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模式就是导师在身边 内容: 本次学到依止法单元复习课部分。 本章讲到了依止法的忆念和修习。 法义说,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修习依止法,关于这一块,我在最开始修学的时候总有个小小的疑问。 态度上还好说,多思维忆念就好。 行为上呢,虽然也能每年见到几次导师,但单独的沟通基本上没有。 我应该怎么做依止的加行呢? 是不是没有条件就不必做了呢? 结合这个疑问,我思维过后,最近有了新的体会,那就是:“模式就是导师在身边,所有的依止法修习都可以在两套模式中实现! ”简单梳理如下,供养师兄们! 一、两套模式与佛法原点的思考2016年参加静修营,听到法师们说到一个概念:佛法的原点。 听完之后一直很喜欢,并结合这个对修学和工作进行过思考,很受益,在此主要谈谈关于两套模式和佛法原点的思考。 其实我原来对佛法某种程度上的排斥,就是因为看到的都是佛法各种高深的经论和神乎其神的咒语等。 当时感觉佛法挺高大上的,但是不适合我啊,我现在还年轻,用不着啊。 可实际上这些只是表现形式。 佛法回到原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生命真相的究竟智慧,是一种智慧的文化。 对于文化,我们无非是学会它,运用它,然后传承发扬它。 佛法无非点灯和传灯,通过学习智慧点亮自己,点亮自己之后再照亮别人。 一个一个地点灯传灯,这样目的就完成了! 就是那么的简单! 而两套模式就是立足于佛法的最终目的,“立足于佛法原点的现代化传承”,自利利他,点灯传灯。 导师、辅导员、班委等等,两套模式就是一所学校的架构,去除神鬼化的包装,回归老师的本怀,这样既可以让更多人接受,也有利于达到佛法应有的改善生命的目的。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导师数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回到佛法原点,运用佛法智慧架构模式,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让菩提心灯指数级地增长。 我想,这背后离不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也有着种种的实践和辛劳! 二、我的受益和两套模式的关系那么,两套模式和我的受益有什么关系呢? 1. 两套模式让我有机缘系统修学其实仔细思考,就算从世俗的层面,导师也属于高僧。 如果没有殊胜的模式,可以善巧地复制、快速地发展,那么,我想要跟着导师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个人再有能力,可以带的弟子毕竟有限。 如果系统地带弟子,几百个估计已经到顶了吧! 正因为模式的可复制性,因为服务大众模式的存在,才有读书会和沙龙,才能保证更多人的修学机缘,才让我这样有需求的弟子得以加入。 所以,自己的进班来自于模式的殊胜性! 2. 两套模式让我从中稳步受益进入三级修学后,感觉自己相对比较精进。 但某种程度上,前期学习得比较刻意,八步骤运用得也不是很到位,甚至中间会有较大怀疑和退心的阶段。 不过还好有班级的师兄们,有每周两次的共修,有服务大众模式的督促,有每日定课的监督,有辅助材料使用的培训,这种种无微不至的施设和其他师兄的帮衬,让自己在曲折中保持前行。 所以,虽然感觉自己掌握的可能只有导师施设的十分之一,但入班一年多仍然有着不错的改变。 我想,这其中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模式。 如果没有模式,没有架构,其他的一切都很难正常运行,自己也很难有大的受益! 有师兄评价说:书院很负责! 我深以为感,那是如何负责的呢? 如果没有正确模式的引导,没有正确做事的方法,帮人也难免帮出烦恼,做事也难免做出困难。 模式就是正确的架构,就是保障! 三、我应该如何在两套模式中实践依止法那么,说了这么多,模式很殊胜,是回到佛法原点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我的受益也来源于两套模式,我应该如何在两套模式中实践依止法呢? 简单说几点思考:1. 思考两套模式的殊胜性,生起信心和感恩心。 (意乐依止)了解两套模式创建的不易,导师从对大众修学现状的了解,到总结出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到重视《道次第》的教学,到前期青年学佛、道次第班的尝试,书院在成立以前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到2011年成立,又对辅助材料、思维导图、沙龙和各种服务大众模式不断优化。 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利益更多的众生,这几年,模式一直在完善和提升。 通过思考模式背后及现在看到的故事,思考书院成长的不易,看到导师多年来的探索、准备及后续的一步步跟进,就可以对导师和模式生起信心和感恩心。 