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希阿荣博堪布于“灵境寂寞”处传承白文殊修法 内容: 五台山南台锦绣峰南台锦绣峰,又名仙华山,位于台怀镇南12. 5公里处,海拔2485米,台顶周长1公里。 五台山的东、北、中、西四台连襟而立,唯南台独立耸峙,绝然挺拔,所以《古清凉传》上称它“灵境寂寞”。 南台顶上建有石头砌成的寺庙一处,称普济寺。 普济寺为隋文帝诏令修建,明成化间重修。 它和北台的寺庙相比,显得更加古朴。 寺门不是很高,上师进去的时候需要稍稍弯腰。 站在形状各异的青石板铺砌的地面上,上师用藏语给同行的僧众们大致介绍了一下南台,然后招呼弟子们一起来到文殊殿。 殿内供奉着智慧文殊,殿前有文殊画像碑。 文殊殿的一位出家人热情地告诉上师说,后殿三间为石碹窑洞,称为古文殊洞,因为那里供奉着南台最为古老的智慧文殊像,应是宋元时代的遗物。 大殿里,上师带领弟子们顶礼智慧文殊菩萨。 在《大自在祈祷文》的唱诵声中,一行人来到了古文殊洞。 老窑洞没有窗子,洞内清凉,光线很暗,仅有的光亮来自点点微明的酥油灯,映在古文殊菩萨像的红衣上。 这一尊石雕的文殊像色泽古旧,仪态庄严。 上师供养顶礼毕,来到古刹大殿之间的空地上。 这块儿空地的大小刚好足够让我们一行共五六十人围坐其间,不留宽隙,却不觉拥挤。 阳光灿烂温暖,地面渗透清凉,时而可见从石缝中长出来的嫩绿小草,它们无声无息,微不足道,却毫无造作,悠然自在,泄露了这灵境寂寞里氤氲的无限盎然生机。 在殿堂入口处几级石砌的台阶上,铺设一个坐垫,那就成了上师的法座。 上师轻轻地坐下来,绛红色的衣服和身后朱红色的门墙相映,十分欢喜和谐。 两只精巧的汉白玉小狮子一左一右立于上师旁,它们脖子上系着黄色和红色的哈达,在阳光下煞是好看。 两只小狮子的样子看上去有点儿顽皮,像是在高处低头凝视着上师的弟子们,又像是在守护着师父,可爱又吉祥。 空地的上方挂着五色的经幡,从一端的屋檐瓦砾接到另一端的院落高墙,在弟子们的上方随风轻轻舞动。 偶尔抬头观看,会看到五彩的经幡掩映着四周红墙圈起的那一方湛蓝穹空,恍然如梦。 在八吉祥伞下,上师慈悲地给弟子们开示道:“南台供奉的是智慧文殊菩萨。 最古老的智慧文殊像如今还在古文殊洞里。 大家在这里一定要好好发愿。 “智慧文殊就是白文殊,今天我给大家传承麦彭仁波切所造《阿字修法仪轨》,也就是白文殊的修法。 这个修法非常殊胜。 ”上师念传承的声音委婉低沉,很有穿透力,行云流水般的流淌在弟子们心里。 偶有小狗的叫声,但是在上师的加持下弟子们的心恬静安详,像是佛前的一炷清香,轻盈地上升、扩散开来,淡淡地融入虚空中。 传承完毕,上师回忆起法王如意宝,他接着开示道:“古往今来的很多高僧,像萨迦班智达、龙钦巴尊者包括法王如意宝都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有极大的信心。 在一生中能来五台山朝圣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以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为对境供养七宝,并守持清净戒律的功德很大,仍不如对文殊菩萨生起信心并朝着五台山的方向走七步的功德大。 佛经中说,向寂静处走七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诤辩经》云:‘倘若朝此四圣地,五无间罪亦净除。 ’四圣地指佛祖的出生地、成道地、转法轮地和涅槃地。 同样,朝拜五台山也有同样不可思议的清净业障的功德。 “五台山是没有争议的真正的人间佛菩萨净土,将来你们可以常常来这里修行,非常殊胜。 修行使我们暇满难得的珍宝人生变得有意义,然而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修行的时间,朝着五台山走七步都有很大的功德,何况我们到了这里,所以在这里应该护持好自己的心念,精进修行。 ”寺东有一石砌宝塔,为普贤舍利塔。 文殊洞后则是一尊白色佛塔,站在塔下俯瞰南台,静寂的峰顶,竟然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高山草甸上,恣意开放的金莲花,在阳光下,波浪起伏,有时金黄一片,有时间或有星星点点的、随风摇曳的紫色和粉红色的小花,让人想起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沉沉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移步得金莲。 ”在上师的加持下,带着一颗安静慈悲的心,美丽的景色、拂面的微风和小鸟的鸣叫好像和以往有些不同,少了些固有与真实,彷佛是幻化在眼前。 一切源于上师,就像阳光源于太阳,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 ——菩提洲《清凉山上》 发布时间:2017-04-27 10:40:1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2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