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这个人身,用它来做什么 内容: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道次第》中,将菩提心、菩萨行、空性见作为大乘佛法的三大要领。 其中,又以菩提心为根本。 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归纳为以下几点:1.为大乘人。 《道次第》云:“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 ”可见,菩提心乃判断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的标准。 发起菩提心便是大乘人,反之则是小乘人。 不少人以为,汉传佛教为大乘,参禅、念佛是大乘修法,便俨然以大乘行者自居。 却不曾自省:自己所发是什么心? 又是为了什么而参禅、念佛? 事实上,法并不是抉择大小乘的标准,论曰:“以是若仅以法是大乘,则犹不足,必彼补特伽罗住入大乘为重要。 ”即使念佛、参禅有所受用,若不是发菩提心而修,亦不属大乘之列。 关于这一点,宗大师也明确指出:“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能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 ”2.为真佛子。 发起菩提心,才称得上真正的佛子。 声闻人虽也算佛子,但与菩萨的内涵却有所不同。 正如太子和王子,虽同是王室血脉,但王位却非太子莫属。 真正能继承如来家业的,也非发菩提心的菩萨莫属。 《道次第》中引《入行论》曰:“此心生起,无间即成佛子也。 ”在发心的当下,就是如来真正的儿子,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 3.发心之后,功德超过二乘。 在一切心行中,菩提心是至高无上的。 《道次第》中将其喻为金刚宝:“善男子,所谓金刚宝者,虽已破碎,胜出金等庄严,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刚宝之名,一切贫乏亦能遮止。 ”即使破碎,仍比任何宝物更具价值。 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在《华严经》中有着极为详尽的阐述。 每次读诵这篇赞文,我都感觉力量铺天盖地而来,充满身心,充满宇宙。 所以说,菩提心一旦发动起来,绝对胜过一切心行,胜过声闻的无漏智慧。 4.成佛的不共因。 《大庄严经》(《道次第》转引)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 ”所谓不共,即独特、决定性的因素。 成佛究竟成就什么? 正是慈悲和智慧两种品质。 这一成就所依靠的,则是菩提心和空性见。 其中,空性见乃三乘圣者共同证得:“诸独觉、声闻亦依于慧,以是亦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 故不以通达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诸广大行而判也。 ”在绝对真理上,在诸法实相上,佛陀和声闻所证是没有区别的。 若有所不同的话,便是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异。 《法华经》有三兽过河之喻,兔、马、象一同过河,但兔子浮于水面,马能没入河流,象则直接踏至河底、截断众流。 为什么“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原因也在于菩提心。 因为空性见是三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则是不共因。 发布时间:2020-05-15 15:35:0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