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四卷 内容: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七卷)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第七卷昨天讲到依教修行,“随经约令”。 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也就是佛门常讲的‘离苦得乐’。 真能到“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 世法里常说的清心寡欲。 这样的境界,与真心与本性就能相应。 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境界。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 确实佛法弘扬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说‘应机施教’。 又像《法华经》里面普门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 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脱之。 我们看到这么高的一个原理、原则,这才知道在十法界里面,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没有不生欢喜心的。 为什么? 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这才是真正契机。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圆满。 ‘表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表里。 ‘里’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 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 “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越。 此地的解脱不仅仅是指六道轮回,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 六道轮回是小的解脱,大的解脱是十法界。 下面这两段是叙说解脱者生活自在的状况。 自然保守。 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 净定安乐。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自然’就无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 ‘保守’。 ‘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 一切作为都不离自性。 “真真洁白”,永远是一尘不染。 不但在四圣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狱法界,也是洁白不染。 我们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与大菩萨境界里确实是不染的。 正如同《坛经》上所说的,我们世间凡夫总是心里面忧虑、牵挂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本来无一物’,并不是指他自己,一切众生心性里都是本来无一物的。 他见到事实的真相,是自性本净。 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字清净’。 诸佛的自性本来清净,他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本来清净。 人家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差别就在此地。 譬如两个人看电视,一个人执著电视里的画面,把电视银幕都忘掉了;一个人注意电视的银幕,没有看到里面的画面。 银幕就好比本性,确实里面没有东西、没有染污,画面再多也没有丝毫染污,这是本来无一物。 执著相的人被这些妄想污染。 相既然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污染? 所以佛法讲相都叫虚妄。 《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远是洁白的。 “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求证佛果、广度众生,这是菩萨们无上的志愿。 为什么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众生? 如果不成佛果,度众生就不能圆满、不能究竟。 譬如说你证到等觉菩萨,其他等觉菩萨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较困难;你必须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听你的。 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 再说如来果地上,智慧、德能达到究竟圆满,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过失。 菩萨还有几品根本无明没有断尽,容或有些偏差。 偏差纵然不大,还是有点小偏差,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圆满。 这就是菩萨为什么一定要求成佛道。 求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众生、圆度众生。 他的志愿、他的行门,确实都能安住净定不动。 《弥陀经》讲六方佛。 东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动地的意思。 心要清‘净’,心要‘定’。 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就容易成就。 这样的修学才能得到‘安乐’。 佛法常讲‘法喜充满’,这是真实的享受。 底下这一段更不可思议,是世尊为我们叙说开悟的境界。 佛家常讲‘开悟’。 底下这几句就是开悟的样子。 佛虽然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好懂,原因是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 这是开悟人的境界。 