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B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 内容: 第561经(婆罗门经):本经重点为阐述何为四如意足。 有一次,有位婆罗门来造方阿难尊者,问他为什么出家? “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 ”阿难回答说:“为断故。 ”那么“何所断”? 阿难回答说是“断爱”;“何所依而得断爱? ”断爱总得有个根据,有个倚靠,断爱的基础是什么? 阿难回答说是“依于欲而断爱”。 这个“欲”,是“愿望”、“发心”之义。 阿难的意思是,要“断爱”,首先必须具备断爱的想法,有断爱的希望,否则断爱将会变成空话。 婆罗门听后很是纳闷,心想这个“欲”乃是无穷无际的,而且种类很多,根本说不清道不明,“尊者阿难! 岂非无边际? ”可是阿难却说:“婆罗门! 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婆罗门的意思是依欲而断欲(爱),是不合道理的,也是不现实的。 比如说,“我们希望断除我们的希望”这句话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它自相矛盾。 我觉得婆罗门自己可能觉得他的疑问是成立的,事实上他没有领会“欲”与“爱”二者的本质区别。 阿难举例道:“婆罗门! 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回答是肯定的;“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回答是“如是,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 ”那么,“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回答是“如是”。 在这里,阿难通过这样一个例证,得到的结论是:首先必须具备某一愿望或目的,比如说到精舍的目的是为了释疑,这本身也是一种“欲”,但这种欲对我们并无大碍;相反,对我们还会有好处,它会使我们趋向于善,趋向于求真求美。 一旦我们达到了善,求得了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原先的那个“欲”还存在吗? 自然不存在了。 阿难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婆罗门没有搞清楚而已。 为了更明白地阐述这个道理,阿难讲述了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就是四种禅定的方法,也就是“断爱”的方法,分别是欲、精进、心、思惟四种。 欲是一种原动力,是一种初始愿望,即对于断爱求禅定的愿望;精进是将这种愿望化为实际行动,勇往直前,精进不已;若能精进。 所愿皆得。 第三是心定,即进入一种思惟审虑的过程,逐渐进入某种禅定的状态;第四是思惟,思维彼理,心不散驰。 如此一来,断爱目标自然可达。 (11月23日) 发布时间:2020-04-11 15:59:4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3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