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演培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序 题前概说 内容: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五卷)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第五卷除其本愿为众生故。 被弘誓铠。 教化一切有情。 皆发信心。 修菩提行。 行普贤道。 虽生他方世界。 永离恶趣。 或乐说法。 或乐听法。 或现神足。 随意修习。 无不圆满。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这是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这一愿非常重要。 使我们对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可以离开阿弥陀佛到他方世界去自由活动? 这个疑问得到了具体的答案。 从这一愿来看,确实西方世界真正是无比的殊胜。 在任何地方修学,总得要费一段时间,自己能得到智慧、神通、德能,才有能力自在的帮助别人。 因为这不是普通的事情,不是普通的学科能力,因此确实是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就。 到西方世界,几乎全部时间都省下来了。 弥陀愿文里面,明白告诉我们,他没有任何限制,真正是随意自在。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 愿度一切众生,是每一个人的本愿。 四弘誓愿第一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这是一切人基本的愿望。 如果愿力很强,又感觉到众生天天在受苦、受难,迫切地需要帮助,我们到达西方之后,就想要赶快去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 “被弘誓铠”。 ‘被’跟‘披’是同音,也是一个意思。 是披铠甲。 ‘弘誓’是指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我们常常发,到达西方世界,如果有能力,我们的誓愿应当要对兑现。 就是“教化一切有情”。 “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这三句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内容。 我们教众生什么? 当然像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 经论科目非常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条。 这三条是有层次,有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初学,要教众生“发信心”。 信什么?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至少有六桩事情,一定要建立信心。 第一‘信自’,要相信自己。 古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圣贤’。 要相信自己有良好的本质,相信自己可以作圣、作贤、作君子。 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人对于自己有信心,前途真的是非常光明远大。 一个民族有信心,一定能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世界带来和平、幸福。 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一定要有信心,决定能成佛。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既有佛性,就应当要作佛。 佛是具足究竟圆满智慧的人,具足圆满德能之人。 佛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相信我们念佛,一定能生极乐世界,一定能见阿弥陀佛,一定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 这是相信自己,自己没有信心,那就没有法子了。 佛菩萨帮助人,是帮助有信心的人,没有信心的人,就叫无缘之人,佛菩萨帮不上。 第二‘信他’。 ‘他’是指世出世间的圣贤人。 古圣先贤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所以他的教训、教诲,决定是公正、没有私心。 他并不求我们恭敬,也不求我们供养。 他对我们的慈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父母对子女还有条件,唯独圣贤人对于社会大众没有条件。 佛法称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对他要相信,他们对我们的教导决定是好的、是善的、是美满的。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孔孟的学说,流传到后世,后人奉为经典。 诸子百家里面也有很多宝贵的教训,这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 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诲,都留在经典之中。 佛门的经典,我们称之为《大藏经》,这是佛陀对众生教学的全部课程。 我们要相信。 这是‘信他’。 ‘信自、信他’,是基本的。 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 世出世间一切法,绝对不会超过因果的定律。 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有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是真理。 如果说做善因得的是恶报,造恶因得的是善果,佛说绝对没有这种事情。 我们往往看到世间的恶人很享福;看到很多善人生活很艰苦。 这是我们肉眼凡夫只见到现前的状况,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 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是前生种的因。 他前生修福,所以这一生享修福得的果报;他这一生没有继续修福,却造罪业,所以我们看到享福的人造罪业。 怎么没有果报? 他享的福是前生修的,罪是现在造的。 现在造的罪业,是来生受报。 佛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我们要想知道前生造的是什么因,我们现在这一生享受的就是。 前世造的因,是现在所受的果报。 ‘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们要晓得来生的果报如何? 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 这一生造作的是善,来生必定得善果。 这一生造作的是恶,来生免不了有恶报。 所以因果是三世的,不是在眼前的。 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要相信因,要相信果。 整个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论上。 我们看古大德的判教,《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是一乘因果,都脱离不了因果。 《华严》是佛法里面的根本*轮。 根本是依因果建立的。 一切经、一切法门,皆是根本的枝叶,是《华严》的眷属,当然也离不开因果的定律。 第五要‘信事’,第六要‘信理’。 ‘事’跟‘理’离不开,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 我们的信心至少要建立在这六个基础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理如果真的明白了,真正能肯定了,有许多事我们并没有见到,我们能信。 为什么? 有理论做依据。 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这些理,讲得很广泛、很深刻。 佛说得很多的,像《华严》里面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 佛把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 如果对这个道理参透了,经上讲的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我们能信得过。 佛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也是个重要的理论。 一切法既然从心想生,这心想什么,就能变现什么。 于是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也能接受了。 为什么? 从心想生。 这确实是真实的。 大到虚空世界,小到我们身体的生活状况。 这个道理都包括了。 我们能信,才能立志奋发,才能立志向上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不会自甘堕落。 这一条非常重要。 有圆满的信心,再提升一层,第二个阶段的教学要偏重在“菩提行”。 ‘行’是生活行为。 我们想奋发向上,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行为。 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快乐、美满,这些确实可以得到。 从那里得到? 从‘菩提行’当中得到。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觉,不能迷。 迷就会做错,就造罪业。 如果样样都觉悟,样样都明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自然就做到恰到好处。 对自己有利益,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行。 菩萨教化众生,是教的这些事情。 最后一个阶段是“普贤道”。 菩萨叫‘行’,普贤叫‘道’。 ‘行’跟‘道’有一点差别。 道是大道,是通到大圣人这一条路。 修这个法门可以成佛,这才叫道,是通达如来果地上的大道。 普贤行我们在阿弥陀佛愿文里面看到了。 在《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我们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世尊为我们介绍的)。 本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 这很要紧。 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道。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普贤大士的法界,是纯一菩萨法界。 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底下还有六道。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 大乘菩萨众多,修行的法门也众多。 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只修一种法门——普贤行。 也就是《华严经》末后给我们讲的‘十大愿王’。 他们修学的这十条是总纲领,念念都离不开这十个纲领。 普贤行跟其他菩萨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个菩萨不能比的。 菩萨心量已经很大了,但是还有限度,还没有达到圆满。 譬如菩萨行,像月光一样,从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光明越来越大。 菩萨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 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圆满,十四还没有圆满。 普贤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满月。 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圆满起修。 所以他的‘礼敬’、‘称赞’,都是称性、都是圆满的。 跟一般大乘菩萨不一样。 以上是教化众生三个阶段。 一切佛菩萨倒驾慈航到我们世间来教化众生,有这三个阶段。 众生的根性是初发心的,就教他建立信心;已经有信心的,就教他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已经修正生活行为的,就教他普贤大道。 “虽生他方世界”。 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人,他们度众生的愿很恳切,见到阿弥陀佛,就向佛报告想到他方世界去帮助众生。 阿弥陀佛会同意,他立刻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 你是带业往生的,烦恼没断;到达他方世界,又有六道,会不会再造业? 会不会再堕落? 会不会再受恶报? 这是我们很担心的一桩事情。 有阿弥陀佛这一愿加持,就不会了。 “永离恶趣”。 ‘恶趣’指三恶道。 你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永远不会堕三恶道。 为什么不会堕三恶道? 弥陀本愿加持,使你念念觉而不迷,就不会造罪业。 不造三恶道的因,当然不会有三恶道的果报。 佛加持我们、帮助我们,在这个世间示现不同的身分。 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教化众生,他就现什么身;应该教导众生那些方法,他就运用那些方法。 所以非常灵活,一点也不呆板。 或乐说法。 或乐听法。 或者是为众生“说法”,或者示现处处喜欢“听法”。 他听法是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在佛门叫‘影响众’。 这个人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示现这样一个身分。 他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大家所尊敬。 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说法,他都愿意去听。 这影响很多人。 别人一看,某人在那里听经,大概讲得不错,我们也去听听! 所以他会带动一些人来学佛,带动一些人来听经,做影响众。 ‘听法’是这个意思。 “或现神足”。 ‘神足’就是现在讲的神通。 但是神通不是现给普通人看的。 如果现给普通人看,普通人太多了,到处现神通,会把佛法扰乱了。 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罗汉,确实都有神通,但是佛‘不以神通作佛事’,不用这个方法。 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 因为妖、魔、鬼、怪,也有神通。 假如佛、菩萨,用神通来接引大众,妖、魔、鬼、怪也用,佛跟魔就混淆不清了。 那个是佛、那个是魔? 没法子辨别了。 因此佛、菩萨不用神通,用讲经说法,用断恶修善,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 魔没有能力做到。 佛菩萨对谁用神通?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看到。 