一旦开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 ‘一但’就是禅家常讲的‘豁然’。 豁然开悟了。 因缘具足,这个人开悟了。 一般来说,‘因’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 人能住在定中。 前面讲到‘净定安乐’,这是开悟的象征。 如果做不到净定安乐,开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净定安乐’是开悟的一个预兆,达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 “开达明彻”。 ‘开’是心开,‘达’是通达。 心得开明,一切通达。 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开悟的样子。 “明彻”。 ‘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释为明了。 ‘彻’是彻底、透彻。 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透彻的明了。 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觉。 正确而没有错误的觉悟,不但现前诸法通达明了了,过去的、未来的,真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净土宗不参禅,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 诸位要晓得,净宗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样。 禅宗用的是参究,净宗用的是念佛。 方法虽然不相同,功效相同。 其实,念佛的功效往往超过参禅。 念佛要会念,这很重要。 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 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心开’就是此地讲的‘开达明彻’,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净宗用一句佛号同样达到这个境界,实在说比参禅来得稳当。 参禅,如果缘不具足,常常会惹魔来干扰。 念佛人没有这种麻烦,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理一心就是跟禅宗的明心见性完全相同。 从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这几句是说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时的境界。 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观与宇宙观跟我们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 此地连著说了八个‘自然’,禅意很浓,而且很深。 此地所讲的自然,跟《楞严经》上讲的自然不相同。 《楞严经》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说的‘无因’,找不到因缘,他说是自然。 此地的自然是‘法尔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缘也是自性。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 真如本性是万法之本体,它自然现相。 世尊在《华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现’,它自然现相。 这个时候,觉悟的人恍然明白了。 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 真如本性在那里? 原来这一切相就是。 这个境界初学很难体会。 唐朝贤首国师在皇宫里,对帝王大臣说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 华严宗里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师子章》,就用比喻来说明这桩事实。 ‘以金做器,器器皆金’。 金是能变,器是所变。 譬如今天我们讲台所有的陈设、花朵全部是黄金做的。 著相的人见不到黄金,只看到花。 见性的人看到,样样都是金,所以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 这就是所谓‘当相即道,集事而真’。 心跟相没有两样,确实如此。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也就是说迷得最深的就是‘我执’。 其实我们的样子也是自性当中变现的一个相,跟所有一切万相没有差别。 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相特别执著,认为这是‘我’,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 在这里面生了分别、执著。 本来是清净平等的,现在变成污染不平等。 错就错在这里,迷就迷在这里。 悟了以后才晓得我们的身跟万相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 一切现象是幻化而生的,我们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 于是对身不执著了,‘我执’破了。 对于一切境界不执著了,知道这些境界‘当相即道,当事即理’。 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执著了,‘法执’也破了。 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 这两句话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真实解脱’。 ‘自然之有根本’,这一个‘自然’是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 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 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从相上讲,是虚妄的,全真都变成妄相。 从性上讲,全妄就是真性,于是真妄也不二。 我们凡夫把‘真、妄’认为是两桩事情,‘性、相’也认为是两桩事情。 把所有一切法都认为是两桩事情。 这是错了! 