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是违缘吗 内容: “依止法”的学习告一段落了。 反省自己的修习,多有不足,而导致不足的那些违缘,多半是一堆似是而非的妄念。 修依止法就是实践、传承两套模式。 一是三级修学模式,二是服务大众模式,没有别的。 修学,常自叹:哎,没有福报啊,身在社会,要各种奔波,无暇定课、修学云云。 义工行,也是,精力、能力有限啊,我就认真学习经论,自了就知足了,不奢望成就胜义菩提心,服务大众模式就让有追求的师兄去传承吧。 本单元“能依弟子之相”讲“具慧”,具相弟子要有“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 辅导员师兄说,具慧就是抉择的能力,分辨出是非,还要抉是而行。 时间是一定的,一天24小时,除了“刚需”(养活自己或养活自己+履行角色责任),或多或少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选择做什么,才是考量我是否为具慧弟子的基础,并没有让我割舍“刚需”的时间。 而自己常常颠倒“刚需”和“业余”,修学上,师兄们稍有敦促,就拿“刚需”不足当挡箭牌。 就这,还仅仅是选择,不算抉择。 选择,是多个选项已经摆在眼前,只需要有分辨能力,对自己、对生命负责,“具慧”不难。 难就难在,有一些选项隐在幕后,需要智慧去发现,是为抉择。 拿“刚需”来说,先不去深究我们认为的“刚需”是真还是妄,是利他还是满足自我的重要感、存在感、主宰欲。 剖析“刚需”本身——工作,这大约是吃饭、睡觉等刚需外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是工作,就会有目标,就会给时间。 我们是按部就班地干,还是去发现那些幕后的选项更高效率地干? 当我们向工作要时间、向“刚需”开刀时,我们是否有抉择的意愿? 是否有抉择的智慧? 佛菩萨慈悲呀,无论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他让我们信,信了让我们行。 没有时间,轮回的苦和无常逼着我们要时间。 逼得你不得不长养智慧,否则你没有办法抉择。 因为没有智慧你就找不到新的选项,只有按部就班这个旧选项,也就无所谓抉择。 无抉择了,那里还奢望具慧。 只有当你找到更高效率的工作方法时,你就要到了时间,就突破了自己。 这不就是精进、修行? 联想“加行依止”里的“内外财供”。 我们或有忧虑:我收入不高,自己过得也不宽裕,财布施有心无力呀。 但佛菩萨开示我们要布施啊,要财供养。 是佛菩萨不慈悲吗,要动我的“刚需”吗? 不是。 佛菩萨还是慈悲,是轮回的苦逼着我们长养智慧。 当我们有智慧时,我们还会在乎手上的存钱嘛? 我们有智慧去拓展增量时,还会在乎存量吗? 只有增量可预期,才可安心舍存量。 佛菩萨智慧呀,让我们关注增量,不死守存量。 财布施如此,法布施恐怕也如此。 你只有勇猛精进,不断地汲取法,才可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法,不断地输出再倒逼不断地汲取。 勇猛精进是理想,更是现实。 而弟子应具之慧又从哪儿来? 恐怕还是要从佛法来。 只要有佛法,就会有办法,只是自己愚痴啊,没有智慧。 导师曾开示,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无限,修学佛法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是两个维度。 依于此,两套模式似乎也可以理解成两个维度,缺一不可。 三级修学模式指向深,解空性正见;服务大众模式指向广,行菩萨行,解行并重。 如人掘井,工作面不够阔,就不可能挖得深。 没有广度,就不可能有深度;没有深度,广度就没有内涵。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增上。 难怪导师将其形象地比喻成两条腿走路。 思维义工模式的内涵,猛然意识到,该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框定:服务大众模式,在三级修学平台内实践,这也是“模式”的题内之义。 思维其胜利有四:一是广泛利他,能积累功德资粮;二是能常遇贤者(善知识),熏习正法;三是平台平等无争,师兄们慈悲指教,得当下改善,速得技能、长养智慧;四是如法依止的胜利。 思维至此,真是羞愧,自己修学一年余,仍如瘦鸭戏水一直在湖面上划拉,从未深入,丝毫不见修行的半分影子。 古贤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是时候迈出那条迷失已久的腿了。 发布时间:2017-12-25 11:32:5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