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连载|《金刚经说什么》非说所说分 内容: 【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什么都没说【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这是佛自己提出来的,就是自说自话,提出来告诉须菩提。 他说你啊,千万不要有这么样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 你不要认为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实际上,他老人家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五十年,他这里都一概否认了。 「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 什么理由? 假使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 譬如说,佛叫我们念佛,叫我们修止观,叫我们修戒、定、慧,所谓三十七道品,说般若,说法相,说唯识,都是他说的。 现在他都说,如果有人讲我有说法,即为谤佛,就是毁谤他。 这很奇怪了! 他说这个人在毁谤佛法。 什么理由呢? 「不能解我所说故」。 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法,听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他没有懂,所以才说我有说法,这是错误的话。 我们先从教育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会体会到佛说的这个道理,的确一句都不假的。 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啊,在我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那真是非常痛苦。 这话怎么讲呢? 假使有一百个人听课,同样一句话,这一百个人的反应和理解,统统不同。 有时候甚至老师说是白的,结果很可能有五六个同学告诉你,老师说是灰的。 所以从事教育多年的人,会感觉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 另一方面讲,一切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 所以,现在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譬如我们说,「你吃饭没有?」这一句话随便问人,会产生几个结果,一种是觉得这个人非常关心自己,连有没有吃饭,他都知道,多关心我。 另有一种人会觉得是在耻笑他,分明晓得今天没有钱吃便当,偏要问我吃饭没有,可恨! 还有一种人会觉得这个人很滑头,你看,故作关心状,故作多情的样子,很讨厌。 同样一句话,四面八方反应不同。 所以人与人之间意思的沟通,有如此之难。 有时候不说话反而容易懂,一说话反而生误会。 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不大会用语言的。 鱼跟鱼两个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 蝙蝠在空中飞,两个翅膀一感觉,就飞开了。 人类的语言,除了嘴吧说话以外,身体皮肤都会讲话;我们被人家靠近,就会感觉热,就想躲开一点,皮肤会说话的缘故。 语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凭说话是极容易误解的;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着相,不要抓住他所说的不放。 悟道、成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如筏喻者;等于一个过河的船,你过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 换句话说,如果过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 当然好! 你会游泳就自己游过去,佛并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过去。 禅宗就有许多教育法,有时连船都不给你,要你自己设法过去,你只要有方法过了这个苦海就行了。 所以佛的说法,就是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大家学佛听了他的法,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说的法,当成真实,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所以他现在否认这个,因为这些人「不能解我所说故」,不能理解他所说法的意思。 接着他陈述理由。 迦叶笑了【须菩提。 说法者。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话说完了,就是不可思议。 后世到了禅宗,讲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有一天上座说法,学生徒弟们都等他讲,等了半天他没有说话,忽然抓起面前讲台上一朵花,那么一转,大家也不晓得他什么意思,谁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典籍的记述。 这个「破」字形容得妙极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严肃,场面非常庄重,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来。 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为迦叶懂了,这是禅宗的开始。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是什么? 佛拿一支花那么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正表示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表达。 真正佛法到了最后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 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所以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马上要入涅盘,就要走了。 本来他也不想讲什么金刚经,什么都不想讲。 根据经典的记载,那时帝释天人都下来向他跪着请求,你老人家不能这样搞啊! 你多生多世发大愿,说大彻大悟之后要度众生,现在你大彻大悟证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这个不行啊! 佛讲了一句什么话呢? 华严经、法华经上都有:「止。 止。 我法妙难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含义了。 他连续两个字,止,止,就是说你停止,你停止,我证得的法,说了你们也不懂。 「止」这个字,也告诉了你一念不生全体现。 