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那烂陀长老:佛教到底是不是悲观的宗教? 内容: 悲观 (资料图)佛陀自己觉悟、并向人类宣说的四圣谛是佛教的主要特征及不可动摇的基础。 这就是:1、苦,佛法存在的原因。 2、集,即贪。 3、灭,即涅槃,佛教的至高境界。 4、道,中道。 第一谛至第三谛代表着佛教的哲学,而第四谛代表了与其哲学相应的佛教道德伦理。 由此构成佛法的四圣谛以我们的色身为依据。 这些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且都与人及其他众生息息相关。 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此真谛存在于世间,佛陀把这些真理宣示给世间。 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虽然强调苦的存在,但这不等于说佛教是一悲观的宗教。 恰恰相反,佛教既不是完全的悲观主义,也不是彻底的乐观主义,而是实在主义。 如果佛陀仅仅强调了苦谛,而没有提出灭苦和获得永久安乐的方法,那么,人们有正当的理由说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佛陀认识到世间痛苦的普遍性,也给人类这种普遍病态指出了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佛教,苦的彻底灭绝就是涅槃。 这是可以意念的至上快乐。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词条悲观主义的作者这样写道:“悲观主义是指对人生的绝望态度,迷迷糊糊地认为痛苦和罪恶左右着人类。 事实上,早期佛教思想是一乐观主义,它可以和西方任何一个乐观主义相媲美。 说佛教是悲观主义,仅仅是为了与快乐之中不可能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特殊西方哲学原则相协调。 真正的佛教徒热切地期待着享受永久的喜乐。 ”佛陀不期望他的信徒老是思虑生活中的病苦,从而使生活忧郁寡欢。 作为觉悟的根本要素和先决条件之一,每一位佛教徒都要修习乐法(Piti)。 在许多没有偏见的作家看来,佛教徒是世界上最为快乐的人。 他们没有自卑心结,从而不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诅咒的罪人。 圣洁僧伽的僧人们圆满周至地以梵行为生,他们也许是最为快乐的人了。 “善哉,真乐,善哉,真乐”(Ahosukham,ahosukham)“我们以喜乐为住”,这些都是佛弟子常常喜好重复的话语。 有一天,一位天人来到佛前,问道:“梵行圣者,树林为住,日中一食,何故斯乐? ”佛陀答道:“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祥。 ”比丘们恒常快乐地以现前当下为住,无忧虑过去和未来。 发布时间:2017-06-20 16:59:3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4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