空性摄持的话,这个下士不名为共下士。 中士道也是一样,当我们了解四谛,没有空性的概念去摄持它的时候,不名为共中士。 上士道更是要有空性来去摄持它。 所以对空性的了解是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一定是一以贯之的,牢牢去体会它。 我们去体会它不能离开具体的场景,一定要在凡夫心理模式里面去体会空性在这个心里结构里面呈现的是什么状态? 就是我们看到的业果这种感受。 空性在这种心理结构里呈现的状态就是四谛法,在中士就是十二缘起,在上士就是二谛法。 所以《心经》里面讲:是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到最后无四谛、无十二缘起、无二谛的时候,大家知道这是在修除我们对这些法的种种的执着。 修掉以后到圆满的状态的时候先是无,到最后生发出来了。 所以空性真的圆满的时候就有生发的力量,它能生发出万物来,能生发出万法来。 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佛讲那么多法都是从最终空性的境界里面自然而然冒发出来的,可是冒发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的执着没破除,所以我们一听以后就开始执着这个法门。 所以从修的境界来讲那是空中无的过程,可是从果上来去反哺、化育有情的时候,是空中生发的过程,面对每个境界空中开始生发出这些法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是整个空性贯穿了业果、四谛、十二缘起、二谛法,一定是有一个“空”来摄持它的。 对这一块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员A:法师,生发的过程是一直有还是只到最后才有? ) 法师:你为什么对佛的境界那么感兴趣呢? (法师笑)生发的过程,这是佛的境界,你问一直有还是什么有? (学员A:你刚才说圆满的时候才生发,但是那个慧能他说:“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嘛,就是它心无所住就能生起这个心来? ) 法师:是啊,慧能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学员A:读的《金刚经》。 ) 法师:我知道,慧能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界定一下是什么时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什么时候? (学员A:菩萨? ) 法师:慧能是什么境界,我们现在不可揣测,但是这句话所体现的恰恰就是空中所生发万物的时候。 “应无所住”,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让它住,无所住。 当我们没有修“空中无”这样万法的时候,每个法我们都在执取它,因为执取所以我们心有所住。 因为有所住所以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我们没办法生其心,我们生的肯定是自己的这个所住的心,没办法生起那个把他所住给破除的心。 这个我们就知道了,因为它把所有的对法的执取都破除之后,它的心到达了无所住的境界。 如果这种境界就停止的话,那就是涅槃了。 可是他没有涅槃,他必须面对每个境界再去重新“生其心”。 他生了这个心的时候,那就是一种生发的力量。 生发什么力量呢? 生发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每个境界的时候,他要把那个执取给它化解掉。 这个所谓的生发就是把那个执取给它化解掉的过程,把他的生命力给开显出来。 所以从这句话来看,他和佛的这个境界是无二无别的。 好,还有没有问题? 没有了? 没有了,很好。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凡夫和佛在说的这个“空”,在《心经》里边核心就是在讲这个“空”。 我们要想了解这个“空”,不能就“空”而谈“空”,必须给它换一个新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趣入它,那时候才能了解“空”是什么。 那么另外一个角度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字,今天要跟大家重点分享的,就是这个“我”(法师板书)。 “空性”以前跟大家分享过,空性就是“无自性”,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我执”。 这样一种空性的状态,它时时刻刻在对治的就是那一个“我执”。 所以把“我执”完全解构掉以后,所达到的“无我”的境界,就是“空性”。 所以当我们谈“空性”的时候,也就是“无我”。 佛到圆满境界的时候,他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而我们凡夫时时刻刻就是“有我”的状态。 所以这样一个生命不断细化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非常粗的、庞然大物的一个“我”在这儿一直在细化、细化、细化……细化到最后的时候,“无我”了。 (孩子发出笑声)高兴吧? 很高兴,“无我”很高兴。 (法师笑)那么从“我”到“无我”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去解构我们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一个执取的过程。 好,这个就先谈到这儿。 如果仅仅跟大家分享这些,似乎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现在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新的内容,那就是对“我”的认识和理解。 怎么认识“我”? “我”是什么? 各位,我们一天到晚跟“我”打交道,谁能说说“我”是什么? (学员:肉体把精神框住了就是我。 ) 法师:肉体把精神给框住了这就是“我”,这个解释非常的形象,可以理解吧? 可以理解。 本来我们的精神它是不被框的,我们的精神本来是超越时空的。 现在因为我们投胎以后,被这个色身给局住了,局住以后一下就变得非常粗糙了。 我们再看看那些有濒死体验的人,他们在回来以后描述那个过程非常微妙,他后来发现自己所谓的灵魂出窍,我们知道是阿赖耶识在脱离人体的时候,它有感知的能力。 所以它能看到很多平常看不到的信息,非常准确。 记得有一个人,他在医院里边,有了濒死体验之后,他自己的精神出来,看到旁边一个孩子在那儿哭。 哭的时候,他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哭,因为孩子那个身体似乎有一根肋骨受到伤害了,他看得很清楚。 而那些医生和家人着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哭。 这个人就很着急,不是这个人,这个精神状态很着急。 就想告诉医生说:“你们怎么看不到,就是那个原因,他在哭啊! ”发现没办法沟通,没办法沟通。 我们人的这个精神状态太粗糙,而那个精神状态非常微细的时候,对不上话,干着急。 后来他又回来了,就告诉那医生这孩子为啥要哭。 一检查,真是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精神状态本来是无拘无束,认知能力本来是非常强大的,结果因为我们的色身把它给局住了,这就是“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我”。 如果这么定义的话,请问离开的那个精神是不是“我”? 不被局的那个状态是不是“我”? 不是,也是,是还是不是? (众笑)如果它是无我的话,它就是佛了。 可是我们还是会回来,那种精神状态应该不是“无我”吧? 不是“无我”,但又不能说它是现在的“我”,又不是投胎以后的“我”。 所以那个状态,中阴身的状态是不好界定的,不能界定它是“我”还是“无我”。 这是一个回答。 还有没有其他的认知呢? 什么是“我”? (学员:五蕴和合。 )五蕴和合是“我”。 这是学了《大乘五蕴论》后比较标准的回答。 (法师笑,众笑)现在不考大家了,再看看我们习惯的角度,去认识什么叫“我”。 习惯的角度是什么角度呢? 大家看看,这个“我”是什么形状? (学员:圆的。 )圆的? 别看我的手在画圆就是圆的。 这个“我”是什么形状? (学员:一个手加一个戈。 )一个手加一个戈,什么意思? (学员:手拿着兵器)手拿着兵器。 手拿着兵器,是什么状态? 战斗。 “我”就是战斗的状态。 “我”就是时时刻刻准备战斗的状态。 你跟谁战斗? (学员:别人)一定是跟他人。 那个他也是“我”,是不是另外一个“我”? 他也拿着戈,我也拿着戈,那两个人就准备战斗了。 这个“我”加上这个“我”,两个人。 不过这个“我”不应该这么写,应该这样写。 (法师板书“我”)两个人拿着戈,彼此之间,你拿着戈我也拿着戈,开始战斗了。 为什么要战斗? (学员:有矛盾)有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一个人拿着盾,这就是矛盾呀。 (众笑)还是这个意思,你拿着一个矛,我拿着一个盾保护我自己。 有什么矛盾呢? (学员:夺取生存空间)是呀,夺取我的生存空间,而且我的利益受到侵犯了,你把属于我的东西给伤害了、侵犯了。 我就是要保卫、保护我自己,这就是“我”。 这种状态就是时时刻刻准备保护我自己,这个形象吧? 是这样的。 为什么生活中会经常出现让我们情绪感到很痛苦,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经常发生矛盾,就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手里拿着一个戈,时时刻刻在准备保卫“我”和“我”所拥有的东西。 一旦受到损伤,马上就要做出反应。 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 形象吧? 很形象。 《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我”,叫“施身自谓也”。 这个“自谓”可不是自我防卫,是自己称谓自己。 “施身自谓”,就是把这个身体施舍一个名字,这样来称谓,就是“我”。 当我们在人群中间的时候,把我们自己界定为一个身份、一个名言,这就是“我”。 这个解释很平实,看似没有什么独特的,那么现在要给大家看一个更加独特的。 这个“我”在《说文解字》里边,许慎解释的时候,说古代这个“我”和另外一个字是同一个字,就是“杀”,“我”和“杀”是同一个字。 这个“我”在《说文解字》里,许慎在汉朝的时候看古文,应该主要从象形上去了解它,给它一些解释,乃至于参考一些经的注解。 