止,一切妄念不生,一切烦恼不起,万法皆空,定在这里,然后你可以懂佛法了。 所以说,止,止,我法妙难思,一句话说完了,金刚经都用不着讲了。 实际上只有一个止字,就是此心难止,此心止不了。 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就都从此而建立,从此而发生。 所以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换句话说,佛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 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关于老师教学生,禅宗大师有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如果徒弟的见解与老师一样的话,减师半德,这个学生减掉老师一半了。 假定老师八十岁,徒弟三十岁悟道,见解跟老师一样,但却差老师五十年功夫,所以说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 许多大德祖师都感叹找不到衣钵传人,就是他说的法,也都是教授法,他说出来的法,是希望你悟道而成佛,见过于师,那就用不着抓住他方便的说法,当成是真实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接着转了一个方向,大家注意! 前面都是须菩提,须菩提,接着这里加了几个字。 须菩提与佛对答【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这里对须菩提突然加了两个字,称为慧命须菩提,好像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时故意多写两个字一样。 其实佛也没有说什么法嘛! 他只叫我们第一不要把肉体身当成佛;第二,不要着相;第三他说他没有说法。 除了这三个要点外,他并没有讲一个什么法门! 可是,好像有一个人懂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师兄须菩提。 懂了就是荷担如来慧命,所以这里称慧命须菩提。 佛的弟子里说般若的空性,须菩提属第一位证得空性的人。 今天我们大家在座学佛的人,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盏灯可以点下去,不会熄了,可以传灯了。 慧命须菩提听到这里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 因为他懂了,所以他担心一件事。 他说:佛啊,「颇有众生」,他说也许将来有众生,听你那么讲,能生起信心吗?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嘿! 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这个问题。 什么叫众生? 本来就没有众生。 这个话很严肃了,后世一切众生都被否定了。 什么叫众生? 本来就没有众生。 这是什么话! 照儒家顾亭林的解释,就是两个桶,一桶有水一个空,倒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为法。 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这个话。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 须菩提一问,将来有些众生听你老人家这样一讲,会起信心吗? 佛并没有说会不会起信心,只说什么众生啊? 「佛言。 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所谓众生,根本就没有众生。 听佛这么说,我们赶快下课吧! 大家也不要听金刚经了,因为我们都不是众生。 顽石点头为什么不是众生是什么呢? 个个是佛。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揭穿的方法。 换句话说,你不要替大家担心,个个都会成佛。 这个道理,佛在法华经,涅盘经上就讲过。 中国文学上有两句话,「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与涅盘经有关的典故。 当南北朝的时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轻的法师,现在来讲,就叫做才俊法师。 当时佛涅盘时最后的说法涅盘经,才翻译过来半部,这个翻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 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 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翻身。 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 当时佛法还没有完全过来,涅盘经只有半部,这位青年法师写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 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得了! 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 当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 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江南,就到苏州,金山这一带,在山上住茅蓬,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着一些石头讲。 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仍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你们说对不对? 这时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 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道生离开北方的时候曾说:我说的法绝对是合于佛法的,如果我说的法合于佛法,我死的时候坐师子座。 以后涅盘经全部翻译过来了,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会成佛。 所以金刚经这里,告诉慧命须菩提,所有众生,即非众生,不要看不起人啊! 一切众生都是佛。 众生与佛【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这个道理就说明,一切众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 三界六道和二十五有的众生,都是因缘所生,是没有固定的。 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迁流不息,也是根据自己的业果因缘而来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它的本义是说明,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自己能够反照而明心见性,就不叫做众生了,个个都是佛了。 