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无限中找到当下的位点 内容: ——分享一个提升慈悲和智慧的小窍门主持沙龙、导读读书会,碰到一个问题:每期要讨论的主题,原设想要逐步展开的,但是大家纷纷在开头就给了高大上的答案,搞的一下子话头凝住了,推不动了。 比如《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学员就说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缘于我执,我执去除就好了。 《生命的美容》中,学员说,内在美更重要,要追求内在美就要学习佛法。 好像大家对问题的根源都认识得很清楚,似乎一开头就可以总结了。 思考自己日常也碰到这样的问题,凡事习惯于归纳总结,碰到问题时再从提炼的规律中找解决方案。 慢慢提炼的规律越来越浓缩,最后变成了一些概念:学佛前是“理想”吧,“勤奋”吧。 学佛后又成了“认真学佛就解决了”“发菩提心吧”……这些明明是真理,却离自己的生活却越来越远,实用性越来越差。 最后把自己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口头上浮华,脚底下却仍然彷徨。 这样跟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比如朋友跟我讨论,社会上有一些人她觉得无法拯救,我就说,我们应该博爱,这才是人性的本质,我们发菩提心就要有使命帮周围所有的人断除烦恼。 这种回答引发了她更多的异议,没有解决她任何问题。 慢慢这类沟通也将我自己推到了没有人气的虚空里。 反思自己面对世界的时候,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一个是实践层面。 这两个层面如果不相交,所学所思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只能一方面让自己深陷理想主义的虚无;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什么都解决不了,烦恼和无力依然如是。 那么怎么使两个层面相交呢? 最近细读几篇导师的法义,我很受启发。 一、《生命的美容》以《生命的美容》为例,我在导师的分析中找到了无数层面:1。 怎样追求和保有生命的美呢? 生命中最美的是什么? 相貌和身体的美是很吸引人的,但是短暂。 2。 既然外表的美不究竟,究竟的生命之美在哪里? 内在美历久不衰,会通过长期积累绽放光芒。 3。 那么内在美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人格之美,心灵之美、生命品质之美。 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如佛陀,无限安静,无限空旷,无限喜悦。 4。 为什么无限安静、空旷、喜悦是至美呢? 至美人格的内涵是什么? 因为除去妄想、躁动而无限安静时,心灵没有垃圾而无限宽广时,生命内在的喜悦就会从全身弥漫,便会“举身微笑”。 生命的喜悦的内核又是什么呢? 是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当生命没有任何瑕疵时,慈悲和智慧就会通透出来,我们就是如佛陀般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 5。 到现在,层层向内,我们看到生命美的本质在于内在人格。 又通过至美人格的特点认识到人格的内核是无限慈悲与智慧。 那么我们自己在追求生命美的路途中可以走到哪里呢? 既然生命内在的改善可以帮我们从内而外散发光彩,那么如何改善内在、改善生命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两点。 第一,我们可以达到佛陀的至美境界吗? ——我们每个生命具备与佛菩萨无二的潜质,没有哪一个宗教认为信徒与信仰对象是平等的,而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最终成为信仰对象那样。 第二,但是我们现在还不是佛。 为什么? 因为佛性是我们生命最深处隐藏的宝藏,在宝藏之外,还堆积了太多的美与不美,善与不善。 那么这些美与不美、善与不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能带来快乐结果和未来利益的行为是善;带来痛苦结果和未来损害的行为是恶。 这种因果不只是现象,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所有的善和不善,都与我们当下的行为、心念有关。 我们的念头在我们的心中打下了心结,我们的言行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痕迹。 