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美,自素中来 内容: “疾病,来自宇宙的情书”,初次听到一位医者如此解释疾病时,心着实被惊到了。 修学前,对于疾病,从来都是讨厌的,排斥的,抗拒的,抱怨的,痛苦的,无奈的。 如果这类的情书绵绵而来,往往是绝望的。 修学后,多少能接纳了。 但时常是无奈的,忍受的,有些时候是麻木的。 反正,就那样了,好像怎么弄都弄不好的样子。 就这样吧,不再去关爱身体——无力关爱,不知从何处下手。 这位医者如此解读疾病,一定有他独特的见解和眼光。 在他看来,读疾可以充满期待、欢喜、欢悦、向往、回味和反省。 我所读的,又是何等滋味? 今略说一二。 一、修行胜过戒贤法师乎? 为什么生病的人不可以是我? 相传,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远去印度求法之际,他未来的师父戒贤法师,正饱受严重风湿疾病折磨,几度欲求涅槃往生。 几位菩萨托梦给他:使命还未完成,不能涅槃。 三年后,从大唐过来的一位年青僧人将成为他的徒弟。 他现在所犯病痛,是往昔做国王造下很多杀业所致。 玄奘法师的师父,修行够厉害了吧? 他仍然要承受业果报应。 我这样的人,不必说往昔生命,单单今生所造杀业已然甚多。 而所谓修行,有多大功力只有自己知道。 生病,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根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地问“为什么是我”?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一睹当年行为,可能惨不忍睹。 “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 业果面前,没有谁可以逃脱。 二、为什么菩萨的慈悲,总把拔除众生苦放在重要位置? 消灾延寿药师佛菩萨在因地上发了十二大愿。 每每读诵,从广义上理解该有七个大愿,都是为解除众生苦而发的。 尤其是第六和第七大愿,更是概尽先天和后天种种身苦。 轮回的视角中,平面的或者立体的,苦总是充满其中。 身苦、心苦之二苦说;苦苦、坏苦、行苦之三苦说;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之六苦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之八苦说,说尽轮回中的苦。 苦具有如此普遍性、广泛性,有如此的张力和粘性,轮回中的自己难免有疾。 有疾是常态,我们都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 众生苦多,所以菩萨将拔除有情苦列为重点愿望之一,菩萨们常常发愿:众生只要至诚称念菩萨名号,就可除苦。 用极简的、可谓人人可做的方法来拔除众生苦,真的是慈悲至极。 三、疾病提醒我调整何许心念? 疾病是一种信息,身体最知道,以疾病的方式率先作出回应。 可是,心能同步跟上、知道吗? 常常不能。 因为无明,因为没有智慧,所以看不清身体所发出的信号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疾病用过药后能暂时治愈,而后还会反反复复,这与我们的心念相关。 所以,这位医者力推从自省和忏悔中寻求健康。 俗话说“心宽体胖”,多年来,我把自己养得这么干瘦,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心窄会是关键吗? 心真的窄吗? 窄在何处? 回眸今生: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快人快语,争强好胜心经常呈现。 自己似乎还以此为荣,认为这是认真、负责、有上进心、努力的表现。 此种心念有问题吗? 真的有问题吗? 梳理一回又一回,真心认为这是有问题的。 如此个性后面,常常跟着一溜具有“嗔”色的情绪。 比自己强的,妒嫉、对立、自卑、自我攻击;比自己低的,傲慢、看不上、嫌弃、自负;符合自己设定的,觉得是自己眼光准;不符合的,则抱怨. .. .. .林林总总的情绪,大多偏于负面,实实在在属于寒凉的能量。 寒则紧,寒则滞,寒则於。 放下争,放下好,其实仍然可以做事情的。 不疾不缓,慢慢来,走中道、习无我、练六和,应是良药一组。 四、余生怎么过? “除已病”是慈悲自他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除已病需要了解生命、了解身体、了解防和治的知识。 菩萨从五明处学,五明之一是医方明。 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不少都精通医术,擅长治病,故也能广度众生。 虽年过半百,却也相信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丰富,传统医学有经典可学,可行,可效之。 带着利他之心,带着恭敬之心去学习,终会受益。 “行百善乃得一妙相”,如是因如是果,妙相之果得来不易。 三级修学平台有宽广的行善机会,只要参与其中,自然可得。 我想,疾病一定是封难读的情书、难懂的情书。 这封情书,一定是百人读、百人味。 只愿你我,在疾病面前没有白白受苦,没有辜负宇宙的深情厚意。 发布时间:2020-02-18 00:45:2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8:0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