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 内容: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复得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 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 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 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 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 怎么说呢? 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 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 诸位假使听了一句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 无所住即是住。 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 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 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 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 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 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 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发布时间:2015-10-16 15:46:1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5:4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5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