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内容: 人起烦恼的时候,自己很难控制,谁离我们近就会伤害谁,犹如火一样。 在世间,亲人离我们最近,所以我们的烦恼首当其冲就会影响他们。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内心有很多智慧、快乐,也是离得近的人先受到帮助。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一个人纵然付出得再多,如果烦恼深重,也会令周围的亲友远离,自己也得不到丝毫快乐,这是很悲哀的。 家人要多关爱、赞美她,肯定她的付出,让她内心喜乐。 若有机会帮助她和家人学习佛法,慢慢减轻烦恼,才是究竟解决之道。 人内心的状态像波浪一样起伏,烦恼盛的时候智慧就低,智慧生起时烦恼就弱。 不能等到烦恼之势强盛的时候才想去改变,而是要在念头未生之时做功夫,平常就多熏习智慧,让自己内心光明的力量越来越强。 人的状态会有起伏,烦恼现行的时候,内心的智慧就被覆蔽了,吸收佛法的能力就变得很低。 这个时候可以适当静一静,去打扫一下屋子,让心沉淀一下,但不能 “静”过头了,变成自我封闭,还需要靠同行善友对我们的帮助。 与平时有缘、有信心的善友一起学习、承担,靠大家的状态把自己拉出低谷。 烦恼平时隐伏,遇到境界时则暴露出来,并不是有“两个自己”。 修行正是要发现烦恼、对治烦恼,认识烦恼才是修行的开始。 我们的心有很多面,哪一面现起,就呈现出什么面貌。 内心慈悲的一面出现时,就如菩萨;内心烦恼当道时,就很粗暴。 所以,其实我们的心具足做佛菩萨的功能,只是烦恼太多,时时蒙蔽光明。 就像天空一样,有时候湛蓝如洗,有时候尘埃漫天,每个人都需要治理内心的雾霾。 人烦恼的念头“剪不断,理还乱”,内心没有明利的慧剑能够斩断这些烦恼,就会越想越想不通,越陷越深。 想要解脱,就要多去听闻、思维佛法,而不是纠缠烦恼。 当我们的心去忆念佛法时,内心就是光明的,否则都是一团漆黑,想要搬空黑暗,怎么做得到呢? 担忧、烦恼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一切不过是妄想罢了。 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总是在担心自己快不快乐的人,活得最不快乐;为他人付出而忘记自己苦乐的人,却收获了最大的快乐。 心大了,烦恼就小了。 凡事看得宽些,看到全局、看得长远,不要只计较自己眼前一点利益得失,争利斗气;凡事不要执著,善识无常、深信因果,坦然接受现实,积极为未来种因。 对待烦恼,要靠思维来化解,不能去压抑。 人都有烦恼,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烦恼观照不清,再遇到他人的烦恼,就无力面对。 只有多熏习佛法,不断增长内心觉照的力量,增长宗旨和信心,才能在境界面前保持心的平静;如果内心的智慧不够、力量不够,就没有办法转心。 佛法要去用、去实践,在具体的境界面前,面对烦恼与业力时去转心,这样才能体会到“法”,避免只学成文字。 但初阶时,过于强猛的境界我们又承受不住,所以需要在一个师法友团队中学习。 既互相策励,又互为境界,在共同学习、承担的过程中慢慢认识烦恼、调伏烦恼、深入佛法。 发布时间:2016-04-21 15:08:3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6:1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5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