在法的层面,模式就是导师,导师就是模式。 而对模式的信心和感恩心的培养过程也是修习依止法态度的过程! 2. 将依止的加行落实到两套模式中。 (加行)A. 总的原则: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 符合两套模式要求的就去做,做到位。 比如精进修学,比如积极地在模式内做事。 不符合两套模式的事情不做或者少做:比如不搞不利于修学的集体活动,不做不符合模式的慈善活动等。 总之,模式就是准绳,哪怕对模式有意见也要通过正常渠道反馈调整。 在模式中做事,表面做好不难,但做到位不容易。 B. 内外财供这本质上是为了帮助我们放下对世间财物的贪著,培养我们的出离心,所以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背后心行的观照和培养。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缘进行,可以供养三宝,可以助印,可以供养班级活动,甚至可以布施给穷人。 这些都可以,重在培养这份舍得之心! 比如根据自己的情况,我可以固定每月助印,既可以利他,也可以帮助自己培养心行。 多观想和实践,这个修习就基本完成了! C. 身口给侍这个法义表面上说的是侍候师长。 貌似不好操作。 但实际上并不是师长需要侍候,而是我们自己需要。 侍候本身也不是目的,去除强大的我执、我慢才是目的,这就和刚刚出家的师父要去打扫厕所和打扫卫生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放下我执我慢,放下重要感、优越感,以法为标准来调整自己。 所以哪怕我不能一直陪在导师身边,仍然可以完成这一点的修学,比如我自己操作的就有两个方面:首先做定课和自修的时候,发愿将自己的身语意供养给三宝。 这个时候,没有我,也没有我的各种烦恼,就是定课,就是观照。 这时候定课和自修也更容易相应,因为在同一频道上。 其次是做义工时,我发愿将半天的这段时间供养给三宝和师兄们。 这时候,没有我的优越感,放下对于我做得好不好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师兄们需要什么,这也是模式内的身口给侍。 这样去做,也可以让自己做事更为放松。 以上是简单结合自身的运用,具体还可以多思考! D.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这一点也是加行中的要点。 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说,依教奉行可以涵盖所有的加行。 在此简要举例说明在两套模式中的依教奉行:时间上:重视每天的自修和每周的共修,必要的时间是基础。 方法上:重视八步骤的学习,把法义和自身结合,把法义真正落实到心行。 服务大众:把服务大众作为修学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责任,不能不做,只能随缘适当多做或适当少做。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尽一份责任,都应该适当地做。 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哪怕时间不足,也可以分享心得到网站上,这也是一种利他。 不必对比,回归内心,随缘承担,去做就好。 总之,就是自觉觉他同时进行,这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 四、最后的感想1. 依止法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对法的恭敬和实践,善知识本身也是法的化身,而两套模式承载了点灯传灯两个层面,所以依止法的实践一定可以在两套模式中完成,只是需要我们善巧的观照。 2. 表面的行为不是目的,背后的心行才是:在依止法中会有种种的加行,我们要努力去做,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外在的行为只是一种方便,重要的还是背后的心行。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多观照自己的心行,心才是最终的着力点。 3. 深入思考,把每一节法义都和自己靠起来,哪怕不是特别多:原来修学《道次第》的时候容易找不到着力点,感觉我貌似懂啊,但具体咋做,咋观察啊,和同喜班不一样啊! 在这一点,最近觉得首先要把书看得深刻些,发觉背后的心行目标(结合辅导材料),其次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可能最开始特别深刻全面地运用有困难,那么就尽可能地去做,从一点一滴的实践和调整开始做也是好的。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发布时间:2017-02-17 21:44:1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1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