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忍耐当下的痛苦,是为了避免今后的痛苦 内容: 无论遭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应扰乱欢喜心情;因为忧闷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会使我善行退转。 此颂中表示,身为修炼安忍的人,我们希望能做到「无论遭遇任何事,都不扰乱自己欢喜心情」的定力。 欢喜心代表一种宁静或安稳的心境,这是一种跟个人内心不满足或不快乐相反的情况。 一个人之所以决定不让自己的欢喜心境受到干扰,是因为人若陷入不快乐或不知足的泥淖,就不可能达成心中所愿。 所以,让自己郁郁不乐根本没有意义。 这行为本身同时还具毁灭性,因为人一旦失却心灵平静和欢喜愉悦之情,就会让愤怒和憎恨有可乘之机,从而减损一个人的功德。 如果事情能有补救之道,那又何必对这事情生气? 如果已无对治挽救机会,那么徒然不悦又有何用? 寂天菩萨在此又给我们另一个该避免不悦的理由,那就是:如果事情仍有补救之道,就毋需愠怒或不悦;而若情况已败坏到无可挽回的余地,那同样也没有恼火或生气的道理。 在此颂中,寂天菩萨点出一般会引起人们不知足和不快乐心理的原因。 我不希望自己和朋友受到伤害或轻蔑待遇,除了对付我的敌人之外我不使用冒犯他人言辞。 此颂解释了八种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所关切之事。 一般世俗性的反应是,遇到某些愉快事情发生时,人们就感到快乐,若事情出差错时就心生不悦;当别人赞美我们时便内心欢喜,但受到他人侮辱或诋毁时便深感不悦。 同样地,在我们得到自己所想追求的物质时就感到欢喜,当这些东西得不到时又觉得不乐;在自己声名远播时觉得快乐,反之在名誉扫地之际又愠怒不已。 因此,在我们面临这八种现象时会出现这些自然反应,而当这些状况也同样发生在我们的密友、家人或所爱之人身上时,我们也同感怏怏不乐。 然而,若情况是发生在我们的敌人身上,那我们的反应又是截然不同了。 当敌人过着功成名就的生活时,我们便愀然不悦,而当对方楣运当头时,我们却内心大乐。 这反应就是我们一般会有的态度。 而由此反应中所显示的正是:我们人类有避开受苦、不快乐以及麻烦的倾向,而会自然想寻求喜悦、幸福和快乐。 由于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和我们内心所生起的不满足和不快乐感息息相关,寂天菩萨于是指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可能需要一番修正。 受苦不见得如我们所想的是件坏事。 结果就是:了解佛教对苦难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佛陀对众人的公开教诲里,他首先所教导的就是四圣谛,其中所谈的第一项是苦谛。 他的教诲中特别强调要了悟人类存在的苦难本质。 省思苦难本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有可能在其中寻找到一条出路,找出一个替代的方法,也就是有可能获得免于苦难的自由。 正是基于这层因素,才使得明了人类苦难本质变得这么重要。 否则的话,若是人类根本没有希望或可能性可以离苦得解脱,那么只凭省思苦难本质就只成了僵滞的思维形式,反而带来负面效果。 寂天菩萨在此鼓励众生:为了使自己免受未来的无尽苦,我们要能采取一种坚定的修行态度,如此才能为更高贵的目标而安于忍受眼前诸多苦难。 发布时间:2016-12-29 13:39:0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7: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