佛菩萨示现神通,对象只是对于国家、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他观念转过来之后,政策就改变了。 所以佛、菩萨现神通,多半是对国王、首相一类的人物。 他是决定政策的人,他能有缘分。 也就是佛菩萨神力变现,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佛菩萨才用这个方式。 如果他不能接受,他根本不相信,佛菩萨也不会对他示现了。 这些事与理我们要明了。 佛度众生是以说法、教导为主。 神足是不得已才用的,而且一定在机缘成熟,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他才会用。 佛菩萨绝对不提倡迷信,不会叫人对神通产生迷惑。 不可能用这种方法的。 “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这两句非常之好,让我们得到了自由的意志,达到究竟圆满。 我作佛时。 生我国者。 所须饮食。 衣服。 种种供具。 随意即至。 无不满愿。 这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供具”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生活必须要的物品,是供养自己的。 除了饮食衣服之外,像居住、交通工具,这些生活上享受的物质,供具里面都包括了。 第二种意思。 西方世界菩萨,常常去亲近十方诸佛如来。 见佛、向佛请教的时候,西方世界的菩萨总要带一点礼物去供佛。 所以供具,也就是礼物。 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礼物,也在这一句当中。 这些用品随自己的意思变化,无不满愿。 这就是‘衣食自至’。 不必要经营。 我们这个地方生活很苦,大家每天这样繁忙,到处奔波,为的是衣食。 所以生活很艰难,谋生不易。 西方极乐世界生活就很自在了。 《观无量寿经》讲得详细,想吃的念头才起,百味饮食,自然现在面前。 实在讲,这是我们去往生的凡夫习气没断,有时候还会想吃东西。 其实在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饮食。 所以饮食一现前,自己就晓得现在在西方世界不需要了。 这一觉悟,饮食立刻就没有了。 不需要去收拾,自然就没有了。 所以衣食生活,一切随心所愿,随念现前。 这真是得大自在。 不要的时候干干净净,要的时候样样都不缺,是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 十方诸佛。 应念受其供养。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这是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十方诸佛无量无边,‘供佛’福报最大。 供佛一定听佛说法,每一天都供养十方诸佛,每一天都接受一切诸佛的教诲。 我们常讲福慧双修。 圆满的福慧双修,一定要在极乐世界。 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想福慧双修,太难了。 西方世界的人是同时供诸佛、闻圆满的佛法。 西方世界的人,都有如来果地上的神足通,所以供养诸佛是化身去的。 佛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同时供养一切诸佛,同时闻佛说法。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能力。 我作佛时。 国中万物。 严净。 光丽。 形色殊特。 穷微极妙。 无能称量。 这是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严 ”是庄严。 世间人所讲的美丽,佛法里说庄严。 庄严就是美丽的意思。 “净”,它不但美,还清净。 我们世间虽美,不净。 它本质就不清净。 譬如说花很美,它不净。 为什么? 过两三天,颜色就变了,气味就难闻了。 不像西方世界永远清净,永远不变。 “光丽”。 ‘光’是光明。 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放光,而且所有一切物质都有香气,所以那个世界都称之为‘香光庄严’。 一切物质自然有香气,有光明。 “形色殊特”。 ‘形’是形状,‘色’是色彩。 不但多而且美,非常奇特殊胜,是他方世界里面所没有的。 “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量’是数量,品种的数量,数目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 无法称量,就是没法子说出来,太多了,数字太大了。 其诸众生。 虽具天眼。 有能辨其形色。 光相名数。 及总宣说者。 不取正觉。 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的能力,几乎都达到七地以上的境界(他们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 这样高的智慧、神通,他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之美,有多少品种,有多少数量,他们也不晓得。 这就说明,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讲琳琅满目,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作佛时。 国中无量色树。 高或百千由旬。 道场树高。 四百万里。 诸菩萨中。 虽有善根劣者。 亦能了知。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 悉于宝树间见。 犹如明镜。 睹其面像。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这包括第四十‘无量色树愿’、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这两愿是说明西方世界物质环境的状况。 前面说的是人事,这个地方讲物质环境。 第三十九愿‘庄严无尽’是总说。 四十愿是在无尽庄严中,说明《弥陀经》上讲的七宝行树,用这个来做一个例子。 “无量色树”。 树颜色很多,树木高大,是性德变现的。 “高或百千由旬”。 ‘由旬’是古印度长度的一个单位。 这个单位很大,经典里面记载,古印度一个由旬,等于中国四十里。 中国古代的‘里’,比现代要短。 像古代度量衡的‘尺’,跟现在用的尺不一样。 弘一大师的《律学三十一种》,是他对于戒律的研究有三十一篇合印在一册。 里面有一篇叫‘周尺考’。 他做考证的工作,周朝时候的尺,大概相当现代的尺五寸多一点,不到六寸。 经典上记载,从前人的身高都是一丈多,其实比我们现代人高不了好多。 因为那时的尺短,一丈就是现在的五尺多,还不到六尺。 所以身高两丈,也不过现在的一丈多一点。 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读古书就不觉得奇怪了。 一由旬是四十里,就算打个对折,也有二十华里。 要比起外国的长度单位公里,就更小了。 我们中国一华里,大概只有一公里的二分之一,一公里是两华里。 要照这个算法,一由旬差不多是现在的长度十公里。 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个星球大,地球太小了。 我们知道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就大得太多了。 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个星球,恐怕不是太阳能相比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太空当中探索,太阳在星系里是一个小星,比太阳大的星不知道有多少。 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很巨大的星,那个地方的树,是百千由旬的树,是四百万里的树。 因为他的地太大了,所以有这么一个比例。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报身也大。 ‘赞佛偈’赞叹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想想看阿弥陀佛的像多大!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都一样大。 以他那么大的身,有这么高的树,跟我们在世间看大树,大概是差不多。 如果他们的树像我们树的高度,那简直变成小草了。 殊胜庄严里,“诸佛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善根劣者’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 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种真善美慧的物质享受,他们都得到了。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 这是第四十一愿。 ‘诸佛’是他方世界。 在西方世界,你想看一切诸佛刹土,在宝树之间就见到了。 想看什么地方? 相就现在那里,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 我们现在电视还没有进步到这不需要去拨按钮,念头一动,想看那里的画面,马上就自动转换。 那个地方是随心所念,念那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在宝树中,显现出来了。 西方世界看十方佛国土,画面是立体的,都能看见。 因此我们这一生的家亲眷属,过去生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我们要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只要心一动念,就在宝树当中全部看见了。 这是‘树现佛刹愿’。 见的相就像明镜,睹其面像,看得清楚、明白。 我作佛时。 所居佛刹。 广博严净。 光莹如镜。 彻照十方无量无数。 不可思议。 诸佛世界。 这是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这一段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广大,用现代话来说,它是非常大的超级星球。 ‘严’是庄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 非常之美。 ‘净’是干净。 “光莹如镜”。 它的光明,莹洁就像明镜一样。 “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这个星球放光,有非常美的光明。 地球也有光,我们在地球上没有感触,太空人飞到太空,照出一些照片,我们看到地球在太空当中,是蓝色的,也是很美的一个星球。 它放光,所以在外面看星球都有光明。 地球的光,是反射的光。 光的色彩是与星球物质有关系。 西方世界的物质本身放光,所以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众生睹者。 生希有心。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一切有缘的众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都生希有之心,生尊重的心,欢喜心,好乐心。 那一类的众生能见到? 心地清净的人,就见到了。 我们今天见不到这个光明,见不到这个星球,是我们的心有障碍。 只要修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地清净,我们的能力就大了。 十方诸佛刹土,有很多我们能见得到、能与它起感应道交。 我作佛时。 下从地际。 上至虚空。 宫殿、楼观、池流、华树。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皆以无量宝香合成。 这是第四十三‘宝香普薰愿’。 西方世界,他的物质没有一样不放香气,非常好闻的。 “宝香”是嗅觉的享受。 种种光丽,是视觉的享受。 其香普薰十方世界。 众生闻者。 皆修佛行。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西方世界宝香,我们有没有机会闻到? 可能偶而有机会。 也许我们同学当中,有这种经验的人。 这是与佛有缘,过去生中的善根成熟时,佛力加持,让我们能闻到宝香。 这种机会比见到光明的机会要多,要来得容易。 缘成熟了,你就可能遇到。 这个香气,确实是世间所没有的。 我们感觉一阵异香,时间或长、或短,短的几秒钟,长的可能有一分钟。 有这种感应的人不少。 可见得这是事实,不是虚假的。 这是香光庄严,是极其美好的世界。 到这个地方,弥陀的本愿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的概况都介绍出来了。 后面第四十四到四十八愿,这五愿是佛特别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 这些菩萨度化众生。 愿力很强,他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他们对于西方世界非常向往,自己还没去,到处劝别人去。 因此他们的愿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也相应、也契合。 后面五愿是阿弥陀佛对于这些菩萨特别的加持。 我作佛时。 十方佛刹。 诸菩萨众。 闻我名已。 皆悉逮得清净。 解脱。 普等三昧。 诸深总持。 住三摩地。 至于成佛。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 不失定意。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这段包括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这是特别讲他方世界的菩萨们。 “闻我名已”。 他们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读到《无量寿经》,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能跟西方世界的大众相等。 这是弥陀对他们的加持。 他能得清净心,能得大自在。 “解脱”就是大自在,自行化他,都能随心如意。 “普等三昧”。 ‘普’是普遍,‘等’是等于。 等于如来果地上的三昧。 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 能得到这个利益。 “诸深总持”。 总持是对法门来说的,总一切法,持一切意。 诸深总持,实际上就是这一句弥陀名号。 古德从一切经归纳、观察、研究得到的结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典、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说法是这个原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佛法,也离不开这个原则。 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真实的诸深总持。 “住三摩地”。 ‘三摩地’是指念佛三昧,也就是《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 “至于成佛”。 一直到他成佛。 到这个地方,这是‘普等三昧愿’。 下面一句是‘定中供佛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 西方世界的人,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 这些菩萨们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也有这种能力。 我们把前后文合起来看,前面愿文里讲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这些人,都能随意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 他们是化身去的。 