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道场能否做佛事 内容: 经忏佛事是本末颠倒凡是发扬佛德,在佛前举行之仪式统称为佛事。 心若至诚,法法皆灵。 所以说佛事是要自己亲自参与的。 学佛对一些人而言只是口头禅,遇到真修实干之时他们往往是望而却步。 但他们也或多或少地相信有六道轮回,在亲友或眷属已故后,邀请出家人为亡者诵经、礼忏,为其超度,荐拔亡灵。 为了迎合这类人的心理需求,佛教界涌现了大批专业经忏人员。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很伤感地说:“中国佛教是死人的佛教。 ”意思是说出家人不注重修行,为超度亡者,整天忙于经忏佛事,已本末颠倒。 有副对联也极大地讽刺了这种现象:“诵经能超生,阎王难道怕和尚? 纸钱可赎命,菩萨分明是贪官。 ”佛事对亡者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印祖文钞》有言:“然人能宏道,诚堪契真。 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宣。 譬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 月丽中天,江河各现影象。 故得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 若斋主不诚,则出钱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 僧众不诚,则是鼓槖籥以为经,交杵碓以成礼。 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 其不至罪山耸峙,福海干枯,生罹灾祸,死受谴谪者,何可得也? ”大意是说,在做佛事过程中,斋主与僧众都能做到竭诚尽敬的情况下,那么这场佛事的功德很大。 但是如果斋主与僧众不诚,那么慢法的罪过无穷,还殃及亡者。 在《瑜伽焰口》里也提到这个“诚”,如一开始就说:“佛法僧宝,体遍十方。 恭敬诚求,必蒙感应! 道场成就,振济将成。 施主虔诚,上香设拜。 ”因此说一场佛事能否获益,主要看斋主与作法者有没有诚意和发菩提心。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印祖也很感慨:“至于念经、拜忏、做水陆,光绝不肯一语提倡,以难得如法,只张罗场面而已。 ”如今亡者的后人,确实有不少借亡人的名义,请一帮僧侣敲敲打打,仿佛是在搞一场闹剧,来为自己博得一个“孝”的虚名。 印祖很慈悲,嘱咐我们:“凡丧中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 ”“切不可张罗铺排图好看,以佛事作戏事。 ”大师非常诚恳地说:“光一向直心直口,只期有益于人,亦不怕人谓我无知无识。 只知念佛,故于有缘者,皆如是与彼说之。 ”为什么念佛对亡者利益最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搞懂自力修行与他力修行这两个概念。 佛一代时教有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祖师将其判为自力法门和他力法门。 自力法门是众生靠自己修戒、定、慧来断惑证真;他力法门是信愿念佛,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净土。 做佛事是通过作法者本人诵经、礼忏、持咒等等的力量,来超度亡灵。 比如《焰口》要求作法者身、口、意要达到一致。 身即打手印,现在很多金刚上师的手印都不一样;口即持咒,往往也是南腔北调;意即观想,如今的人心很粗,能观与所观很难达到一致。 而念佛法门是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佛的果地觉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以念佛功德回向给亡者,使之生于净土,所以说自力法门和他力法门二者的功效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担心念佛方法简单,不及做其他佛事有效果。 所以印祖又说:“须知法无浅深,唯取利人。 ”“然大事当依理,小事宜随俗,此持身涉世之准则也。 ”净宗道场的其他佛事活动除了念佛以外,净宗道场为了方便接引众生,也可做普佛、供斋、供灯、蒙山等佛事。 这些佛事无论是内容、形式上都不与念佛法门的理念相违。 印祖也提出一门深入不废余门:“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 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 ”普佛即寺院全体大众普同念佛、敬佛、礼佛,以忏悔业障,并把一切功德回向给施主。 普佛又分为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 延生普佛是祝愿施主福寿康宁、离诸灾厄,所求如意;而往生普佛则是超度亡灵,回向往生净土。 大部分丛林延生普佛都是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如早上念“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晚上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对我们净业行人来说,在发愿上似乎不一致。 本人认为净宗道场应学苏州灵岩山寺的仪轨,延生普佛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都已达到无我的境界,众生念哪尊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都不会有分别心,但是对我们修净土的行人来说却有亲疏之别。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者。 观音悲愿深重,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 至诚持念观音圣号,有求必应。 《楞严经》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观音乃古佛再来,为辅弼弥陀度脱众生,示现菩萨相。 观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分,我们遇到患难病苦时,至心称念观音圣号,菩萨定会寻声救苦,无处不显身,令我们所求如意。 如《印祖文钞》中说:“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 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 ”所以说净宗道场早上打延生普佛的时候,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更为契机。 供斋又名供僧法会。 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 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功德回向护法龙天,使施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唐朝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感召天人送食。 有一天律师问天神:“人间作何功德最大? ”天神敬答:“斋僧功德最大! ”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 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是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横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 世田种粮,以养形命。 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众生供养便得福,所以又叫福田衣。 有些居士喜欢供养有名气的法师或班首执事,而对一般的清众则不予理会。 如果是跟某位法师有特别的因缘,去结个缘是可以的,但如是为了供僧修福就不大如法。 《高僧传》里有一则典故,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 ”玄奘大师说:“昆山有玉,混杂泥沙。 丽水生金,宁无瓦砾? 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 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 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 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朕自今以后,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古人如逢大旱时,望天降甘霖,祈龙王下雨,必焚香拜泥巴做的龙王。 有假像方能引起至诚心。 据佛经上讲,宾头卢尊者长住西牛货洲,世尊不许他入涅槃。 尊者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并应末世众生的供养,为人天福田。 宾头卢尊者亦发愿:无论何处有人请他应供,他定会前往受供。 《梵网经》云:“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所以以平等心、清净心供养僧众功德最大。 供灯灯代表智慧和光明,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具之一。 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人中得于天眼;四者,于诸善恶之法,智慧明了;五者,随处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无明黑暗是烦恼轮回的根本,供灯是以灯明之光消除轮回的黑暗。 放蒙山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 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 宋时有位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 近代兴慈大师大力提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称为大蒙山施食。 今日一般寺院大都于晚课后随堂施放小蒙山。 放蒙山是以大慈悲心,藉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虽为救度幽冥众生而设,实是冥阳两利的佛事。 因此在家人也可放蒙山。 印光大师开示:“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 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敕,不复为厉。 是以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 ”念佛人以求生西方为要务,因此参加以上几种形式的佛事,宜将此功德与念佛功德一并回向往生净土方为圆满。 发菩提心回向给法界众生,祈愿现在者福慧增长、所求遂意,过去者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预海会、登不退地。 发布时间:2014-11-18 19:37:4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5:0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