那么,如果想了解“我”这些文字源头的意思的话,觉得单单有《说文解字》,发现已经远远不够了。 这时候要往前推,推到哪儿去呢? 甲骨文。 在甲骨文和经文里面,它会把每个字形象化。 看到甲骨文,不需要解释,你就知道什么意思。 古人他的生活的场景,他取一个相,是一个相,就是这个意思。 最近发现了一本宝书,这个宝书又是一个外道,但是这个外道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叫《甲骨文字典》。 以前给大家介绍过《说文解字》,对不对? 《说文解字》许慎编的,大家可以参考。 然后,到清朝的时候段玉裁他有注解过,目前一般是参考那个,比较有权威性。 现在发现有一个《甲骨文字典》,就是徐中舒老先生编的。 徐中舒编了本《甲骨文字典》,把过去甲骨文的形象、意思、解字、释义,写得比较详细。 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去参考一下这本书。 他在解释“我”时候,先给大家写一写。 (法师拿起《甲骨文字典》)之所以拿这本书,是因为这个象形字不看写不出来,看了以后其实也写得不是很准确。 (法师板书甲骨文“我”)这就是“我”,看到了吧? (学员:这是“我”吗? )这是“我”。 这个怎么解释呢? 这个是看的最古的甲骨文的“我”。 这个“我”,大家可以看,这儿解释,“像兵器形”,就这么解释,完了,这个是像兵器的形状。 这个意思就和我们刚才说的“手里面执戈”对立起来了。 可是许慎解释“我”的时候,是从“手”和“戈”,他把“我”字分成两个了,一分为二。 但是徐中舒先生就认为不是两个字,不是会意字,如果一分为二,就是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就是两个象形加一起,你一看,说两个象形字一组合,意思出来了,这是会意字。 象形字整体象形,它不是两个字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所以徐中舒老先生认为,这个不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整体象形,这整体就像一个兵器一样。 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整体上像一个兵器。 我们知道,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形状更加复杂,周围全部摆满了这些刺,周围都是刺。 这跟我们自己的形象,大家一联想就能够对应起来。 我们人周围都是刺,没有场景不给人接触,感觉不到。 一跟人接触就出现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扎别人,一件事情就是被人扎。 (法师笑,众笑)所以只要跟人接触,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留下的就是伤害,对不对? 当然,这个伤害是负面的,就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痛苦。 有时候你觉得好像是快乐,其实这些快乐,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也是一种伤害,这种快乐会让我们产生新的贪着和黏着。 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倚”,紧接着痛苦就跟着来了。 所以,人高兴地越狠,基本上意味着他将来痛苦得越厉害,基本上是对应起来的。 所以,平常心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苦的时候他也不是很苦,乐的时候他也不是很乐。 你说这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生活很有意思,不信你体会体会。 好,我们看到从《说文解字》这个角度,对于“我”的形象,大家有一个,应该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了。 对不对? 更加直观的理解。 (孩子的笑声不断变大)我现在抗干扰能力已经受到挑战了,实在是……“妞妞啊,我们商量商量,你到外面透透气好不好? 享受享受外面的快乐好不好? ”(众笑)不然请她先到外面快乐一下,我们在这先痛苦一下。 今天她已经很有成就了。 好,我们看,刚开始从文字探源了解这个“我”,现在大体上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形象了。 我想这件事情,大家估计过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忘掉这个字了。 这不是我给大家分享的,现在觉得说,有些东西如果我们想真的印象深刻的话,不是靠名言概念产生的,它是靠生活感受产生的。 生活感受一旦感受到了,这些东西永远不会忘记。 可是,名言概念你听到,东西会忘掉的。 对不对? 这个甲骨文和金文,我们看到以后,永远不会忘记的原因,就是大家可以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场景一下就进入到古代的生活场景了,我们开始跟这些古人交流了,这些经验忘不掉。 再看一看,如果我们从佛法的角度去认识它,它所特有的含义是什么? 现在大家所听到的、了解的,是什么? (学员:自私)从佛法的角度还有没有? (学员:执着)执着。 