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这个境界实在难以体会。 佛在经典上,祖师大德们在开示之中常常用‘梦幻’来做比喻。 如果细细地从梦幻里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 我们都有梦境的经验,都做过梦。 梦醒之后,回想刚才梦境,还清清楚楚,可是我们知道梦境不存在。 正在做梦的时候,其实梦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觉,以为它存在,其实是不存在的。 梦中,当然有自己,也会梦到很多人,梦到山河大地。 梦里面自己是自性变现的,梦里面所有的人物,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冤家对头也好,还是自性变现的,梦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性变现的。 在做梦的时候,能做梦的是‘心’,所梦的是‘境界’。 境界是心变的,境界是妄。 整个的妄境岂不是就是你的真心? 那个时候你要问,你的心像什么样子? 心化成梦境了,心的样子就是梦境的样子。 没有做梦的时候,心是什么样子? 不晓得。 做梦的时候,你要一觉悟,心是什么样子? 变现的那个境界就是心的样子。 《华严经》有比喻说:‘心如工画师’。 心就像是一个画家一样,随心所欲在那里做画。 本来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他把它画成一幅画。 我们梦境就像做画。 做出的一幅画,那就是梦境。 梦境是妄。 ‘全妄’就是能做梦的真心。 能做梦的真心就变成整个虚妄的境界。 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要从这个意思里去体会。 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宇宙。 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幻境,这不是真的,也是梦境。 我们夜晚做梦是第六意识变现的。 我们现在眼前这些境界是第八识变现的(唯识的经论把这个事实现象讲得很清楚),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阿赖耶识不是真的,也是虚妄的。 唯识入门的课本《百法明门》里面,就把八识五十一心所都列在有为法。 有为法是假的,是有生有灭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执著它,就错了。 虚妄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要去执著它。 执著它,就错了。 譬如你在做梦,梦中境界你可以尽量享受。 你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能占有。 你要想占有,那你就自找苦吃。 为什么? 决定得不到。 我们世间所有一切法亦复如是,包括身体都不可以占有。 “自然之有根本”。 ‘根本’是心性。 这一句为我们说的就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自然光色参回”。 这一句是讲无边的大用。 它的作用是太壮观了,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 像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诸天法界,极其庄严。 “自然光色参回”。 ‘参’是有和合的意思。 ‘参回’是无量的色彩,无量的品类交织在一起,成为非常壮丽的景观。 这些都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 四圣法界是自然的,六凡法界也是自然的。 饿鬼道里见不到光明,地狱道里无量的刑罚,从那来的? 谁建造的? 没有! 完全是‘自然光色参回’。 就如同我们梦中那些境界、画面,谁设计的? 谁去构想的? 没有! 这都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的变现。 这里面的因缘非常地复杂。 佛在《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这说法是正确的。 “转变最胜”。 今天我们最著重的就是这句。 因为有这一句,佛教我们离苦得乐,才有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转变’。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确实转变的把柄,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上。 那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希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不至于落空。 我们真正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法是心现的,是识变的,心现识变。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观无量寿经》中也说得很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 ‘心想’,想是识,真心本性里没有想,八识五十一心所里有想。 想就会起变化。 这个道理在《楞严经》上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原是菩提妙净明体’。 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本就是菩提妙净明体。 十法界依正都是从自性自然流现出来。 这跟《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完全相同。 十法界里面的变化,都是从心想生的,所以“转变最胜”。 佛教我们最殊胜的转变,是转凡为圣,转六道为一真法界。 这真是无比的殊胜。 佛教我们怎么转法,在这几章经里都要讨论的。 郁单成七宝。 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 善好殊无比。 著于无上下。 洞达无边际。 宜各劝精进。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 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这两句是说一切万物都是成于自然,性德法尔流出的。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自然生态环境。 这个是最健康的。 今天自然生态环境被我们人为加以破坏了。 