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帮带活动之交换带班的体会 内容: 通过交换带班,我观察到自己一些不易察觉或者比较麻木的心行,觉得对调整自己修学带班乃至工作生活都很有启发,与师兄们分享。 首先是倾听,在其他班级共修时,我发现自己整个人是比较放松的,保持一种自然的交流状态去倾听对方说什么,以及所要表达的整体意思。 我会简要记录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安住在当下,不去急着回应,思维也不会拉得太远。 听清楚了师兄们的分享,心又比较安住,引导思路会比较清晰, 30分钟讨论就像顺藤摸瓜一点点引向当期的正见,引发大家讨论。 整体状况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在自己所带班级共修我却是另外一种状态,我一边仔细倾听师兄的分享,一边思维怎么回应,随喜赞叹哪个点,或者分享中哪些点可以作为普遍现象启发大家在30分钟的讨论。 边听边思考,耳根使劲听,思维也在不断拓展搜索撞击,感觉脑容量明显不够,听得很用力,却听不全师兄们的分享,无处抓手。 仔细观察一下,其实自己内心是紧张的。 30分钟讨论,因为自己过度思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抛第一个问题时大家都要愣一会,先思考一下,好像并没有激发到师兄们。 过度到第二个问题时会显得刻意而呆板,师兄们不能有效地思维,我对自己的引导方式产生挫败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考,对比两种状态,我发现了自己的盲点。 带班以来对师兄们渐渐熟悉,这种熟悉拉近了我与师兄们的距离,却也障碍了我的有效倾听。 因为熟悉,我知道师兄分享时的心理状态和自修共修程度。 师兄的说话方式,包括语言语气语调和肢体动作等,都在不断固化我对师兄们的认知。 正是这份熟悉,我的倾听已经悄无声息地被自己的“认知”加工过了。 我貌似很用力在听,其实更用力的是大脑。 仗着对师兄们的熟悉,我的注意力并不在他们说的话上,而是在飞速思考问题点、回应点,甚至整个30分钟的引导次序。 耳根的作用相对有点弱,所以我听不全师兄的完整分享。 观察在自己班级共修时候的状态,虽然我是学员,但心的运作不会变,倾听的模式不会变,因为熟悉带来的固化思维演绎更甚,随着心的好恶判断,我倾听同班师兄们的分享是有选择性的。 生活工作中自己对周围人的熟悉更可谓深入骨髓,对方开口要说什么话,我不用听似乎已全然了解。 这种熟悉还不易觉察,让人麻木,想想自己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心在与人交往,堕在自己的固定认知里而不自知,心念一遍又一遍地固化加深印象,我意识到自己在倾听过程中的“遍计所执”。 原来只以为听法的时候要把自己清空,防止自己的“污垢”影响了法的纯正接收,现在看来与人相处随时随地都要杜绝垢器思维。 导师提出的分阶段带班大概也是要这种我执吧。 第二是对法义的思维。 周四晚带班结束,当期法义的脉络、重点、前后课的联系已有了全面认识。 如果周五晚再带一次班级共修,我知道30分钟讨论以什么问题契入会更合适,哪些地方可以再做些调整,这些经验如果没有及时记录,可能过段时间就没了。 我在想同进度的平行班班级共修不在一天,先共修的辅导员师兄经过班级共修的整体思维后,对当期法义更清晰,引导更有次第和方法。 如果总结经验将这份法喜分享给后面带班的辅导员师兄,师兄之间进行一次交流互动,不仅辅导员自己获益,对后面共修的班级也将是一次大大的提升,三位辅导员参与就有3个班级获益,这才是辅导员传帮带的意义所在。 传帮带也是导师今年提出的重点项目。 就我而言,辅导员本身也是学员,我的思维习惯其实也在慢慢调整,尽量努力全面开放去修学。 但是一个人通过自修理解的法义毕竟有限,如果同进度的辅导员师兄可以一起备课,类似于小组共修。 这样不仅拓宽了辅导员师兄自身的思维角度,有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法义,还能加强对班级师兄的有效引导。 开班三个月因为有支持辅导员现场指导,每期法义相互交流探讨更方便。 但是辅导团队一撤出,带班就变成了闭门造车,引导得好不好完全没方向,带到沟里去了也不知道,这个就比较危险。 辅导员写札记,开展传帮带活动,论坛、布萨,我想就是为辅导员师兄带班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导师对三级修学施设的种种方便真是良苦用心! 本来我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带班模式中,虽然知道自己有要提升的地方,却无处下手。 经过交换带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自己明显不同的两种状态,我找到了症结所在。 回顾带班以来遇到的种种问题,虽然都是要直下面对,最后也都会调整过来,但是过程却漫长的。 对于我这种经验不足的实习辅导员,期待更多的传帮带活动,一定积极参与! 感恩师兄们! 发布时间:2017-06-02 04:05:2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3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