当心灵垃圾越堆越多,我们离那个晶莹的生命本质就越来越远。 6。 那么如何清理这些垃圾呢? 我们需要进一步看清这些垃圾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了解心理形成的规律。 我们的所言所思所行,除了形成外在的客观结果,还会形成心理记录。 这些记录如同种子,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继续生长、蓄积力量。 一定的力量形成后,不断重复,日渐壮大。 某种心理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导我们的整个生命。 不能有效管理心理,就会成为心理力量的傀儡。 这些心理力量继续长久地累积,就会形成心理习惯,久之成为性格,进而成为人格,直至成为当前生命的素质。 7。 到这里,很多人反思自己的生命轨迹,往往会追溯到幼年时的一些重要影响,甚至深陷其中,埋怨父母亲人。 回溯可以帮我们深刻的认清一些性格形成的外在原因,但是并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解开这种心理力量。 如何解开这种心理力量呢? 导师指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是可以调整的。 我们的生命素质体现在心态和观念。 调整当下的心态和观念,就是解开心理力量的第一步。 8。 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呢? 到现在为止,从最内在的佛性本质,到最外表的美与丑,我们已经将我们的心分出了无数的层面。 生命的美容,就是在观照中认识这些层面,在观照中调整这些层面。 观念的一层,在生命真相层面,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利于我们找到烦恼的本质,从而脱离情绪层面的束缚。 在这里,思维无我,通过对无我的认识和观照,弱化对外在的关注和种种念头,就会减弱对外在表相的执著。 9。 在观念层面有了明确的指导,再回到实践的层面,就会有了方向,能够做到:第一,对事情看淡一点。 第二,生活平静有规律。 有更多时间在禅修中观照自己。 由外在美到至上的人格之美(佛性),“内心”的形成其实经历了无数层级:佛性的内核之外,是寂静、空旷、喜悦的佛性之光;佛性之光外面是心理垃圾,垃圾的形成是某种主导的生命力量的累积;这种生命力量的形成是延续由心念到习惯到性格到人格的规律;这种规律的指导是当下的观念心态;这种规律的触发是每一次当下的身语意;这些当下的心态观念和当下的身语意决定着是否能够回归本来佛性,也决定着能否体现内在之美。 忽然发现,有时候,我们没能用获得的正见很好地指导自己,只是因为没有对准相应的层面。 比如我自己,也曾怀疑自己不再年轻不再美丽,在沮丧中开始怀疑佛法的作用。 翻开这本书,当读到“内在美是生命之美的核心”,我觉得这观点太简单了。 当读到心理垃圾的形成影响了佛性的散发,我也没太大触动。 直到看到当下的观念和身语意就会影响我的当下时,我才明白,原来要追求生命之美,一定要当下观念正确、心态平和、身语意清净。 这样一想,自己现在这一刻就这么多的情绪,怎么能算是美的呢。 自己最近一直有意无意地堆积着这样的情绪,没有好好思考佛法,也没有用佛法对照自己,怎么能怪佛法对我力量太小呢。 在这恰当的一点,所有的自我怀疑和对法的怀疑都消散了,我更加明白了每一时刻的观照和调整的意义。 喜悦一下子从内心透了出来,把烦恼都驱散了。 二、《佛教的财富观》如果说《生命的美容》是从两端向中间剖析,那么,《佛教的财富观》就是从低向高一级级演绎。 1。 首先,财富不是不能追求,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财富。 所以,首先要学会区分毒蛇和净财。 以来源、使用和执著程度来区分,可以明确何为毒蛇,何为净财。 2。 既然可以追求净财,那么进一步追问:追求财富和道德冲突吗? 只要是遵从法律戒律,不违法道德的合理行为,肯定会提升信誉,能够带来更多利益。 同时,在戒律和道德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利用财富,不但利己也利他,不但利今生也利来生。 所以,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利益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收获和果实。 追求财富和修行冲突吗? 佛教徒正确谋生手段叫正命。 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与修行不对立。 同时,修行可以帮我们修正行为,生起智慧,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完成修行,收获利益。 