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印盛: 百岁恩师本焕长老的三个嘱咐 内容: 恩师上人是大智慧者,他对我的影响是全面的,因一个梦,梦到恩师上人并在深圳弘法寺找到皈依,从此由一个完成了西方教育并受基督教影响的吾走进了佛门;因一句话,恩师上人对吾说佛教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便放弃高薪高職在上本下焕恩师上人座下剃度,从此由一个担任国际公司高管的吾斬斷青丝離塵緣走进了空门。 转眼恩师上人-佛门泰斗化佛快两年了。 越接近4月2日(2012-4-2恩师圆寂纪念日),恩师上人的三个嘱咐越强烈的在脑海里回荡,这三个嘱咐是2012年恩师上人在生前最后一次离开方丈室的头天对吾嘱咐的。 “发心发心发大心”是恩师上人给我的第一个嘱咐。 这个嘱咐就是说要发大心,用恩师上人常常拍吾头加持所讲的那样,那就是“发心发心发大心,一定要用功办道,要教化众生、救度众生、利益众生、成就众生。 ”“一定把我是谁参出来参出来参出来”是恩师上人给我的第二个嘱咐。 这个嘱咐就是说要好好修行精进参,参出我是谁。 “低调圆融”是恩师上人给我的第三个嘱咐。 这个嘱咐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是第一个嘱咐和第二个嘱咐的指导思想,也是对生生世世的行愿修行之指导思想。 回想当时恩师上人嘱咐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这三个嘱咐意在传啊! 1.【发心】发心就是指发菩提心,就是愿求无上菩提之心。 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恩师上人始终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修行准则,高树法幢,广度众生,为发展中国佛教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就是发心,发的大大心,发的无上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 所谓菩提就是自觉觉他,觉悟心是菩提心,慈悲心是菩提心,感恩心是菩提心。 我们发心首先就是要发感恩心。 因为菩提心也就是感恩心,无量的众生、三宝、父母、师长对我们都有恩。 既然发大菩提心,怎么样能够持续这个菩提心? 就是我要感恩,所以要好好的修行。 如果没有佛,我们听不到这个法,没有三宝、没有师长,这个法也没有办法延续,我们要报佛恩、报师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 上本下焕恩师上人为报佛恩和报师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闭关修学、刺血抄经。 恩师上人为报父母恩,燃臂孝母。 上本下焕恩师上人常常开示说:“我们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希望大家利益众生,种金刚菩提种子,好好发心,好好修,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就没得。 佛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我们学佛是要增福开慧,所以我祝愿大家培福报,长智慧,早日成佛。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心,用这个感恩心,我们就可以持续菩提心。 因为如果一个人心存感恩的话,那他内心里面会充满着慈悲,慈悲里面就有大众的影子,有了大众的影子就能去做利益众生的事。 因此发菩提心首先就是发感恩心。 弘法寺方丈室(老和尚故居)2.【精进参】上本下焕恩师上人第二个嘱咐“精进参”就是希望我,同时也是希望我们大家好好修行,一定把我是谁参出来。 修行是既修且行,有修有证的过程。 恩师上人出家80余年,没有一天不修,没有一天不行,修行修行,就是通过修来行,有修才有证,有证即是悟,恩师上人的经历就证明这一点。 恩师上人说他8年不打妄想,这是很了不起的,没有真修行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其实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云何修心? 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乃修心也。 精进参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 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 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 我们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要精进参。 那怎么参? 恩师上人说‘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就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那么怎样放下万缘? 那就是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就是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作万缘放下。 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这样就具备参禅的条件了,然后再有无上修行之法,用功实修实证,才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所以要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皆空,与山河大地相融皆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 恩师上人给吾的第二个嘱咐,也就是要我们随时提起念头,参“讲话是谁”。 这一话头,其实与“念佛是谁”“念经的是谁”,“持咒的是谁”,“拜佛的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睡觉的是谁”都是一样道理,在“谁”字上下功夫,也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 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 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 所以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 看话头就是观心,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 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具足的清净法身佛。 所以我们要精进用功修行,要善于调和身心,做到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我,无想想,因缘时至,瓜熟蒂落,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直至无疑之地,功德圆满,得大自在。 3.【低调圆融】上本下焕恩师上人给吾的第三个嘱咐,是第一个嘱咐和第二个嘱咐的指导思想,也是对生生世世的行愿修行之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指导我们好好发心、好好修行、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的法宝,这个法宝是取之不尽的智慧。 深圳弘法寺低调就是谦卑处世,谦卑是一种智慧,就是低调不张扬,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 所以要在低调中修炼自己、在低调中成就自己。 因为,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圆融就是圆满融通,无所障碍。 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与冲突。 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 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 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华严五教章》卷四云︰‘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 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因此,圆融就是圆满具德自在无碍,已古来今常恒自在,周遍无碍,为本来所具之真实功德。 显然,低调圆融就是智慧融通,这是取之不尽的般若,生生世世皆受用。 吾的恩师上人,本焕长老一生匡扶道风不遗余力,戒行精严,修正功深,爱国爱教无怨无悔,弘法利生永不疲倦,救度含灵无量无边。 行化南北,弘法利生,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广衍南宗,花开天下,甘露法雨遍洒环球,辉煌德业普泽四海,实乃当之无愧之佛门泰斗,名副其实之人间菩萨。 我坚信恩师上人一直在无尽微妙庄严世界守望着我们。 我感恩上本下焕恩师上人给了我慧命,我祈愿点亮心灯,无尽自在光明,让我们一起沿着本焕长老的足迹,行愿大千,愿本焕长老法音宣流名天下,法雨恩泽布十方。 釋印盛2014-4-1 发布时间:2015-02-06 14:55:1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5:1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