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喜祥法师:忍辱可不是一味地安忍 需要的是善巧! 内容: 平时忍辱是消业障(资料图)加修行忍辱,不但最终可以证得圆满的佛果,暂时也可以得到此生的美丽与悦意。 十人同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气,则十人全部都会安乐。 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非常容易生起忿怒的人,那这个家庭也都会非常安乐。 不光是此生安乐悦意,来生也是安乐悦意。 因此,我们学佛之人,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此生来生的安乐和幸福,乃至究竟的大乐。 是应当能够通过修行带来安乐的,如果不能带来安乐,那就是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实际行动不相一致了。 所以,佛给我们所讲述的一切法,全部都是为了我们的安乐而讲述的。 只要我们能够如法实修,那一定会此生安乐、来生安乐。 虽然来生安乐,我们现在并不能见到,但是此生的安乐,却是我们在修行的当下,就可以见到的。 根本不会是“好像有吧? 不能确定吧? ”这样的状况。 一天断除嗔恨,自己心中就会有一天的安乐,亲朋好友心中也就会有一天的安乐,家庭也就会有一天的安乐。 这样一想,就会明白应当修行忍辱。 当修行忍辱的时候,一定需要智慧,要非常善巧地进行忍辱。 如果说我要修行忍辱,但是却不懂道理地胡乱无明地进行,有时候反而会带给自己以及他人伤害呢! 比如说,作为一个老师,为了能够令学生们好好学习知识、能够上进,比起来“他们不好好学习也不管、修忍辱、随便他们”来说,尽管我们心中并没有真正的生气,偶尔还是应当在表面上表现一下生气:你们不好好学习不好! 等等。 这种生气的表现,一定偶尔是要有的,否则,如果一直都是安安静静地,这就是不善巧的忍辱。 第二种,家庭当中的父母,对于子女的不听话、不学习等情况,为了利益他们,一定也要表现出来生气忿怒的样子。 否则,就是不正确的疼爱了,这在佛的教法当中也有提到。 为什么,这种生气的表现,是为了利益子女,因此一定是要有时候表现出来的。 另外,不管是任何的其他人,当对方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如果自己真正的生气了,那就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对治力量衰败了,因此不应该真正地生气。 可是,尽管自己没有真正的生气,但是,应当好好观察“向对方表示生气更能利益他? ”还是“不向对方表示生气更能利益他? ”一定要好好地进行这样的观察。 如果观察发现比起来“不表现生气,他会养成坏习惯、会变得更坏,会带给他自己更差的恶果”的这种情况,“表现生气更能利益他,他会变好”的时候,那就一定要对他表现出几次的生气。 所以说,忍辱一定要非常善巧,不能一味地安忍,不懂得偶尔示现忿怒,就不对了,那就是不正确的忍辱了。 对于上面所说的内容,如果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的话,下面就很简单地归纳一下如何清除自己的妄念和烦恼。 如果要暂时压制烦恼和妄念,就需要修行止,在座的应当有许多都懂得止的修行方法,就算以前不懂,也有很多数息等修止的方法可以学习。 就好像之前所说的一旦发现生起了贪欲之念,或者嗔恨之念,当下就应当修止,直到这些念头消失。 总之,精进地修止,以压制自己的妄念和烦恼,非常重要。 如果生气了,没有修止,那么生气嗔恨就会发展:如果没有生气,修止,那止就会得到发展。 因此说,当生气快要生起的时候,就要修止了。 而且,对于生气、忿怒,以及其他类型的烦恼,还要有“明白其无自性、是空性”的这种智慧,还要有“知道其如梦如幻”的这种智慧。 再此基础上,如果还能修无念禅定的话,那是最好的了。 因此,简单来说,通过止观,通过止和智慧,既可以暂时压制粗大烦恼,也可以根除细分烦恼,所以就应当进行这两方面的实修,从而彻底解决我们的烦恼。 发布时间:2017-01-29 13:17: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0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