3。 既然追求财富和修行不冲突,那么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 这需要根据身份来讨论。 1)对于在家居士,要解决个人生计,担起家庭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追求财富。 2)对于出家僧众,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是为了减少对凡夫心的刺激,减少欲望,保护自心。 3)对于修行菩萨道的修行者,布施为先。 发菩提心可以拥有很多财富,拥有财富后可以利益更多众生。 财布施之外,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也同样重要。 4。 既然可以追求财富,那么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了因果2)在明了因果的基础上修福田3)培养生存技能4)如法求财,避免不法行为。 5。 佛教徒所得到的财富,应该怎样分配呢? 1)以下的分配可取吗? 吝啬鬼、挥霍无度、虚荣地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孤注一掷。 2)如何更好分配财富呢? 保障家庭日常开支、投资增值、储蓄、慈善。 福报是有限的,会享完,不能只做财富的保管者和使用者,要为未来播种无限的种子。 6。 只是在财富上追求和播种,生命的层级还比较低。 更高的层级,是精神上的追求和积累。 1)精神财富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生经验。 2)精神财富大于物质财富。 外在财富被五家所有,只有内在的财富才是无价之宝,会指引我们一生,还会影响后代。 3)精神财富中,功德法财更重要。 人生固定资产:解决人生困惑、树立人生观念、解脱人生烦恼、开发生命宝藏。 佛法是人生宝贵财富,是众所周知的。 可这只是一个干瘪的概念。 如何理解佛法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呢? 同时除了佛法,佛教徒该追求世间的财富吗? 导师根据世人的希求心,一层层回答问题,既解答了困惑,也点明了方向。 有师兄说导师用演绎法阐明问题,他的理解给我很多启发:导师不是不能用我们常用的归纳法进行总分总论述,只是那样是论文,不切合读者的需求。 读者的需求层次不同,先从最低的需求开始论述,对读者更包容,也更加利于不同需求点的读者逐级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解决问题。 因为论述的层面详细,考虑周全,不同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在班级共修中,我观察到,有些师兄对净财和毒蛇的划分恍然大悟,深刻列举出自己经历的实例;有些师兄解决了佛教徒应不应该求财、怎样求财的困惑;有些师兄学习财产的划分后特别有收获;有些师兄举例谈到了帮助儿女塑造健康精神世界的法喜。 还有些师兄通过这些逐层的探讨,总结到原来财富也好、爱情也好,都是外物,佛教的修行就是要逐渐去除对这些外物的执著,回归对内在佛性的追求,所以对功德法财的追求更究竟。 在功德法财追求中,明了因缘因果的意义,利于长远的解脱。 功德法财的追求还可以帮更多人践行菩提心,更好的调配社会财富。 不知不觉,他已经觉悟到了菩提心的层面。 三、反思与学习学习了导师多层面、多角度剖析问题的方式,反思我自己在生活交流中和沙龙主持中的误区,有些问题豁然开朗:第一,自己往往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貌似很有立场,其实暗示了自己的主张,阻碍了别人的表达,为良好沟通设置了障碍。 真正良好的沟通,应该敞开层次和角度,没有预设,对各种可能性给予鼓励。 这样才能激发别人的信赖,心声才能发出来。 这样在生活层面更容易交朋友,在沙龙层面更容易引发共鸣。 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给予理解,这本身也是慈悲心的训练。 后来朋友们找我聊天,对她们的话题,我再也不急着分享自己或者找佛法正见,而是在倾听之后,更深入地理解她们的处境,这样反而使她们对我的建议更接受。 还有就是在表达上,我原来总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经常产生误会,误会后就解释,但常常越解释越麻烦。 后来我发现,同样的意思,换一个角度表达,其实误解就少多了。 当然这个角度是在真诚的前提下,从对方的角度阐述,这样更能够和别人贴近。 还有掌握说话的时机,也非常重要。 比如有些话早就该说出来,等到别人先开口了,自己都怪自己没安排好。 