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节俭是美德,不是落后 内容: 一、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二、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法义。 很多同学对八步骤的第一、第二步具体怎么做是迷惑的。 1.着急:表现出来的是直接看内容,跟小读一样,划出觉得很有感触的话。 2.名词名相:觉得名词名相不理解,找解释,会为一个词买一本书回来看。 3.为做导图而做导图:花三四天做导图,做完导图,松了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结果:1.忽略完整性,不能把握全篇架构和中心思想,只觉得“某段或某句话太受用了! ”2.因为太想弄明白名词名相,发现研究不明白,就起烦恼,法义也没看多少。 3.做导图花了很多心思,沉浸其中,“太完美了! ”不想再修改。 导师在开示中讲到,目录和导图是没有内容的,所以,对当期法义的最低要求是要修学三遍。 我自己早期这些问题都出现过。 学前思考就是读一下,没有深入思维,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都没有做到。 导图做得很细,且杂乱无章。 经过反复听导师开示,听同修分享,自己反复实践,我体会到:首先,我的目标清晰吗? 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 我想了解生命的真相吗? 如果都不想,我八步骤背得再熟练,也不会走心地修学。 但如果我真的想改变以往学知识式的学习,真的想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我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我的生命,我的态度才会建立。 每一步我都才会做得很踏实。 下面,详细说一下我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前两步是次第的,且是不断加深的。 【第一天】首先是通过学前思考,大致了解这节课要解决我什么问题。 建立态度模式,达到真诚、认真、老实,增长信、善法欲、惭愧心、戒。 带着寻求解答的心,看修学内容和修学标准。 按照要求开始阅读或观听内容。 听或读的时候,要做到专注。 第一遍学习后,把当期法义的目录抄下来,回忆第一遍学到的内容。 一般是记不清多少。 但有多少,我就在目录的分支中先记录下来。 再通过这些记录,思维学前思考的问题、当期法义及目录内容之间的关系。 刚开始,觉得有点关系吧? 但很模糊。 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学前思考就是对当期法义主要内容的一种解读。 这样我可以带着问题去看导师在开示中要告诉我什么。 再看目录和内容。 原来,导师是按照目录有次第地讲的。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之间是有很严谨的逻辑关系的。 如果当天有时间,我会再按照修学标准的要求,观听或阅读第二遍。 这时候,因为我对目录思维过,会着重去关注每个章节导师是如何讲的。 再对目录分支进行略微补充和修改,并思维导师到底告诉我什么,是分几个方面讲的。 【第二天】第三遍学习会比较细,一个段落在说什么;某些段落可以合并,是讲同一个内容的。 通过反复思维,找出段落的关键词,写在扉页,帮助检索。 从而明确章节中又分了哪几个层次,导师都是如何讲解的。 随后,在目录的基础上开始做导图。 这时做的导图,会依目录呈现层级,各目录分支中还会再有分支。 为了把握完整和准确,导图要避免过于细致,落入具体的点中。 能看出清晰的框架层级即可。 再思维次第关系、逻辑性,做一定的取舍。 前两步这样操作后,会有一个简单的导图结构,便于记忆、检索,对当期法义有一个基础框架、结构上的把握。 每个人的生命积累不同。 所以,前两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打下的基础,也是每个人都不同的。 以上是最近对第一、二步的一些粗浅思考,有很多思考不周全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我们共同探讨。 发布时间:2020-04-18 15:08:5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