造了因,不能不承受果报,所以要遭受这些灾难。 这是不知道自然的法则,把自然法则加以破坏,造成这些灾难。 “郁单”就是郁单越,是梵语。 这句是梵语音译的,中文翻成‘北俱卢’,就是四大洲之一。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须弥山四方有四洲。 以北洲福报最大、最富裕。 他们生活非常容易,不必辛苦经营都能过很好的日子,而且人人都健康长寿,寿命一千岁,没有夭折的,福报之大,由此可知。 极乐世界珍宝非常之多,用郁单越做比喻,取他的自然。 这些珍宝是自然变现的。 “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 光明、精美、明净,这是说万物的体性。 这是世尊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寿乐无极的状况。 “善好殊无比”。 它的善,它的好,它的殊胜,是其他世界不能相比的。 这是对极乐世界赞叹到极处。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上’是过去,‘下’是未来。 “著于无上下”是讲时间,咸无古今,就是讲见到如如之理。 “洞达无边际”。 ‘边际’是讲的空间,咸无内外,这是证如如之智。 理就是自性的本体。 自性本体确实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四方、四维、上下。 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才叫真正证得清净法身,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两句是赞叹西方世界这些菩萨们,个个都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讲的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 下面是世尊劝勉我们。 “宜各劝精进,努力自求之”。 ‘宜’是应该。 应该每个人都要勤奋,要精进,要努力,求生西方净土。 西方世界这么好的地方,这样好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在这里面自然很容易成就无上菩提。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这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需求。 “必得超绝去”。 这一句话是非常肯定,丝毫的怀疑都没有。 我们要认真努力,一定成功。 也就是说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生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 横截于五趣。 “五趣”就是六道。 “横截”是横超。 ‘竖出’太难了。 我们不必经过二十八层天,在人道就能超越,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恶道自闭塞。 假如我们不生净土,我们过去生中所累积的恶业、恶习气,这一生当中所造的恶业,必定感得来生要堕落三途、堕落恶道。 可是一往生,就跟恶道永远脱离关系了,所以‘恶道自然闭塞’。 这叫带业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这些无始劫以来的恶业种子能不能消灭得掉? 业习种子决定不灭。 悟了以后,它会转烦恼成菩提,会把恶的都转变成最好的。 古人有个比喻。 譬如一个人从前做小偷,偷盗的本领很高明,天天造恶业。 他忽然觉悟,不做小偷了,他就当警察专门去抓小偷。 他把那些技巧聪明对付小偷,他是高手。 他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大涅槃。 这是‘转变’。 这个我们要晓得。 无极之胜道。 易往而无人。 这几句话是世尊感叹。 “无极之胜道”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 以修道人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是至高无上,没有其他能超过这个地方,所以是‘无极之胜道’。 ‘胜’是殊胜。 “易住”。 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很容易去,只要具足信、愿、持名,这么简单的条件就能去。 可惜人不相信。 所谓是难信之法。 他不信,就不肯修了。 所以往生的人并不多,‘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 自然所牵随。 “其国不逆违”。 就是照应前面讲的“易住”。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逆境,没有障道的因缘,所以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圆证三不退。 “自然所牵随”是说西方世界随念都满愿,个个人都证不退转,作阿鞞跋致的菩萨。 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跟经文里面读到,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菩萨。 ‘阿鞞跋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 捐志若虚空。 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 寿乐无有极。 这是劝导我们往生。 “捐志”。 ‘志’是对于世间所希求的。 ‘捐’是捐弃,放下。 我们要放下对于世间一切的欲求,放下在大乘佛法里面一切之所修,让心地清净像虚空一样,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样“勤行求道德”,求成佛之道。 专用这一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道’,佛道。 ‘德’是指广度众生的方法。 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 “可得极长生”。 这话是真的。 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命无量,寿乐都无有尽,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这是佛勉励我们,教我们舍弃世出世间一切法,专心求生净土,专心向阿弥陀佛。 何为著世事。 譊譊忧无常。 这两句是教我们警惕,应当要觉悟。 世间万法皆是无常的,我们还把这些世事放在心里,这是错误的。