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见佛教名词释疑 内容: 网友:法师您好,“佛法僧”中的僧具体指什么? 仅代表出家人嘛? 感恩。 学诚法师:僧为梵语,意译为和合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 传统佛教中,指受过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团体而言,现在也包含了沙弥、沙弥尼。 广义而言,僧伽包含在家众之佛教教团全体。 网友:请问什么是“无明”? 学诚法师:无明是“痴”的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状态。 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网友:法师,何为智慧? 学诚法师: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抉择自己的行为和苦乐。 网友:法师你好! 为什么说佛也叫二足尊呢? 那“行足”和“明足”是什么意思呢? 麻烦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学诚法师:二足尊,指于人中最尊最贵者,又以二足譬福、慧,佛圆满福慧,故称二足尊。 明行足,明,即无上正等正觉;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故称明行足。 网友:师父,弟子第一次听说“恶取空”,请问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恶取空,是对空性的谬解、执着,认为一切皆空无所有,便否定因果。 此是极大邪见,弘一大师曾说:“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 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 ”网友:顶礼师父! 请教师父,攀缘和随缘,在处理具体事情,做选择时有些分不清,有些困难需要特别努力心里会烦恼是在攀缘吗? 您认为有判断标准吗? 学诚法师:随缘与攀缘最根本的区别是:是注重因地的努力还是果相的呈现。 网友:阿弥陀佛。 请问师父,有相修和无相修的区别是什么? 学诚法师:一者立,一者破。 有相修通过建立种种法相,来破除我们对世间虚妄颠倒的认识;无相修通过扫荡一切,来破除我们对一切相的执着。 二者有次第之别,若修行人违越次第,尚无基础便直趋无相,由于内心烦恼坚固、无明深重之故,不但不能真正破除执着,反而容易坚固颠倒妄想。 网友:请问愿力是愿景带来的力量的意思吗? 我最近时常诵读金刚经,感觉心里能舒服许多! 谢谢您! 学诚法师:愿力,是由理想、志愿而激发出的内心力量。 一个人的愿力越坚强,战胜困难的力量就越大。 网友:法师,执着即生烦恼,有些事必须要坚持下去,但执着和坚持有什么分别呢? 学诚法师:执着与坚持是两件事。 该做的事情、该承担的责任,都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坚持的同时,心却不能粘在事情上,否则便成为了执着。 譬如走路,步步行,步步舍,不舍前一步,就不能迈开后一步,便是既坚持又不执着的好例子。 执着便如同泥地行走,粘滞沉重、拖泥带水。 网友:我想今生最好、来生最好,是贪念吗? 学诚法师:人人都有欲望,欲望即是希望,没有希望,生活就失去了动力。 佛法不教人“绝欲”,而是控制欲望、净化欲望。 对于五欲的爱染是贪念,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少欲知足,身心才能泰然安乐;对善法的追求要永不知足,愿力无限,生命提升、利益他人的动力才源源不断。 网友:如何正确理解恒顺众生? 菩萨讲恒顺众生,可众生却陷在贪嗔痴中,岂不是恒顺了五欲六尘? 学诚法师:恒顺众生,就如同医生根据病人的状况开药一样,各人体质、病症不同,所开的药方也随之不同。 与他人相处时,用适合众生根器的方法来度化众生,采用种种善巧方便,最终将其引入佛道。 例如对中国人说中文,对美国人说英文。 网友:弟子对“恒顺众生”有所困惑,弟子以为对外界的感知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所以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在其世界里,其判断认知都是对的。 哪怕在其他人的世界中多么的愚蠢、错误。 菩萨恒顺众生,是怕众生生嗔恨心吧? 所以暂时的任其错下去,待以后有机会再教化? 学诚法师:恒顺众生,是佛菩萨心怀慈悲,为了利益众生,以智慧观照众生的根器及缘起,而选择适合他的方法教导,并非随顺众生的烦恼、错误。 网友:法身遍一切处,但法身为什么不出现在垢中,垢难道在一切处之外吗? 学诚法师:譬如阳光遍照大地,并无分别障碍,然而盲人却不能看见太阳。 网友:请问“无一物”该如何解释,是否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呢? 学诚法师: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智慧与慈悲的圆满。 因为智慧,所以没有烦恼;因为慈悲,所以有永远付出的动力。 网友:弟子有时见身边刚入门的同修在佛法上有疑问,便尽己所能的给予帮助。 但有些同修说这样不好,度人之前先度己,否则会耽误自己的修行。 祈请法师开示,这种所谓的度人之前先度己,会不会与慈悲心相冲突? 学诚法师:“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则,时时返观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去帮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则,学佛之人要学习佛菩萨,放下自我,广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各有针对,不能颠倒理解,否则前者成为自私的借口,后者成为法镜外照的理由,则走到了佛法的反面。 网友:佛度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度有缘人,是对众生而言的,众生与佛的因缘有深有浅;而不是对佛而言的,佛对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犹如阳光普照大地,毫无分别,但高山和平原能够接受到阳光照射,有些阴暗的山谷则终年不见阳光。 但众生与佛的因缘是可以改变的,就靠自己的发心来改变。 网友:怎么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诚法师:“菩提本无树”,谓诸法唯心;“明镜亦非台”,指心幻无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诸法缘生,空无自性。 发布时间:2016-03-19 00:01:5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6:0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5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