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演培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内容: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二卷)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第十二卷其五者。 世间人民。 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业。 父母教诲。 违戾反逆。 譬如怨家。 不如无子。 负恩违义。 无有报偿。 这第五段是‘饮酒恶’。 我们细心地的观察这一品经,经义实在包含了‘五戒’与‘十善’。 前面三段讲杀、盗、淫。 第四段‘妄语恶’里面说到两舌、恶口、绮语。 而在这一段‘饮酒恶’里面说到贪、嗔、痴。 这个贪、嗔、痴,都是因为饮酒的过失而引起的。 所以这一品经的意思是非常的圆满。 ‘戒’跟‘善’,似乎是相同,其实不一样。 ‘善’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所以叫十善。 修这十种人间善业得人天福报。 而‘戒’的目的跟‘善’的目的不相同。 戒是要得‘定’,因戒得定,所以它的果是要得定,而不是在福报。 戒决定是善,善不一定是戒,它的结果不相同。 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我们念佛人所求的目的是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属于‘定’。 怎样才能得念佛三昧? 当然‘正因’是信、愿、持名。 持戒是‘助缘’,把我们不能得三昧的种种障碍除掉。 用戒把障碍除掉,使念佛三昧容易成就。 可见持戒的目的是跟世间求福报是不相同的。 经文一开端说:“世间人民”。 这先说因,把因缘说明白。 “徙倚懈怠,不肯作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 也就是古人所说‘志不立’。 这个人没有志向,因此这一生就无所适从。 ‘徙倚’就是无所适从的样子。 这样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这个世间,一生也就是迷惑颠倒过去了。 人生要过得很充实,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他一定在这一生当中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有一定的方向,他的生活就过得很充实。 世间法,立志就是做大事。 无论在那一个行业,他只要志向不改,精进努力,一定都是有成就的。 但是佛告诉我们,世法里面的成就,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不真实? 毕竟属于轮回业,这就不真实了。 真实是要永恒的。 世间法里面讲‘三不朽’,这是有一点永恒的意思。 所谓是立功、立德、立言。 但是三不朽也不是真实的。 因为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怎么能有真正的不朽? 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像这一些事实,我们都能体会得到,也都能看得很清楚。 像世间变乱、天灾人祸,往往带来了严重的毁灭,不止是沧海桑田。 所以佛告诉我们,超越世法才是真实的。 明心见性是真正的永恒。 可是说得容易,得来实在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 于是佛祖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以名号功德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净土。 生到净土,第一你得到的是无量寿,这就是第一真实。 第二是圆证三不退、一生究竟圆满成佛,这才是真实。 我们要把方向、目标定在这里,就一生过得真正充实、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了。 ‘徘徊懈怠’,可以说是很痛苦的人生。 他没有幸福,也没有快乐,这是非常的不幸。 大凡这一类的人,就是我们世间常讲的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苟安放逸,所以不肯为善。 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听不进去,他也听不懂。 父兄师长的教导,他也不能接受。 所以说“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治身’就是我们常讲的修身。 ‘业’是正业,正当的行业。 “父母教诲,违戾反逆”。 父母师长的教诲不但不能接受,而且是有意的去违背。 “譬如冤家,不如无子”。 父母有这么一个不孝大逆不道的儿子,确实感叹‘不如无子’。 为什么? 无子他还不操心、不耽心。 现前唯恐小孩为非作歹,连累父母,连累家亲眷属。 让父母常常耽忧。 “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有教导之义,都不顾。 所以是忘恩负义,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奉事师长。 这就是‘无有报偿’。 放恣游散。 耽酒嗜美。 鲁扈抵突。 不识人情。 无义无礼。 不可谏晓。 在这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耽酒”。 在五戒里面最后一条是‘不饮酒戒’。 “放恣”就是放逸游散。 “耽酒”是饮酒无度。 “嗜美”。 ‘美’是专指食物好吃。 “鲁”是鲁莽,“扈”是跋扈。 是说这个人的性情鲁莽跋扈。 “抵突”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无礼的抗拒,不通人情,当然谈不上礼仪。 “义”是义务,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像五伦里面父慈、子顺,这是义务。 做父亲的应当要慈爱子女,做子女的应当要孝顺父母,这是义务,是本分事情,应当要做的。 “礼”是礼节、礼貌。 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从里面细心去体会。 就能想像这个人是‘不肯作善,徙倚懈怠’。 这里可以说把这两句描绘得很清楚。 “不可谏晓”。 你去劝导他,不但不能接受,还无礼的抗拒。 所以没有办法去劝导他,没有法子把他唤醒。 ‘晓’是教他明了。 他永远不会明了的。 六亲眷属。 资用有无。 不能忧念。 一个正常的人,会常常想到父母、师长,家亲眷属,甚至于朋友,他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了,有没有困难? 需不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这都是道义。 一个正常的人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这个人是“六亲眷属,资用有无”。 他心里一概都没有。 他不忧这些事情,他也不挂念这些事情。 不惟父母之恩。 ‘惟’是思惟。 他不想父母对他有养育之恩,把父母当做冤家。 所以父母看他‘不如无子’。 不存师友之义。 ‘存’是存念。 他心里面也没有师友的道义。 在从前师友跟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师友的确不相同。 古时候师徒如父子,甚至师生之情往往胜过父子。 我们在历史上常常能看到。 所以学生对于老师报答也非常之厚。 同学如同手足,如同兄弟一样。 所以确实有情、有义,不像现在。 现在的教育,不重视伦理。 所以师生、同学,不像从前那样有亲密的关系。 意念身口。 曾无一善。 ‘意’‘身’‘口’是三业。 身口意三业都在造恶,没有一善可言。 我们细细观察这一段,表现的三毒都在一个‘贪’字的范围。 他贪什么? 贪‘耽酒、嗜美’。 所以这一段经文列在‘饮酒恶’,是有道理的。 不信诸佛经法。 不信生死善恶。 这是‘愚痴’。 “诸佛”是真正过来人。 ‘经典’里面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法’是方法。 佛是怎样证得诸法实相的? 也就是说佛是怎么样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 佛把他的方法、经验告诉我们,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我们凭借著诸佛菩萨的经验、方法,认真修学,也能达到这个境界。 但是这些人他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 这是‘不信大道’。 第二句是‘不信因果’。 “不信生死善恶”。 他不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 他以为人死了一切就完了。 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不相信还有来生。 于是造作这些恶业,毫无顾忌,真的是无所不为。 欲害真人。 斗乱僧众。 这是‘憎恨’。 酒喝醉了,没有理由发出来这些憎恨心。 酒喝醉了,看不顺眼就杀人。 “真人”是修行人。 他要害修行证果之人。 “斗乱僧众”就是破和合僧。 像五逆罪里面杀阿罗汉,是破和合僧。 这都是造无间的罪业。 这是酒后乱性,很容易造极重的罪业。 愚痴蒙昧。 自为智慧。 这是讲痴恶之‘痛’。 “愚痴蒙昧”是心不开窍,我们常讲的糊涂。 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聪明。 实在是糊涂到极处了。 不知生所从来。 死所趣向。 这是说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生从那里来,死之后到那里去。 清楚、明白,这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不仁不顺。 希望长生。 “仁”是爱人。 他不能爱护大众,不能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意思。 这一个字是属于会意。 ‘仁’是两个人,不是自己一个,从自己本身要想到别人。 “不顺”。 是讲不顺人情,不顺法度。 他还“希望长生”。 这是打妄想。 慈心教诲。 而不肯信。 这一句是讲父母、师长对他慈悲,教诲他,他不能接受,不能信受奉行。 苦口与语。 无益其人。 乃至于亲朋好友苦口婆心的劝导他,他也不能接受。 或者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接受,回过头他的毛病又犯了。 始终是“无益其人”,对他没有帮助,没有好处。 原因就是底下所讲的。 心中闭塞。 意不开解。 这个人心里面像有茅塞一样。 在佛法里头说是业障重。 什么业? 恶业。 前面讲的饮酒恶业,贪念杯中之物,被嗜好蒙蔽了心窍。 所以对他的教诲,对他的劝导,他都没有办法开解。 大命将终。 悔惧交至。 这是讲到‘果报’现前了。 饮酒吃肉与众生结的怨就很深了。 如果这一生又没有善业、没有善行,果报现前就不好了。 这个时候后悔、恐惧,也没用处。 不豫修善。 临时乃悔。 悔之于后。 将何及乎。 《地藏经》里面讲有烊铜地狱,渴饮烊铜,饥吞铁丸,就是这一类人的果报。 铜是金属,高温之下烧成液体了。 渴的时候,饮这个烊铜,这是地狱里头的刑罚。 这是饮酒所造一切过失演变的一些罪业,就要受这种果报。 所以不可不谨慎。 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是说明酒恶要除。 