刚刚提出来,道生法师说的一阐提人,最后都要成佛,这个意义在涅盘经、法华经中,也是这样说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劫数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个梯次的佛,这个劫数叫贤劫,有千佛出世,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现在化身为韦驮菩萨的,因为他的愿力,要护持贤劫里一千个佛,待他们个个都成佛以后,他才最后成佛。 这是佛教对于贤劫组织的一个说法。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 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要彻底的研究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揭发出来见法,就是见地。 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 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 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 当你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 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 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 这个唯识是表诠,金刚般若法门是遮诠,说明这个道理。 对于这一段我们给他的偈语是:第二十一品偈颂为谁辛苦说菩提,倦卧空山日又西遥指海东新月上,夜深忽闻远鸡啼「为谁辛苦说菩提」,佛不是说了吗? 我没有说过法,别的经典也曾经讲过;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 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法身之体是不可说处。 所以,他辛辛苦苦说这些菩提证道的法门,为谁而说? 为众生而说。 等于唐人罗隐的两句诗,「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来如此,像蜜蜂一样,把百花辛辛苦苦采来,酿成蜂蜜,结果呢? 这个蜂蜜自己吃不到,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感叹人生。 那么佛呢,他倒不是为这个辛苦,他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使众生个个见自性成佛而辛苦。 可是本来无我,为谁辛苦呢? 「倦卧空山日又西」,所以后世佛的弟子们之中,许多高僧悟了道,永远隐山高卧不出,不说一句。 譬如天台宗的祖师慧思禅师,在南岳悟道后,始终没有下过山,人家劝他说,你这位大师悟道了,为什么不下山度众生? 他独住孤峰顶上,一个人都没有去过。 他说我何必下山度众生呢? 我独坐孤峰顶上,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了。 后来有人也提这个问题来问过我,我说他当然可以那么讲,慧思大师一辈子不下山,他却有一个智者大师这样的徒弟,号称东方的小释迦;这一个徒弟就够了,用不着他出来,所以他可以说这样的话。 如果没有这样福报,这样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师这样的弟子的话,这个话就不能随便讲。 但是,的确有人悟道以后,一生不说法而度人无数。 譬如我们晓得禅宗一位大师,画上经常画的布袋和尚,他的说法就是背着一个布袋,人家问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么都不说,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圣,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来的,他永远背个布袋。 实际上他说得很清楚呀,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 他把布袋一放,我们现在这个布袋还放不了呢! 这个妈妈给我们的布袋永远放不下来,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来走,你放不下就提起来走,都一样,佛法就是那么简单,他没有说一句话,这就是佛法了。 那么,不说法能不能度众生呢? 不见得不能,但众生还是靠方便教授法来度的。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指月录。 佛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问月亮在那里? 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说月亮在这里。 但是你不要看指头,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头,不看月亮,是没有用的,指头不是月亮。 佛说的法,不是这个指头;我们大家学佛学了半天,都抓到指头当月亮,都错了。 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众生都是同样的心理。 另一个是道家吕纯阳的故事,也与指头有关。 吕纯阳最后是由禅宗悟道,是黄龙禅师的弟子,所以吕纯阳也变成佛教的大护法。 他就有一句话,「众生易度人难度」,他说的「众生」不是佛学这个众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 众生容易度,人最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有一天吕纯阳到南京,变成一个很可怜,苦恼的老头子,到一个专门卖糍粑的老太婆那里,天天去吃糍粑,吃了不给钱,吃了好几年,这个老太婆永远不问他要。 他后来问这个老太太,为什么不要钱? 我看你这个老头子没有钱啊! 吕纯阳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只有你是个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 老太婆说我不要成仙,我卖我的糍粑,很舒服。 你要不要发财? 我有一个法子传给你可以点铁成金。 吕纯阳说着就在她那个铁锅上一点,铁锅就变成黄金了。 老太婆说:嗯! 蛮有道理,我还是不要。 吕纯阳心里想,这个人真好,世界上只有这个人是好人。 最后又问:老太太,你究竟要什么呢? 老太太说把你的指头给我就好了。 吕纯阳只好摇摇头说,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佛经上有一个指月的公案,叫我们看月亮,不要抓指头,可是一般学佛的人,也同吕纯阳碰到这位老太婆一样,专抓指头不看月亮。 这就是第三句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不要灰心,远远听到鸡啼了,总归有一个人会出来的,不要看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5-03-16 11:54:1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5:2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