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接纳与准备,静待春暖花开 内容: 出家前,我不明消极与积极所谓何意,只看到身边的同学整天死气沉沉、垂头丧气,好像生活失去了色彩,精神失去了灵魂。 他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学,犹如刚开的花儿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要枯萎,甚至凋零。 那时,我还不知这种状态叫什么,以为他们只是心情不好罢了! 出家后,我明白了消极与积极的概念,但那只是片面的认知。 直到有一天,陪同一位师父回家探望她的母亲,她的三姑六婆见到我们,好似见到外星人般诧异,并纷纷议论着什么。 当时,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微微一笑,默不作声。 如此连续两日,她们都在虚论高议。 临走的前一夜,同学的妈妈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就告诉我这两日大家议论的话题——那些亲戚们谈论你们为何跑去出家。 长这么漂亮,又没有缺胳膊少腿的,难道是感情受挫,或是精神失常? 但看你们又不像,个个都很正常。 并且还责骂我这个做母亲的,为何让孩子走这条路? 好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放弃世间的种种享乐,太可惜、太消极了。 听了这一席话,我不禁摇头感慨。 原来,消极还有此等含义,这给出家人贴了一个大标签,大大地误解了我们出家的用意。 听到同学妈妈讲这些,可想而知,她要承受多少闲言碎语与冷嘲热讽,才能成全女儿走上这条路啊。 于是,我默默地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并赞叹说:您真伟大!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于入眠。 心中不解,为何世人会有这种观念? 这样的标签真正玷污了佛教的神圣。 经过那件事之后,我苦思冥想:难道出家人放下对世间的一切物欲享乐,就叫消极? 那么由物欲带来的种种痛苦,又叫什么? 我始终无法理解世人的观念。 现在,经过学习之后,我真正了知了消极与积极的含义,并且明白了世人为何会给佛教贴上如此的标签。 导师说:世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看佛教,看出家人,其结论自然是错的。 为了证明出家人的积极性,导师举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例子,以此告诉世人,出家人是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积极追求者。 不仅如此,作为佛教徒,还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明辨是非,止恶行善;完善人格,济世度人等等。 导师的这番睿智解答,正是为佛教发声,为佛教徒澄清,给世人一个全新解读佛教、认识佛教徒的窗口,让世人不再以自我的“标准”来看待佛教。 除此外,导师对消极与积极的看法也独具一格。 “消极与积极是中性词,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 如果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必须禁止。 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这段话震撼我心,颠覆我见,开拓我胸。 一直在文字上打转的我,更加清晰地了知,如何在生活中去判断消极与积极。 原来,我需要从事情上论断,而不是在名词名相上钻牛角尖,认为消极是贬义词,积极是褒义词,如此肤浅的断定,必将带来无尽苦恼。 说到消极与积极,人们难免还会联想到另一个话题,就是悲观与乐观。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 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同样,世人又以一种自认为“标准”的观念,去看待出家人,认为出家人是悲观的。 有时,我会因世人的这一看法而反思半天。 在生活中,我对待每天的事情是悲观还是乐观? 在修行上,我有没有因逆境而苦恼、忧心,甚至停滞不前? 想到此,发现自己还真会因情绪波动或环境变化,产生悲观与乐观的心态。 然而法义告诉我:悲观与乐观都是对人生的片面认识。 佛教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不悲不喜的中观之道。 因为,悲观易沉沦,乐观易冒进。 我不想做偏执一端之人,继续过那种喜怒无常、悲喜交集的日子了。 所以,不论消极、积极,还是悲观、乐观,此生,我要做一个中观之人。 在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在修行上,既要精进修学,也不过于紧绷。 就像琴弦,唯有松紧有驰,悠然而住,才能奏出美妙的音符。 发布时间:2020-03-21 02:12:1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2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