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冠毒惊魂”的反思 内容: 人生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了《信仰与人生》之后,我才知道:信仰可以解决人生的归宿问题,可以教会我如何面对生死,同时打开了一个我多年的心结。 那是2012年,我儿子的叔叔突然患病,经几家医院检查后,最后确诊为淋巴癌。 于是,他就在医院配合治疗。 可是不到一个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年仅38岁。 原本,他的家庭和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两个孩子,小的才三岁。 他怨恨命运的不公,可以说,临终前他是带着不甘、痛苦和怨恨走的。 我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懵了,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 我和家人都久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那时的我,还没有接触佛法,有许多问题都想不通。 好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像是一场梦。 学完《信仰与人生》之后我才知道: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这个现实,生命都是无常的,今生是有限的。 念死无常,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真正的修行人,时时都在为死亡做准备。 想到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就不敢有任何懈怠。 佛教把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出生时是生有,在世时是本有,死亡时是死有,此生结束到下一生开始前叫做中有。 当一个人离开世界时,如何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 是什么在决定生命的去向? 除了往昔业力,临终一念也很关键,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就是为临终者在生死关头做好心理引导,让他放下尘世间的一切牵挂,了解未来去向,对弥陀悲愿充满信心,愿离婆娑,愿生极乐。 多么具有人性的临终关怀呀! 我却不知道,还让自己茫然了这么多年。 我不能改变亲人的生死,但至少可以让他无牵无挂地、坦然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了解了佛教的临终关怀,我才明白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临终之事。 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写到,“父亲临终时,邻居的衍太太让我不停的呼喊父亲,我就大声地叫喊着,父亲,父亲 ! 父亲却痛苦而又艰难地说,不要嚷. .. .. .可我还是不停地喊。 ”鲁迅后来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现在我终于懂了,让鲁迅后悔的是没能让父亲安乐地闭上双眼。 如果说放下对尘世的牵挂是坦然,那么对未来不强求、不粘著也是坦然。 一代文豪苏东坡临终前,儿子们哭哭啼啼,东坡却说:“哭什么? 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必不会坠入地狱。 ”临终时,友人劝他心中要努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要用力去求,这样灵魂才可以飞升净土。 他回答说:着力即差。 生命是轮回的,不止这一生,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 今生只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就像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 既然生命是无尽的流转,那我就不必过度焦虑死亡的降临,要坦然面对。 虽然生命是无尽的流转,但每个生命的品质却是不同的。 我要做的是在生活中断除烦恼,发起慈悲大愿,利益众生。 让自己的生命从被动受死转为主动选择,从生死焦虑转为悲愿无尽。 发布时间:2020-02-21 08:19:2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