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力证人类文明起源于华夏:外星文明创造论3 内容: 做义工,学做菩萨的开始  做义工,就是学做菩萨的开始。 所谓做菩萨,就是在佛法正见的指导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凡夫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又有哪一天不是在为自己着想呢? 但问题是,这样是不是就过好了呢? 是不是就开心了呢? 《道次第》告诉我们:“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母。 ” 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那些整天想着自己、在乎自己的人,必然是烦恼重重、内心纠结的。 反过来,如果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计较自身利益,不在意个人得失,这种人不仅容易开心,还会受到大家的爱戴。 更重要的是,能够由此增长慈悲和智慧,这是我们修学菩提道不可或缺的资粮。 三级修学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菩萨。 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 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帮助大众共同觉悟,在利他的过程中完成自利,在觉他的过程圆满自觉。 其中的关键,就是把所学教理运用起来,学一点,就用一点。 在实践中深化对教理的认识,进而把所学教理转化为自身心行,以此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为菩萨时,就会以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这就是在修本尊,就是在临摹佛菩萨的品质。 反之,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凡夫,那就很可能为所欲为,什么都没有畏惧,什么都没有底线。 所以,对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 台湾很多佛教组织就称呼义工为菩萨,我觉得这个称呼很好。 虽然大家离真正的菩萨还有距离,但只要发心成为菩萨,有自利利他的愿望,那么,这个称呼就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们,让我们向菩萨看齐,向菩萨的标准努力。 作为菩提书院的义工,和其他义工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就在于,我们不是单纯地做事,而是在三级修学的基础上服务大众,是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建立菩萨品质。 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支撑,所做的善事往往只是人天善行,未必能成为菩提道的资粮。 甚至会做得执著,做得烦恼,做出种种人我是非。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 三级修学的过程,就是学修空性见、实践菩提心的过程。 大家学了《道次第》,对菩提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可以先发起愿菩提心,并通过受菩提心戒,在十方三宝面前正式宣誓,发愿成为菩萨行者,发愿成为利益大众的人。 这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多么有意义的事。 什么叫高尚? 什么叫有意义? 听起来似乎就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被滥用已久,近乎空洞的概念。 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选择的内涵和重要性时,你才会理解,真的有那么一种高尚,可以让你的生命焕发光彩,可以让你的人生不再虚度。 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未来的修学去充实,去认识。 总之,成为义工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临时客串,随便做一做的。 我们要认识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正业,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选择。 相比之下,其他工作只是谋生手段而已,虽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造福社会或是帮助他人,但惟有菩提道的事业,才能让人们究竟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 这不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15 15:35:3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