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供养的含义 内容: 一、香供养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 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 所以燃香不是要烧香给佛陀,而是我们要懂得香的精神。 香还有一层含义即佛教中所说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众人钦仰,美名遍处,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属香。 (2)定香:由戒行而生禅定,修禅定者,众人敬羡赞叹,故定亦属香。 (3)智慧香:慧由定发,儒家有句话说:“万物静观皆自得”用静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启发智慧。 一个人做任何事,绝不可操之过急,得冷静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断,凡事方能有所成就。 以上三种就是佛陀常常教导我们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4)解脱香:人若有解脱性,对任何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无所执著,所以人能解脱也是一种香。 (5)知见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见之明,能行则行,可止则止,有思想见解,所做所为正确,就是知见,这也是一种香。 还有一种没物质没气味的香,便是声名,如要令名声香,则须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将佛心当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谅的心去待人,这就是五行香的真义。 二、花供养花能清心养目,所以读书人多喜欢在案头上摆瓶花,增加读书情趣。 用花供佛,庄严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鲜花,清香扑鼻,让人醒心悦目。 庄严的佛堂衬上几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 于十供养中,花代表著物质供养。 在佛教里,常可听到佛在灵山“拈花说法”这句话,可见花与佛教关系甚大。 说到这里,顺便跟各位谈谈“拈花说法”的典故:《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记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位,请佛说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默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便是宗门禅的肇始。 如果要再追溯禅宗的起源,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觉时,就已开启端倪,所以禅宗的特点是在“以心印心”,阐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由上面的经文,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与禅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以,花也被列为供养佛菩萨中的供物之一。 三、灯供养灯并不完全指电灯,比如蜡烛,油灯之类能照暗为明的东西,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内。 佛教传法亦名传灯。 佛教传法,如父传财于子,但其意义不同。 钱财传他人,己身积财必会减少。 而佛陀传法,如一灯传一灯,灯灯皆明,灯灯无尽,所谓“一灯能续千灯明”。 佛陀传法对己不减,对彼有利。 灯又有去暗投明之义,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盏暗路中的明灯,驱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四、涂供养“涂”梵语,即水。 经云:“水能离垢得清凉。 ”水不但能洗除众垢,令物清净,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无论大江、小溪汇聚一方,皆成一体。 就好比大众学佛,最后都能成佛。 所以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荡涤,心既清净,自性现前,又何叹成佛路远呢? 学佛人都应该学水的和合,水的平等无差别。 那么,待人处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过得心安理得,轻松快乐。 五、果供养“果”指水果,大众用新鲜可口的水果供佛,功德巍巍。 “果”又有结果的意思。 人每做一件事,必须有始有终,不得半途而废。 就像种果树的人,必须耐得起辛劳、栽植、施肥、灌溉,待树开花结果,才有丰富收获,所费劳力也才有个代价。 学佛者亦如是,要发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碍,切莫退失道心,毫无结果,岂不可惜! 六、茶供养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 此指示学佛者,昏沉不得,须时时省察自己,检讨自己,每日举心动念,所做所为是否正确? 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负大好时光,愧对己身。 七、食供养用饭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义深广。 佛子在供饭时,以七粒饭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另加咒语三遍谓:“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议。 ”佛以大慈施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则十方通达,了无障碍。 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鲜,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难思。 八、宝供养金银财宝拿出门,处处皆可用。 一个人若有了“信”,于己有信。 对师长、朋友们守信,不欺暗室,无愧衾影,则人敬如神,待若上宾。 九、珠供养珠者表圆,学佛的人做事要圆满,待人要圆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圆。 十、衣供养即用衣服供养三宝。 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 从事上说,衣服须穿著在身上,才能显出衣体的好坏。 从理上说,学佛的人,须依佛、依佛经、依靠出家人,按照佛指示的路径去实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发布时间:2017-03-27 14:31:3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2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