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园漫记(一) 内容: 幽幽西园寺,青青杨柳风。 导师大悲愿,住世撒清凉。 清风徐来,玫瑰飘香,晨曦中的西园寺沐浴在一片灿烂的云霞中,显得古朴而又庄严。 值5月4日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风尘仆仆,一大早就赶到了久别的心灵家园——西园寺。 上午,入场,随喜皈依,静候仪式的开始。 9点30分,仪式开始,我们端坐,静静地聆听导师的开示。 导师带领大家做观察修。 忆念轮回之苦,忏悔无始以来所作罪障的时候,导师的法音穿透了我的心灵,涌起了无限的忏悔之心。 脑海里浮现了因为无明所犯下的种种罪障,眼泪就像决了口的洪水一样,肆意地流淌。 惊醒! 忏悔! 偌大的佛堂,静默得让人难以置信。 修学一年以来,我懂得了皈依是一种重要的修行,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 只有时时忆念三宝的功德,把心安住于三宝的功德,才能消除业障,积累成佛的资粮。 皈依不是一种简单的仪式,而是修行的重要方式。 有的同修前几年就皈依了,但此刻置身于庄严的气氛之中,惊叹如此神圣的仪式,直至走出佛堂,还在久久回味这不同寻常的神圣之感带给自己的深深震撼。 下午,我们在辅导员师兄的带领下,随着受戒队伍依次进入三宝楼,随喜参加菩提心戒仪式。 第一次随喜参加仪式,感到新鲜与好奇。 虽然师兄们刚升班不久,但是都感到了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重要性。 导师开示受菩提心戒的意义,好像给每位师兄加了个助推器一般,对于如何正确发心,以及如何行持起到了助推作用,辅导员师兄的安排真是智慧、用心。 从三宝楼出来,一天收获满满,大家脸上写满了喜悦。 班长师兄在两天前脚崴,肿痛到无法独立行走,在师兄的搀扶下,站在不远处等候。 辅导员师兄慈悲,带领大家走了另一条捷径。 咦,这里怎么从没走过? 正当我们感到诧异之时,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静谧的休息处。 这是古典园林中典型的小天井,青砖铺地,墙角处的几丛花开得正盛,师兄们都有序地排着班,原来大家在静静地等候拜见导师。 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几平米见方的小天井里不约而同地站定了。 导师就在里间的书房里,师兄们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静静地等待着。 刹那间,我们忘却了一天的疲惫。 片刻,我们排着队,轻轻地走进书房。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楹联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 导师,真的是导师! 每天的皈依定课,每天的视频学习,导师的声音太熟悉了,导师的容貌太熟悉了!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呼啦”一下围拢在导师的周围。 班长师兄脚不能行走,也挪到了导师的身旁。 导师脸上带着慈爱的微笑,当他知道了我们来自哪里时,亲切地问了我们一些问题。 听到我们的回答,导师点了点头,依然是微笑看着我们。 合影留念后,我们不忍打扰导师,就主动离开了书房。 再次回眸,只见这里陈设简单,长条桌上是导师的茶具,四周摆放着凳子。 导师身后那副“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显得格外醒目。 一天的西园行,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记得有一次在西园遇到导师,他开玩笑地说:“你们看到了现实版的我。 ”今天,再遇导师,我们更多地感到导师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们。 不管是网络版的,还是现实版的,导师一直教导我们,慈悲关怀着我们,广施清凉法雨。 一天来,导师一刻也没有停过,上午带领我们皈依,下午带领我们受戒。 回到住处,还要为学员作对机开示。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导师,我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同喜班一年的修学,我们像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一般,学习一本本小丛书,接触到佛法的正知正见,同沾法喜。 如今,我们正式迈进了修学的门槛。 导师慈悲而又智慧,引领我们走上菩提道,为我们指出了从学佛到成佛的简明套路,以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佛法的要领。 亲近善知识,亲近导师,对安住修学很有帮助。 每拜见一次导师,自己就会成长一截,似乎还能听到拔节的声音! 《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亲近善知识,不是善知识需要我们去亲近,而是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以听闻正法,获得生命的成长。 西园一行,不虚此行。 皈依、受戒、拜见导师,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修行。 对我们来说,每回一次西园,都有一种取回真经的喜悦。 一路风尘回到家,打开导师的微博,一行字跃入了眼帘:“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大家保有年轻的心,健康的心,爱智慧的心,探索生命真相的心。 做一个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佛系青年。 ”感恩导师,顶礼导师,敬祝导师法体安康! 发布时间:2020-02-18 02:29:4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