还有没有? (学员:在六道里面轮回的那个东西)在六道里面轮回的那个东西。 就知道大家肯定会忘记了。 (学员:对立)对立,还是我们生活的语言。 佛法里面严格的定义就是:常、一、主宰,对不对? 我知道大家这个回答肯定很难,很难想到这些定义。 这一次,跟大家分享以后,大家一定不会忘记,这三个概念不会再忘记了。 如果再忘记,说明我自己还没有真的体会到。 我们可以看看,平常认识“我”的时候,有三个特征:一个是“常”,一个是“一”,一个是“主宰”。 这个“常”、“一”、“主宰”,我们不容易记住。 即便记住以后,也没办法和“我”的形象做一个对应。 没有生活化,这个没有生活化不怨大家,也不怨我们现在看的这些大词典的解释。 因为我曾经看过词典的解释,看过很多人的解释,看过以后等于没有看,而且更加困惑了,理解不了。 现在我就发现,这个理解不了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解释的原因。 就相当于许慎在解释“我”——“施身自谓”一样的。 这个“施身自谓”等于没有讲。 可是,如果他画一个兵器出来,说这像一个兵器形,这里面信息就丰富了,对不对? 这个解释就完全是不同的解释了。 过去,我们很多解释是同义词转换。 而真正它的内涵可不是简单的同义词转换,它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什么叫“常”? 什么叫“一”? 什么叫“主宰”? “常”是什么? (学员:不变)不变对不对? 所以,我们这样解释的话,就永远体会不到什么叫“常”,因为同义词转换。 佛教词典里面讲,什么叫“常”? 我都记不住啊,(法师拿出佛教词典)看看它怎么写的。 当时看的时候很明白,但是肯定一过眼就忘了。 “常”叫“永远存续”——永远存在延续,这就叫“常”。 是不是同义词转换? 是啊,它在解释什么叫“常”。 什么叫“一”? 这个解释更拗口了,叫“自主独立存在”,这叫“一”。 什么叫“自主独立存在”? 给人感觉,一看这个词就在理想的太空中出了一个空中楼阁,自主独立的存在叫“一”。 可是我们却觉得这样的解释很难场景化。 当然“主宰”后面的解释有一点点可以理解了。 这个“主”,就是“中心之所有主”。 凡事有个中心,处在中心的那个对象就是“主”;“宰”就是“支配一切”。 《佛光大辞典》里面是这么解释的。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外道怎么解释的,我们所谓的外道。 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习,我是觉得,尽管学习得非常困难,我们也要共修。 刚开始学很多人,十几个,后来寥寥无几,有时候甚至无以为继,没人学了,一个人两个人,在那儿维系下来。 但是只要坚持这样学习,我觉得将来总会发生效果。 今天发现,产生效果了。 这个效果就是因为我们佛法的所有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土壤就是当时印度环境的土壤,所以它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时各家各派里面认知里面的局限性,他把它给提炼出来了,然后给它对治了。 在《胜论经》里面,它解释这个“常”、“一”,大家听听看有没有道理。 “常”是什么? 当然大家去找的话,肯定没有这样界定说“常”是什么,没有。 但是它在这个解释的时候,已经蕴含了这样的内涵在里面。 什么叫“常”? 给大家看一下,“常”在《胜论经》里面讲就是:“常住性”。 “常住”,我们希望善知识常住世间,希望正法永住世间。 “常”就是我们讲的常住的意思。 这个“常住”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看看,在这儿的解释。 它认为“方”,方向的方就是空间,在《胜论经》里面认为这个空间是很实在的,它是一个实体。 这个实体它是常住的,为什么空间它是常住的呢? 这儿解释的原因是“方有常住性”,就是空间它有常住性。 我们知道原因就在解释常住性,因为“它无依托体”,这个解释可以理解吧? 空间是常住的,它不需要依托体。 所以理解“常”的时候,一定不能说“常”就是不变,常就是永远存续,这都是同义词转换。 当我们说“常住”的时候,就是它没有依托体,它不需要依托别的物体而存在,这就是常住的特点。 深刻吧? 稍微想一下就深刻。 凡是有依托,大家知道就没办法常住。 佛能常住吗? 不能。 因为佛的精神它有依托体---肉体,对不对? 所以一定会灭的。 什么东西能常住? 能找到吗? 各位,我们能找到什么东西可以常住吗? (学员:法师,也就是说空间也不能常住吗? )现在,空间常住不常住? (学员:不常住)空间为什么不常住呢? 这儿不是说了空间它是常住的,因为它没有依托体,对不对? (学员:它是跟时间关联呀? )是啊,所以我们就觉得漏洞就在这,因为当时爱因斯坦出来得太晚了。 (众笑)如果他提前几个世纪出来的话,这个《胜论经》的看法就不同了,对不对? 其实这个空间我们发现,佛法里面,龙树菩萨乃至后来在学《中论》的时候,青目解释这个“空”的时候,大家知道这个“空”就是讲的虚空。 空间,这个空间在我们佛法里面是什么法啊? 这个“空”还不是我们讲的那个叫虚空无为的虚空。 空间的“空”,这是什么? 大家都忘了? 心不相应于行法,是假法,对不对? 是假法,这个是个假法。 可是在《胜论经》里面,《胜论经》认为这个空间是实在的,它是不依托于其他东西而存在的。 但是后来我们在学《中论》的时候,你会发现青目在解释《中论》的时候界定非常的明确。 什么是虚空? 