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交际应酬,几乎都免不了饮酒。 自己要提高警觉性。 如果受了五戒、菩萨戒,就决定不能饮酒。 纵然在应酬之中,是礼节不得已,也决定不过量。 换一句话,饮酒只限于一杯。 中国古时候宴会当中也有酒,但是古圣先贤都知道饮酒不好,醉了之后会乱性。 中国古时候酒杯的两旁边有两只角上来,叫‘止酒’。 挡住你喝酒,让你没有办法干杯,只能尝一点点,酒倒不下去,止住在那里。 所以古人这个用意很好,那种酒杯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应酬当中只一杯。 别人干杯,我们随意就好,决定不能过量。 这些事情实在讲我们要认真去做,反而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上一次在达拉斯有一位同修告诉我。 他公司里有宴会,招待国外的经销商。 他刚好代表公司分派在新加坡代理商那一桌。 他说新加坡人跟其他的商人不一样。 第一他们穿著很整齐,非常有礼貌,不像其他桌,谈话说笑声音都很大。 第二他们不喝酒。 他们说,在新加坡的时候不喝酒,在国外也不多喝酒,免得养成习惯。 这是经销商在国外应酬当中,他们怕饮酒失了礼节,都能自动保持规矩。 所以他对他们很尊敬。 这是很值得我们做榜样的。 天地之间。 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 祸福相承。 身自当之。 无谁代者。 这一些所说的都是事实。 “五道”就是天道、人道、畜牲、饿鬼、地狱。 通常我们讲‘六道’,还有一个阿修罗道。 这个地方阿修罗道怎么不见了? 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除了地狱,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 天、人、鬼、畜这个四道都有阿修罗。 阿修罗的特征是福报很大,嫉妒、嗔恨心很重。 在天上他的福报等于天王,在人间他的福报也相当于帝王,畜牲饿鬼亦复如是。 他有很大的福报,但是没有德行。 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 所以这里讲的是“五道分明”。 如果讲六道,阿修罗道是专讲天阿修罗,把天分成天道跟阿修罗道。 所以‘五道’跟‘六道’意义是相同的。 “五道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 修善则生人天善道,造恶必然是生畜牲、饿鬼、地狱道。 然而善里面有恶,恶里面有善。 因此福里面有祸,祸里面也有福。 自作自受,所以说“身自当之”,自己造的要自己受,谁也不能代替。 善人行善。 从乐入乐。 从明入明。 “善人”是讲修善的人。 “行善”就是前面所讲的五戒十善。 我们能持五戒修十善,现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安乐。 我们常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只要认真修,现前决定可以得到。 所谓是心安理得了。 道理明了之后,身心就安了。 “从乐入乐”。 第一个‘乐’是现在的果报,现在幸福快乐。 底下一个‘乐’是来生的福报。 来生的福报一定比这一生还要殊胜。 “从明入明”。 ‘明’是心地光明清净。 恶人行恶。 从苦入苦。 从冥入冥。 “恶人行恶”,就是造十恶业。 造杀、盗、淫、妄,这个十恶业。 “从苦入苦”。 现在这一生当中,他的生活很痛苦,即使物质生活相当丰厚,但是他精神生活苦。 而来生在三恶道,果报比现在要更苦。 “从冥入冥”。 ‘冥’是迷惑。 这一生迷惑颠倒,来世的时候,迷惑就更深了。 谁能知者。 独佛知耳。 这些事情,什么人能清楚、能明白? 唯佛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了。 实际上不但是佛,菩萨也知道,罗汉也晓得。 世间的大圣大贤都能知道这些事实的真相。 可是要讲到彻底究竟,那的确只有佛才能。 所以说“独佛知耳”。 教语开示。 信行者少。 生死不休。 恶道不绝。 “教语开示”。 这是佛教导我们,佛开示我们。 ‘开’是开启,‘示’是指示。 五戒十善不但是人天的基础,也是修行成佛的根本。 所以佛家的根本戒就是五戒。 佛虽然讲得很清楚,指示得很明白,信的人不多。 能依照佛所说的去做就更少了。 “信行者少”。 行比信的人还要少。 因此,“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就是轮回无尽。 如是世人。 难可具尽。 故有自然三途。 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 世世累劫。 无有出期。 难得解脱。 痛不可言。 这一段佛我们说出六道轮回所以‘不绝’的因由。 这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世间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至少我们娑婆世界在现前是这个状况),所以有“自然三途”。 实在讲三途、六道都是自然变现的。 不是佛菩萨设定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去营造的,是自然变现出来的。 所以就像佛在《法华经》当中所说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 这是讲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很苦。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佛看得清楚。 如是五恶。 五痛。 五烧。 譬如大火。 焚烧人身。 这是佛再总结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深深的反省。 “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 这里面包含著「十恶’,这是造因。 既然造的恶因,一定会受苦报。 这一生当中的苦报就是“五痛”,我们常讲‘现世报’。 “五烧”是讲的三途,是来生的恶报。 下面这两句是比喻:“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五恶’实在是断灭人道的因素,这是毒素,我们要认识清楚。 我们一般人晓得毒品对于身心是有很大的伤害。 为什么还有人吸毒? 吸毒之人就好比在此地造作五恶之人,是一样的。 他的身心麻痹了,就是此地讲的“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他也晓得五恶不好,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还是要造恶。 若能自于其中。 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 所作至诚。 独作诸善。 不为众恶。 身独度脱。 获其福德。 可得长寿。 泥洹之道。 是为五大善也。 这是佛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 果然能明白佛的教诲,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这样就好了。 “若能”是假使。 你能 “自于其中,一心制意”。 佛所在开示之中,告诉我们要守五戒,要修十善。 我们在这个教训里面能‘一心制意’,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恶习气。 ‘制’是控制,‘意’就是恶习气。 正是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 “端身正念”。 ‘端身’就是守口、身不犯。 ‘正念’就是摄意。 心要正,念要正。 “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看到别人做恶,我们自己修善,这就对了。 最低限度我们不会被环境所转。 真能在境界里面站得稳脚,自然就能转境界。 转境界就能影响别人,那就是化他。 自行化他,自度度他。 “身独度脱”。 先度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经里面常说:‘如是行者得度世’。 所以佛说“获其福德”。 你自然得福。 “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依照佛在本经所说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将来必定得生净土。 生到净土就与佛同寿。 ‘泥洹’是如来的果德,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 “是为五大善也”。 前面‘五恶’反过来就是‘五善’,就是五种大善。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净宗的目的是求生净土。 经论上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有正行、有助行。 正行就是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谓的信愿持名,这是正行。 而助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尽量把我们往生的障碍除去。 往生的障碍是什么? 这里面也相当的复杂。 现前凡是用功不得力,这必定有障碍。 如果没有障碍,功夫怎么会不得力? 必定是有障碍功夫成片、障碍念佛三昧的。 临终那一刹那,最怕的是病魔,那是大障碍。 念佛人念的一辈子,临命终时生一场大病,人事不省,是非莫辨,这个时候纵然有助念,都困难。 我们见过这样的情形,人到病终的时候,连他的儿子、孙子都不认识了。 在这个时候,你给他开示,劝他念阿弥陀佛,他连自己儿孙都不认得了,他还会认识阿弥陀佛吗? 这是大障碍。 这些障碍我们暂且不论形相,它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都是恶业。 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断恶修善,道理就大了,用意就很深了。 一定要断恶修善。 我们必须要明了,我们的烦恼习气、恶业种子是与生俱来的,无量劫中不知道有多少。 它怎么能不障道? 但是佛告诉我们,种子要结成果报,当中一定要‘缘’。 没有缘,种子的力量再强,也不能结果。 我们学佛能成佛,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佛跟我们讲‘缘生论’。 ‘因’我们没法子制控了,但是‘缘’有办法控制。 ‘缘’是什么? 我这一生当中不造恶因,就把恶的习气、恶种子的缘断掉了。 不但将来不受恶报,现前许多障碍也都能免除了。 所以要‘断恶’。 我们要‘修善’。 修善使我们累劫善的因、善的习气能增长,使我们将来往生更顺利。 我们这些年,在台湾、在大陆、在南洋、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甚至于在美国,都看到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不生病,没有病苦,知道什么时候走。 有人站著走的,有人坐著走的。 这四十年当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至少也有二、三十个人。 这些人在生前我们没有感觉他有过人之处,好像是很平常的人。 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潇洒。 他是怎么修成的? 我们要探究原因,就是他遵守佛的教诲‘断恶修善’。 