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行从起心动念处着手 内容: 修行,从起心动念处着手对于修行这件事,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见解。 佛教经典里有说到我们人的生命常被四瀑流所冲击,就是所谓的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 其实关于第一种瀑流的冲击,我们平常也很容易感觉到,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每时每刻都在刺激着我们的内心,受到其牵引。 而对于后面三种我们的感觉就没那么明显了,它更加的隐秘更加难以察觉,因为我们的智慧都太过有限,而且更危险的是我们常常缺乏一种对自我的怀疑和自省。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人一直被自己的边见所左右,坐在井底不可怕,坐在井底还固执的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常讲修行,修行到底修什么吗? 除了我们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的欲瀑流之外,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内观过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修行,简单直白的理解不就是在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见解的正道上行走么。 佛指出了解脱的道路和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按他给出的方法去亲证它。 这看起来是多么寻常的一件事。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会发现有很多人说自己在修行,是修行人,他们依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甚至有的偏执之处比起普通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修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 有人认为学了一段时间懂了些皮毛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就懈怠了,最后还不是落在自己的边见里。 这一点恐怕每个人都有必要注意的。 《金刚经》里面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当时回答了一句:“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这咋看起来,佛好像压根就没有回答须菩提的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 菩提心起妄心即息,如如不动即为住。 所以即使我们不能马上做到如如不动,我们也应该时刻记得佛菩萨所发大心立大愿,尽最大的能力让自己的发心和行为接近佛菩萨的发心,念念相续必得成就。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修行要从起心动念处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自己没被边见和执着所迷惑。 这不单单是个出发点对才能正目的地不会错的问题。 因为我们只有对起心动念保持观照和觉察,正念才不会被妄念入侵,我们才能慢慢超越有限的思维本身。 就像我们念佛,在根本上我们念佛也不仅仅是口上念,我们心里同样要念,念什么? 感念佛的恩德,以佛为师,感受佛的大愿和功德,以此扫除内心的杂念,这样才能得定,才能与佛相应。 发布时间:2017-05-02 10:27:57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2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