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的西园寺之行 内容: 感觉中,此次五一之行是我第N次回到西园。 但是掐指一算,实际并没有超过五次。 也许是因为西园早已在我的内心扎根。 下火车,搭出租,到东门,径直走到拈花堂,和同行的师兄们幸运地赶上在导师的带领下一起修皈依,去除了那手机屏幕的遮挡,一切刚刚好。 风尘仆仆,来不及细端详拈花堂的美! 到了晚上才得以如愿。 从三福楼到三宝楼,到放生池、西花园、湖心亭,最后回到拈花堂。 一路上微风徐徐,树影婆娑,三宝楼上的风铃当当作响。 西花园里竹影稀疏,一如既往,有独自散步思索人生的,有三三两两围成圈讨论法义、交流心得的。 在月色的映照下,人们的低声细语让西花园显得更加静谧而灵动。 因着佛陀与迦叶尊者的拈花一笑,诞生了禅宗。 因着导师开示的十二字箴言“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设计而出的拈花堂,去年多次在图片上看到,今日终于得以亲睹。 从整体格局到桌椅花器、法宝物件的摆放,到灯光的穿插设计,无不透露出一份寂静与超然。 缓缓触摸堂内原生态的地板、石子、沙堆、砖墙;细细端详一张张桌上精致的插花、茶席;默默地翻阅法宝;静静地坐下来禅修、学习,大概是到访者们最常见的动作。 当然,这里也是开展读书会、进行共修的绝佳场地。 看到有法师们也在此处交流分享三级修学的时候,心中对于导师和三级修学充满了深深的感恩与珍惜。 第一次在西园做义工,特别感恩我同组的师兄还有“被服务”的朋友们。 作为行堂组的女众义工,总是被关爱和照顾:摆碗、提菜、加菜,稍微重一点的活来不及犹豫就被男师兄们抢走了。 义工行的时间两天不到,大家没有多少磨合的时间,很快就进入默契配合的状态。 在特定的时段里,各个义工小组的早课、前行、结行此起彼伏,这是我听过的最美音声。 那是导师传给佛子们的法音,是义工们彼此默契的保障,是六和敬的体现! 五月一日是大家陆续离开的日子。 作为大斋堂最后两排的行堂义工,我第一次望穿秋水地等待用斋人员的到来。 这应了师兄们说的那句话:“不是随时都有集资培福的机会的。 ”所以,机会来了,要尽力抓住,珍惜感恩给我机会的人。 经常听到师兄们笑着说:“请给我一个机会。 ”“感恩师兄给我培福的机会。 ”原来,这不是一个说法,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 大分享中的感动与震撼只有听到的人才能体会。 因为时差,要在当地凌晨3点半开始共修的斯里兰卡网络学员;患病期间一直坚持做义工,并且神奇康复的癌症患者师兄……当然,能够上台分享的学员毕竟是少数。 通过修学提升生命品质的真实故事数不胜数,每个学子都有Ta的故事。 比如,我那低调的室友,大家在告别时,才得知从《阿毗达摩论》开始入手,已经有了相当禅修基础的她,对于今年值遇三级修学是那样的激动与珍惜。 钝劣的我除了依止和安住,自然无暇顾他。 愿发无上心,精进修学,服务大众。 感恩! 发布时间:2020-02-18 02:36:3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