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内容: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 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 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嗔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妄诸业。 而修行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佛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 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于相。 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 因为实相是无相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 只有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也就是禅家所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 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 禅家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 何为平常心? 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 ”道是现成的东西,只因被妄想执著覆障而不得显现。 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够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州曰:“还可趣向也无? ”泉曰:“拟向即乖。 ”州曰:“拟向怎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起心求道。 起心者,即为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 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 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 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 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是不相应的。 发布时间:2020-05-15 15:39:2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