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慧长老:参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内容: 如何参禅悟道(资料图)参禅以悟为期。 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 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 佛教的所有修行法门亦复如是,都是要通过修行使得行者“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开意解,入佛知见。 这三天围绕着“禅宗以悟为本”,讲了一些内容。 悟是参禅的根本宗旨,也是佛法的根本宗旨。 古代大德对于悟的过程、悟的性质,有种种界说。 悟有解悟与证悟之不同;悟与修的关系有顿与渐的不同,有先顿后渐、先渐后顿等种种区别。 所谓解悟与证悟,每一位修行人只要是通过一定的法门、一定的时间,都有可能有此经验。 什么叫解悟呢? 昨天晚上讲到的“藉教悟宗”就是解悟。 见到了,还没有行到;先理解了,然后再去亲证。 所谓证悟,见到了,也行到了。 比如说站在四祖寺门口看传法洞,我们抬头一看,传法洞就在我们的右边,看得一清二楚。 如果把传法洞比作悟的目标,看到传法洞就是已经见到了,解悟了。 但是,你还没有到达传法洞的现场。 有的人他不是站在四祖寺门口看传法洞,而是上去了,直接进了传法洞,那就有一番亲切的体会。 不但能把传法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站在传法洞的门口,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那就是所谓证悟。 理解到了,实践也到了。 禅宗主张的是证悟。 参话头,参一个完全不能在理解和思考范围内的无意味的话头,这个话头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昼参、夜参、月参、年参,长时间地做功夫,做到“意识不行”了,当前一念孤立了,遇到机缘,就可以亲见娘生面目,找到答案,这种境界就是证悟。 证悟了不容易反复。 只要保任功夫跟上去了,一悟永悟,不会退步。 解悟的受用不够,如果功夫也跟不上,就可能出现反复。 根据顿渐的不同,有所谓渐修顿悟、顿修渐悟、渐修渐悟、顿悟顿修四种区别。 这四种区别,是唐代的大禅师圭峰宗密归纳出来的。 第一种,渐修顿悟。 就是通过相当长或者一定的时间,参话头、看经教,然后得到证悟。 先有渐修的积累,然后遇到机缘,一旦心开意解,心地豁然明白。 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圭峰宗密大师在此举了一个比喻。 他说,好像我们在砍伐一棵大树,怎样才能让这棵树倒掉呢? 只有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砍到一定的火候,这棵大树忽然倒下。 倒的那一刻就好比是顿悟,砍的过程就好比是渐修。 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很好理解,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手上拿着斧子,站在大树底下不停地砍剁,就是要用智慧之斧,砍倒这棵无明之树。 树倒了,无明根子彻底断掉了,就是开悟了。 这就是渐修顿悟。 第二种,顿修渐悟。 圭峰大师也打了一个比方。 比如学射箭,有的人天分很高,拿起弓箭,看准目标,动作到位,居然能够一箭中的,那就好比是顿修。 但并不是射这一箭就够了,还要继续练,练到每一箭都能中的,技巧纯熟,箭无空发。 这就是顿修渐悟。 第三种,渐修渐悟。 比如登九层之台,或者说登九层的宝塔,每上一层就有一层的境界,每上一层眼界就会开阔一些;一直到登上塔顶,豁然开朗,一览无余。 每上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边修一边悟,因此是渐修渐悟。 到了最后,修的功夫到位了,悟的境界也圆满了。 第四种,顿悟顿修。 在此有一个比喻:好比染一束丝线,将这一束丝线投入染缸,每一根丝同时都被染上了颜色。 悟是顿,修也是顿。 虽然有这四种情况,从修行的历程来讲,第一种渐修顿悟最为合情合理,最为常见。 即使是顿悟渐修,能够顿悟也是由于历劫以来善因善缘的积累,才能感得今生今世一闻千悟。 渐修就是积累,顿悟就是功夫成熟了。 悟了以后还有更长时间的保任过程。 这种保任的功夫,就像前几次所讲的牧牛公案那样,“牧牛”就是指保任功夫。 虽然我们能够见到这个道理,见到了法身,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不等于就能够把无始以来的“现业流识”,一下子就剿除得干干净净。 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深重得很,要净除现业流识,净除烦恼习气,需要通过长期艰苦的修行过程。 悟了以后不加保任,不通过细腻艰苦的修行,就有可能成为狂禅。 狂禅者,眼高手低。 见地有,功夫没有。 见地有,不能按照所见去做。 狂禅与己无益,于他有害。 所以修禅一定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真真实实,来不得一点点虚假。 虚假的东西能够一时有效,时间长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特别是讲到腊月三十日,能不能够抵挡过去,打发开来,这是真功夫。 没有这点真功夫,就只能被称为“代众生受苦”了。 我觉得,修行人还是要把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点好,才能够自己站立得住,也能光扬佛法,利益人天。 参禅一法,以悟为期。 悟最重要的是解脱生死。 要做到来得糊涂,走得明白;来得不自在,走要走得自在。 能够如此,做一场出家人也就算没有枉被法服,虚消信施。 发布时间:2017-02-28 22:26: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1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