怎样化身? 也是定中化身去的。 可见得没有定,就没有这能力。 六种神通都是从‘定’里面出生的,所以‘定’很重要。 定中能恢复自己的本能。 这种本能,现在人,叫做‘神通’。 离开一切妄想、烦恼,让心定下来,静下来,能力就恢复。 心一乱妄想多了,杂念多了,烦恼多了,这能力就丧失了。 所以这是佛对他们加持。 供养一切诸佛,是修福;闻佛讲经说法,是修慧。 “不失定意”。 这一句很重要。 因为定功薄弱的人,福慧一现前,他往往就乱了。 他生欢喜心。 欢喜心一生,就乱了。 所以欢喜也是烦恼的一种。 中国人讲‘七情五欲’。 七情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欢喜是情,动了情,定意就失掉了。 在享受中,没有动情,那叫正常的享受。 我们凡夫享受动感情,不正常。 诸佛菩萨种种享受,他不动感情。 不动感情的享受是正常的,我们享受都是动感情的,这是错误的。 我作佛时。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 这两段是特别为他方世界菩萨而发的大愿,也就是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 闻我名者。 证离生法。 获陀罗尼。 清净欢喜。 得平等住。 修菩萨行。 具足德本。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于诸佛法。 不能现证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 这里面一共有三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弥陀愿力加持,这些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功德利益,他们几乎也都得到了。 这说明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我们要学,我们要觉悟。 学什么? 学阿弥陀佛真正的慈悲。 我们凡夫都有成见,阿弥陀佛就很大方。 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当然他欢喜接纳。 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帮助他,同样加持他。 这样广大的心量,我们要学习。 我们世间人心量很小,排斥异端。 纵然同是学佛,参禅的人排斥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参禅的人不相往来。 这是错误的。 所以读经,我们应当忏悔。 虽然法门不同,还是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这才是真实的慈悲。 “证离生法”。 ‘生’就是生死。 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远离了,都断掉了。 就是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 “获陀罗尼”。 ‘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总持’的意思,跟前面“诸深总持”是一个意思。 这地方讲得到了陀罗尼。 ‘陀罗尼’也可以解释为一切法的总纲领。 抓到了总纲领。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 ‘平等住’是佛住。 ‘平等’就是平等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问:‘应云何住’? 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应当安住在那里? 这个非常重要。 ‘如何降服其心’? 心里妄念很多,烦恼很多,怎样能把它息掉? 心到底安住在那里最妥当? 此地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答覆,就是须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 要得‘平等住’。 他真得到了。 《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心地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 这就是佛性。 所以他得平等住了。 “修菩萨行”。 ‘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十愿。 ‘六度’是大乘菩萨行,‘十愿’是最高级的菩萨行。 “具足德本”。 ‘德本’是性德之本。 真如本性里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 我们具不具足? 当然具足。 为什么说这些菩萨这个时候才具足? 菩萨具足,是都能现前了。 我们是本性里具足,但有障碍。 有烦恼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现前。 他们这一切障碍没有了,可以具足现前,得到受用了。 我们的性德现在不得受用。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这一、二、三忍,《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从‘音响忍’到‘无生法忍’。 黄念祖居士《注解》的意思是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 这一、二、三忍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 第二个阶段是四地、五地、六地;第三个阶段是‘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的果位,几乎达到圆满了。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很幸运,因为都是阿鞞跋致菩萨。 阿鞞跋致菩萨是七地、八地、九地。 虽然自己没有证,得佛的本愿加持,使我们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是讲他方世界的菩萨,他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只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读到《无量寿经》,心里生欢喜心,能将这个法门普遍劝导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他们,虽然他们没有达到圆教地上菩萨的地位,佛以愿力帮助他们提升,使他们也有地上菩萨的智慧、德能。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末后这一句也就是圆证三不退。 刻实而论,等觉菩萨才真正圆证三不退。 这个地位太高了,几乎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位平等。 这也就是一生圆满成佛。 这是佛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使他们的能力也能提升到这样的境界,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功德、利益是平等的。 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阿弥陀佛的心量,确实非常地广大,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发布时间:2020-05-25 15:20: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0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