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斋堂又叫五观堂 内容: 佛教寺院中出家人吃饭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称为斋堂,而有些寺院也称为五观堂。 五观,是僧人吃饭时应该观想的五种思维境界。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有的斋堂刻有如下楹联: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吃饭既是修行,食存“五观”,即使硬如金石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受。 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各地寺院斋堂楹联不尽相同,“五观”思想是一致的。 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因多数僧人有个过程,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数寺院也允许吃晚饭,但应作“药石”想。 发布时间:2016-09-21 15:17:1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6: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