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依止法——意义来自需要 内容: 菩萨资格的考察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 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 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修持,并题诗为:“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 ”谦称自己按比丘标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标准要求,也未能成就。 但因发心行持菩萨道,所以请大家称自己为菩萨。 故大师又有“太虚菩萨”之称。 其实,不仅太虚大师是人间菩萨,任何一个学佛者,只要能够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精进努力地自利利他,当下也是人间菩萨。 当然,这只是初发心菩萨,其功德、智慧、能力远远不能和普贤、观音等大菩萨相比。 比如说,菩萨要圆满布施波罗蜜,但遇到有人需要你的眼珠时,初发心菩萨显然难以满足这一愿望。 即使愿意忍痛牺牲自己,但因能力所限,也很难顺利完成,甚至可能因此退心。 而对于地上的大菩萨来说,就能自在布施自己身内、身外的一切,欢喜给予,毫无吝惜。 所以,同样是菩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 但我们不必气馁,每一位菩萨都是由普通人做起,从精进修行中成就的。 关键是发起这一愿望,并以菩萨的戒律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菩萨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私奉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私帮助他人,并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安乐的人,就具有菩萨的资格。 所以,这个资格不是外在的,不在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身份。 在《观世音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各种身相,有时当国王,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甚至还有时化身畜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因此,衡量菩萨的标准,关键是看他的行为,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菩萨道精神。 发布时间:2020-05-15 15:13:2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