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内容: 佛教对心理的归纳,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是普通心理,即一般心理学都会讲到的常规心理。 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就包含三种普通心理。 受是情感,有苦、乐、忧、喜、舍五种。 想是思维,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 行是意志,是想好之后准备行动。 此外,唯识所说的作意、触、受、想、思,又称五遍行,也属于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普通心理。 第二是不善的心理,佛教称之为烦恼,即扰乱内心的力量。 其中,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 伴随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有二十种,包括忿、恨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两种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种大随烦恼。 我们的心本来可以是清净、自在而喜悦的,但被烦恼入侵后,就会暗潮汹涌,不得安宁。 第三是善的心理,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比如戒定慧。 其中,又以慧为根本,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 具备这种认识,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说的正见,这是产生正念的前提。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正念非常重视,并已将之运用到心理治疗、教育、医疗等各方面。 心理学界有关正念的介绍,比如怎么用心,怎么操作,往往偏向技术层面。 当然,禅修本身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但这种技术离不开正见。 在八正道中,正念必须以正见为基础,以健康生活为基础。 如果不重视正见的引导和健康生活的辅助,正念就会成为孤立的技术,即使能用起来,也收效甚微,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了解心理的不同状态,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成就解脱。 所以从作用来说,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6-09-20 16:45:4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6: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4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