他能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著正念。 在现前社会上,真的需要高度的智慧。 人邪、我不邪;人恶、我不恶。 确实能做到“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断恶行善,不必要人看见,不必要人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 到什么时候人家知道? 临走那一招,人家看出来了。 他走的时候一点障碍都没有。 所以佛这一品经面他真实的义趣,我们要能体会。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在这一品经里面重复来教导、劝勉我们。 这一章显示恶因一定有恶报。 我们明白了,就应当警觉,要知道这个事情的确非常严重。 后半段劝勉我们要正心诚意,要能保持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免失败。 佛告弥勒。 吾语汝等。 弥勒菩萨在这一会,是我们大众的代表。 告诉弥勒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自己。 “吾语汝等”。 ‘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 佛告诉大家。 如是五恶。 五痛。 五烧。 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 当历恶趣。 这的确是事实。 “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 因为造这五种的恶业,当然就得果报。 这个果报是“五痛”。 人生在世苦不堪言。 这些痛苦从那里来的? 我们细细去反省、去检点,确实如佛所说。 我们痛苦的原因,真的就是天天在造五恶。 而来生得的果报是更可怕了。 “五烧”是来生的果报。 怎么叫“辗转相生”? 得三途苦报,在地狱、饿鬼、畜牲,‘从冥入冥’。 这一世糊涂,变了畜牲,饿鬼,地狱就更迷糊了。 迷糊那有不造业的道理? 由此可知,恶业愈造愈深。 而且我们要把事实观察清楚,才知道这个事情真的是很可怕。 因为恶业累积是愈积愈多,堕落是愈来愈往下,不会往上去。 这个要知道。 还有一桩事实,诸位如果细细看《高僧传》,会发现《高僧传》里头有不少人前世是修行人。 修行得很不错,到第二世堕落了,第三世又堕落了,一世不如一世。 这一点都没错,真是佛法里面讲的‘三世怨’,他是每况愈下。 如果我们从业因上去观察事实的真相,多少可以体会到一些。 以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这一生当中,从我们懂事的时候,一直到今天,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 这就明了了。 假如恶多过善,那么来生决定不如这一生;如果善多过恶,来生一定比这一生更好。 善多过恶的人少,恶多过善的人多。 我们自己冷静去反省、去检点,就知道。 所以不要去问别人,人家会欺骗你,不说真话。 自己一反省,比谁都清楚。 这个事情真的是非常可怕。 “辗转相生”。 所以佛在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了严重的警告。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历’是经历。 你一定要经历三恶道。 三恶道的时间就太长了。 我们人间寿命很短,恶道寿命就太长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地狱讲得很清楚。 《楞严经》上佛讲地狱道也说得特别详细。 原因就是告诉我们地狱不能去,太苦了,时间太长了。 但是造地狱的业因非常容易,所以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 饿鬼道虽然好一点,但是比起人间,相差就太大了。 经里面说饿鬼道看不到光明,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日、月、星辰。 而且时间很长。 饿鬼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月。 我们晓得城隍、土地都是鬼道里面的有身分、有地位的鬼神。 城隍、土地就像我们人间的县市长。 城隍是县市长,土地是乡镇长。 我们人间祭祀,初一、十五去供养他,正好是他们一天的午饭、晚饭。 他的寿命很长,所以堕到饿鬼道容易,出来就太难了。 畜牲道里面,寿命长的也很多,寿命短的也不少。 可是他要想离开畜牲身也不是那么容易。 佛经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在祗树给孤独园讲经。 有一天看到一窝蚂蚁,佛看了之后笑起来了。 佛的学生就向他老请教为什么笑蚂蚁。 佛就说了,这些蚂蚁堕落在蚂蚁身已经有七尊佛过去了,他还在做蚂蚁。 一尊佛我们平时讲三个阿僧祗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个阿僧祗劫了,这么长的时间。 蚂蚁寿命那有那么长? 是蚂蚁死了以后,又到这个窝里来做小蚂蚁,生生世世为蚂蚁。 这就是愚痴,执著那个身是他自己,执著那个窝是他的家。 这个执著要是不打破,他就没有办法‘改形易道’。 这是极度的愚痴。 这说明了三恶道的可怕。 要想不去三恶道,五恶就不能作,要在此处断。 ‘痛’与‘烧’是‘果’,没有法子断,要在‘因’上去断。 能把因断掉了,我们才有超越三界的希望。 所以断恶非常要紧。 这是佛对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 发布时间:2020-05-25 15:31: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0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