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法语:道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术 内容: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27集2014年10月31日讲于香港“仁、义、礼、智、信”叫五常,这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 “五常”里头头一个“仁”,是仁爱,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别人跟我同体,仁代表这个意思。 “义”代表循理,人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违背自然,这叫“义”。 “父子有亲”,这个“亲”是“义”。 “夫妇有别”,这个“别”是“义”。 “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是“义”,“朋友有信”是“义”。 没有“义”人何以立足于社会? 所以“义”是循理,要遵循道理,不能够违背道理。 “道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的四季,是自然规律。 人的心行与自然规律相应,就得到幸福、自在。 “仁”、“义”下面是“礼”。 “礼”是礼节,礼节非常重要。 有礼节,整个社会有秩序、有规矩,男女老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规矩。 规矩从哪里来的? 从自然法则里头来的,不是某一个人设计出来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术,不是的。 大自然的规矩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 自性是什么? 在本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就是真心。 真心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真心是平等的,没有动摇;真心永远觉悟,不会迷惑。 “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一切道理,都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 大乘佛教学什么? 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平等、觉”而已。 恢复,一个清净心,清净心现前,在佛教称你作阿罗汉。 能够恢复平等心,比清净更高一层,平等了,这个人叫菩萨;提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觉,这个人叫成佛了。 你看经题上,阿罗汉的清净、菩萨的平等、诸佛如来的大觉,都在经题上。 这从修因上说的,从学习上面立的,不同的阶位,经题的上半段是从果上讲的,就是你能够证得大乘,大乘是智慧,是自性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二个,“无量寿”。 “无量寿”是讲德能,德能里头最重要的、最殊胜的叫第一德就是寿命,如果寿命没有了,一切全都落空了,寿命是诸佛菩萨到九界众生最重要的第一德。 下面那一句是“庄严”。 “庄严”就是美好,“庄严”就是《大学》里头所说的“止于至善”。 《大学》,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他们随顺大自然,而悟出来的道理,把它作为我们学习的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大慈大悲”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亲民”是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依据什么理论发出这个大愿? 这个理论就是众生与我是一体。 所以明心见性之后,这自性里头的一个愿望,自然生起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从“明明德”流出“亲民”。 “亲民”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止于至善”是落实,看到结果了。 众生怎么样? 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那是什么? 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止于至善。 用什么方法? 用教学,所以佛法是教育。 释迦牟尼佛见性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一辈子。 他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悟开始教学,从三十到七十九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用现在人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份? 现在人说的“多元文化义务工作者”,他是这么个身份。 他是教师,我们称他为“本师”,我们自称“弟子”。 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弟子是学生,这要搞清楚,现在人讲多元文化,那什么意思? 他教学不分国籍,不管你是哪一国的人,不管你是哪一个种族的人,也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统统没关系,你只要肯跟他学习,他统统收你做学生,做佛的学生,不必改变宗教信仰。 在佛经很多,诸如婆罗门教,婆罗门是宗教,他们的信徒许许多多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习,称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自己是学生。 因为他不是宗教,所以他劝别人不必改变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2014-11-04 13:31:5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5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6708