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争论的根源是什么? 内容: 实际上讲,「六和敬」里头重点就是前面两条。 「见和同解」是修心,心清净平等了;「戒和同修」是修身。 后面的四条是讲你落实,你这两条落实了。 落实在口,「口和无诤」。 我们大家在一起还有争论,你前两条没有。 可是争论常常有,为什么会有争论? 我们要多想一想。 为什么佛菩萨他们在一起没有争论? 我们这种争论的习气不好,这个习气没有办法带到极乐世界。 争论的根源是什么? 还不是自私自利吗? 看到别人所作所为不合自己意思,这就争论了。 为什么佛菩萨行我们不行? 佛菩萨无我,所以他没有争论,佛菩萨决定没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够恒顺众生,能够成就随喜功德。 我们今天不能随顺,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 别人争我们不争,就没事,就平息了。 意见一定要化解。 依据什么化解? 一定依据经论来化解。 所以经论对於初学的人来讲,它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我们不能够离开这个标准。 经论能够融化我们错误的知见,能够纠正我们错误的行为,然后真正能够做到「口和无诤」。 诸位《金刚经》都念过,有很多人念得很熟。 须菩提尊者他自己说了,释迦牟尼佛奖励他,说他得「无诤三昧」。 为什么须菩提能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这两句话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所以再想一想,世间一切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好争的! 这个经上,《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你争什么? 所以这一念「争」的念头,这个念头就错了,不知道事实真相。 知道事实真相,才能真正放下,「争」的这个念头再也没有了。 能教导你的时候,教你;不能教的时候,让你。 菩萨忍让。 你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佛就离开,让你。 什么时候你起心动念:「我希望有好人来教导我。」佛菩萨就来了。 不能接受劝导的,佛菩萨不来;想有好人来教导他,佛菩萨就示现。 所以佛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 我们要学忍让,要学无诤,这里头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世间人常讲「家和万事兴」,争就不和了,一有争执,祸害就来了。 决定不能争,不管有理无理,和为贵。 无理尚且不争,何况有理? 让对方慢慢去想,这都是教化的方式,在佛家讲,这是教学的仪式。 「身和同住」,这个「住」意思很广、很深。 浅而言之,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身无争,彼此互相照顾,互相容忍,决定从自己本身做起。 世间一般人,总想处处占别人一点便宜,这都是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这属於业障,这不是属於智慧。 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处处忍让。 换句话说,处处让别人多占一点便宜,处处自己多吃一点亏,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 到最后,吃亏的人成就了,占便宜的人失败了,这个例子非常明显。 你去读历史,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失败的因素,多想想,再观察我们现前周边的这些人事物。 他成功,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他失败,失败的因素是什么? 我们在这里头学习,这都是现实的教科书。 会学的人,他在这里成就了;不会学的人,非常可惜,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 「意和同悦」,这是效果。 大乘经上讲「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样不是法喜充满。 法喜从哪里来的? 前面的五种和合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实,你决定是法喜充满。 你一个人能做到,你一个人法喜充满;你这个团体做到,你这个团体个个法喜充满。 为什么不做? 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满。 「六和敬」是充满智慧的生活,无上佛法从这个地方落实。 如果我们跟人不能相处,怎么能学佛? 浅显几句话里头,含著有无尽的大道理在其中。 末后一个,「利和同均」。 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一定要与大众共享,这就是现在一般人讲的共产主义。 所以佛教是共产主义的老祖宗,他真的做到了,彻底做到了。 你要是真正懂得六和敬,你就晓得佛教徒不会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党的不是佛教徒。 为什么? 佛教徒本身真共产党。 在「持戒」里面,基本的戒条「五戒」、「十善」、「六度」,六度都是戒条,「六和敬」、「四摄法」,这是最重要的五个科目,我们能把它落实,这个人是真的菩萨。 这里头「六和敬」难! 刚才我跟同修们提示的,忍让就不难;自己愿意吃亏,便宜让别人占,六和敬就好修,不肯让别人,六和敬就难。 可是要知道,没有六和就没有僧团,没有六和就没有佛法,不但大乘佛法没有,小乘佛法也没有。 我们天天祈求著正法久住,如果自己不认真学六和敬,正法久住决定落空。 发布时间:2014-11-26 18:44:2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5:0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