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这一品里面佛要为我们说明世间一切的污染、一切的恶事,迷、邪、染、著,因此众生苦报无尽。 众生因为不明了事实真相,迷在境界里面,所以没有出离之心。 真正明白了,真正觉悟了,他自然就想超越了。 这一品里面警惕教诲的句子非常之多。 我们不但要把它念熟,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这些教训来警惕自己,真正做到放下世缘,一心向佛。 这就对了。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 勤身营务。 以自给济。 这一品经文总共可以分为七个大段。 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贪毒。 第二段说明嗔恚之毒。 第三段说明愚痴之毒。 贪、嗔、痴三毒。 这是第一个小段。 世间人都争‘不急之务’。 什么是‘急’的? 我们不能不知道。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礼拜致敬之后,他一开口就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 不知道怎样学菩萨行? ’由此可知,善财童子是以菩萨道、菩萨行为最急。 六祖大师在《坛经》开宗明义为大家说法,他不是说禅定,他教大家总念摩诃般若般罗蜜多。 所以中国禅宗不是讲禅定,是讲般若智慧。 在整个佛法里面,佛弟子们所求的是什么? 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最急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智慧,不行。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得到智慧了,对自己来说就证得清净法身,圆成佛道;对别人来说,就能普门示现,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智慧’是第一急。 最急的,世人把它忘掉了。 如果能找到次急的,也不错。 次急的就是‘福德’。 能求福德,他这一生必定能得到吉祥幸福。 这种人也算不错了,算是世间聪明人。 不急的是什么? 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这些不急,世人偏偏要争。 争不到还好,假如真的争到了,要没有智慧、没有福德,名利会带来很大的灾难。 诸位要很冷静去观察,古今中外都能看到。 所以名利、五欲不是好事情。 有智慧、有福德,他能享受,他能处理得很好;没有智慧、没有福德,名利、五欲会带来灾祸。 严重的,家破人亡。 但是世间人拼命去争。 “于此剧恶”。 ‘剧恶’就是五逆十恶的环境中,极苦之中,争得非常地辛苦。 无论得到、得不到,都辛苦。 “勤身营务”。 ‘勤’是日夜不休息去经营,去想方法要得到名、得到利。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极力地去追求。 “以自给济”。 希望自己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拥有。 尊卑。 贫富。 少长。 男女。 累念积虑。 为心走使。 这是指世间一般人。 ‘尊’是在社会上有地位的。 国王、大臣也争。 ‘卑’是社会上没有地位的。 ‘贫’是少于财富的,‘富’是多于财宝的。 无论是尊、卑,无论贫、富,无论是年轻、年长的,无论是男人、女人,没有一个不去争。 都争这些不急之务,不知道求智慧,不晓得修福德,天天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心’就是贪心。 心贪念五欲,身体为了贪心到处去奔波、去经营。 底下举几个例子。 无田忧田。 无宅忧宅。 眷属财物。 有无同忧。 没有的时候忧虑,因为希望得到。 有了的时候,又忧虑,怕失掉。 每一天在患得患失之中过日子,非常地辛苦。 所以‘有无’都忧,不是说有的人就不忧了,有的人一样忧。 有一少一。 思欲齐等。 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今天社会的潮流,有了这一样,想著还少那一样,要跟别人比,日子就过得更苦了。 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计程车。 计程车司机向我诉苦。 我说现在台湾很富足,日子很好过,你怎么会过得那么辛苦? 他说了许多桩事,就是此地所讲的‘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我说你自己不聪明。 譬如你家里的电冰箱要能爱惜,保养好至少可以用十年,不需要再买第二个;一件衣服要好好珍惜的穿,也能穿一、二十年,不必去制新衣服。 你在生活费上就节省很多。 每一天吃饭花不了多少钱。 他听了也对。 所以真正觉悟,就不会受欺骗了。 实际上生活需求真的不多,每个人都可以过非常快乐的日子。 不要被外境所转。 所以心地要清净,要安稳,要过得快乐。 跟别人比赛,邻居有什么新东西,自己马上想换花样,那就苦死了。 我们在美国也看到一个现象,觉得他们很可怜。 美国人换了一个工作,待遇比从前提高了,他马上就换一个比他现在住的要高级一些的房子。 为什么? 表示他有身分。 其实他是贷款买来的,生活过得非常苦。 假如他不换房子,收入多了,可以过得更自在,更舒服。 他不懂这个道理,宁愿过苦日子。 这是真的愚痴。 适小具有。 又忧非常。 “适小”。 就是刚刚有个小康了,日子能过的去了。 “具有”,样样都具足了,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了。 又生烦恼了,怕保不长久。 这确实也是真的。 世事无常,真的很难保长久。 诸位想想,不急之务,你要真的去争、去求,结果是这样苦。 真正急的事情,你要去求、去争,果报完全不相同,得来的是净定安乐。 所以人当求智慧,当求福报。 福报怎么求? 后面佛会告诉我们。 水火盗贼。 怨家债主。 焚漂劫夺。 消散磨灭。 这就是他已经有了,又怕水灾会淹掉,火灾会烧掉,盗贼以他为对象。 这麻烦就大了。 还有一些冤家债主都要找上门来,损耗他的财物。 他天天忧虑这些。 心悭意固。 无能纵舍。 命终弃捐。 莫无谁随者。 贫富同然。 忧苦万端。 到这个地方是一大段。 这都是讲的‘贪毒’。 ‘悭’是吝啬。 这一类的人都很固执,都很吝啬,贪求无厌,“无能纵舍”。 我执、人相都重。 可是寿命到了的时候,没有一样能带得去,“命终弃捐,莫谁随者”。 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这就是前面讲的尊卑、贫富、少长、男女,世间人都是这样,为了悭贪,被贪心所驱使,忧苦万端。 发布时间:2020-05-25 15:26:2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0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