虚空是相对于色法安立的一个对象,如果没有色法就没有虚空了。 大家想想看,这个界定是很深刻的。 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当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发现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性的,而且时间和空间都是依托于这个物质存在而存在的。 大家知道,物质如果不存在的话,时间空间就没有了。 这个认知是很深刻的,就是它的依托性,在我们今天再去研究这些物理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要有依托的,所以它才是假法。 可是在《胜经论》产生的那个时代,大家对这些体验,如果修证没有到这些体验的时候,仅仅是凭我们的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发现空间它是实法,它没有依托体它也可以存在,这些认知当时就可能产生。 虽然它这个结论现在去看会有问题,但是它这个定义,我们知道是很有启发性的。 凡是常住的东西就没有依托,只要有依托不行了,它肯定常住不了,因为它有依赖性,必须假借别的东西而存在。 那你的独立性在哪呢? 没有了,所以它不能常住。 这样解释,是从原因上解释常住性的时候,就知道这个解释变得很深刻了。 大家想想看,如果今天以佛法的观点,以传统文化的观点,再去找什么东西常住,有吗? 找不到。 你找不到能常住的东西,所以世间诸法都是无常的。 佛法的一切有为法都是造作的、都是缘起的、都是变化的、都不是常住的,这件事情自然而然就成立了。 好,这个“我”的常性,只要我们了解这个常性的原因,就知道说“我”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常性不存在。 “我”所具有的常性不存在的话,这个“我”所具有的特征已经被破掉一部分了。 再看看这个“一”是什么? “一”刚才已经说过了,它是“自主独立存在”。 我们现在就知道了,“自主独立存在”不是来解释“一”的,是来解释常住的. 对不对? 你要是解释“一”是自主独立存在,那就云里雾里的,根本搞不清它讲什么。 “一”怎么解释? 非常简单,我们今天说这个东西,这个粉笔和这个粉笔是一样一样的。 这个“一”就是没有特殊性,就是“一”。 他的论证怎么论证的,我们可以看看。 时间具有“一”性,那个时间因为是个实法,时间具有“一”的性质,为什么呢? 因为“作为其存在标志的快等概念在所有场合都不特殊”,时间所具有的这些概念在所有场合里面都是统一的。 空间也是一样,空间它在所有场合都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一”是没有特殊性。 这叫“一”,可以理解吧? 这就可以理解了。 “一”就是“一”,没有特殊性。 “我”,没有特殊性,遍及一切处,这就是“一”。 主宰在这儿没有了,在这儿没有谈到实体的这些主宰特性,但是他讲了另外一个特性,什么性呢? 实性。 大家知道,《胜论经》里面认为地、水、火、风、虚空,时间、方位、意、我。 意识的“意”和“我”具有实性。 它是客观,它是存在的独立的一个实体,它不需要依托于别的存在,而且它没有特殊性。 不但如此,它还具有这样一个实性。 “实性”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儿解释得非常清楚,大家可以看:“方——空间,它是实,因为它具有德”。 这个解释很有意思。 这个“方”它具有德,具有什么德呢? 后面会讲,这个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定义。 什么是实的东西? 具有“德”的东西。 可以理解吧? 具有“德”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有真实内涵的。 没有“德”那是虚妄的。 可以理解吧? 可以理解了。 所以它没有提“主宰”这个词,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强对应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实性就是主宰性。 什么样的人具有主宰性? 具有德的人具有主宰性。 有德的人他能主宰,我们没有德,想主宰,主宰不了。 可以理解吧? 应该可以理解了。 现在,“我”是常的、一的、主宰的。 常、一、主宰性,再绕一绕,到最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员:我是有德的。 ) 法师:我是有德的。 先把“我”的含义,平常佛法里讲的“常”、“一”、“主宰”,平常没有辨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说有一个我的时候,实际上概念里边已经有这个“常”的性质、“一”的性质和“主宰”的性质,都有了。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稍微体察一下,这个很容易体会到的。 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常”性怎么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得出来呢。 大家知道,“我”在哪儿? 大家能找到“我”吗? (学员B:我在广济寺。 ) 法师:你在广济寺啊? (法师笑、众笑)那不是“你”在广济寺,那是“我”的肉体在广济寺,你别忘了,这是“我”的身体在广济寺。 “我”在哪儿你能界定吗? (学员B:空中飘浮。 ) 法师:空中飘浮的,是“我”的精神在飘浮。 这都是我所。 所以实际上我们找“我”的时候,找不到那个“我”在哪儿。 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都是“我所”,通过“我所”来界定“我”。 “我”所拥有的,比如说:今年不错,过年奖金钞票一大把,感觉今年年收入不错,明年年收入不行了,这个“我所”是不是在变化? 这个“我所”在变化,但“我”有没有变? 这里边去体会一下你会发现,虽然“我”所拥有的东西在变化,但是“我”所拥有东西的那个载体,你是不容易感受到它在变化的,对不对? 今年收入多了,明年收入少了,但是都有一个“我”在那儿撑着呢,所以这个多少对我的“常性”没有损伤的。 这些东西都依托于“我”存在,“我”不会依托于它们存在的,骨子里面概念都是有的,对不对? “我”今天没有这个,但是我所拥有那个,所以这些周围我所拥有的东西都是依托于“我”存在,这个“我”的“常住性”就存在了,骨子里面概念就是这样。 到最后临终的时候,“我”要失去,这个骨子里面“常住性”要失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恐惧了,它要到哪儿去啊? 平时都没有考虑过这个“我”的“常住性”的问题。 到最后,“我”要断的时候,完了,人恐惧了。 可以体会吧? “常住性”在这种情况我们去体会一下。 第二个,“一”。 这个“一”是一样一样的,没有特殊性。 大家想想看,那个“我”,“我”所拥有的东西,虽然各有千秋。 “我”有“我”的家人,有“我”的同事,有“我”的朋友,“我”也有“我”的房子、车子,“我”拥有很多。 大家知道,“我”虽然拥有很多,这些东西各式各样,但是那个“我”是“一”的。 可以理解吧? 那个“我”没有什么区别,“我”的房子跟“我”的车子,“我”所渗透在那个房子和车子里的“一”性是一样的,这个东西是没有区别的,可以理解吧? 哪个东西受到伤害,“我”都要拿起戈来保卫它。 因为“我”在那个里边受到伤害了,可以理解吧? 可以理解。 这个“一”就是遍及了一切“我”所拥有的东西,那个东西没有区别。 一旦它属于“我”,就是“一”了。 第三个“主宰性”,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所拥有的东西具有实实在在的德。 这个德,会觉得“我”是有主宰性的。 “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比如说“我”拥有钱,“我”想花就花,你怎么着? “我”想打你就打你,想骂你就骂你,你能怎么着? 可以理解吧? “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管的着吗? 这就是“主宰性”。 我们以为我们能够主宰。 “我”拥有的东西想怎么去使用它都可以。 那是你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是一家人,你试试看。 好多人发了工资,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想活了,回家以后马上就要吵架了。 “我”看你花,怎么花? 肯定是主宰性。 但是骨子里你会认为说,这是“我”辛辛苦苦挣的钱,“我”为什么不能花? 你肯定会跟他吵架的。 会吧? 会啊,说明你正常;不会,说明你不正常。 说明我们的德行“无我”的成分就有了,如果我们在这种场合里面能适当调整一下,那个“无我”的特性慢慢就长养出来了。 当我们真正了解“常”、“一”、“主宰”的内涵的时候,会发现现实生活中这个“我”时时刻刻存在。 对不对? (现场沉默)大家好像还不敢认可似的。 那你们回去花一周时间慢慢体会一下这个“我”的特点。 只要把“我”的特点认识清楚了,“无我”的特点下面就容易解构它了,就容易认知它了。 时间已经到了。 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大家会产生一些印象,就是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耳熟能详的概念,要想真正去挖掘它真正所讲的东西的时候,觉的还是存在一个方法的问题。 方法是什么? 至少现在觉的追根溯源会比较重要。 比如说文字,如果不回到甲骨文和金文,古人在这个语境里赋予这些文字特有内涵的时候,今天看似了解了,实际上很多东西我们根本就没有了解。 佛法的概念也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回归到印度的文化氛围和环境里边,去了解当时人们对这些概念是怎么认知的时候,我们永远不知道佛法所云。 我们只是以自己的概念去解释它的时候,其实都是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实际上没有触及到核心,没有触及到要点。 这个对我们的生活要发挥作用是非常难的,几乎不可能。 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儿。 我们一起回向: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发布时间:2020-05-26 15:25:1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