可是有些事情说的太快了,别人还没想到这一步,你的表达不但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形成干涉。 有些时候我会因为对方无法理解而沮丧,甚至暗想等到真发生了你后悔时再感谢我吧。 可是现在想来,其实不能怪别人不接受,只能怪自己第一没有体谅别人的位点,第二没有把别人通向理解的通路架设好。 所以一定要体谅别人目前所处的层面、角度和进度,根据这个位置理解对方,这是我目前需要重视的功课。 第二,对于沙龙或者聊天中直接讨论经验,寻求共性规律,但是太高端的理论又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 我的心得是,生活要落地,沙龙要落地,一定要从现实层面的问题说起。 对生活实例的讨论一定要充分,有利于敞开心扉,引发实质的思辨。 所以话题开始时一定是体验性的问题,比如您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是不是有什么经历的具体例子? 而不是思考性的问题,比如您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我过去给人的建议往往大而空,无法切中要害,要么引起烦恼,要么无效,慢慢也就对人对事不给予意见了,还以为这是对别人慈悲、包容。 对自己也是这样,常常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两端彷徨,想不通就不想了,以为这是对自己慈悲。 但是这种放弃慢慢又把我引向没有立场、没有主见的境地。 即使说话时,也常常不自信,还担心别人会不耐烦,不由得加快了语速,反而更加焦虑,甚至动摇了思维,更影响了效果。 最近的体会是:对事物的分析要多角度、多层次。 先根据相应的层次和角度找到相应的位置,再观照这个位置,找到对应的正见,展开相应的调整。 这样容易找到准确的解决方案,也是对自己的智慧的训练。 比如,导师可以从财富观、环保观、幸福话题等多角度论述佛法,对于每一个问题又可以切出不同的层面,应该是对真理的掌握已经到了纯熟的地步,才能通透地把正见化入任何问题、任何角度、任何层面。 而不同的人,看过这篇论述之后的收获点竟然如此不同。 可见大家的需求位点是不同的。 反推回来,我应该看到事物的关联性,不能单就一点找解决方案。 一定要推点到面,又把各面思考透彻之后,再对照正见,这样就能把佛法透彻用到生命的每个层面,也就能够找到最准确的解决方案。 有能力做这样的分析,自己的见解更准确到位,分析更有条理更恳切,表达也就更从容。 第四,过去在沟通中出现误解,往往产生情绪,这种情绪又容易加重矛盾,常常陷入情绪里:要么怨怼别人,要么嗔怪自己。 而这些情绪又进一步触发了自己性格弱点的深化。 明白了彼此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就容易理解分歧。 同时明白了好多时候根本没有分歧,分歧都只是自己头脑中设定的。 理解了立场的不同,可以先化掉情绪,减少对生命走向的影响。 化解掉设定和情绪之后,可以更坦诚地沟通,沟通效果更理想,关系处理更积极。 第五,在缘起的世界,每个人看问题的层面和角度都是变化的,这一点过去没有认识到。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为一个人针对不同人、相同事或不同事、相同人的不同反应而起情绪。 也会更关注自己的当下,对每个当下都给予足够的观照和调整。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是无限的。 一方面“无限”可以通过向外观想来获得。 另一方面对任何具体事物、事件进行内向分析时,延展不同的角度,剖出无数的层面,又关注当下的时机,也是体证“无限”的过程。 在这种体证中:延展不同的角度,剖出无数的层面,又关注当下的时机,利于找到每一问题当下的位点。 除了时间、空间、深度等,对待每一事物,肯定还能找到更多新的维度来分解,这样慢慢锻炼思维的内展和外延性,最终使逻辑更清晰,分析更精准。 同时,找到相应的位点,还可以帮我们将理论和实践对接起来:针对具体问题,找到位点后可以更准确地调动正见;调动正见后可以更精确的进行观照调整。 以上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智慧。 同时,找到当下的位点,也容易带我们培养慈悲,因为我们可以对任何点都给予足够的关注,也就更容易接纳和理解,更能够影响和帮助别人。 这种分解法帮我们在无限的现实中找到了无数的落脚点,在每一个落脚点进行观照调整,就会帮助我们一直身处慈悲和智慧的修行里,也会始终沉浸在实践的法喜里。 发布时间:2016-11-29 18:06:2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6:5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